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중화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376-2491
- 国内刊号: 11-21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抗α-胞衬蛋白抗体对干燥综合征诊断价值的荟萃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抗α-胞衬蛋白抗体对干燥综合征(SS)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索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按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诊断试验的纳入标准筛选文献,采用QUADAS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应用MATLAB软件、Review Manager 4.2软件及Meta.Disc 1.4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分析异质性来源及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曲线(SROC).结果 共纳入18个中英文研究均检测抗α-胞衬蛋白IgG类抗体,合并敏感性为0.40[95%CI(0.37~0.43)],合并特异性为0.82[95%ct(0.79~0.84)],SROC下面积(AUC)是0.8029,标准误(SE)是0.0580;8个研究检测抗α-胞衬蛋白IgA类抗体,合并敏感性为0.34[95%CI(0.30~0.38)],合并特异性为0.83[95%ci(0.79~0.86)],AUC=0.6374,SE=0.1841;合并数据均有异质性.分别从年龄、人种、实验方法 、试剂来源、诊断标准和研究国家进行分层分析,其中来自中国的4个研究和日本的6个研究无异质性,抗α-胞衬蛋白IgG类抗体对sS临床诊断价值SROC分析结果 分别为AUC=0.7343,SE=0.0448和AUC=0.9273,SE=0.0394.结论 纳入研究存在异质性,诊断标准、试剂来源、实验方法 、民族地域和年龄等是异质性的主要来源;综合定量分析结果 显示抗α-胞衬蛋白IgG/IgA类抗体对于SS的临床诊断均具有较低的敏感性和较高的特异性,抗体阴性对于临床排除SS诊断意义不大,抗体阳性对于确定Ss诊断可能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
多发性骨髓瘤使用双磷酸盐引起颌骨坏死四例
目的 提高对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使用双磷酸盐引起颌骨坏死的警觉.方法 报道4例MM患者使用双磷酸盐12~44个月致上、下颌骨坏死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并复习了近年国外文献,讨论其发病的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及治疗策略.结果 4例确诊MM患者,男3例、女1例,均联合化疗并使用帕米磷酸二钠治疗后12~44个月出现右上颌、左下颌部及双下颌骨软组织肿痛伴溢脓,X线检查提示颌骨坏死.经全身使用抗生素,并停用双磷酸盐,加强醋酸氯已定漱口,脓肿治愈.结论 MM长期化疗联合使用双磷酸盐可引起颌骨坏死,上颌及下颌骨均可受累,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
-
非小细胞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52例NSCLC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25例)和淋巴结转移阴性组(27例),采用半定量反转录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2组患者手术切除癌组织及196枚淋巴结组织(2组各98枚,淋巴结转移阳性组98枚中病理阳性淋巴结72枚,阴性26枚)中VEGF-C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患者癌组织VEGF-C mRNA表达水平(0.273±0.179)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0.089±0.087,P<0.01);阳性淋巴结组织VEGF.C mRNA表达水平(0.207±0.174)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的淋巴结组织(0.114±0.107,P<0.01).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中,阳性与阴性淋巴结组织VEGF-C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207±0.174、0.196±0.1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15例患者中14例(93.3%)肺癌组织VEGF-C蛋白表达阳性,46枚阳性淋巴结组织中37枚(80.4%)VEGF-c蛋白表达阳性;而淋巴结转移阴性组15例患者中仅1例(6.7%)肺癌组织VEGF-C蛋白表达阳性,52枚淋巴结组织VEGF-C蛋白表达均为阴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VEGF-C mRNA与蛋白的表达水平与NSCLC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在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诊断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特征及其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微量白蛋白尿(MAU)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176例HbA1c<6.5%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钙名正常糖调节者(对照组)进行动态血糖监测(CGM),分析比较CGM中连续48 h的平均血糖水平(MBG)及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结果 (1)2型糖尿病患者MBG及MAGE分别为(7.0±0.9)mmol/L、(3.8±2.5)mmol/L,均高于对照组(5.4±0.6)mmol/L、(2.0±0.7)mmol/L(P<0.01).(2)以超过对照组MAGE的x+1.96 5(3.4 mmol/L)定为MAGE升高的诊断标准,176例患者中MAGE升高者为91例(51.7%),其MAU的发生率高于MAGE水平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18.7%比7.1%,P<0.05).(3)血MAGE水平与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呈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空腹及餐后C肽水平呈负相关.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及餐后30 min C肽水平与MAGE呈独立相关.(4)MAU组收缩压、舒张压、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及MAGE均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均P<0.05),肾小球滤过率低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舒张压、MAGE与患者发生MAU独立正相关.结论 血糖波动是HbA1c控制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病程及早期相胰岛素分泌功能是影响血糖波动水平的主要因素.
-
MCMV感染对小鼠脾细胞调节性T细胞比率和Th1/Th2转录因子T-bet/GATA-3表达的影响
目的 在整体水平研究小鼠巨细胞病毒(MCMV)急慢性感染对小鼠脾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Treg)比率和Th1/Th2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GATA-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MCMV播散型感染模型,60只模型鼠分别于接种病毒后第1、3、7、14、28.45、60、75、90和120天各处死6只,分离脾细胞;另设60只正常小鼠作为模拟感染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比率,Western印迹法检测T-bet/GATA-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Treg比率在急性感染末期(28 d)明显低于模拟感染对照组[(1.46±0.27)%vs(2.78±0.29)%,P<0.05];在感染慢性期持续表达上调,60 d时显著高于模拟感染对照组[(4.51±0.24)%vs (2.69±0.12)%,P<0.05].T-bet和GATA-3蛋白表达在感染后3 d分别增至(0.618±0.053)和(0.836±0.061),均显著高于模拟感染对照组水平[(0.205±0.026)和(0.398±0.022)];但是进入感染慢性期后均持续表达下调,在75、90和120 d时均明显低于模拟感染对照组水平.结论 感染急性期McMV上调T-bet和GATA-3的蛋白表达;感染慢性期McMV诱导Treg增殖活化,抑制Th1和Th2分化扩增,CMV诱导Treg扩增可能是其抑制宿主抗病毒免疫,导致慢性持续性感染的重要原因.
-
PI3K/mTOR信号通路参与胰腺肿瘤干细胞样SP细胞生存增殖的调控
目的 分离鉴定胰腺癌中肿瘤干细胞样的侧群(SP)细胞亚群并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mTOR)信号通路对其生存与增殖的调控.方法 应用流式分析检测5个胰腺癌细胞系中SP细胞的含量.观察加入PI3K/mTOR)R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或雷帕霉素培养后胰腺癌细胞PANC-1中SP细胞的含量变化.通过平板集落形成试验,NOD-SCID小鼠异种移植成瘤试验和移植瘤的SP再次分析评价PANC-1 SP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采用 MTT试验和集落形成试验检测LY294002或雷帕霉素对分选的SP细胞和非SP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除了BXPC-3,其他胰腺癌细胞系都存在维拉帕米敏感的SP细胞.SP细胞具有较高的集落形成能力(SP细胞:43.7%±3.1%,非SP细胞8.3%±1.6%,P=0.000)和成瘤能力(至少100倍于非sP细胞),并能够发生不对称分裂生成非SP细胞.加入LY294002或雷帕霉素培养后PANC-1中sP细胞的含量明显降低(LY294002,7.60%±0.27% vs 1.90%±0.22%,P=0.000;雷帕霉素,7.60%±0.27%vs 1.14%±0.20%,P=0.000).与非SP细胞相比,LY294002及雷帕霉素均优先抑制sP细胞.结论 SP细胞富集胰腺癌肿瘤干细胞.PI3K/mT0R信号通路参与对其生长增殖的调控,可能成为根治胰腺癌的治疗新靶点.
-
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对丙烯醛诱导的大鼠气道黏蛋白分泌的影响
目的 探讨磷酸二酯酶4(PDFA)抑制剂YM976对丙烯醛诱导的大鼠气道黏蛋白高分泌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6组,其中4组以雾化吸入丙烯醛的方法 制备气道黏液高分泌模型并分为不予YM976干预的丙烯醛模型组和制模期间给予低、中或高剂量YM976干预组;另2组中,1组为正常对照组;1组为YM976对照组.取各组大鼠肺组织,以阿辛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检测黏蛋白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黏蛋白MueSae蛋白表达,反转录PCR检测Muc5ac mRNA表达,并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BALF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因子诱导的中性粒细胞趋化物1(CINC-1)浓度.结果 丙烯醛模型组和低、中、高剂量YM976干预组大鼠肺组织AB-PAS阳染面积(分别为23.65±2.86、22.63±2.12、16.34±1.72、5.03±0.72)、Muc5a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积分吸光度值(分别为0.54±0.05、0.49±0.06、0.32±0.04、0.22±0.04)、Muc5ac蛋白表达积分吸光度值(分别为1.177±0.190、0.806±0.180、0.303±0.061、0.134±0.035)、Muc5ac mRNA表达积分吸光度值(分别为0.246±0.021、0.223±0.020、0.161±0.012、0.097±0.011)以及BALF中TNF-α浓度[分别为(96.77±2.31)、(87.65±2.75)、(73.56±2.62)、(52.23±2.79)μg/L]、CINC-1浓度[分别为(145.75±4.43)、(139.73±5.51)、(95.34±5.13)、(65.74±5.62)μg/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38±0.32、0.12±0.02、0.058±0.024、0.061±0.006、(18.23±2.32)μg/L、(33.56±3.43)μLg/L,均P<0.05],但中、高剂量YM976干预组均明显低于丙烯醛模型组(均P<0.05).结论 PDE 4抑制剂YM976可能通过抑制炎症趋化因子TNF-α、CINC-1的释放而抑制丙烯醛诱导的大鼠气道黏蛋白高分泌.
-
中药回神颗粒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中药复方制剂回神颗粒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冲击加速度法用雌性Wistar大鼠复制DAI模型.20只模型大鼠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损伤组,治疗组建模后24 h开始连续14 d给予回神颗粒灌胃,损伤组不治疗.以假手术大鼠10只为对照(假手术组).伤后第14天开始连续5 d以Morris水迷宫(MWM)试验检测各组大鼠定位航行试验的逃避潜伏期和空间搜索试验的目标象限逗留时间百分比及跨越原平台位置次数;第20天记录大鼠腩部穿通纤维到海马齿状回通路的长时程增强(LTP),结果 以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斜率与EPSP基线值比较的百分数表示.分别用HE染色和B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伤后24 h和14、20 d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和B-APP的表达.结果 损伤组大鼠MWM定位航行试验逃避潜伏期为(32.8±4.6)s,明显长于治疗组和假手术组[分别为(20.3±0.7)、(16.8±0.8)s,均P<0.05];目标象限逗留时间百分比为(36.4±3.2)%,跨越原平台位置次数为(4.5±0.6)次,均明显低于治疗组和假手术组[分别为(46.0±2.4)%、(46.9±2.1)%,(6.8±0.8)、(8.1±0.8)次,均P<0.05];LTP为(101.4±3.3)%,明显低于治疗组和假手术组[分别为(116.3±6.7)%、(117.9±2.8)%,均P<0.05].治疗组各项测试结果 与假手术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损伤组与治疗组大鼠伤后24 h均出现典型的DAI病理变化,14、加d均有所恢复.结论 回神颗粒具有促进DAI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恢复的作用,这可能与海马区突触可塑性的改善有关.
-
儿童诈病四例
例1男,12岁,因反复发热13个月于1994年8月入我院.患儿发热无规律,一般为40℃以上,无畏寒寒战,曾多次住外院未能确诊.入院体格检查未见明确异常,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验血、尿、粪常规以及肝功能、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肥达氏反应、冷凝集试验均未见异常,血、尿细菌培养阴性.
-
高血压治疗策略的转变:需个体化及多元化
2006年中国心血管病年度报告中披露,中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2.0亿[1],但高血压的控制率仍处于低水平.几十年来高血压的治疗从单纯的血压控制到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治疗药物的选择从单一药物治疗过渡到联合治疗,血压目标从70年代的血压降至160/95 mm Hg,到血压应低于140/90mill Hg,继而循证医学又证实高危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应降至130/80 mm Hg以下[2].
-
第164例血小板增多10年-病态造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外周血出现原始细胞
病历摘要患者女,71岁,主因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10年,白细胞增高1个月,于2008年1月9日再次入院.患者曾于1998年8月因拔牙后出血不止,当时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6.2×109/L、血红蛋白127 g/L、血小板1300×109/L,入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经骨髓检查诊断为ET,予羟基脲治疗,血小板接近正常后出院.
-
分析三项依泽替米贝临床试验探讨其致肿瘤性
SEAS(the Simvastatin and Ezetimibe in Aortic Stenosis)临床试验是在主动脉狭窄患者中联用辛伐他汀和依泽替米贝,为更大程度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而加用依泽替米贝,5年治疗后显示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了,但同时发现加用依泽替米贝试验组肿瘤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
对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当今医学科学的进步及社会发展使医学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家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求量和要求也越来越大,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培养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基础、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的综合素质高的医学人才,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开始试办了8年制医学教育[1].
-
应加强检验科安全管理的理念及安全体系的建立
检验科是一个高度危险的工作场所,因安全产生的危害远比检验质量的危害波及面广、危害的人多且目标不易明确.2003年的一场.非典"带来的危害等于5次"9.11"恐怖事件,可见检验科的安全管理是百密不可一疏.我国于2004年颁布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该条例规定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活动中保护实验人员和公众健康的宗旨,从而使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工作进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
非洛地平缓释片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和对脉搏波速度的影响
目的 评价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周后降压幅度与脉搏波速度的变化.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患者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5mg治疗,每日1次,每次1片,共2周;如2周末血压达标(<140/90mHg),则继续非洛地平缓释片5 mg治疗12周.共治疗14周.所有患者分别在人选时、治疗第2周末和治疗第14周末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结果 所有受试者经意向治疗分析(ITT分析),第2周末血压平均下降21.4/14.2 mm Hg(P<0.01),第14周末血压平均下降24.8/17.5 mm Hg(P<0.01),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16.5%和18.4%.血压达标受试者,第2周末血压平均下降22.8/15.1 mill Hg(P<0.01),第14周末血压平均下降25.0/17.9mm Hg(P<0.01),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16.7%和18.9%.所有受试者脉搏波速度第2周末相对于基线下降0.58 m/s(P<0.05),第14周末下降0.86 m/s(P<0.05).血压达标的受试者脉搏波速度第2周末相对于基线下降0.55 m/s(P<0.05),第14周末下降0.86 m/s(P<0.05).本研究中共发生56例(21.5%)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未发现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治疗期间较多见的不良事件为头痛、潮红、头晕.治疗后实验室检查或心电图改变无临床显著差异.结论 非洛地平缓释片降压同时可降低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降压疗效可持续,并可显著降低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改善大动脉僵硬度.
-
哈尔滨市高血压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
目的 了解2007年哈尔滨市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控制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于2007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对15岁以上的社区居民5 523人进行了横断面调查,包括问卷调查,血压测量,身高、体重、血糖、甘油三酯测定,高血压诊断标准按照1999年WHO/ISH推荐的标准: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或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抗高血压药物者.按年龄段分组,分析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并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年龄未标化的高血压总患病率为31.30%(1674/5348),男、女分别为38.52%(829/2152)和26.44%(845/3196).年龄标化后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4.91%,男、女分别为37.72%和20.75%;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7.41%、32.74%和5.85%;就业情况、高血压家族史、饮酒史、体重指数、甘油三酯、血糖水平等均为本组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论 哈尔滨市高血压患病率仍较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提示我们亟待制定我国高血压的防治策略.
-
高血压人群基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依那普利叶酸片降压及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效的分析
目的 评价高血压人群基线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依叶片)降压、降同型半胱氨酸的疗效.方法 在7个研究中心入选456例Ⅰ、Ⅱ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配到3个治疗组中,分别接受依那普利(10 mg)、依叶片10/0.4(依那普利10 ms/叶酸0.4 mg)和依叶片10/0.8(依那普利10mg/叶酸0.8 mg),每13 1次,连续双盲治疗8周.结果 本组原发性高血压人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率达75%.3组治疗均可显著降低血压(均P<0.01).降压疗效在3组间以及各组内不同Hey水平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依叶片(10/0.4和10/0.8)对于高Hcy患者降压或降低Hcy水平均显著优于依那普利组[OR(95%CI):3.0(1.7~5.5),P=0.000和3.3(1.8~5.9),P=0.000],对于低Hey患者依叶片(10/0.4和10/0.8)与依那普利比较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R(95%CI):1.0(0.3~2.9),P=0.997和1.7(0.5~5.2),P=0.372];同时依叶片(10/0.4和10/0.8)在高Hcy患者组降压或降低Hey疗效均显著优于低Hcy患者组[OR(95%CI):7.5(2.6~21.2),P=0.000和3.5(1.4~8.7),P=0.007].依叶片(10/0.4和10/0.8)对于高Hcy患者降低血压及Hey疗效均显著优于单用依那普利(均P<0.01),对于低Hcy患者依叶片(10/0.8)降Hcy疗效仍显著优于单用依那普利(P=0.016).结论 中国高血压患者高Hcy血症发生率较高,依叶片对Hcy升高的高血压患者可有效控制血压和降低Hcy.在Hcy较低患者,依叶片总体疗效和依那普利片无显著区别,但在控制Hcy方面仍优于依那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