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中华实验眼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 중화실험안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0160
  • 国内刊号: 11-598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6-13
  • 曾用名: 眼科研究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王丽娅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L-1576对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的防治研究

    作者:张玉凤;周健;张自峰;路璐

    背景 糖性白内障是糖尿病的主要眼部并发症之一,研究表明醛糖还原酶(AR)活性的升高与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密切相关,是抗糖性白内障药物研究的重要靶点,其研究对糖性白内障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探讨AR抑制剂AL-1576对半乳糖性白内障的防治效果和作用机制. 方法 4~5周龄SD大鼠42只,通过喂养质量分数50%半乳糖饲料制作半乳糖性白内障模型.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7个组,AL-1576预防组,早、中、晚期治疗组在喂食50%半乳糖饲料的当天及5、10、15d后开始添加质量分数0.0125% AL-1576,另设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AL-1576干预10d后撤除的早期撤药组.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各组大鼠晶状体的混浊程度并进行分级,造模35 d时摘出晶状体,分别测量其干质量、湿质量,计算并比较各组晶状体含水量的变化;检测造模35 d时各组大鼠晶状体内AR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谷胱甘肽( GSH)的含量.结果 模型对照组大鼠12只眼晶状体均为Ⅳ级混浊,AL-1576预防组12只眼晶状体均透明,早期撤药组为Ⅱ~Ⅲ级混浊,早期治疗组为Ⅱ级混浊,而中期治疗组、晚期治疗组均为Ⅲ~Ⅳ级混浊,7个组晶状体混浊的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7.760,P=0.009).各AL-1576治疗组大鼠晶状体含水量、AR活性均比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给药的时间越晚,晶状体含水量、AR活性降低的程度越小;各AL-1576治疗组大鼠晶状体SOD活性和GSH的含量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L-1576预防组的升高幅度大. 结论 在半乳糖性白内障形成的不同阶段给予AR抑制剂AL-1576可明显抑制AR的活性.AL-1576通过阻断和减轻晶状体水肿,提高晶状体的抗氧化能力,预防和延缓晶状体混浊的发生.

  • 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杨晶晶;何湘珍;向浩天;周晓敏;王云;蔡素萍

    背景 后发性白内障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导致视力下降的常见并发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参与降解除多糖以外全部细胞外基质(ECM)的重要蛋白酶,探讨MMP-3对后发性白内障的基因治疗一直是研究热点,而纤连蛋白(FN)是MMP-3的主要降解底物,能间接反映MMP-3的表达情况.目的 构建pEGFP-N1-MMP-3真核重组质粒并转染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观察MMP-3在LECs中的表达,探讨后发性白内障基因治疗的可能性.方法 取6只新鲜猪晶状体,将囊膜用组织块法进行原代培养,获得LECs.用E.coli DH5α MMP-3和E.coli DH5α pEGFP-N1质粒构建MMP-3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EGFP-N1-MMP-3,通过双酶切,DNA测序分析鉴定人MMP-3片段的准确性.将构建的pEGFP-N1-MMP-3转染至猪LECs中,通过绿色荧光蛋白(GFP)间接观察MMP-3在猪LECs中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EGFP-N1-MMP-3真核重组质粒转染后LECs表达产物FN的相对表达量,间接评估MMP-3的表达量. 结果 双酶切鉴定结果符合质粒pEGFP-N1及目的片段MMP-3大小.软件分析测序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EGFP-N1-MMP-3中的MMP-3基因与GenBank中的人MMP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9.6%,表示目的片段已正确插入pEGFP-N1载体.原代培养猪LECs,将重组质粒pEGFP-N1-MMP-3转染入猪LECs,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的GFP绿色荧光.Western blot检测表明,FN在pEGFP-N1 -MMP-3真核重组质粒转染组的表达量为0.666±0.008,空质粒转染组FN的表达量为0.326±0.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结论 成功构建了pEGFP-N1-MMP-3质粒,并能够在猪LECs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在LECs中的表达与功能奠定了基础.

  • 活体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防治白内障的实验研究

    作者:郑广瑛;王华君;谭楠;陈刚;梁圆圆

    背景 亚硒酸钠诱导的白内障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形成机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氧化损伤,N-乙酰半胱氨酸(NAC)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但其对白内障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研究尚少. 目的 观察NAC对亚硒酸钠诱导大鼠白内障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为白内障的药物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实验分为预防部分和治疗部分.选取SD大鼠6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1、正常对照组2、硒性白内障组、NAC白内障预防组、硒性白内障生理盐水组及NAC白内障治疗组,每组10只大鼠.采用3.46 mg/kg亚硒酸钠颈部皮下注射法制作硒性白内障模型,隔日1次,共3次.预防实验时在首次注射亚硒酸钠前30 min大鼠腹腔内注射2 mmol/L NAC,每日1次,共6次;治疗实验时,硒性白内障大鼠造模后1d腹腔内注射2 mmol/LNAC,每日1次,共1个月;硒性白内障生理盐水组以同样方法注射生理盐水.每周各组大鼠在裂隙灯下观察晶状体混浊程度并参考LOCSⅢ标准进行分级.各实验组大鼠后一次注药后制备晶状体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晶状体上皮细胞( LECs)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晶状体上皮超微结构的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亚硒酸钠对晶状体中caspase-3的影响;对各组大鼠晶状体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进行生化测定.结果 实验后7d正常大鼠晶状体透明.硒性白内障组Ⅴ级晶状体混浊者有11只眼,NAC白内障预防组仅有Ⅱ级混浊8只眼和Ⅰ级混浊2只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000,P<0.05).实验后30d,硒性白内障生理盐水组和NAC白内障治疗组Ⅳ~Ⅴ级晶状体混浊均为20只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53,P>0.05).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正常对照组LECs及晶状体纤维结构正常,硒性白内障组、硒性白内障生理盐水组和NAC白内障治疗组LECs与前囊部分分离,排列疏松紊乱,细胞膜破裂,细胞核呈椭圆形或长条形,晶状体纤维断裂,NAC白内障预防组晶状体结构破坏程度较轻.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硒性白内障组、硒性白内障生理盐水组和NAC白内障治疗组晶状体前囊分层,外膜脱离,深层可见“变性球样小体”,纤维紊乱破碎,形成无结构的“水泥样”外观.硒性白内障组caspase-3和SOD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MDA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AC白内障预防组caspase-3和SOD的表达明显高于硒性白内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硒性白内障生理盐水组与NAC白内障治疗组caspase-3、SOD和MDA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硒性白内障生理盐水组与NAC白内障治疗组比较,caspase-3、SOD和MDA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C可以提高晶状体组织中SOD的活性,减少MDA生成,降低caspase-3的活性,从而减轻晶状体的氧化损伤,对早期白内障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延缓和预防作用,但对于已经形成的白内障无明显治疗作用.

  • Wnt3a促进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作者:包秀丽;宋慧;汤欣

    背景 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异常增生是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的重要病理基础,以往研究证实Wnt3a信号可促进上皮细胞的增生,但其对LECs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Wnt3a对人LECs增生的作用,探讨相关分子机制,为PCO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 将人LECs系SRA01/04细胞进行培养后以4×105个/孔的密度接种于6孔板继续孵育.构建Wnt3a cDNA表达载体,采用脂质体介导转染技术将Wnt3a cDNA表达载体瞬时转染人SRA01/04细胞中,对照组转染pcDNA3-HA表达载体.采用Western blot技术验证载体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Wnt3a在SRA01/04细胞中的过表达对细胞增生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Wnt3a过表达对Wnt/β-catenin下游信号分子β-catenin、cyclin D1和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Wnt3a过表达后β-catenin表达的定位变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Wnt3a过表达后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人Wnt3a基因的表达载体Wnt3a cDNA,获得Wnt3a过表达的Wnt3a/SRA01/04细胞及对照pcDNA3-HA/SRA01/04细胞.Western blot检测证实,与pcDNA3-HA/SRA01/04相比,Wnt3a/SRA01/04细胞内Wnt3a蛋白表达明显升高.MTT法检测表明,Wnt3a cDNA转染组SRA01/04细胞的增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F分组=15.235,P=0.005;F时间=369.677,P=0.000),转染后各时间点2个组间SRA01/04细胞的增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843,P=0.001;t=26.214,P<0.01;t=25.177,P=0.001;t=35.516,P<0.01;t=615.056,P<0.01).细胞周期分析发现,Wnt3a cDNA转染组G1期细胞比例为51.74%,明显少于对照组的79.44%,而S期细胞的比例为36.23%,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2.34%.Wnt3a cDNA转染组SRA01/04细胞PCNA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7.00%±7.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00%±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56,P<0.01).转染后48 h,β-catenin蛋白密集分布于Wnt3a/SRA01/04细胞核和细胞质中,而在对照组仅出现于细胞质之中.Wnt3a/SRA01/04细胞中Wnt3a蛋白表达水平上调,β-catenin细胞定位由细胞质转入细胞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靶蛋白Cyclin D1和c-Myc蛋白表达上调. 结论 在SRA01/04细胞中,Wnt3a过表达使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下游靶蛋白Cyclin D1和c-Myc表达上调,可促进人LECs的增生.

  •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视神经内髓鞘碱性蛋白表达的变化

    作者:曹小鹏;高晓唯;曹芃;雷英;刘李平

    背景 脱髓鞘性视神经炎是与多发性硬化(MS)密切相关的一种疾病,发病机制不详,目前相关的基础研究尚少.目的 从分子水平揭示髓鞘碱性蛋白(MBP)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大鼠视神经内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免疫后8、12、18和25 d组.用5只豚鼠以过量麻醉法处死后收集脑脊髓制备匀浆并与完全弗氏佐剂(CFA)等体积混匀后于Wistar大鼠4只脚垫皮下分别一次性注射抗原乳化剂0.5 ml,同时于即刻和48 h足背皮下分别注射百日咳杆菌0.2ml诱导Wistar大鼠EAE模型,注射当天记为免疫后第0天.造模后观察模型鼠的行为,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在上述相应时间点以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并制作视神经组织切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神经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神经组织中MBP的表达情况.结果 Wistar大鼠免疫后12d左右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神经功能评分开始上升,免疫后18d神经功能评分高,随后逐渐下降.视神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免疫后12 d视神经组织的神经纤维排列不均匀,免疫后18d视神经组织细胞结构紊乱,神经纤维变细小,轴束明显肿胀并有脱髓鞘现象,免疫后25d,异常细胞大量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明,MBP主要表达于视神经纤维的髓鞘中,免疫后12d视神经组织中MBP阳性染色细胞为(115.75±26.49)个/5个视野,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67.44±22.49)个/5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37,P<0.05),免疫后18 d MBP阳性细胞低,为(75.57±34.54)个/5个视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62,P<0.01),免疫后25 d MBP阳性细胞数开始回升,但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8,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随着免疫时间的延长,MBP/β-actin值在免疫组大鼠视神经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减少,免疫后12d,M BP/β-actin值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639,P<0.05),免疫后18 d MBP/β-actin值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27,P<0.01).结论 EAE大鼠视神经组织存在MBP的降解,提示视神经炎是一种视神经的原发性脱髓鞘病变.

  • 槲皮素对高压氧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作者:畅立斌;鲍永珍;陈宜;于文贞;黎晓新

    背景 氧化应激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 LECs)凋亡与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细胞信号通路有关;槲皮素能抑制JNK细胞信号通路并且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但其对高压氧诱导的人LECs损伤有无保护作用有待研究. 目的 研究高压氧诱导人LECs凋亡的作用及槲皮素对高压氧处理的人LECs的保护作用,探讨JNK细胞信号通路在上述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人LECs细胞系SRA01/04在MEM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传至第3代进行实验.实验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高压氧组(体积分数99% O2+体积分数1% CO2)、高压氧+SP600125组和高压氧+槲皮素组,实验前2h分别在后2个组人LECs培养基中加入20μmol/L JNK2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或1μmol/L槲皮素预孵育,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3个组于588 kPa高压氧舱处理6h后收集人LECs.应用MTT法检测各组人LECs的细胞活力,以570 nm处吸光度(A)值表示.用流式细胞仪以Annexin V-FITC试剂盒检测人LECs处理后各组细胞的凋亡率,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人LECs中JNK/p-JNK、c-Jun/p-c-Jun、caspase-3、caspase-9的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实验6h后,高压氧组、高压氧+SP600125组、高压氧+槲皮素组人LECs活力分别为0.450±0.083、0.654±0.079、0.649±0.090,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0.835±0.0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压氧+SP600125组、高压氧+槲皮素组人LECs活力明显高于高压氧组(P=0.003、0.002).高压氧组、高压氧+SP600125组、高压氧+槲皮素组人LECs凋亡数分别为19.77±1.44、8.45±0.93、7.79±0.78,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的3.17±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高压氧+SP600125组、高压氧+槲皮素组人LECs细胞凋亡数明显少于高压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同时,高压氧组人LECs中p-JNK、p-c-Jun、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高压氧+SP600125组、高压氧+槲皮素组人LECs中p-JNK、p-c-Jun、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低于高压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JNK细胞信号通路在高压氧诱导的人LECs凋亡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SP600125和低浓度的槲皮素能抑制JNK细胞通路和细胞内源性凋亡途径,减轻高压氧引起的人LECs损伤.

  • 紫外线-B激光照射对α晶状体蛋白的影响及3-吲哚甲醇对其分子伴侣活性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钦;曹晓光;裴雪婷;鲍永珍

    背景 紫外线照射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形成的诱因之一.研究表明,3-吲哚甲醇(I3C)可抑制氧化作用导致的细胞损害及淀粉样纤维变性的形成,氧化损伤及淀粉样纤维变性的形成均与白内障有关,而I3C与α晶状体蛋白活性的关系尚有待证实. 目的 评估紫外线-B激光照射对α晶状体蛋白结构和分子伴侣功能的影响,探讨I3C对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新鲜1岁龄牛眼球的晶状体,采用凝胶层析法提纯牛的α晶状体蛋白,并按照快速蛋白液相色谱( FPLC)吸收谱线收集α晶状体蛋白.然后分别以23.75、118.75、475.00、1187.50、2375.00、4750.00、11 875.00和23 750.00mJ/cm2的紫外线-B激光照射在凸透镜后一固定位置的α晶状体蛋白,然后通过改变α晶状体蛋白在凸透镜后的位置达到改变照射能量的目的,使各组照射能量分别为28 535.00、6730.00、3435.00、1910.00、1040.00 mJ/cm2.使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量紫外线-B激光照射前后α晶状体蛋白的紫外吸收谱线(色氨酸荧光谱).在照射能量为475.00、1187.50、2375.00、4750.00、11 875.00mJ/cm2照射后的α晶状体蛋白溶液中分别加入50μmol/L和100 μmol/L的I3C,并进行过氧化氢酶(CAT)热凝聚实验,判断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活性,未加入50 μmol/L和100 μmol/L I3C的α晶状体蛋白溶液进行相同的实验作为对照,采用分光光度仪测量360 nm波长处各组α晶状体蛋白抑制CAT热凝聚的吸光度(A360)值,计算各干预组与对照组A值的百分数作为评价分子伴侣活性的指标. 结果 α晶状体蛋白紫外吸收谱测定发现,紫外线-B激光照射能量为1187.50 mJ/cm2时,α晶状体蛋白A280值降到10%左右,当照射能量达到23.75 J/cm2时,α晶状体蛋白A280值降到2%以下,二者呈负相关(R2=0.925).色氨酸荧光光谱测定表明,紫外线-B激光照射强度与色氨酸荧光强度呈负相关(R2=0.996),而与色氨酸代谢产物N-甲酰犬尿氨酸(N-FK)的荧光强度呈正相关(R2=0.949).CAT热凝聚实验表明,加入50 μmol/L和100μmol/L的I3C后,各强度的激光照射组α晶状体蛋白的相对A360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功能下降幅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分子伴侣活性随着激光照射能量的增加与不加入I3C的α晶状体蛋白相比降低变慢.结论 紫外线-B激光照射可以造成α晶状体蛋白分子结构的变化及分子伴侣活性的降低,I3C对于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活性具有保护作用.

  • 三氧化二砷对表皮生长因子诱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生和迁移的影响

    作者:张少波;周仲楼;孙敏;陈春丽;宋宗明

    背景 细胞因子失衡所导致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异常增生和迁移是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的主要病理变化之一.三氧化二砷(As2O3)是中国传统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生和迁移.但As2O3对细胞生长因子引起的RPE细胞增生和迁移的影响尚未明确. 目的 探讨As2O3对表皮生长因子(EGF)诱导的ARPE-19细胞增生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用无血清培养基对RPE细胞系ARPE-19细胞进行培养,将终浓度为0、0.5、1.0、2.0、5.0、10.0和20.0 μmol/L的As2O3分别加入到无血清培养基和含10 mg/L EGF的ARPE-19细胞培养液中作用24 h和48 h,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各培养组ARPE-19细胞活性的吸光度(A)值,以探讨As2O3对细胞的药物毒性作用,并筛选安全、有效的As2O3作用浓度.用10 mg/L EGF加入培养基诱导ARPE-19细胞迁移,分别在培养板中加入0、0.5、1.0、2.0μmol/L As2O3 作用24 h和48 h,并通过划痕试验和Transwell试验检测As2O3对EGF诱导的ARPE-19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 MTT法检测发现不同浓度As2O3组作用24 h和48 h后,无血清培养组细胞A值随As2O3浓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浓度=38.269,P=0.000;F时间=0.874,P=0.358).与空白对照组(0μmol/LAs2O3组)比较,0.5~ 5.0 μmol/L As2O3组ARPE-19细胞A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含10 mg/LEGF组的ARPE-19细胞,药物对细胞A值的影响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F浓度=152.155,P=0.000;F时间=51.649,P=0.000).与对照组比较,0.5~2.0μmol/L As2O3加入24 h和48 h后,A值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0.5、1.0、2.0μmol/L As2O3加入10 mg/L EGF诱导的ARPE-19细胞中作用24h和48 h后,A值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浓度=2.215,P=0.126;F时间 =2.230,P=0.155).5.0 ~20.0 μmol/L As2O3作用于EGF诱导的ARPE-19细胞中作用后,细胞A值明显下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0~20.0 μmol/L As2O3作用24 h后,对EGF诱导的ARPE-19细胞增生抑制率分别为12%、32%、37%;作用48 h后细胞抑制率分别为39%、44%和53%.划痕试验结果显示,0.5~2.0 μmol/L As2O3对EGF诱导的ARPE-19细胞的横向迁移具有抑制作用.Transwell试验结果表明,0.5~2.0 μmol/L As2O3对10 mg/L EGF诱导的ARPE-19细胞纵向迁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0.5、1.0、2.0μmol/L As2O3作用12h对ARPE-19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22%、33%和46%. 结论 As2O3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ARPE-19细胞无毒性作用,2.0 μmol/L以下浓度的As2O3对EGF诱导的ARPE-19细胞增生无明显影响,但可影响细胞的迁移能力,5.0 μmol/L以上浓度的As2O3可明显抑制ARPE-19细胞的增生.

  • 外源性雌二醇对去势雌性Wistar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萌萌;宋秀君;苏琪;殷英霞

    背景 近年的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显示雌激素对晶状体的正常代谢有保护作用,但是目前关于血清中雌激素水平对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雌激素受体(ER)表达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目的 观察LECs中ERα、ERβ的表达,研究不同的雌二醇给药方法对成年去势雌性Wistar大鼠晶状体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60只健康清洁级成年雌性Wistar大鼠分为伪手术组、去势组、去势+低剂量雌二醇点眼组、去势+高剂量雌二醇点眼组、去势+低剂量雌二醇注射组和去势+高剂量雌二醇注射组6个组,每组10只大鼠.通过大鼠卵巢切除法建立鼠去势模型,每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晶状体的混浊情况.造模5个月后分别给予大鼠质量分数50%、100%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点眼,每日4次,共6周或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每次0.200 mg/kg、0.400 mg/kg肌内注射,每3天一次,共6周.分别于造模后5个月及给药6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雌二醇的质量浓度,给药6周后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并取其晶状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LECs中ERα、ERβ的表达.结果 大鼠卵巢切除后各组大鼠裂隙灯显微镜下未见晶状体混浊.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LECs及晶状体纤维结构均正常.术后5个月时和用药后6周各组大鼠血清雌二醇质量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个组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490.527,P=0.000);用药前后大鼠血清雌二醇质量浓度有明显差异(F=943.236,P=0.001).大鼠用药6周后,去势组、去势+高剂量雌二醇点眼组、去势+低剂量雌二醇注射组LECs中ERα、ERβ表达率均明显低于伪手术组;而去势+低剂量雌二醇点眼组LECs中ERα、ERβ表达率高于去势组和去势+低剂量雌二醇注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势+高剂量雌二醇注射组LECs中ERα、ERβ表达率均接近伪手术组(ERα:28.04±6.80 vs.31.30±7.11;ERβ:25.38±5.59 vs.27.75±7.13);去势组、去势+高剂量雌二醇点眼组、去势+低剂量雌二醇注射组LECs中ERα、ERβ阳性细胞平均吸光度(A)值均明显低于伪手术组,而去势+低剂量雌二醇点眼组则较去势组和去势+低剂量雌二醇注射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去势+高剂量雌二醇注射组LECs中ERα、ERβ平均A值均接近伪手术组(ERα:0.1859±0.0067 vs.0.1833±0.0087;ERβ:0.1686±0.0095 vs.0.1689±0.0059). 结论 LECs 中ERα和ERβ的表达水平与体内雌激素的水平有关.雌激素的不同给药途径对晶状体ER表达的影响不同;低剂量雌激素点眼可能优于其他高剂量雌激素给药方式.

  • 丝裂霉素C对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膜通透性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杨筱曦;蔡小芳;陈剑;李彬斌;何艳花;张静辉

    背景 丝裂霉素C(MMC)对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和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关于其对细胞膜影响的研究很少. 目的 探讨MMC对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膜理化特性及超微结构改变的干预.方法 收集翼状胬肉手术切除标本15例,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人成纤维细胞,以波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取传3代后对数生长期细胞以5×103个/孔的密度接种于96孔板,将不同质量浓度0、50、100、200、300、400 mg/L MMC加入培养孔中处理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12h,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培养细胞的活力,应用Annexin V-FICT/碘化丙啶(PI)法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不同质量浓度MMC作用后人成纤维细胞膜超微结构的改变;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丙二醛( MDA)的浓度以评价细胞的脂质过氧化程度;检测细胞外液中漏出的乳酸脱氢酶(LDH)含量以评估细胞膜的通透性变化;用Fluo-3/AM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变化. 结果 组织块法原代培养贴壁1~2周可见大量长梭形细胞爬出,波形蛋白检测呈阳性反应.用MMC处理培养细胞12h后,人成纤维细胞的活力减弱,MMC对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0、50、100、200、300 mg/L MMC处理组细胞凋亡百分比分别为4.2%、4.2%、5.4%、19.3%和25.8%.AFM下可见不同质量浓度MMC作用后人成纤维细胞膜超微结构的异常,不同质量浓度MMC处理组细胞外液中LDH活性及细胞上清液中MDA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均随着MMC质量浓度的增加,LDH活性及细胞上清液中MDA浓度逐渐增加,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luo-3/AM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培养细胞内游离钙离子增多.结论 MMC能引起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膜的理化性质改变,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细胞膜是其药效和毒性的作用靶点之一.

  • 两种不同长度角膜缘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影响的对比

    作者:周用谋;常平骏;王丹丹;赵云娥

    背景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切口的不同会引起不同的角膜手术源性散光已经被众多研究所证实,影响因素包括切口的长度、位置和形态等,但关于2.2 mm、3.0mm角膜缘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引起的手术源性散光,尤其是引起的角膜后表面散光变化的研究国内外鲜有报道. 目的 对比经2.2 mm、3.0mm角膜缘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引起的角膜前表面、角膜后表面手术源性散光( SIA)值、总的SIA值及其变化.方法 将白内障患者47例71眼分成2.2mm切口组和3.0 mm切口组2个组,分别在角膜曲率大子午线轴位做2.2 mm、3.0 mm角膜缘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IOL植入术.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应用Pentacam系统测量角膜前表面、角膜后表面曲率及中央角膜厚度.根据角膜前表面平坦轴和陡轴方向的曲率半径及角膜前表面所在的空气和角膜本身的屈光指数计算角膜前表面散光值,以同样的方法计算角膜后表面的散光值,根据所得的角膜前表面、角膜后表面散光值,应用矢量法得出角膜总散光.使用Jaffe/Clayman分析法分别计算2个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角膜前表面、角膜后表面SIA值和总SIA值,比较术后上述各时间点2个组间及2个组内SIA值的差别.结果 术后1d、1周、1个月及3个月2.2mm切口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IOL植入术后平均角膜前表面、角膜后表面SIA值及总SIA值均低于3.0mm切口组,不同时间点组间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表面:P=0.290;后表面:P=0.740;总SIA:P=0.434).2个组术后3个月平均角膜前表面、角膜后表面散光值均明显低于术后1d和术后1周的散光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2 mm切口组:P=0.020、0.036;3.0 mm切口组:P=0.006、0.023).术后1d时2.2mm切口组和3.0mm切口组术后角膜后表面散光值分别为(0.70±0.43)D和(0.75±0.54)D,而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散光值均逐渐减少,与术后1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2mm切口组:均P=0.001;3.0 mm切口组:P=O.028、0.044、0.032).2个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总SIA值均明显低于术后1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2mm切口组:P=0.015、0.002、0.002;3.0mm切口组:P=O.049、0.007、0.016).结论 2.2mm和3.0 mm角膜缘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术相比,前者SIA值相对较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各个时间点的比较发现,角膜总的SIA值和后表面SIA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与角膜前表面SIA值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

  • 糖尿病性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蛋白质组学的差异分析

    作者:禹倩倩;姚勇;储兆东;陶永辉;邵珺;黄玉政

    背景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性白内障为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进行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中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对该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研究糖尿病性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蛋白质组学的差异,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方法 手术采集诊断明确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8例8眼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2例12眼的晶状体,裂解离心提取蛋白,采用固相pH梯度(IPG)等电聚焦双向凝胶电泳法对糖尿病性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蛋白质进行分离,分析电泳图像的差异,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飞行时间质谱仪( MALDI-TOF-MS)测定蛋白质斑点的肽质量指纹谱,结合蛋白质数据库检索,确定蛋白质种类. 结果 IPG双向凝胶电泳显示,糖尿病性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晶状体蛋白质相似处在于大部分都分布在等电点( PI) pH值5~9、相对分子质量14000 ~97000的区域内;而高丰度晶状体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0 ~ 31000.分析软件检测出3个差异的蛋白质点,经质谱鉴定得到其中2个高丰度晶状体蛋白质的种类为αB晶状体蛋白和βB1晶状体蛋白.结论 双向电泳联合质谱鉴定可有效分离晶状体蛋白质,糖尿病性白内障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蛋白质组学之间的差异表明,αB晶状体蛋白和βB1晶状体蛋白加速了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展.

  • 不同类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衰老标记蛋白30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作者:刘兰;蔡小军;余爱华;宋寅伟;王海涛;刘洋;焦峰

    背景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白内障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研究表明,衰老标记蛋白30( SMP-30)与白内障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 LECs)中SMP-30的表达及LECs的凋亡情况,探讨不同类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 方法 收集2010年3-10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的年龄相关性皮质性白内障59例80眼和核性白内障53例70眼,2个组患者年龄匹配(P>0.05).白内障手术中环形撕取晶状体前囊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eal-time PCR)技术分别定性、定量检测SMP-30蛋白及其mRNA在2个组白内障LECs中的表达.用TUNEL标记法观察LECs的凋亡情况,对比分析两种类型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中SMP-30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差异.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明,SMP-30主要表达于晶状体囊膜的细胞质中,在晶状体囊膜中央部表达较弱,越近周边表达越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核性:45.21±2.79 vs 76.42±11.21,P=0.042;皮质性:108.32±4.32 vs 206.34±15.67,P=0.037).核性白内障LECs中SMP-30 mRNA的表达少于皮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02±9.08 vs 157.33±13.01,P=0.034).TUNEL染色显示,2个组白内障LECs凋亡百分率中央部明显高于周边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核性:19.34%±0.11%vs 8.32%±0.57%,P=0.025;皮质性:42.07%±0.86%vs 13.55%±0.64%,P=0.010),细胞凋亡百分率低于皮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05%±0.22%vs 27.70%±0.81%,P=0.007). 结论 两种类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均与LECs凋亡有关,SMP-30的表达与其密切相关.

  •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抗氧化作用

    作者:李帅杰;徐国旭

    背景 氧化损伤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生的主要原因,而泛素蛋白酶系统参与晶状体的分化发育,研究发现其关键酶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 UCHL1)参与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年龄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且与氧化应激有关. 目的 研究UCHL1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4例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获得的晶状体囊膜(皮质性白内障12例、核性白内障12例)、5例正常人晶状体前囊膜上皮和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系SRA01/04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UCHL1在各组人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构建UCHL1真核表达质粒,鉴定后采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SRA01/04细胞作为UCHL1过表达组,同时采用绿色荧光蛋白(GFP)真核表达质粒转染SRA01/04细胞作为GFP过表达组,使用梯度过氧化氢叔丁醇(TBHB)处理24h后,采用MTT法检测各组人LECs的活性变化.结果 免疫荧光检测表明,UCHL1在各组人LECs中均有表达,但在正常晶状体囊膜、皮质性白内障以及核性白内障晶状体囊膜上皮细胞表达量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441,P=0.000).皮质性白内障组以及核性白内障组晶状体囊膜上皮细胞中UCHL1的表达量均低于正常晶状体组(P=0.000、0.000),但皮质性白内障组和核性白内障组之间UCHL1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4).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UCHL1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后可见SRA01/04细胞中UCHL1的强表达.MTT检测结果显示,0.3 mol/L TBHB处理24 h后,UCHL1过表达组细胞活性吸光度(A570/630)值与GFP过表达组比较有增高的趋势,而0.2、0.4、0.5 mol/LTBHP均导致SRA01/04细胞的耐受或者大量凋亡. 结论 UCHL1具有抗氧化作用,且可能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抑制作用.

  • 表皮生长因子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表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张珍珍;张辉;吴星伟;唐于荣

    背景 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广泛应用,部分患者术后感到明显的烧灼感、异物感,该手术对患者眼表的损伤及影响多有报道.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后眼表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患者89例120眼,依据术后第1天给予滴眼液的不同分为rhEGF组、玻璃酸钠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40眼.各组间术前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UT)及泪液分泌(Schirmer Ⅰ)试验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基础用药为质量分数0.3%氧氟沙星眼膏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持续2周.术后第1天rhEGF组和玻璃酸钠组分别给予rhEGF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每日4次,持续4周.患者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1d、1周、2周和1个月时行角膜荧光素染色、BUT及Schirmer Ⅰ试验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个组间人口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年龄=3.740,x2性别=0.615,P>0.05),术前1d眼表检查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F=0.247,P>0.05:BUT:F=0.579,P>0.05;Schirmer Ⅰ试验:F=0.475,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各组内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Schirmer Ⅰ试验结果均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BUT出现先缩短后延长的趋势,3个组术前1d,术后1d、1周、2周、1个月时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值、BUT、Schirmer Ⅰ试验结果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6.754、6.233、6.079,P<0.01);3个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F分组=4.953、4.071、4.511,P<0.05).rhEGF组术后2周和术后1个月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明显低于玻璃酸钠组(P=0.039、0.014),1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137).rhEGF组术后1周和2周时BUT均明显高于玻璃酸钠组(P=0.019、0.007),于2周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1.009).rhEGF组在术后1周、2周、1个月时Schirmer Ⅰ试验值均明显低于玻璃酸钠组(P=0.022、0.003、0.019),于2周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2).结论 rhEGF可明显促进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表损伤的修复.

  • 睑缘炎患者睑板腺形态变化及其与干眼的关系

    作者:李晶;许中中;余晓菲;李金;王丽娅

    背景 睑缘炎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常累及睑板腺体,而睑板腺体所分泌的脂质是泪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泪膜稳定性的破坏可导致干眼相关症状,可以说睑缘炎是干眼发病的因素之一,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 使用非接触式红外线睑板腺观察仪观察睑缘炎患者睑板腺腺体的形态,并与干眼相关检查进行相关性分析. 方法 采用病例观察的设计方法对睑缘炎患者睑板腺形态改变与干眼症的关系进行研究.选取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眼科门诊依据PPP标准诊断为睑缘炎的患者83例83眼,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后,在裂隙灯下行眼前节检查睑缘畸形评分、泪液分泌( Schirmer Ⅰ)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及结膜充血评分,采用泪膜干涉仪行泪膜形态分级,采用非接触式红外线睑板腺摄像仪行睑板腺腺体缺失分级,对睑缘炎睑板腺腺体缺失分级与上述检查结果的关系进行评估.结果 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睑缘炎的频数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69,P=0.75).睑缘炎患者的睑板腺腺体缺失分级与年龄星弱的正相关(r=0.58,P=0.00),但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r=-0.09,P=0.99);患者睑板腺体缺失与睑缘畸形评分及结膜充血评分均呈弱的正相关(r=0.64,P=0.00;r=0.50,P=0.00);与泪膜影像分级及角膜染色评分均呈弱的正相关(r=0.23,P=0.04;r=0.50,P=0.00),与BUT呈弱的负相关(r=-0.32,P=0.00),但与Schirmer Ⅰ试验结果无明显相关性(r=-0.05,P=0.69).不同年龄组男性和女性的睑板腺缺失分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9,P=0.93).结论 睑缘炎可引起蒸发过强型干眼,且患者的睑板腺体随年龄的增长缺失程度加重.非接触式红外线睑板腺观察仪作为一种有效、快速、无刺激地观察睑板腺体形态的仪器,可作为一项常规检查来辅助诊断睑缘炎.

  • 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的治疗进展

    作者:李静

    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IOIP)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眼眶疾病,表现为多种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该病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3个方面;其中,药物治疗为常用,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两类.尽管近年来应用包括烷化剂、抗代谢药物和单克隆抗体等在内的多种免疫抑制剂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但是迄今为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仍是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就IOIP的各种治疗方法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角膜、视网膜及视神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轶悝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种主要存在于骨髓中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由于其具有体外无限增生、自我更新和能够分化成体内各种细胞的潜能,已经成为组织工程、细胞移植及基因治疗理想的靶细胞.在眼科相关研究中,BMSCs移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角膜病及视网膜疾病的治疗,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方式又可分为玻璃体腔注射和视网膜下移植,两者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而关于视神经疾病的治疗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较少.BMSCs的研究为解决当前眼科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前景,但研究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要进一步进行临床试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就BMSCs的研究发展概况及其在眼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谷胱甘肽转硫酶在眼部的作用

    作者:范姜砾

    谷胱甘肽转硫酶(GSTs)是一个庞大的超基因家族,传统的观点认为它是一种亲电子的解毒物质,但近的研究显示其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功能,其基因多态性也是多种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证实GSTs广泛存在于人体上皮组织中,在眼部多种组织中也有表达,如虹膜、睫状体、小梁网、晶状体、黄斑和视网膜中.GSTs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应激能力,并在多种氧化损伤性眼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防治作用,包括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等.关于GSTs在眼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正处于进一步研究中.就GSTs的概念、在人体组织中的分布、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眼氧化应激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眼球钝挫伤致颞上分支动脉阻塞一例

    作者:孙则红;王志学

    患者,男,18岁.因左眼被鞭炮崩伤2h,疼痛、视物不见,急来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以眼外伤(左眼)收入院.眼科检查:视力左眼眼前手动,眼睑红肿,睁眼困难,结膜充血、水肿,角膜上皮灰白色坏死、脱落,角膜基质水肿,前房深度中等,房水出血、混浊,虹膜纹理清,瞳孔直径4 mm,对光反射消失,隐约可见晶状体透明,玻璃体窥不清;指测眼压正常.

  • 儿童葡萄膜炎血清中炎性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晓斌;黄琴

    葡萄膜炎是眼科的常见病,严重时可致盲,多发生于中青年,其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或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研究发现辅助性T淋巴细胞( helperT cell,Th)及其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2( interleukin-2,IL-2)、IL-4、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均参与其发病过程.儿童葡萄膜炎较为少见,临床类型也不同于成人,为研究儿童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炎性因子的变化,本研究测定16岁以下葡萄膜炎患儿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以探讨其在儿童葡萄膜炎中的作用机制.

  • 关注哺乳动物晶状体再生及“晶状体干细胞”的研究

    作者:谢立信;张辉

    一些哺乳动物的晶状体摘出后,在囊袋存在的情况下可以再生出新的晶状体.目前普遍认为囊袋内不能被完全清除而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是晶状体再生的来源.但是哺乳动物的晶状体再生并非晶状体发育的简单重复,残余LECs的无序增生、移行和转化会影响再生晶状体的透明性.大量研究围绕LECs异常增生的机制进行,而近年来“晶状体干细胞”理论被逐渐提出.总结国内外关于哺乳动物晶状体再生研究的现状,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希望为临床预防后发性白内障以及对其进行药物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中华实验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