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中华实验眼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 중화실험안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0160
  • 国内刊号: 11-598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6-13
  • 曾用名: 眼科研究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王丽娅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高血糖对小鼠骨髓来源细胞参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体内动态观察

    作者:王瑜;王雨生;曹丰;张健;吕洋;王海燕;药立波

    背景 我们先前的研究提示高血糖可加重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严重程度,并有可能通过促进骨髓来源细胞(BMCs)的趋化参与血管发生,且已证实在体生物发光成像(BLI)技术能实时、活体观察CNV的动态变化,但糖尿病与CNV发生的关联性尚无明确的研究证据.目的 应用BLI技术并结合组织学研究方法,动态观察高血糖状态下BMCs参与CNV的形成过程. 方法 将荧光素酶-绿色荧光蛋白(FlucGFP)双转基因小鼠的BMCs移植至野生型C57BL/6J小鼠构建嵌合体,嵌合度>85%的小鼠纳入实验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糖尿病组,每组9只.糖尿病组嵌合体小鼠采用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法[(STZ60 mg/(kg·d),连续5d]建立糖尿病模型,血糖浓度>15 mmol/L者视为建模成功,对照组不进行注射.2个组嵌合体小鼠均应用532 nm倍频激光视网膜光凝法诱导CNV形成.采用IVIS Kinetics小动物成像系统,分别于CNV模型建立后第1、3、5、7、14、21和28天对2个组小鼠进行BLI检测,动态观察CNV小鼠眼部发光信号.于CNV模型建立后第7天处死动物,制备视网膜脉络膜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比较2个组小鼠CNV的长度和厚度.结果 流式缅胞仪分析显示,C57BL/6J小鼠行Fluc-GFP双转基因小鼠BMCs移植后28 d,纳入实验的嵌合体小鼠平均嵌合度为(88.85±2.46)%;糖尿病组嵌合体小鼠平均血糖浓度为(17.88±0.86) mmol/L.小鼠视网膜脉络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CNV造模后第7天,新生血管穿过Bruch膜到达视网膜下腔,糖尿病组小鼠CNV长度为(338.67±33.17) μm,明显长于对照组小鼠的(180.33±24.68)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43,P<0.05);2个组间小鼠CNV的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90,P>0.05).CNV建模后第1天,两组小鼠眼部出现光学信号,第7天光学信号值均达高,且糖尿病组明显强于对照组;第14天后两组小鼠眼部信号减弱.CNV建模后第5、7、14和21天,糖尿病组小鼠眼部光学信号均明显强于对照组小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11、5.594、5.067、2.663,P<0.05).结论 高血糖可促使更多的BMCs参与CNV的形成过程,加重CNV的严重程度.BLI技术可用于评估和比较高血糖条件下BMCs在CNV形成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 Krüppel样因子6抑制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的研究

    作者:周玉;东莉洁;张红;田芳

    背景 研究表明,Krüppel样因子6(KLF6)与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增生、凋亡、血管生成及组织修复等生理或病理过程有关.在眼科领域,关于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中KLF6蛋白表达水平及KLF6对LECs增生的影响报道较少. 目的 探讨KLF6对LECs株(HLE-B3)增生的抑制作用. 方法 首先用逆转录PCR(RT-PCR)法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EGFP-C2-KLF6,并用双酶切法和PCR法对表达质粒进行鉴定.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对HLE-B3进行培养和传代,按照干预方法的不同将培养的HLE-B3分成4个组,各组均给予KLE-B3转染试剂,空白对照组不加入任何外源质粒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单纯IGF-1刺激组仅给予IGF-1刺激;空质粒转染+IGF-1组加入pEGFP-C2质粒空载体,同时给予IGF-1刺激;pEGFP-C2-KLF6转染+IGF-1组加入pEGFP-C2-KLF6真核表达质粒,且给予IGF-1刺激.细胞干预24 h后,采用水溶性四唑盐-1(WST-1)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吸光度(A450)值;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细胞中KLF6蛋白的表达水平.以1×104个/片的密度将HLE-B3细胞爬片培养24 h,并分别将0、0.10、0.25 μg pEGFP-C2-KLF6转染到各组铺片细胞中,用终质量浓度为50 μg/L的IGF-1刺激24 h,然后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Ki-67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采用荧光半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Ki-67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扩增得到的PCR产物反应条带与KLF-6基因长度相符,PCR和EcoR I、Sal I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法鉴定条带大小与预期相符,成功构建pEGFP-C2-KLF6真核表达质粒.WST-1实验显示空白对照组、单纯IGF-1刺激组、空质粒转染+IGF-1组和pEGFP-C2-KLF6转染+IGF-1组细胞A值分别为0.86±0.00、2.10±0.01、2.24±0.12和1.06±0.02,4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322,P<0.05),其中pEGFP-C2-KLF6转染+IGF-1组A值明显低于单纯IGF-1刺激组和空质粒转染+IGF-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6.42、7.31,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4个组间细胞中KLF6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1.858,P<0.05),pEGFP-C2-KLF6转染+IGF-1组KLF6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是空白对照组、单纯IGF-1刺激组和空质粒转染+IGF-1组的1.47、2.04、3.27倍.Ki-67蛋白在pEGFP-C2-KLF6转染+IGF-1组细胞中的表达强度随质粒转染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弱,0.10 μg和0.25 μg pEGFP-C2-KLF6转染后细胞中Ki-67 mRNA相对表达值分别为0.15±0.08和0.11±0.03,明显低于0μg pEGFP-C2-KLF6转染的细胞0.77±0.12,组间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825,P<0.05). 结论 KLF-6能够抑制IGF-1诱导的HLE-B3的增生,是HLE-B3细胞增生的调控因子.

  • 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组织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的生长特性

    作者:李中秋;张孝生;卢弘

    背景 抗青光眼滤过术后瘢痕组织中的主要细胞成分是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HTFs),探讨滤过泡瘢痕组织中HTFs的生长特性可为抗青光眼滤过术后预防瘢痕形成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目的 研究抗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组织中HTFs的体外生长特性. 方法 收集因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瘢痕化行二次手术的患者8例8眼的Tenon囊组织(4 mm×5 mm),同期以同样的取材方法收集行斜视矫正术患者8例8眼的正常Tenon囊组织.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将Tenon囊组织进行原代培养,用鼠抗人波形蛋白细胞免疫荧光法鉴定培养的HTFs,并用巢式PCR法检测培养的HTFs中是否受到支原体的污染.分别于第0、4、7、11、14天以发光法细胞活力检测HTFs,并绘制各组细胞的生长曲线,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PDT).比较瘢痕组和正常组HTFs形态学和PDT的差异;将瘢痕组第5代与第15代HTFs的形态及PDT进行比较,评价细胞传代生长特性的稳定性. 结果 HTFs原代培养1~2周达到融合,呈长梭形,形态符合HTFs,传代细胞4~6 d达到融合.瘢痕组与正常组HTFs的生长特性相近,对鼠抗人波形蛋白抗体呈阳性反应,PCR检测未见支原体反应条带.瘢痕组和正常组HTFs的PDT分别为(20.54±3.51)h和(18.86±2.91)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4,P=0.561).细胞培养后第4、7、11和14天,瘢痕组HTFs的细胞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663,P=0.081;t=0.194,P=0.863;t=3.338,P=0.053;t=0.627,P=0.565),2个组的HTFs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显示出一致的增生曲线.瘢痕组第5代和第15代细胞PDT分别为(20.54±3.51)h及(22.84±4.15)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3,P=0.505);第5代与第15代间细胞生长曲线可见其增生能力均稳定,两代间HTFs在各时间点的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28,P=0.235;t=0.269,P=0.786;t=1.954,P=0.139;t=0.730,P=0.506).结论 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患者的HTFs体外培养生长状态良好,增生能力稳定,是进行青光眼术后滤过区抗纤维化研究的良好靶细胞.

  • NADPH氧化酶抑制剂对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感光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作者:丁敏;卢清君;武坤;邓爱军;曾惠阳

    背景 我们先前的研究表明,rd小鼠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过程中小胶质细胞活化与感光细胞的凋亡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小胶质细胞中烟酰胺二磷酸腺苷(NADPH)氧化酶的活化在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神经元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但NADPH氧化酶在RP过程中作用机制及其抑制剂的作用有待探讨.目的 探讨rd小鼠发生RP过程中NADPH氧化酶产生活性氧簇(ROS)的活化反应及其抑制剂对感光细胞的保护作用. 方法 按抛掷硬币法将60只SPF级rd小鼠随机分为香荚兰乙酮注射组和PBS对照组,香荚兰乙酮注射组小鼠于出生后9d(P9)腹腔内注射NADPH氧化酶抑制剂香荚兰乙酮10 mg/kg(0.01 ml/kg),每日1次,连续5d(至P13);PBS对照组rd小鼠以同样方式注射等容量的PBS;C57 BL/6N小鼠10只不注射任何药物作为rd小鼠的野生对照鼠.各组小鼠于出生后14 d(P14)处死并制备视网膜冰冻切片,采用二氢乙锭(DHE)荧光染色法检测3个组小鼠视网膜中ROS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测定2个组rd小鼠视网膜感光细胞中视紫红质mRNA的定量表达;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查2个组rd小鼠视网膜外核层厚度.结果 DHE荧光染色表明,小鼠视网膜中ROS表达呈红色荧光,注药组小鼠视网膜外核层中ROS的红色荧光明显强于C57BL/6N野生鼠,但明显弱于PBS对照组.Real-time PCR检测表明,香荚兰乙酮注射组小鼠感光细胞中视紫红质mRNA相对表达量为4.21 ±0.33,明显低于PBS对照组的0.93±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0,P=0.000);香荚兰乙酮注射组小鼠视网膜外核层厚度为(35.95±1.63) μm,明显厚于PBS对照组的(23.17±1.38)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0,P=0.016).结论 在rd小鼠视网膜感光细胞变性过程中,NADPH氧化酶生成ROS的活化反应明显增强;香荚兰乙酮能够延缓rd小鼠感光细胞的凋亡过程.

  • 前房注射聚苯乙烯微球诱导小鼠慢性高眼压研究

    作者:沈策英;陈兰兰;姜利斌

    背景 以往国内关于青光眼研究的造模方法中大多存在高眼压维持时间较短的问题.目前前房内注射聚苯乙烯微球建立小鼠慢性高眼压模型的方法已在国外应用,但国内尚缺乏对该模型的评价.目的 评价前房内一次性注射聚苯乙烯微球建立小鼠慢性高眼压模型的方法学及应用价值.方法 将42只SPF级成年C57BL/6L雌性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个组,正常对照组小鼠不进行任何处理;PBS组小鼠前房内一次性注射PBS溶液2μl;微球组小鼠左眼前房内一次性注射聚苯乙烯微球2μl.各组小鼠均于注射后2周和4周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采用TonoLab回弹式眼压计测量眼压;并于相应时间点观察结束后处死动物,制备眼球的组织学切片和视网膜铺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前房角情况;采用质量分数4%荧光金经上丘逆行标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在荧光显微镜下计数各组小鼠视网膜铺片中RGCs的存活密度和神经纤维的数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查视网膜铺片中β-Ⅲ-微管蛋白阳性细胞数. 结果 前房注射后2周和4周,微球组小鼠眼压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球注射后2周小鼠平均眼压达高峰,为(29.67±2.34)mmHg(1 mmHg=0.133 kPa),之后眼压逐渐下降,4周时小鼠的平均眼压为(15.71±1.23)mmHg,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球组小鼠前房注射后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角膜水肿,但前房内未见明显的炎症反应,眼球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微球聚集在前房角.前房注射后2周和4周,微球组RGCs存活密度分别为(4 542.82±653.72)个/mm2和(3 623.12±628.79)个/mm2,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6 979.33±678.49)个/mm2和(6 963.91±497.29)个/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729、28.569,P<0.05),亦明显低于PBS组的(6 843.21 ±573.42)个/mm2和(6 937.53±465.24)个/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975、29.145,P<0.05),且注射后4周RGCs的存活数量较2周时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51,P<0.05).前房注射后2周和4周,微球组小鼠视网膜β-Ⅲ-微管蛋白阳性细胞数为(4 576.36±479.64)个/mm2和(3 712.90±660.31)个/mm2,均少于正常对照组的(6 725.94±619.42)个/mm2和(6 741.90±663.60)个/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811、22.182,P<0.05),亦明显少于PBS组的(6 757.85±463.59)个/mm2和(6 773.17±471.35)个/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953、22.605,P<0.05),微球组注射后4周视网膜β-Ⅲ-微管蛋白阳性细胞数少于2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3,P<0.05).注射后2周微球组小鼠视网膜神经纤维密度为(193.08±32.75)个/mm2,4周时为(139.00±38.24)个/mm2,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305.57±81.21)个/mm2和(297.46±52.60)个/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00、16.883,P<0.05),亦明显少于PBS组的(312.63±70.62)个/mm2和(269.37±61.63)个/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31、15.959,P<0.05),微球组注射4周时视网膜神经纤维密度低于2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42,P<0.05).结论 前房一次性注射聚苯乙烯微球的方法可引起小鼠的持续性高眼压,并造成RGCs和神经纤维的进行性损害,与人类青光眼的病理变化过程类似.

  • 米诺环素在小鼠视神经钳夹伤后早期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作者:焦晓玲;彭媛;杨柳

    背景 米诺环素在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动物模型及临床试验中显示出神经保护效应,但是否对视神经损伤有保护作用研究尚少. 目的 探讨米诺环素在小鼠视神经钳夹伤后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6只清洁级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8只、生理盐水组64只和米诺环素组64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生理盐水组和米诺环素组用反向镊钳夹小鼠左眼视神经3s以建立视神经钳夹伤动物模型,造模后米诺环素组立即以45 mg/(kg·d)的剂量腹腔内注射米诺环素0.4ml,造模后24 h注射剂量减半,以后每日注射1次,直至处死,生理盐水组小鼠以同样的方式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小鼠分别于造模后第4、7、11、14天处死并制备视网膜铺片,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RGCs层细胞密度的变化.取各时间点小鼠眼球制作视网膜冰冻切片,采用TUNEL法测定RGCs的凋亡;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表面CD11b mRNA的表达.结果 在视神经损伤后第4天和第7天,生理盐水组小鼠RGCs层的细胞密度分别为(77.50±2.38)个/0.01 mm2和(70.00±2.94)个/0.01 mm2,明显低于米诺环素组的(88.75±2.36)个/0.01 mm2和(81.00±3.92)个/0.01 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d=-6.708,P<0.01;t7d=-4.491,P<0.01);生理盐水组RGCs凋亡数分别为(12±1)个/mm和(4±1)个/mm,明显多于米诺环素组的(4±1)个/mm和(1±0)个/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d=12.832,P<0.01;t7d=3.455,P=0.026);造模后第11天和第14天,生理盐水组小鼠RGCs层的细胞密度与米诺环素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08、0.777),且两组小鼠视网膜均未发现凋亡细胞.Real-time PCR检测显示,造模后第4天和第7天,生理盐水组小鼠视网膜细胞CD11b mRNA表达量与米诺环素组比较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d=8.312,P<0.01;t7d=5.407,P<0.01),但在造模后第11天和第14天,2个组小鼠视网膜细胞CD11b mRNA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0.170).结论 米诺环素可能在小鼠视神经钳夹伤后早期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机制而减少RGCs的凋亡,从而对视神经发挥保护作用.

  • 完整视网膜毛细血管网消化铺片技术及细胞计数方法的改进

    作者:赵红姝;王宁利;史翔宇;魏文斌

    背景 以往视网膜血管消化铺片法仅能够获得部分视网膜血管,无法客观评价全视网膜血管的病理改变,因此进一步获得完整的视网膜血管网是相关疾病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基础. 目的 在国外对全视网膜血管消化铺片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建立全视网膜血管的铺片方法. 方法 30只健康Wistar 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20只大鼠用溶于0.05 mmol/L柠檬酸缓冲液的质量分数1.25%链脲佐菌素(STZ)腹腔内注射法制作糖尿病模型,对照组10只大鼠以同样的方法注射等容量柠檬酸缓冲液.注射后8个月经左心室注射PBS 100 ml,剪开右心房使血液及PBS流出后注射质量分数4%多聚甲醛100 ml,摘除眼球,将完整剥离的大鼠视网膜先进行胰蛋白酶消化,然后剥离玻璃体及内界膜,去除视网膜神经组织,得到完整的视网膜毛细血管网,平铺于载玻片上,将视网膜毛细血管网以视盘为中心划为内、中、外3个区域,采用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判定和计数中间区域影周细胞及无细胞血管. 结果 视网膜铺片显示,大鼠的视网膜血管为全血管型,可见放射状的视网膜中央动脉与视网膜中央静脉主干及逐级分支结构、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表浅层和深层的毛细血管网.周细胞略突出于血管管壁,在其形成影周细胞时,原有的细胞核缺失.无细胞血管的管径为邻近毛细血管管径的20%以上,并且在整个血管上无细胞核和影周细胞.结论 全视网膜消化铺片技术能够提供实验所需的完整视网膜毛细血管网,配合细胞计数方法,能够较好地评价视网膜的形态改变,并为视网膜血管和管壁细胞的定量分析提供有利条件.

  • 枸杞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理改变及其VEGF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小璐;陈男雄;马雅玲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主要病理基础是缺氧和炎症引起的新生血管形成,导致血-视网膜屏障(BRB)的破坏,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主要的血管生成因子.研究证实,枸杞多糖(LBP)具有保护细胞抗氧化损伤的作用,但其在眼科疾病的应用研究较少. 目的 观察LBP对不同时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病理改变及VEGF表达的影响. 方法 取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117只,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LBP组.糖尿病组和LBP组大鼠一次性腹腔内注射55 mg/kg链脲佐菌素(STZ)柠檬酸缓冲液诱导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柠檬酸钠-柠檬酸缓冲液.造模成功后LBP组大鼠每日以250 mg/kg LBP定时定量灌胃,分别于成模后4、10、16周取各组大鼠行伊文思蓝(EB)染色视网膜铺片,动态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形态改变;以45 mg/kg EB由大鼠右颈静脉缓慢注入,循环2h后将质量分数1%多聚甲醛由左心室灌注,循环3 min后摘除眼球并分离视网膜,用标准曲线法检测视网膜中EB质量分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分别检测视网膜中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 结果 EB视网膜铺片显示,造模后4、10、16周,LBP组大鼠视网膜血管的走行、管径及渗漏等形态学改变均明显轻于糖尿病组大鼠.造模后4、10、16周,LBP组大鼠视网膜中EB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2.17±1.55)、(16.46±1.60)和(19.55± 1.49) mg/g,均明显低于同时期糖尿病组大鼠的(15.76±1.90)、(21.61±2.05)和(26.30±2.28) m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造模后4、10、16周,大鼠视网膜中VEGF蛋白的表达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层为主,LBP组大鼠各时间点VEGF蛋白的染色明显弱于糖尿病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明,造模后4、10、16周LBP组大鼠VEGF蛋白在视网膜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234±0.011、0.331±0.023和0.536±0.031,均明显低于同期糖尿病组大鼠的0.281±0.018、0.533±0.055和0.765±0.0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eal-time PCR显示,造模后4、10、16周LBP组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57±0.013、0.505±0.114和1.577±0.074,均低于同期糖尿病组的0.235±0.209、1.043±0.084和2.446±0.0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BP可以减轻糖尿病造成的视网膜血管形态改变,减少血管壁的渗漏,从而保护BRB功能.

  • Notch1和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

    作者:秦秀虹;张珍珍;许海涛;张丽红;吴雅臻

    背景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ARP-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Notch1是生物体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对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拮抗过程,Notch1是否参与了DR的发生还未得到证实. 目的 探讨Notch1、Dll4、PARP-1、Akt、核因子-κB(NF-κB)及caspase-3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组织及高糖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VECs)中的表达. 方法 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Notch1、Dll4、PARP-1、Akt、NF-κB及caspase-3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组织及RVECs的表达.结果 Notch1、Dll4、p-Akt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量比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而PARP-1、caspase-3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量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NF-κB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8,P=0.530).RVECs中Notch1、p-Akt的表达量随葡萄糖浓度的增高而增加,而剪切型PARP-1、caspase-3的表达量则随葡萄糖浓度的增高而降低,在葡萄糖浓度为30 mmol/L时上述变化显著,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NF-κB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 结论 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中,剪切型PARP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上调,但Notch1、p-Akt蛋白的表达量下调.剪切型PARP和caspase-3表达量随葡萄糖浓度的增高而增加,Notch1、p-Akt则相反.

  • FFA及OCT对STZ诱导的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活体观察

    作者:孙伟;林少芬;李涛;田蓉;胡昕倩;谢满云;王菁;唐仕波

    背景 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SD大鼠是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机制研究常用的动物模型,以往主要用离体眼球进行观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可活体观察眼底,但目前FFA和OCT联合用于DR模型的观察尚未报道. 目的 将FFA和OCT联合用于STZ诱导的糖尿病SD大鼠的眼底检查,动态观察糖尿病模型早期阶段视网膜血管的渗漏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将60只清洁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个组,糖尿病组大鼠一次性腹腔内注射溶于柠檬酸钠溶液的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大鼠以同样的方式注射柠檬酸钠溶液.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成功后第4、8、12周在大鼠全身麻醉状态下采用FFA联合Spectralis HRA+OCT(SD-OCT)动态观察和比较各组大鼠左眼视网膜血管的渗漏情况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FFA检查时大鼠腹腔内注射质量分数20%荧光素钠(0.012 ml/g)并快速观察视盘及上方、下方、鼻侧、颞侧、鼻上、鼻下、颞上、颞下视网膜共9个方位的视网膜血管情况,OCT检查时测量距视盘上方、下方、鼻侧、颞侧2个视盘直径(DD)处的视网膜厚度.采用组织病理学检查测量视网膜厚度并与OCT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FFA检查结果显示,大鼠的视盘位于视网膜中央,血管走行呈放射状.荧光素钠注射后60 s背景荧光消失,需重复注射.至造模成功后12周,各组大鼠视网膜均未发现荧光素渗漏.OCT结果显示,正常SD大鼠的OCT图像与人类相似,共分为十层,与组织病理学检测的结果相吻合.距视盘2 DD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4个方向视网膜厚度及内外界膜间的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4周、8周,与对照组大鼠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厚度无明显增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12周糖尿病组大鼠的视网膜厚度和内外界膜间厚度与对照组大鼠比较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测量的视网膜厚度和内外界膜间量化分析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结论 SD-OCT联合FFA有助于活体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厚度的动态变化,评估血管渗漏情况,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研究、防治及病情监测提供依据.

  • 后发性白内障患者行后囊膜切开术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的评价

    作者:何吕福;佘相均;赵士鑫;毛剑波;洪明胜;蒋璐;董玉桂;沈丽君

    背景 后发性白内障(PCO)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发病率高,其主流治疗方法是后囊膜切开术,但是目前缺乏对PCO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目的 评估PCO患者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的视力及视觉相关的生活质量.方法 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收集2012年9-12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拟行Nd∶YAG激光治疗的PCO患者200例250眼,术前所有患者按视力损害的程度不同分为无或者轻度视力损伤(1级)、中度视力损伤(2级)、重度视力损伤(3级)和盲(4级),并由同一位眼科医师对纳入的患者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本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视力和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视功能问卷-25(NEI-VFQ-25)调查问卷评分.分别于术前、术后3周检测并分析患者的单眼和双眼视力,采用NEI-VFQ-25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中的各项条目分别计为0~4分,评价结果为调查问卷的累积分数.结果 所有患者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术前双眼视力(LogMAR)及NEI-VFQ-25评分分别为0.47±0.44和59.1±13.0,术后3周分别为0.30±0.30和72.1±15.9,患者术后的双眼视力和NEI-VFQ-25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38、22.01,P<0.05).PCO患者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术后3周NEI-VFQ-25调查问卷中12类视觉生活质量相关的项目,如一般健康状态、总体视觉情况、眼痛、近距离工作、远距离工作、社交功能、精神健康状态、社会角色限制、独立性、驾驶、色彩视觉和周边视野等方面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各级视力损害者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在NEI-VFQ-25调查问卷评分均有明显改善(t=21.20、8.39、3.18,P<0.05). 结论 PCO患者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视力联合视觉相关的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评分是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的指标.

  • 染色体15q14、15q25和13q12.12区域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宁夏回族、汉族高度近视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朱金燕;容维宁;贾沁;庄文娟;李自立;李慧平;刘雅妮;王晓鹏;盛迅伦

    背景 目前认为高度近视是多基因遗传性眼病,其发病受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具有显著的遗传异质性.已有研究报道了高度近视相关的候选基因,但后续的研究中一些候选基因与高度近视的关系仍存在争议. 目的 研究已有报道的染色体15q14、15q25和13q12.12区域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中国宁夏地区回族、汉族高度近视人群的关联性.方法 纳入2011年10月至2013年1月在宁夏眼科医院及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就诊的高度近视患者487例进入前瞻性队列研究,包括汉族患者380例,回族患者107例,同期收集488名屈光状态和眼轴长度在正常范围的正常受检者作为对照,包括汉族受检者361例,回族受检者127例.收集所有受检者的外周血各5 ml,提取全血DNA,选取染色体15q14、15q25和13q12.12区域的rs634990、rs524952、rs8027411、rs9318086、rs9510902、rs3794338、rs1886970、rs7325450和rs7331047共9个标签SNPs,通过Sequenom质谱平台对受检者的各SNPs基因型进行测定,并对汉族高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回族高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汉族患者与回族患者间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进行比较,分析其与高度近视的相关性. 结果 汉族高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位于染色体15q25区段的rs8027411SNPs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1),GT和TT基因型优势比(OR)值分别为1.794(95%CI∶1.198 ~ 2.687)和1.697(95% CI∶1.214~2.372).回族与汉族高度近视患者间15q25区段的rs8027411位点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T等位基因OR值为0.725(95%CI∶0.534 ~0.983).回族高度近视患者与正常对照者间在上述9个SNPs中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染色体15q25区段的rs8027411 SNPs可能与宁夏地区汉族高度近视的发病关联性较强.在rs8027411位点,携带GT和TT基因型的个体患高度近视的风险明显增加.本研究未发现上述9个SNPs与宁夏地区回族高度近视患者发病有关联.

  • LASIK治疗近视术后影响角膜非球面指数变化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季鹏;王静波;毕宏生;王兴荣;马晓华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会改变角膜的非球面形态,进而对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但手术治疗参数,如切削深度、治疗光区直径如何影响角膜非球面形态目前国内外报道较少. 目的 探讨LASIK治疗近视术中所需切削深度及治疗光区直径大小等手术参数对角膜非球面性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3-7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行飞秒制瓣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89例175眼,术前等效球镜度为(-5.93±1.98)D,术前佳矫正视力(BCVA)≥1.0.采用Orbscan-IIz角膜地形图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角膜中央6.0 mm区非球面指数(Q值),记录每例手术治疗光区直径和切削深度,采用自身对照法比较手术前后术眼的视力和等效球镜变化,采用多元逐级回归分析法探讨切削深度和治疗光区直径与LASIK手术前后Q值变化的关系. 结果 所有术眼的术前平均球镜度为(-5.57±1.89)D,柱镜度(-0.71 ±0.55)D,等效球镜度为(-5.93±1.98)D;术后6个月的平均球镜度为(-0.25±0.30)D.平均柱镜度为(-0.14±0.22)D,平均等效球镜度为(-0.32±0.37)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2.39、-23.91、-35.18,均P<0.01).术眼术前和术后6个月角膜中央6.0mm区域Q值分别为-0.13±0.09(-0.47~0.08)和1.09±0.54(0.22~2.51),术后Q值明显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7,P<0.01).所有术眼手术切削深度平均为(95±28) μm;治疗光区直径平均为(6.32±0.26) mm.切削深度和治疗光区直径对术后Q值变化量(△Q)的多元回归公式为AQ=1.517+0.015×切削深度-0.3×治疗光区直径,切削深度与△Q呈线性正相关(β=0.803),而治疗光区直径与△Q呈线性负相关(β=-0.149).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术后角膜Q值有正性增大趋势,增加手术的切削深度和减小治疗光区直径可导致角膜Q值增加.

  • 微小RNAs与眼内恶性肿瘤

    作者:张媛

    微小RNAs (miRNAs)是一类非编码的调节性小分子RNAs,长度约为22 nt.研究表明,miRNAs 对基因表达、肿瘤发生和组织特异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对miRNAs作用机制的探索开创了miRNAs研究的新纪元.眼内恶性肿瘤是一类复杂的基因疾病,主要由基因结构和表达异常所致,miRNAs在眼内恶性肿瘤的形成过程中有决定性作用.就miRNAs与眼内恶性肿瘤的关系进行综述.

  • 急性视网膜坏死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鑫

    急性视网膜坏死(ARN)是一种少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其致病病毒主要是疱疹病毒,易引起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故视力预后较差.ARN的发生和发展主要为感染与抗感染的过程,包括病毒入侵、播散、潜伏活化及机体免疫应答等方面.病毒进入宿主细胞是病毒表面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过程,病毒感染后可潜伏于眼部相关的神经组织及眼内组织中.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后可活化机体的免疫系统,诱发免疫细胞吞噬病毒、活化其他免疫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并介导炎症反应等,从而起到清除病毒、控制感染的目的,这些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参与ARN的发病过程.就病毒入侵、播散及机体免疫等与ARN发生和发展的关系进行综述.

  • RNA干涉技术及眼科应用

    作者:孔怡淳;赵堪兴

    RNA干涉(RNAi)是将细胞内引入与内源性mRNA编码区某段序列同源的双链RNA(dsRNA),使该mRNA发生特异性降解,调控目标基因的表达.作为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的一种,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眼科相关领域的研究表明,RNAi对多种眼科疾病均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包括眼科新生血管性疾病、抗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眼内肿瘤、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等.由于RNAi能够高效地、特异性地抑制体内特定基因的表达,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就RNAi干涉的基本概念、作用机制、作用特点以及在眼科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眼前节结构应用的新进展

    作者:张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是一种利用光的干涉原理来成像眼部结构的方法,初用于眼后节的测量和检查,但随着OCT技术的进展,目前已广泛用于眼前节各组织的测量和检查.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AS-OCT)可将角膜、前房、瞳孔、虹膜等眼前节组织结构显示于一张图像上,并可用于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术后角膜前后表面情况和角膜曲率的测定,青光眼患者房角、虹膜、睫状体的观察,抗青光眼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的动态变化以及眼外伤患者的眼前节组织结构变化等.AS-OCT检测具有非接触、分辨率高、检测快捷、可定量分析等特点,因此是眼前节组织的检测的有力工具.就AS-OCT技术在眼科的临床应用、优缺点及展望进行综述.

  •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作者:王维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进行性凋亡是许多视网膜病变和视神经疾病进展到后的必经之路,是多种眼病致盲的根本原因.RGCs对外界因素的影响异常敏感,外伤、高眼压、炎症和神经毒素等均可造成其不可逆的损伤,而这些细胞外信号又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着细胞内部的信号转导,调节细胞内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终造成RGCs的凋亡.本文从细胞外部因素的诱导、细胞内部的信号传递和基因调控3个方面总结病理情况下RGCs凋亡信号转导通路研究的新进展,旨在为视网膜神经保护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 非棘阿米巴角膜炎伴角膜神经周围炎一例

    作者:王林妮;魏瑞华

    患者,男,22岁.因左眼红肿、流泪伴轻度眼痛2个月,加重4d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患者2个月前大量、频繁饮酒后展起出现左眼红肿,视物模糊,流泪、睁眼困难,并伴有轻度眼痛及左侧头痛,于当地县医院就诊,诊断为左眼角膜炎,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更昔洛韦滴眼液点眼.3d后无好转,抗生素静脉滴注3d,流泪症状好转,停药后出现反复,再次抗生素静脉滴注6d,流泪减轻,停药后再次反复.

    关键词:
  • 角膜外伤后眼内炎一例

    作者:孙荣;吕海燕;邓莹莹;潘桂萍

    患者,女,46岁,因左眼被黄豆崩伤视力下降2d入院.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8,左眼手动/眼前,左眼球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颞下方可见长度4 mm全层裂伤,伤口稍隆起,已闭合,伤口处虹膜前粘连.角膜后沉着物(KP)(-),前房轴深3个角膜厚度(CT),前房无积脓,瞳孔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消失.瞳孔区可见大片白色渗出物,隐见晶状体混浊,其后窥不入.右眼球前后段未见异常.眼压右眼15 mmHg(1 mmHg=0.133kPa),左眼12 mmHg.眼眶SCT检查:未见球内异物.入院诊断:(1)左眼角膜挫裂伤.

    关键词:
  • 脉络膜转移癌的眼底与眼底血管造影表现

    作者:杜虹;贺峰;张承芬;韩宝玲;陈有信;叶俊杰;董方田

    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临床医师诊断水平的提高,脉络膜转移癌的确诊率明显提高.脉络膜转移癌能够提供原发癌转移的早期诊断依据,及时发现、诊断对治疗脉络膜转移癌十分重要.本研究总结脉络膜转移癌的诊疗情况.

    关键词:
  • 应用眼底病小鼠模型须考虑的因素

    作者:庹旌生;陈之昭

    随着眼科基础研究的发展,眼科疾病动物模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确选择和使用合适的动物模型是合理解释眼科研究结果的保证.在眼底疾病的小鼠模型应用过程中,由于自发性和基因改造性眼底病小鼠模型来源于不同的种系,其中可能带有对所研究表型能产生干扰的基因突变.本文简单介绍常见的4个基因的突变(变异),以提出研究者在进行相关研究和选择动物模型时必须考虑的因素.Crb1基因、磷酸乙酰化酶6β(Pde6b)、Gnat2和RPE65基因的突变(变异)在实验小鼠中分布广泛,分别可产生rd8样视网膜变性、rd1样视网膜变性、视锥细胞功能不全和差别性光损伤敏感的表型.研究者在实验设计阶段要认真了解实验动物的遗传背景,排除有可能影响自己所研究的表型的种系.因各种条件所限确实无法避免时,也可通过设立合适的对照加以解决.

中华实验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