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Arrhythmias 중화심률실상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6638
- 国内刊号: 11-385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评价及无反应原因分析
目的 通过对本院植入的20例三腔起搏器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分析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临床疗效及对CRT无反应的原因.方法 研究接受CRT治疗的20例患者,观察术后的临床有效率和超声心动图有效率,总结此期间的心脏不良事件.结果 植入术后临床症状改善12例,临床有效率60%;超声心动图有效者11例(55%),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提高0.10.有3例死亡(15%);1例左心室电极导线脱位,经复位后起搏良好;1例左心室电极起搏阈值升高,被迫关闭起搏器;临床无反应者4例.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前壁心肌梗死或慢性肾功能不良的患者CRT效果欠佳;宽QRS心力衰竭患者对CRT反应优于窄QRS患者.心房颤动伴缓慢心室率患者CRT同样有效.结论 CRT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左心室重构,减少二尖瓣反流.对CRT的反应与入选患者的基础心脏病和QRS波的宽度有关.
-
冷冻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中的房室阻滞现象
消融术中房室阻滞(AVB)是临床上常见且较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就冷冻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中出现的一过性AVB现象进行探讨.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 随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1999年至2008年行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收集这些患者基线和后一次临床资料.采集数据包括临床心功能评估,心脏超声学指标和体表心电图QRS时限宽度.结果 95例患者行CRT治疗,分为早期组和近期组.早期组随访时间(57作者单位:310013 杭州,浙江医院心内科通信作者:沈法荣,Email:shenfarong 2000@yahoo.com.cn17)个月.随访生存率为66.6%;近期组随访时间(18±10)个月,生存率为89.1%.两组患者CRT治疗后心功能显著提高,但自身状态下体表心电图QRS时限宽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中患者药物治疗变化明显.结论 中长期和短期随访均证实CRT治疗在一部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能提高心功能,但缺乏预测疗效的敏感指标.
-
异位异体心脏移植术后心电图一例
患者男性,62岁,因反复心前区疼痛12年,夜间不能平卧10个月入院.初步诊断为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心室室壁瘤,高血压病、Ⅱ型糖尿病.入院后行异位异体心脏移植术.所做术式为,全身麻醉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室壁瘤折叠缝合+异位异体心脏移植术.供体心脏缝闭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左肺静脉与自体心脏在左心房连续缝合吻合.
-
逆行主动脉射频消融致主动脉破裂一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71岁,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梗死病史.主因发作性心悸20年入院.心悸症状反复发作,伴头晕、黑朦、低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曾多次住院,心电图证实为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有时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有时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诊断阵发性室速.
-
Ebstein畸形合并预激综合征并心脏静脉汇入左心房一例
患者男性,60岁,因"反复心悸40余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加多年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心悸,伴大汗,持续30 min自行终止.之后心悸反复发作,憋气、刺激恶心等兴奋迷走神经方法可终止.近1个月发作频繁,1天可达数次,偶有头晕、黑朦,无确切晕厥史.
-
以心室收缩不同步作为心脏再同步治疗筛选标准的疗效评价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CRT主要用于QRS时限≥120 m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的顽同性心力衰竭患者,但严格入选的人群中仍有20%~30%无明显疗效,如何提高CRT的临床疗效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我院以心室收缩不同步作为26例CRT筛选标准,随访发现可以提高CRT的临床疗效.
-
房室结慢径区域消融对迷走神经功能及心房颤动易感性的影响
目的 心房颤动(房颤)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性,慢径区域消融可能影响了心房自主神经功能而导致窦性心动过速.但慢径区消融对心房自主神经功能的具体影响目前尚不清楚.本文旨在探讨慢径区消融对心房迷走神经调节功能及房颤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11条成年杂种犬,全身麻醉下行颈交感-迷走神经干剥离术.经右颈内静脉穿刺放置冠状静脉窦导管,经左股静脉穿刺放置右心室导管及右心房标测电极导管(Halo导管),经右股静脉穿刺放置消融导管和希氏束导管.静脉应用美托洛尔阻断交感神经活性.测量慢径区域消融前后基础状态及迷走神经刺激下的窦性周长(SCL)及高位右心房(HRA)、低位右心房(IRA)、冠状静脉窦近端(CSp)和冠状静脉窦远端(CSd)的有效不应期(ERP)及心房易感窗口(VW).结果 (1)SCL的变化:消融前后迷走神经刺激导致的sCL缩短值无明显改变[(107±19)次/,min对(108±8)次/min,P>0.05],提示慢径区域消融没有明显改变迷走神经对窦房结的调节作用.(2)ERP的变化:消融前后迷走神经刺激导致的ERP缩短值在HRA分别为[(69±37)ms对(55±34)ms,P>0.05],CSd分别为((55±30)ms对(42±32)ms,P=0.08],IRA分别为[(66±24)ms对(19±21)ms,P<0.001],CSp分别为[(46±24)ms对(7±18)ms,P<0.001].提示慢径区域消融对HRA及窦房结区域的迷走神经调节功能无明显影响,对CSd区域的迷走神经调节功能有一定的影响,而导致了IRA及CSp区域去迷走神经效应.(3)心房VW的变化:消融前后基础状态下各个部位刺激均较难诱发房颤(VW接近0).消融后,HRA迷走神经刺激诱发房颤的能力较消融前没有明显变化[(63±31)ms对(63±25)m8,p>0.05],CSd的VW有一定程度的降低[(35±37)ms对(57±28)ms,P=0.07],CSp及IRA的VW明显降低(CSp:(1±3)ms对(49±36)ms,P<0.005;IRA:(10±12)ms对(45±34)ms,P<0.05].提示慢径区域消融导致了CSp及IRA局部区域去迷走神经效应,降低了该区域早搏刺激诱发迷走神经介导房颤的易感性.结论 慢径区域消融没有直接改变窦房结区域及HRA的迷走神经支配.部分削弱了CSd的迷走神经功能.导致了IRA及CSp区域的去迷走神经效应.降低了IRA及CSp区域早搏刺激诱发迷走神经介导房颤的易感性.
-
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不同抗凝方案与围术期血栓事件的关系
目的 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中不同抗凝方案与围术期血栓事件的关系.方法 2004年7月至2007年10月连续收治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持续性房颤14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口服华法林抗凝,使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控制在2.0~3.0至少1个月.消融前停用华法林并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抗凝.2004年7月至2006年1月消融的患者(组Ⅰ)64例,完成房间隔穿刺后,静脉给予普通肝素5000 U;2006年2月至2007年10月消融的患者(组Ⅱ)81例,完成房间隔穿刺后根据患者体重予以肝素(100 U/kg),两组患者消融术中每小时均追加肝素1000 U.消融后行低分子肝素抗凝3 d并口服华法林治疗至少3个月.结果 组Ⅰ有4例患者于围术期出现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组Ⅱ 1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因消融后第3天自行停用华法林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余严格抗凝的患者均未出现血栓事件.组Ⅰ与组Ⅱ消融术前后达到抗凝要求的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栓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4对0/80,P=0.037).结论 消融中根据患者体重调整抗凝强度可以显著减少持续性房颤患者围术期血栓事件并发症的发生.
-
双极射频消融及迷宫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
目的 评价应用双极射频消融系统同时行迷宫术(MazeⅢ)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13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在瓣膜置换术同时行双极射频消融Maze Ⅲ术.患者年龄56.5(44~65)岁,房颤持续时间5(2~11)年,左心房内径(55.1±5.9)mm.随访并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本组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0 min,术后即刻、出院时及平均随访(9.2±3.2)个月时房颤消融成功率分别为100%、84.6%及92.3%.结论 瓣膜置换术同时行双极射频消融MazeⅢ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长期持续性房颤安全可行,近期疗效好.
-
单纯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单中心三年随访结果
目的 报道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单纯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CPVAI)的单中心远期(3年)随访结果,并探讨持续房颤病程和消融术中心律转归与消融预后的关系.方法 连续86例接受CPVM治疗的持续性房颤患者,男性65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6±12)岁.根据持续性房颤的病程是否超过1年,将其分为短病程(≤1年)组(n=47)和长病程(>1年)组(n=39).结果 随访时间为25~50(36±8)个月.单次消融后平均随访3年时的成功率为30.2%(26/86).9例(10.5%)出现晚期复发(发生于随访1年之后).短病程组单次消融后的3年随访成功率显著高于长病程组(42.5%对15.4%,P<0.01).29例(33.7%)CPVAI术中房颤经消融中止(包括转为房性心动过速)患者的3年随访单次消融成功率(48.3%)显著高于房颤未被中止者(21.1%,P<0.01).本组共24例复发患者(27.9%)接受了≥2次CPVAI治疗,3年随访的总成功率为41.9%(36/86).结论 单纯CPVAI治疗持续性房颤的临床远期效果仍远不理想,且随访1年之后的远期复发并不少见;持续房颤病程<1年和CPVAI术中房颤经消融中止者的临床预后相对较好.
-
心房颤动递进式线性消融后的左心房扑动
目的 旨在探讨心房颤动(房颤)递进式线性消融术中出现的房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点及消融的结果.方法 对80例房颤消融中出现规律的房性心律失常进行非接触激动顺序标测,判断电生理机制并指导消融.结果 共146阵心动过速,4阵为左心房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周长为(225±49)ms,其余142阵为左心房扑动,左心房激动时间占心动过速周长的100%,周长为(205±37)ms,均与房颤"7"字消融线上的缝隙有关.根据缝隙的位置将心房扑动的折返环分为3类:Ⅰ类(n=68),缝隙位于左心耳-左上肺静脉间的嵴部,Ⅱ类(n=50),缝隙位于左心房顶部,Ⅲ类(n=24),缝隙位于二尖瓣环峡部.其中130阵消融成功,其余16阵因消融反应欠佳后经药物或体外电转复为窦性心律.随访(16.2±6.7)个月,82.5%(66/80)的患者可维持窦性心律.结论 房颤递进式线性消融术中出现的房性心律失常多为大折返机制,且与"7"字消融线上的缝隙有关,这些缝隙主要位于左心耳-左上肺静脉间的嵴部.非接触标测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识别这些缝隙并指导消融.
-
单纯碎裂电位指导心房颤动消融的初步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碎裂电位指导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的可行性.方法 22例药物治疗无效有症状的房颤患者(阵发性16例,持续性6例),在自发或诱发房颤时,用Carto构建左心房或左、右心房的三维模型并标测、消融碎裂电位,终点是消除标测到所有碎裂电位或转复窦性心律.结果 碎裂电位消融后,13例(59%)转复为窦性心律(直接转复7例,先转为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然后转复6例),9例消融未转复窦性心律患者行电复律或药物复律成功.6例复发(5例房速/房扑,1例阵发性房颤)再次消融,5例成功,随访3~18(10.9±4.8)个月,共有16例(73%)无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事件,碎裂电位主要分布于左侧房间隔、肺静脉周围、左心房顶部.碎裂电位消融后房颤终止前房颤周期与碎裂电位消融前相比明显延长[(157±18)ms vs(211±32)ms,P<0.05].除一例发生心脏压塞且心包穿刺成功引流外,无消融术相关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结论 碎裂电位指导房颤导管射频消融安全有效可行.
-
中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注册研究-2007
目的 分析2007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工作的现状.方法 根据各家医院提供的资料,对2007年我国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截至2008年9月5日,调查共收到40家医院提供的注册登记病例资料2620份,其中男性1719例,女性901例,平均年龄(58.5±11.2)岁.阵发性房颤77.4%,持续性房颤15.7%,长期持续性房颤6.9%.54.1%的患者合并1种或1种以上的基础心脏疾病.左心房内径(38.3±6.3)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7.8±5.2)mm,左心室射血分数0.63±0.08.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主要术式是环肺静脉消融术和环肺静脉消融加必要心房辅助线.消融能源主要为射频,占99.8%.2007年的消融成功率为80.3%,复发率为19.7%.对成功率和复发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左心房内径、房颤类型和消融术式.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有所增多,抗凝治疗明显加强.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无严重并发症如心房食管瘘和肺静脉狭窄发生.结论 建议在相关条件较好的医院,可将经导管消融作为症状明显的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
-
无左心房和肺静脉三维重建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
目的 探讨无左心房和肺静脉三维重建与有左心房三维重建的Carto系统引导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的差异.方法 入选2008年1月至12月在本中心由同一位熟练术者行Carto系统引导下导管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31例,其中17例接受无左心房和肺静脉三维重建的消融术(非重建组),14例接受有左心房三维重建的消融术(重建组).具体消融方法为以环肺静脉电隔离为基础,按照个体情况选择是否行三尖瓣峡部画线消融.消融终点均为肺静脉电位与心房完全隔离,电生理检查不可诱发持续的房颤、心房扑动和房性心动过速.对比上述两组患者消融术中各步骤的耗时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 重建组男女比例为10:4,非重建组为11:6,P>0.05;重建组年龄(54.64±15.58)岁,非重建组(59.41±10.59)岁,P>0.05;重建组房颤病程(5.05±10.4)年,非重建组为(7.34±7.74)年,P>0.05.重建组左心房内径(35.29±4.73)mm,非重建组是(36.47±6.15)mm,P>0.05.重建组消融术时问(107.23±28.92)min,非重建组是(93.47±26.09)min,P>0.05;重建组X线曝光时间(21.09±6.49)min,非重建组是(14.16±5.35)min,P<0.05;重建组环右肺静脉消融时间(27.29±18.53)min,非重建组是(18.00±4.51)min,P<0.05;重建组环左肺静脉消融时间(28.14±9.26)min,非重建组是(23.94±7.10)min,P<0.05.消融术后随访2~13个月,重建组85.7%无明显房颤发作,非重建组是82.4%(P>0.05).结论 与有左心房三维重建的Carto系统引导下的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术相比,无左心房和肺静脉三维重建可以缩短消融术和X线曝光时间,可以达到相同的消融效果.
-
食管造影及温度监测指导环肺静脉消融治疗心房颤动
目的 心房-食管瘘是环肺静脉消融的少见并发症,但是伴有极高的病死率.安全有效的预防心房-食管瘘发生的方法应当是避免消融食管左心房段.我们观察了采用食管造影检测食管和左心房的毗邻关系以及采用食管温度监测下消融左心房毗邻食管段对肺静脉隔离的作用.方法 6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消融术.行左心房和食管联合造影.在心房注射造影剂的同时,经食管吞人造影剂,观察食管走形和左心房后壁的关系.根据食管心房后壁段和肺静脉前庭的关系将食管走形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经鼻送入食管温度计于食管左心房后壁相应部位.无食管走形重叠侧肺静脉,常规消融.分三步消融食管走形重叠侧肺静脉.并采用食管温度控制法消融,食管温度达到39℃即中断消融,待恢复正常后再行消融,直至达到肺静脉隔离.结果 64例患者中Ⅰ型48例,Ⅱ型11例,Ⅲ型5例.在完成三步消融后,所有患者均完成肺静脉隔离.所有患者中仅有18.8%患者需在邻近食管左心房后壁处消融.结论 多数阵发性房颤患者食管和心房后壁仅在一个肺静脉开口相邻,且多数患者可通过不消融食管相邻心房后壁而达到完全肺静脉隔离,可以大大减少消融时食管的损伤.
-
心房颤动相关危险因素的新认识
心房颤动(房颤)在发生机制上决不仅仅是一个电生理方面的问题.由于造成房颤的基质和机制仍不是非常清楚,即使进行了肺静脉隔离消融,房颤治疗的结果也不能令人满意.近的研究还发现房颤与肥胖、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脂联素/瘦素、胰岛素增敏剂等有关,本文就有关房颤一些危险因素的新认识做一介绍.
-
心房颤动对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对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人选191例心力衰竭患者,按心功能情况分为两组:轻度心力衰竭组(NY-HA分级Ⅰ、Ⅱ级)及重度心力衰竭组(NYHA分级Ⅲ、Ⅳ级).另选84例非心力衰竭患者为对照组.测定患者NT-proBNP的水平,并将之对数转化.分析房颤对三组患者NT-proBNP水平的影响情况,以及房颤、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NT-proBNP水平之间的关系;同时,运用多元回归寻找三组患者NT-proBNP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非心力衰竭组中,房颤亚组的NT-proBNP水平比窦性心律亚组高[(2.95±0.41)ng/L vs(2.21±0.44)ng/L,P<0.01],年龄、房颤和左心房内径(LAD)是NT-proBNP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轻度心力衰竭组中,房颤亚组的NT-proBNP水平比窦性心律亚组高[(3.26±0.40)ng/L v8(2.98±0.54)ng/L,P<0.05],房颤、LA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和LVEF是NT-proBNP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重度心力衰竭组中,房颤亚组的NT-proBNP水平与窦性心律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9±0.52)ng/L vs(3.56±0.55)ng/L,P=0.73],年龄和LVEF是NT-proBNP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当LVEF<0.40时,房颤组与窦性心律组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0±0.60)ng/L vs(3.46±0.56)ng/L,P>0.10];当LVEF≥0.4,房颤组的NT-proBNP水平比窦性心律组高[(3.08±0.57)ng/L vs(2.67±0.73)ng/L,P<0.001].结论 房颤对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心功能良好的患者或轻度异常的患者(NYHA分级Ⅰ、Ⅱ级或LVEF>0.40),房颤可使患者的NT-proBNP水平上升,而对于心功能重度异常患者(NYHA分级Ⅲ、Ⅳ级或LVEF≤0.40),房颤对NT-proBNP水平并无影响.
-
递进式消融法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初步体会
目的 评价一种递进式消融法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 34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年龄(54.8±11.4)岁,病程(36.5±9.8)个月.按以下顺序进行递进式消融:环肺静脉前庭消融达肺静脉电学隔离,左心房顶部和二尖瓣环峡部线性消融,心房碎裂电位消融,针对房颤转变的心房扑动(房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行Carto激动标测结合拖带技术以明确其机制,并力求通过消融终止.结果 递进式消融法使88.2%患者房颤节律发生变化(直接终止或转变为房扑/房速),61.8%直接通过消融恢复窦性心律.随访(12.6±6.2)个月,82.4%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其中42.9%服用胺碘酮).结论 递进式消融是治疗持续性房颤的一种有效方案.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现状与前景
经过电生理工作者多年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在Haissaguerre等[1]的具有里程碑式的发现基础上,肺静脉兴奋灶触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模式已逐渐趋于成熟.从初的点状消融,到节段性肺静脉隔离,以致近年来世界多数心脏中心认可并采用的主流消融术式之一的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其治疗成功率逐步提高.
-
心房颤动:我们到底知道多少?
目前对心房颤动(房颤)的研究已经在各个层面展开,从基因到通道蛋白、从细胞器到大体解剖、从电生理到组织结构、从入心大静脉到心房特殊结构、从心房神经节丛到各种体液因子的影响、从药物治疗到非药物治疗,各个领域都有一批学者在执着地深入研究.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未来走向平坦之路?
长久以来,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一直困扰着我们,过去10年开展的导管射频消融术为房颤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期,新型抗凝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断涌现也为房颤治疗增添了不少亮点.今天当我们再次从改善症状和预后的角度考虑房颤的治疗策略时,是否会有新的启示与发现?
-
强化培训,稳步推动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
心房颤动(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技术是近年来心血管病治疗领域重要的进展之一[1-2].这一技术目前在国内的临床应用已越来越广泛,能够开展这一技术的医生和单位也越来越多.
-
严格执行准入制度高质量规范培养心律失常介入治疗人才
心律失常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房颤)等,不仅危害大,且发病人数众多.据国内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人数超过50万,其主要原因是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
存在舒张期电位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二例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发生机制包括自律性增高、触发活动以及心房内微折返,在三维标测系统的电激动图上均有可能表现为局灶特征,故难以作出进一步鉴别.晚近,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引下行局灶性房速导管消融时,2例在靶点部位标测到类似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中的"舒张期电位",现报道如下,并探讨其机制.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