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침구림상잡지
- 主管单位: 黑龙江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 影响因子: 1.2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0779
- 国内刊号: 23-135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循经远取动法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循经远取动法结合体外冲击波对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符合肩周炎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循经远取动法组、冲击波组和循经远取动法结合体外冲击波联合治疗组,每组各20例患者.3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中文简化McGill疼痛量表(SF-MPQ)、肩关节活动度(ROM)及有效率的评估.结果:3组治疗前后SF-MPQ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循经远取动法组与冲击波组治疗后的SF-MPQ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的SF-MPQ评分与其他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联合治疗组的ROM评定治愈率与其他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冲击波组对肩关节活动度的疗效优于循经远取动法组,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5%,循经远取动法组总有效率达75%,冲击波组总有效率达70%,联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循经远取动法结合体外冲击波联合治疗肩周炎效果明显优于循经远取动法或冲击波治疗,且能更好的缓解患者的疼痛及改善肩关节活动度.
-
针刺配合下肢肌肉链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下肢肌肉链训练对于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86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和联合组两组,每组各43例.针刺组在常规药物和制动休息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联合组在针刺组的基础上配合下肢肌肉链训练.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及治疗后6个月Lysholm膝关节评分的变化,同时记录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的总有效率(95.35%)高于针刺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疼痛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好转,且联合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优于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联合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联合组的复发率(9.30%)低于针刺组(3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肌肉练训练简便易操作,效果持久,配合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值得临藤推广.
-
经皮穴位电刺激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踝背屈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两种经皮穴位电刺激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踝背屈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与治疗组(n=30).两组患者均接受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治疗组用屈伸肌交替刺激法,选择50 Hz的断续波电流,每日1次,每次20 min,共治疗4周;对照组用常规刺激方法,电刺激的仪器、参数以及疗程等与治疗组相同.利用步行时空参数、踝关节主动活动度和下肢Fulg-Meyer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步态分析各参数、踝关节主动活动度及Fulg-Meyer评分较疗前差异均显著(P<0.0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各项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或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有助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的改善,能够提升患者的步行能力,且屈伸肌交替刺激法优于常规刺激方法.
-
筋骨针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疗效评价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筋骨针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筋骨针组(39例)和毫针组(36例),其中,筋骨针组采用筋骨针治疗2次,毫针组应用毫针治疗14天.采用VAS、改良Mallet评分和WHOQOL-BREF作为疗效指标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4天、治疗后1个月,两组肩关节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WHOQOL-BREF均有明显改善(P<0.05);筋骨针组总有效率97.4%,毫针组总有效率86.1%,两组比较P<0.01.结论:筋骨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优于毫针.该针法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
头针对急性期脑出血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对近年有关头针疗法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文献进行综述,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并就其开展的前景进行展望.针刺对脑出血病理过程的干预作用主要体现在拮抗脑水肿、促进血肿吸收,提高神经元兴奋性、改善神经功能,修复和重塑受损神经,减轻炎性反应、防治脑损伤,改善脑血流、纠正缺血等多个环节.
-
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基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基础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将108例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采用基础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54例)在基础康复治疗同时对患肢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疗程为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Brunnstrom分级、腕关节功能活动度、手指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研究组治疗12周时掌曲角度优于对照组(P<0.05),4周、12周时背伸角度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4周时研究组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FB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12周时研究组FBA、改良Bathel指数(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研究组手Brunnstrom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基础康复训练可有效增加腕关节背伸、掌曲角度,改善手指运动功能、生活活动能力和患侧手Brunnstrom分级.
-
八脉交会穴配穴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近远期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八脉交会穴配穴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7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八脉交会穴配穴组(35例)和常规针刺组(35例),其中脱失失访病例5例,后八脉交会穴配穴组33例、常规针刺组32例完成试验.常规针刺组取病变段颈椎夹脊穴、大椎、风池、肩井和肩外俞进行针刺治疗;八脉交会穴配穴组采用常规针刺组穴位加双侧后溪穴、申脉穴进行针刺治疗.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4周及12周进行随访,记录各个时间点的颈痛量表(NPQ)评分和VAS视觉模拟评分,并对各个时间点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的NPQ评分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5);治疗结束时NPQ评分和VAS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 >0.05);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和12周随访时八脉交会穴配穴组的NPQ评分和VAS评分均低于常规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八脉交会穴配穴组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时总有效率为96.9% (31/32),常规针刺组为84.8% (27/33),两组比较P>0.05;八脉交会穴配穴组治疗结束后12周随访时总有效率为87.5%(28/32),优于常规针刺组的63.6% (21/33,P<0.05).结论:八脉交会穴配穴疗法及常规针刺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均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八脉交会穴配穴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远期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疗法.针刺八脉交会穴配穴治疗颈型颈椎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舌针结合利咽组方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舌针结合利咽组方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90例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舌针组、穴位贴敷组和联合组3组,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3组吞咽、饮水等症状评分,临床SWAL-QOL量表、VFSS评分及NIHSS量表,比较脑血流图及疗效与并发症.结果:舌针组改善率71.43%、穴位贴敷组改善率69.05%,均低于联合组90.48% (P <0.05);与舌针组、穴位贴敷组相比,联合组治疗后SWAL-QOL、VFSS评分较高,NIHSS评分较低,BA、LVA、RVA水平较高(P<0.05).结论:舌针结合利咽组方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疗效显著,有助于改善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穴位注射配合电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配合电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穴位注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配合电针刺激疗法.比较两组的VAS评分、ODI评分、JOA腰椎评分及改善率.结果:治疗结束后研究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两组JOA腰椎各部分评分及总分均有所升高,研究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研究组改善率为(64.85±4.48)%,对照组为(35.75±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穴位注射配合电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效果更加明显,功能改善情况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
隔姜灸联合补肾健脾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隔姜灸联合补肾健脾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基础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补肾健脾方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隔姜灸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检测治疗前后尿蛋白、尿红细胞计数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尿蛋白计数明显降低,尿红细胞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治疗组患者尿蛋白、尿红细胞计数降低更为明显,临床疗效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姜灸联合补肾健脾方能有效降低患者尿蛋白及尿红细胞计数,提高临床疗效,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有确切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温针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肾阳虚型肥胖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肾阳虚型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98例脾肾阳虚型肥胖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单纯采取温针灸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联合穴位埋线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肥胖度(A)、体脂百分率(F%)、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均较入院时降低(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较入院时提高,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水平较入院时降低,且观察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T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空腹瘦素(FL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均较入院时降低,且观察组FINS、FL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5.92%,高于对照组的79.59% (P <0.05).结论:予以脾肾阳虚型肥胖患者温针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可起到明显减肥、降脂作用,疗效显著.
-
电针深刺法对三叉神经痛大鼠电压门控性钾通道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深刺法对三叉神经痛大鼠电压门控性钾通道的影响,进一步阐明该治疗方法产生疗效的原理.方法:将SD大白鼠30只随机分成电针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组各10只.制备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采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三叉神经节中Kv4.3、Kv1.4、Kv4.2以及Kv3.4 m RNA表达情况.结果:经电针深刺治疗后,各组大鼠TG中Kv4.3、Kv1.4、Kv4.2以及Kv3.4mRNA与模型组相比表达显著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深刺法可以通过增加Kv通道亚型表达,抑制神经元兴奋性,终止三叉神经痛发生.
-
针刺疗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Nrf2-Keap1-ARE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刺通过Nrf2-Keap1-ARE信号通路对IBS-D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大鼠实施强行应激法(CAS)刺激获得IBS-D模型;大鼠CAS刺激前1h灌胃番木液(6 g/kg),其后实施CAS刺激获得药物致泻+CAS刺激模型;大鼠CAS刺激后,取ST25(天枢)、ST36(足三里)和LR3(太冲)针刺,获得CAS+针刺组模型;体外构建siRNA,进行鼠尾静脉注射后进行CAS刺激和针刺治疗得到CAS刺激+针刺+Nrf2 siRNA(Nrf2sh)模型;正常组正常饲养.检测各组5-HT、NPY、MDA、GSH/GSSG、SOD和ROS水平以及Nrf2信号通路中基因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IBS模型组、药物致泻模型+CAS刺激组和CAS+针刺+Nrfsh组的ROS和MDA水平高于CAS+针刺组(P<0.01)和正常组(P<0.01),GSH水平均低于CAS+针刺组(P<0.01)和正常对照组(P<0.01),而GSSG水平呈相反趋势(P<0.01);正常组和CAS+针刺组的SOD水平均与其他组有差异(P<0.01),5-HT和NPY的水平以及JNK的基因和蛋白质表达均低于其他组(P<0.01),Nrf2、Keap-1和HO-1的基因和蛋白质表达均与其他组有差异(P<0.01).结论:Nrf2在IBS-D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刺可上调Nrf2的表达,从而抑制肠道氧化性损伤和脂质过氧化,并能在针刺后上调HO-1的表达,为针刺疗法治疗IBS-D的分子机制做出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针刺“足三里”对免疫抑制大鼠的作用及穴区CGRP表达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对免疫抑制大鼠的作用及与穴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法制备免疫抑制动物模型,将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针刺组,每组各6只.检测各组大鼠体重、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及白细胞计数;应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穴区局部CGRP表达情况.结果:针刺组大鼠体重、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及白细胞计数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增加;电针组和针刺组处理后穴区CGRPmRNA表达量显著下降,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针刺组下降程度显著高于电针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针刺方法和刺激量与CGRP表达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针刺对免疫抑制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针刺调节穴区神经肽的表达使局部CGRP表达下降相关.
-
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联合通督调神针法对大鼠脑卒中后抑郁模型的影响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联合通督调神针法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模型大鼠学习和记忆的影响,分析其治疗PSD的机制.方法:将经过旷场实验(OPEN-FIELD)行为学评分筛选后的40只SD大鼠建立PSD模型,3周后再进行行为学评分筛选,保留成模的P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PSD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0只,另取10只通过OPEN-FIELD筛选的正常SD大鼠作为正常组.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mNGF联合通督调神针法治疗4个疗程,PSD组和正常组不予治疗.治疗结束后采用膜片钳技术记录海马CA1区自发性动作电位(AP)和群峰电位(PS);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A1区组织中乙酰胆碱(Ach)和神经丝蛋白(NFP)的表达;免疫吸附法检测静脉血清乙酰胆碱脂酶(AChE)和S100B蛋白含量;结合Morris水迷宫分析系统中定位航行和空间探索实验及ZeaLanga神经行为学评分评定大鼠行为学改变.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AP和PS膜电压明显降低,CA1区组织中Ach和NFP的表达上调,静脉血S100B蛋白含量及AChE均降低,与PSD组比较P<0.05;治疗组定位航行实验逃避潜伏期缩短,空间探索实验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多,Zea Langa评分提高,与PSD组比较P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注射mNGF联合通督调神针法可提高PSD模型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这对临床治疗PSD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针灸从肝论治失眠思路探析
古今文献认为失眠的发生与阴阳不交、营卫失和、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而五脏之中又与肝脏关系密切,主要体现在肝主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子午流注与睡眠的关系上,因此从肝论治可以提高临床疗效.针灸治疗失眠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临床中在从肝论治理论指导下以针灸为主治疗失眠,主要穴位集中在合谷、太冲、百会、四神聪等穴,具体治法涉及针刺、刺络、拔罐、耳穴等疗法.针灸从肝论治失眠将成为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
盱江名医龚廷贤“脐疗”运用特点浅析
以明代龚廷贤著作《万病回春》《古今医鉴》和《寿世保元》为依据,从对脐疗的认识、主要内容和特点3个方面介绍龚廷贤在脐疗方面的运用经验和特色,并择要分析了脐疗治疗疾病的范围、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治疗疾病的特点.其运用特点包括脐疗采取的方式丰富化、脐疗治疗的疾病多样化、脐疗药物使用的特殊化.
-
腰三针温针灸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腰三针与常规针刺分别结合温针灸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观察两者在疗效上的差异.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以腰三针(肾俞、大肠俞、委中)或常规针刺配合温针灸治疗,每天1次,7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参照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腰痛改良评分和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及1个月后随访VAS评分和JOA改良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常规针刺结合温针灸,腰三针结合温针灸在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上更能有效改善腰腿痛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
浮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源性头痛患者68例随机分为浮针组(34例)、常规针刺组(34例).常规针刺组取风池、合谷、天柱、肩井、太冲和足临泣等.浮针组主要针对斜方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和枕下肌群等存在的激痛点进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内扫散,同时结合肌肉抗阻.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共计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头痛持续时间、头痛频率、头痛程度、颈部症状阳性率以及两组总体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头痛持续时间、头痛频率、头痛程度数字评分、颈部症状阳性率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 <0.05),浮针组各项评分改善均优于针刺组(均P <0.05);浮针组总有效率为100%(34/34),针刺组为76.5% (26/34),浮针组疗效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浮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头痛症状及颈部功能活动.
-
“刘氏环五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刘氏环五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共纳入146例患者,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环五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73例,在接受基础治疗的同时,常规针刺组予针刺患侧以“环跳穴”为核心的常用穴位;环五针组针刺患侧以“新环跳穴”为核心的5个组合穴位,疗程均为10天.疗效评价标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与改良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法(JOA).结果:环五针组总改善率95.8%,常规针刺组总改善率83.6%,两组比较环五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环五针组VAS评分、PRI评分均较常规针刺组低,而JOA评分较常规针刺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五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2%,而常规针刺组为2.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刘氏环五针”可有效缓解坐骨神经痛,且优于常规针刺疗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