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肝胆病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림상간담병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吉林大学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5256
- 国内刊号: 22-110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瘦素、脂联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发现脂肪组织不仅能储存能量,还能分泌大量的脂肪因子,如瘦素、脂联素、抵抗素等.瘦素、脂联素因其重要的生物功能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临床治疗带来新的方向.简述了瘦素、脂联素的生物功能及其与NAFLD的关系,指出瘦素、脂联素在NAFLD的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或许会成为新的潜在的治疗靶向.
-
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伴随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干细胞移植技术的肝脏重建已经成为急、慢性肝衰竭治疗研究的新热点.通过对不同种类干细胞在肝硬化治疗领域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归纳,以及根据患者疾病状态的特异性对移植干细胞类型的优选择进行了总结,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的技术正在逐渐成熟,在肝脏再生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强大的治疗潜力会为终末期肝硬化患者带来希望.
-
HBV标志物评价母婴免疫阻断效果的研究进展
感染HBV时的年龄是影响HBV慢性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故及早判断HBV母婴阻断效果非常重要.综述了HBV血清学及病毒学标志物评价母婴阻断效果的研究,提示出生时HBsAg高滴度(>250 IU/ml)、HBV DNA高载量(>105 IU/ml)、HBeAg持续阳性1个月以上以及1月龄时抗-HBs阴性(<10 mIU/ml)可预示婴儿发生慢性HBV感染的高风险性.此外,近年有文献报道部分免疫后婴儿虽然HBsAg阴性,但HBV DNA阳性即发生HBV隐匿性感染,提示若条件允许,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免疫阻断后除HBV血清学标志物外应进一步检测HBV DNA.
-
先天性胆道闭锁的病因研究进展
先天性胆道闭锁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的多病因、多表型的新生儿罕见疾病,当前对其病因学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病毒感染、免疫失调以及发育异常等方面.归纳了目前先天性胆道闭锁主流的病因假说及各假说之间的联系,认为这些研究进展为病因探索和新的防治手段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依据.
-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模型的研究进展
早期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并给予及时抗病毒治疗是减少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发生的关键.肝活组织检查虽然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存在操作较复杂、有创和容易产生并发症等缺点,因此无创性诊断模型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回顾了目前国内外已有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模型,发现虽然研究的模型较多,且有一定诊断价值,但是缺乏统一的认识.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开发更好的模型,使其能够代替肝活组织检查来评估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并指导抗病毒治疗.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以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有发展为肝硬化的倾向,其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尚不明确.归纳了近年来PBC的免疫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的新进展,重点对PBC在自身抗体、免疫细胞及重要的细胞因子与疾病发生相关性等方面作了阐述,指出免疫因素在PBC的发病机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认为针对免疫学机制的深入研究可能对于明确PBC的病因以及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合并肝硬化1例报告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1岁,因“右上腹胀痛1个月”于2014年5月4日收入本院肝胆胰外科二组.既往史:乙型肝炎数年.入院后查体: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无肝掌及蜘蛛痣,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正常,HBsAg阳性,甲胎蛋白正常,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71.20 ng/ml(正常值≤25 ng/ml),肝胆磁共振成像(MRI)平扫+三期增强提示肝脏Ⅷ段见一动脉期周边强化肿物(图1a),静脉期周边强化更加明显,门静脉右支见充盈缺损(图1b),延迟期周边进一步强化(图1c),考虑原发性肝癌可能性大,伴门静脉右支癌栓形成.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于2014年5月12日行右半肝切除术.术中探查胃、肠、胰腺未见异常,肝脏呈肝硬化表现,肿物突出于肝表面,质硬,剖开标本肿物呈黄褐色,内部伴出血坏死(图1d,e).
-
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引起肝内多发性胆汁瘤1例报告
当胆汁从肝胆管渗出到肝实质内形成包裹性胆汁淤积时,在肝脏超声、CT等影像上表现为囊性占位性病变,临床上称为胆汁瘤.收治了1例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的胆汁瘤患者,经积极穿刺引流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2岁,因TACE后间断性腹痛1年,加重10余天”于2013年10月入院.10余年前发现丙型肝炎病原学阳性,20个月前常规体检发现肝占位性病变,于北京佑安医院行肝左叶切除术,术中病理显示“原发性肝癌”.术后2个月行第1次TACE,其后于吉林省某医院行二次预防性TACE.第3次TACE治疗后第2天开始出现腹痛,呈阵发性,上腹部为著,伴后背及前胸部放射痛,口服盐酸布桂嗪(具体用法及用量不详)可缓解疼痛.10余天前患者腹痛症状加重,发作较前频繁,服用盐酸布桂嗪效果欠佳.入院查体:慢性肝病容,右上腹可见斜行约15 cm手术瘢痕,上腹部压痛,余无特殊.
-
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2例报告
1 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女性,62岁,因“体检发现脾脏占位1个月”入院.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因“右侧输尿管结石”就诊于本院泌尿外科行经皮肾镜右输尿管结石钬激光碎石取石术,检查时发现“脾脏占位性病变”,遂来本科就诊.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辅助检查:肝胆脾胰多排CT平扫+三期增强影像(图1a~d)诊断:(1)肝内小囊肿;(2)脾内囊性占位性病变,考虑脉管源性可能性大.血常规:白细胞(WBC)5.2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 55,血红蛋白(HGB) 131 g/L,血小板(PLT) 182×109/L.临床诊断:脾占位(脉管瘤可能).由于患者存在脾脏占位性病变,术前辅助诊断无法确诊,明确病情后患者决定行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术中腹腔镜探查见腹腔内无粘连,脾大小约10 cm×6 cm×3 cm,脾中段前缘处可见类圆形肿物,壁厚,局部突出于脾脏实质,大小约4cm×4cm×3 cm,术中诊断同术前,考虑脾脏肿物位于中段前缘具备局部切除条件,遂决定行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
-
Ⅰ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1例报告
1 病例资料患儿女性,年龄1月27天,因“皮肤巩膜黄染54 d”于2014年7月12日入院.出生后第3天发现皮肤巩膜黄染,并逐渐加重,于出生第9天抽血查血清TBil 317.3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298.9 μmol/L.曾多次于当地医院予以蓝光照射治疗,好转但不久反复,46 d时复查TBil 412.5 μmol/L,IBil392.4 μmol/L,转氨酶正常.多家医院就诊,予以停母乳喂养并口服“茵栀黄、美卓乐”等治疗,黄疸仍逐渐加深,精神及吃奶尚可,无发热、呕吐及抽搐,无高声尖叫,大小便正常.
-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报告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0岁,因“间断上腹部不适8年,加重伴肝区疼痛1周”于2013年12月24日入本院.患者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于本院二部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间断口服多种中药治疗,上述症状有所好转,但病情间断反复,1周前患者上腹部不适症状加重,并伴肝区疼痛,且近期体质量明显下降,就诊于本院二部,肝脏彩超及CT三期增强均提示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为求进一步明确诊断入本科.既往史:糖尿病病史11年,应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尚可.查体:一般状态尚可,近期体质量较前明显减轻,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肝掌、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
关键词: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 病例报告 -
新生儿胆道闭锁治疗过程中的常见临床问题
胆道闭锁是外科新生儿黄疸的重要原因,也是儿童肝移植手术的首要病因.肝门空肠吻合术(Kasai手术)是治疗胆道闭锁的有效方法,简要介绍了Kasai术后并发症及长期预后情况;强调胆道闭锁首选Kasai手术,分析了可能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简述胆道闭锁术后自体肝长期生存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需更多关注Kasai术后至肝移植前的综合治疗.
-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CHB)在免疫活动期应开始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有干扰素(IFN)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两大类.概述了儿童CHB抗病毒治疗现状,指出儿童抗病毒治疗首选IFN,但需注意个体化治疗和不良反应的处理;对不能使用干扰素的儿童可以选用有限的NAs,但停药会有复发的高风险,而且一旦产生HBV耐药则会影响后继治疗.未来针对提高抗病毒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减少耐药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究.
-
浅谈儿童特异质性药物性肝损伤
近年来,特异质性药物性肝损伤(IDILI)发病率逐年升高,危害严重.介绍了IDILI的发病率、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处理原则.因儿童IDILI的相关大数据文献较少,故简述了有关IDILI患儿的诊治经验,认为减少和预防儿童IDILI的发生,需从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入手,同时应进一步开展分子水平检测以及大力推进精确化医疗方式.
-
儿童血清转氨酶升高的相关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儿童转氨酶升高可见于多种疾病,部分疾病早期明确诊断,及时针对病因治疗可以改善其预后,减轻肝损伤,因此早期诊断对于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简要介绍能够引起儿童转氨酶升高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以提高儿科医生对儿童转氨酶升高的认识.
-
肠道微生态与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关系
肠道微生态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重要且复杂的生物系统,其与肝脏在解剖结构和功能方面均有密切联系.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致使胆汁分泌、排泄异常,胆汁排入肠道减少,一方面导致肠道黏膜屏障破坏,肠道微生态改变;另一方面因致病菌、内毒素移位,导致肝损伤,加重胆汁淤积.因此,肠道微生态与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联系密切.阐述了肠道微生态与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系,认为婴儿发生胆汁淤积性肝病时补充益生菌,有助于促进胆汁排泄,阻断肠道炎症反应,改善患儿预后.推荐常规给予微生态制剂作为治疗和预防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手段.
-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婴儿时期包括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其病因甚多,预后悬殊.介绍了胆道闭锁以及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的鉴别诊断方法,概述了目前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手段,认为未来需加强多学科协作,大力开展新技术,并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完善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
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更新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抗病毒治疗不断进展,一般患者的治疗逐渐趋于规范,而CHB特殊患者由于循证医学证据相对不足、相关指南无统一的推荐意见等原因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为进一步规范这些特殊患者的治疗,2010年《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临床肝胆病杂志》与《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编辑部组织相关专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为将新的循证医学建议提供给广大肝病与感染病医务工作者,2014年《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与《Infection International(electronic version)》杂志编辑部再次组织专家结合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对该共识进行更新,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更新》(以下简称《共识》).
-
2015年美国胃肠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可缩短生存期,并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治疗.迄今为止,虽然通常认为该病与结肠炎有关,但其病因仍然未知;治疗方面,熊去氧胆酸(UDCA)作为经验性用药已使用多年,但目前尚无被批准的药物或较为成熟的治疗方案;并发症主要包括门静脉高压、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骨代谢疾病以及日后可能发展的胆管癌或结肠癌.
-
2015年Baveno Ⅵ共识:门静脉高压的风险分层及个体化管理
1 Baveno会议的历史Baveno(音译:巴韦诺)会议旨在定义有关门静脉高压及静脉曲张出血相关的重要事件,总结有关门静脉高压的自然病史、诊断和治疗的现有证据,并为执行临床试验以及治疗患者提供循证推荐.该会议由Roberto de Franchis主持.此前的Baveno Ⅰ、Ⅱ、Ⅳ会议分别于1990、1995、2005年在意大利Baveno召开;BavenoⅢ、Ⅴ会议分别于2000、2010年在意大利Stresa(音译:斯特雷萨)召开.BavenoⅥ会议在2015年4月10-11日召开.参会人员多是近年在本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专家.
-
《2015年欧洲肝病学会和拉丁美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无创性检查对肝脏疾病严重程度与预后的评估》推荐意见
此临床实践指南是欧洲肝病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和拉丁美洲肝病学会(Asociación Latinoamericana para el Estudio del Hígado,ALEH)2015年初在《Journal of Hepatology》联合发布的.作者对本指南全文的推荐意见及大部分表格内容进行翻译,以供国内肝病专科医生参考.指南的证据和推荐意见分级见表1.指南介绍了目前常用于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评估的各种无创性模型(表2)及各种无创性检查方法的优缺点(表3),并对15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指导建议.
-
34例肝移植患者术后生存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总结肝移植患者术后生存情况,分析影响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9月-2014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的34例肝移植病例,统计生存率,分析并发症、死亡原因.生存率估计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 本组1、3、5年实际生存率达到82.8%、64.4%和50.9%.Child-PughA级与B/C级患者1、3和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56、0.486、0.261).尸体肝移植患者与活体肝移植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0.006、0.006).结论 有选择地实施肝移植可以取得良好疗效.肝癌复发、胆道吻合口狭窄、免疫抑制剂副作用是影响本组肝移植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的因素.
-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伴自身免疫现象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旨在分析伴有自身免疫现象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临床特点,为临床工作总结经验.方法 收集北京佑安医院2011-2013年l临床诊断为DILI的患者51例,分别根据抗核抗体(ANA)阳性与否(ANA阳性组和ANA阴性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简易评分高低(1~4分为低分组,≥5分为高分组)分组,比较实验室指标[ALT、AST、TBil、白蛋白(Alb)、ALP、GGT、凝血酶原时间(PTr)、IgM、IgA、IgM]、住院时间、病情反复情况.正态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51例患者中,ANA阳性34例,ANA阴性17例;高分组17例,低分组34例.在两种分组标准中,ALT、TBil、Alb、ALP、GGT、PT、IgM水平及住院天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种分组方式中,AST及IgG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根据AIH简易评分方式分组,高分组与低分组比较,IgA水平[(3.87 ±1.73) g/L vs (2.75±1.38) g/L]及病情反复比例(10/17 vs 8/34)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单纯DILI与伴有自身免疫性现象DIH临床表现相似,AIH简易评分标准在伴有自身免疫性现象的DILI中值得借鉴应用.
-
肝脏影像分析解读系统在肝脏手术规划中的应用
目的 运用肝脏影像分析解读系统(IQQA-Liver)对拟行肝切除术的病例进行手术规划、虚拟切除和风险评估,评价三维影像重建辅助肝脏手术规划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术前行三维影像辅助手术规划的患者32例.计算出全肝/残肝体积、重建肝内管道、模拟手术切除方案和范围,对比分析重建效果及手术方案可行性.结果 32例患者中,29例按术前规划完成手术,成功率90.63%.术后1例发生胆瘘,3例胸腔积液,3例出现腹水.所有患者安全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13 ±4)d.结论 可视化三维影像重建肝脏解剖结构,直观地了解肿瘤的位置及其与周围血管、胆管的解剖关系,虚拟肝脏切除手术.有助于实施个体化手术,提高了手术的确定性.
-
超声造影对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诊断价值
目的 总结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L)超声造影所见,进一步探讨超声造影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14年5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超声造影诊断为SNNL的23例患者25个病灶的超声及造影表现.结果 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为SNNL者有5例;18例经超声随访或其他影像学(增强CT或增强磁共振成像)证实为坏死结节.25个孤立性坏死结节病灶中,12个病灶内三相均未见造影剂填充呈无增强;13个病灶动脉相病灶周边呈薄环状高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与肝实质呈等增强,病灶内部三相均未见造影剂填充.结论 病灶整体三相无增强或病灶周边薄环状增强,内部三相无增强是SNNL的特征性超声造影表现,这一特点有益于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
-
血浆置换对肝性脑病患者血锰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对肝性脑病患者血锰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2007年10月-2011年7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22例肝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血浆置换治疗,根据研究对象预后不同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动态测定血中锰含量,分析治疗前后及病情转变后患者血锰水平的变化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22例患者治疗后血锰水平(22.6±6.9)μg/L均较治疗前(36.4±10.6) μg/L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9,P=0.000).治疗后,8例好转,14例恶化,好转组血锰水平(18.9±6.3)μg/L明显低于恶化组的血锰水平(39.2±9.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6,P=0.000).结论 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可以降低肝性脑病患者血锰水平;血锰水平可能影响慢性肝性脑病患者的病情发展.
-
血站实验室献血者HCV抗体检验报告新模式探讨
目的 评估血站日常抗-HCV间接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探讨如何转换抗-HCV报告流程,保护献血者的积极性及珍贵的血液资源.方法 使用上海科华间接法丙型肝炎试剂盒(试剂A)、北京万泰间接法丙型肝炎试剂盒(试剂B)对116份标本进行间接法酶联免疫检测,测定结果为阳性或灰区的标本,使用确认试剂进一步检测,确定其真实结果,统计本地区丙型肝炎确认结果与双试剂检测结果的对应分布情况.两种抗-HCV试剂对116份标本的检测采用配对x2检验,对两种试剂的检验结果采用一致性检验.结果 两种间接法试剂对116例标本的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而两种试剂一致性较差,双试剂强阳性标本、弱阳性标本的假阳性率分别为0、35.7%;两种试剂的单试剂阳性标本、灰区标本的假阳性率分别为A试剂:94.3%、100%;B试剂:84.2%和88.9%.结论 间接法试剂假阳性率较高,特异性较差,国产间接法试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应对原丙型肝炎报告方式进行修改,对弱阳性标本应进行进一步的确证实验以保护献血者积极性.
-
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阳性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学指标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阳性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学指标的特征及其相应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ELISA法检测其血清中的AMA-M2浓度,共纳入101例AMA-M2阳性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包括5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7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5例戊型肝炎(HE)患者、9例CHB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7例CHC合并PBC患者,同时收集60例PBC患者血清作为对照.将患者按疾病进行分组并结合临床血清学指标检测进行回顾性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t检验.结果 CHB、CHC和HE组血清AMA-M2水平多为中低水平,显著低于PBC组及合并PBC组(P值均<0.000 1);HE组血清ALT与AST水平高于PBC组(P值均<0.01);CHB组和CHC组血清GGT水平均显著低于PBC组(P值均<0.001),但与合并PBC的CHB或CHC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HB组血清ALP、IgM水平均显著低于PBC组(P值均<0.000 1);CHC组血清ALP、IgM水平均显著低于PBC组和CHC合并PBC组(P值均<0.05);HE组血清IgM水平显著低于PBC组(P<0.01);CHB组血清C3显著低于PBC组和CHB合并PBC组(P值均<0.05).结论 AMA-M2并非仅见于PBC患者,中低水平AMA-M2可在病毒性肝炎等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检出.ALP、IgM、C3等血清学指标可辅助鉴别诊断PBC.
-
中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 探讨中国未经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TD)的影响因素,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5月-2013年1月全国范围内1012例未经治疗的CHC患者,检测其甲状腺功能,并对地域、年龄、性别、HCV RNA复制水平等指标进行调查,分析CHC合并TD患者与上述指标的关系.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CHC合并TD类型存在地域差异,华北、西北地区TD患病率高,分别为28.2%和26.5%;各TD类型中,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常见,占总TD的58.8%;中年患者在CHC合并TD中常见(44.0%),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患者(x2值分别为10.10、6.17,P值分别为0.001、0.013);女性CHC患者合并TD的患病率高于男性(58.9% vs41.1%,x2=13.1,P=0.00);HCV RNA高复制在我国CHC中为常见,但对TD影响不大.结论 在中国CHC合并TD受地域分布、性别、年龄因素影响,但与HCV RNA复制水平相关性不大.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型与甲状腺功能的关系分析
目的 初步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 2a、1b基因型与甲状腺激素水平及甲状腺自身抗体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及住院的CHC患者196例,采用RT-PCR法对患者进行HCV基因型的检测,使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及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并对基因型与甲状腺功能的关系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96例丙型肝炎患者,HCV-2a型占57.7%(113例),HCV-1b型占42.3%(83例).对HCV-2a型、HCV-1b型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92例HCV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甲状腺激素水平、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在HCV-2a型、HCV-1b型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因分型不是甲状腺自身抗体异常的危险因素(比值比为2.012,P>0.05).结论 CHC基因分型与甲状腺功能无明显内在联系,基因分型对甲状腺功能无明显影响.
-
特利加压素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合并Ⅱ型肝肾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特利加压素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合并Ⅱ型肝肾综合征(HRS)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4年6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住院的40例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合并Ⅱ型HRS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17例).对照组给予护肝、抗感染、利尿、营养支持等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特利加压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体质量、腹围、24 h尿量及尿钠、肝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治疗结束后,治疗组24 h尿量和尿钠由治疗前(270.0±120.0) ml和(20.6±10.5) mmol增加到治疗后(1200.0 ±490.0)ml和(62.5±16.5) mmol;体质量和腹围由治疗前(58.5±5.3)kg和(97.6±7.5)cm减少到治疗后(53.6 ±4.8) kg和(90.5 ±6.8)cm;ALT、TBil、尿素氮(BUN)、血肌酐(Cr)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白蛋白(Alb)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76 ~ 5.57,P值均<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上述指标也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31 ~3.36,P值均<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9%(x2=4.10,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特利加压素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合并Ⅱ型HRS有良好疗效,不良反应少.
-
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致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致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6月-2014年12月于成都军区总医院就诊的6例区域性门静脉高压致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分析其内镜下特点及组织胶注射治疗后的效果,并与同期在本院接受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的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相比较.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患者中5例为重度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1例合并轻度食管静脉曲张;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均为重度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表现与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所致静脉曲张相似.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患者短期疗效中有效1例,无效5例;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短期疗效均为有效,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长期疗效中,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患者至随访终点所有患者均为无效;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至随访终点有效5例,无效1例,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 区域性门静脉高压致胃底静脉曲张进展快、出血风险大,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效果差.
-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联合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60岁以上重症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在治疗老年重症结石性胆囊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7月于山东省巨野县人民医院就诊的老年重症结石性胆囊炎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予以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急诊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休克纠正时间、体温恢复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及凝血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23.06±3.61) min、(3.09±0.31)ml、(1.12 ±0.13)d、(1.60±0.22)d、(2.08 ±0.49)d、(1.61±0.31)d,均明显短(低)于对照组患者的(68.58±11.54) min、(55.90±13.73)ml、(2.32±0.53)d、(2.74±0.83)d、(4.32 ±0.94)d、(2.95 ±0.5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肠穿孔、气胸、肝损伤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观察组患者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胆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可明显改善老年重症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术中情况,缩短临床症状改善时间,降低术后胆瘘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临床疗效可靠、安全性高.
-
Bax、环氧合酶2和DNA结合抑制因子1在胆囊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Bax、环氧合酶(COX)2和DNA结合抑制因子(ID)1蛋白在胆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2000-2013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经病理检查证实胆囊腺癌标本70例,另取2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20例胆囊炎症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组进行Bax、COX2和ID1蛋白检测.采用四格表的精确概率法,对相应数据进行x2检验,Bax、COX2和ID1之间相关性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生存数据应用Kap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 腺癌的Bax表达分别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炎症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腺癌的COX2和ID1表达分别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炎症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分别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炎症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分化胆囊腺癌中Bax阳性率显著高于中、低分化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2和ID1在Nevin分期Ⅰ~Ⅲ期组织中阳性率显著高于Ⅳ~Ⅴ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22).生存分析显示,Bax阳性患者生存率显著高于COX2和ID1阳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OX2与ID1呈正相关(r=0.329,P<0.05).结论 Bax、COX2和ID1与胆囊腺癌的发生相关;联合检测Bax、COX2、ID1对胆囊腺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的指导意义.
-
胆道支架引流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行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引流术(EBMSD)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北京军区总医院2012年1月-2014年4月接受EBMSD治疗的4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血清ALT、AST、ALP、TBil、DBil及GGT等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48例患者中,成功置入金属支架44例,手术成功率为91.67%,其中单支引流34例,双支引流10例.患者术后肝功能各项指标较术前均有所改善,TBil、DBil、ALT、AST、ALP及GGT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双支引流患者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单支引流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成功随访38例,随访患者3个月存活率为94.25%,6个月存活率为73.39%.结论 采用EBMS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疗效明显,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左右双支引流效果优于单支引流.
-
加强培训,迎接儿童肝病新挑战
随着卫生经济状况的改善和疫苗的普及,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大幅降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遗传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等非感染性肝病占比快速上升.概括了儿科肝病亚专科的发展及现状,认为随着肝穿刺、胆汁酸谱分析、遗传代谢病筛查及基因诊断等新技术的应用,近年我国儿童肝病临床和基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不断增长的肝病知识、疾病谱的扩大以及肝移植的需求给国内儿科界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国内多数儿科医生对肝病认识不足,小儿肝病专科医护人员严重缺乏,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儿童肝病专科的建设.
-
双向倒刺可吸收自封缝合线在腹腔镜下胆肠吻合术治疗儿童胆总管囊肿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收集本院于2014年1-6月期间利用双向倒刺可吸收自封缝合线完成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的患儿10例,另选取同期利用传统可吸收缝线完成手术的患儿10例作为对照.所有胆总管囊肿均为Todani's分型Ⅰ型.术前检查包括肝功能、B超、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等,术前1d开塞露灌肠减少肠内容物,以利于腹腔镜下手术视野的暴露.
-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乙型肝炎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分析
HBV感染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很广泛,其中我国HBV感染者高达9300万,约占总人口的7.18%[1].据文献报道,约30%~50% HBV感染者是通过母婴传播所导致[2-3].因此,切断HBV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是当前疾控工作者重要且急迫的任务.根据濮阳市相关文件要求,自2012年开始,台前县HB-sAg阳性孕产妇所产新生儿均在出生后24h内免费肌肉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 100 IU,同时联合使用乙型肝炎疫苗以预防HBV母婴垂直传播.
-
纤维胆道镜辅助肝内外胆道结石再次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本研究探讨了纤维胆道镜辅助手术治疗肝内外胆道结石再次手术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56例胆道结石再次手术患者,所有患者均为既往接受胆道手术残留或复发的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均经术前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肝内胆管结石,均知情同意;排除有胆道手术史、胰腺炎发作等患者[1].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28)和对照组(n=28).
-
串联质谱技术在婴儿胆汁淤积症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串联质谱技术在婴儿胆汁淤积症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5年3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的153例行血、尿串联质谱检查的胆汁淤积症婴儿.记录患儿病史及体格检查特征,分析其临床生化、病原学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此外,对患儿进行血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及尿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针对血尿串联质谱检查异常的患儿,检测其可能的致病基因.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53例婴儿胆汁淤积症患儿中血尿串联质谱异常者有19例(12.4%),结合临床资料及基因分析,其中诊断Citrin蛋白缺陷导致的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15例、酪氨酸血症2例、甲硫氨酸血症1例、丙酸血症1例.与串联质谱检测正常患儿相比,串联质谱异常患儿黄疸持续时间延长,ALP、GGT、胆汁酸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27、-3.815、-2.130、-2.351,P值均<0.05);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300、-3.526,P值均<0.001).病原学检查巨细胞病毒(CMV)阳性者占58.8%(90/153),质谱异常患儿中CMV阳性率高达78.9%(15/19).结论 鉴于不同原因所致的婴儿胆汁淤积症临床表现及生化检查的非特异性,串联质谱技术可作为早期筛查的首选项目,在辅助婴儿胆汁淤积症的病因诊断方面,尤其是甄别遗传代谢性淤胆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营养不良对维吾尔族儿童甲型肝炎康复时间的影响
目的 分析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甲型肝炎患儿营养不良与预后时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5月新疆和田地区传染病专科医院收治的342例甲型肝炎患儿,根据Z值评分法分为营养不良组(136例)和营养正常组(206例).比较两组患儿血常规、肝功能、生化指标、血脂、凝血功能、住院天数和费用的差异.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营养不良组母乳喂养率低,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压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清铁、血清铁蛋白、葡萄糖、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正常组,ALT、TBil、总胆汁酸、胆固醇、住院天数以及费用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营养不良的甲型肝炎患儿缺铁性贫血、肝功能损伤程度更重,糖类、脂肪代谢异常,因此预后恢复时间长,所需治疗费用高.为了有效保护维吾尔族儿童,建议及时注射甲型肝炎疫苗并监测生长发育状况.
-
小儿胆道闭锁与肝内胆汁淤积症的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临床诊断方法对于鉴别诊断小儿胆道闭锁(BA)和肝内胆汁淤积症(IHC)的价值,从而提高临床医生对BA的认识,减少临床漏诊及误诊率.方法 收集2011年7月-2014年6月以持续性黄疸收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消化内科的133例持续性黄疸患儿,分为IHC组111例,BA组22例.回顾性分析一般临床资料,并评价不同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对BA和IHC的鉴别意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不符合x2检验条件时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临床表现中白便及肝脾增大伴有质地变硬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3.838、53.298、25.610,P值均<0.01);实验室检查BA组TBil、DBil、GGT、ALT、AST水平显著高于IH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628、-6.781、-7.485、-0.281、-4.349,P值均<0.01);GGT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高,而TBil具有高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以及低的阴性似然比;TBil、DBil及GGT平行实验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可达到100%,三者系列实验特异度为98.0%,阳性预测值为88.9%.肝胆脾彩超探及肝门部纤维包块、胆囊收缩不良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表现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6.635、16.433,P值均<0.01),系列实验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均提高到100%.结论 白便、肝脾大及质地变硬、TBil、DBil、GGT、肝胆彩超及MRCP表现对于BA及1HC诊断有鉴别意义,联合应用能提高诊断准确性.
-
人工肝技术治疗儿童暴发性肝衰竭的临床分析及预后判断
目的 观察人工肝治疗儿童暴发性肝衰竭(PALF)的疗效并对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2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23例PALF并行人工肝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随访3个月内临床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n=15)和死亡组(n=8).分别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的相关指标和MELD评分,分析人工肝治疗PALF的疗效以及影响预后判断的因素.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予人工肝治疗后,存活组ALT、TBil、血氨以及乳酸(La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812、6.243、8.431、6.721,P值均<0.01);死亡组中仅ALT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2,P<0.05).与治疗前相比,存活组治疗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256、-2.738、6.711,P值均<0.05).与存活组治疗前比较,死亡组治疗前ALT水平明显降低(t=6.283,P<0.01),TBil明显增高(t=-3.938,P=0.001),PT延长(t=-2.394,P=0.026),MELD评分增高(t=-6.239,P<0.01).结论 人工肝技术是治疗儿童PALF的一种有效方法.当患儿ALT水平较高、PT较短、MELD评分相对较好时,一旦确诊,尽快实施人工肝技术可提高抢救存活率,而酶胆分离现象、PT以及MELD评分有助于判断PALF的预后.
-
184例儿童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转归状况评价
目的 通过对儿童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及转归的研究,提高对儿童DILI的认识.方法 收集184例2004年1月-2014年1月于解放军第三O二医院住院的年龄<16岁的DILI患儿,对其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儿童各年龄段均可能发生DILI,并可见于婴幼儿,小2月龄.临床有症状者143例(77.7%),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眼黄、尿黄等.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主要有:中药(28.3%)、抗菌药(24.5%)、解热镇痛药(19.6%)等.儿童DILI病理特点主要为: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78.7%),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性(73.5%),毛细胆管性淤胆(38.7%).病程中有4例(2.2%)患儿转化为自身免疫性肝炎,29例(15.8%)患儿发生肝衰竭,其中3例肝衰竭患儿死亡.经治疗后,177例(96.2%)患儿肝功能恢复正常出院.结论 儿童DILI可见于各年龄段,引起该病的药物主要以中药、抗菌药、解热镇痛药为主.肝脏病理检查为诊断儿童DILI的重要依据,虽然大多数患儿预后较好,但也应警惕肝衰竭的发生,并注意定期随访.
-
西安地区青少年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现状调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西安地区青少年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流行现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青少年肥胖和NAFLD的预防及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3-4月高考前于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的青少年,对其进行体格测量、肝功能检测和腹部B超检查.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进一步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NAFLD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4141例青少年,其中男2080例,女2061例,平均(18.62 ±0.66)岁.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9.5、20.4,P值均<0.01);NAFLD总患病率为8.1% (335/4141),其中男生NAFLD患病率高于女生(13.4% vs 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56.4,P<0.01);NAFLD检出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肥胖者、体质量超标者、BMI正常者,肥胖男生NAFLD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71.6% vs2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6.5,P<0.01);男生及女生中NAFLD组BMI、体质量、ALT、AST均高于非NAFL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和BMI可能是NAFLD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西安地区青少年肥胖、NAFLD发病情况不容乐观,对于肥胖青少年而言,合理的生活方式、控制体质量以及降低BMI是预防NAFLD的重要措施.
-
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评价应用不同剂量乙型肝炎疫苗(HepB)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及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7月-2015年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进行HBV母婴阻断的785对乙型肝炎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妇产前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查结果,对HBsAg单阳性、HBsAg与HBeAg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制订不同剂量阻断方案,在出生后2h内分别注射10 μg或20μg HepB联合100 IU HBIG,并于1、6月龄继续接种HepB.对入组孕妇及婴儿进行长期随访,采集婴儿7和12月龄静脉血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组间HBV DVA的比较经对数转换后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探讨HBV相关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并做影响HBV母婴传播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785例新生儿中,HBsAg阳性但HBeAg阴性的529名孕妇所生的新生婴儿无一感染,阻断成功率为100%;256例HBsAg与HBeAg双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中,有14例婴儿感染,阻断成功率为94.53%.母亲HBeAg阳性、HBV DNA> 108 IU/ml与阻断失败密切相关(P <0.001).本研究未发现母亲的分娩方式、新生儿喂养方式等因素与阻断失败有关.探讨干预依从性时发现,首针疫苗未得到及时足量注射的新生儿更易发生感染.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母亲HBV DNA>108 IU/ml、首针疫苗未及时或未足量接种及男性婴儿更易发生HBV母婴传播.结论 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经过联合免疫后,可有效提高HBV母婴阻断成功率.母亲的感染状态、病毒载量和首针疫苗注射情况是影响HBV母婴传播阻断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04 |
1998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