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临床与病理杂志

临床与病理

临床与病理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thology and Clinical Medicine 국제병리과학여림상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南大学
  • 影响因子: 0.5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2588
  • 国内刊号: 43-1521/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2-35
  • 曾用名: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与病理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湖南
  • 主编: 李元建 何建行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人乳头瘤病毒致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松涛;张志刚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是一类小双链DNA病毒,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性传播病原体,其发现是肿瘤病因学研究中的重要成就之一.HPV仅感染人类上皮组织,根据组织亲嗜性的不同,可分为皮肤型和黏膜型;根据HPV致瘤性的高低,又可将黏膜型HPV分为低危型(low risk-HPV, LR-HPV)和高危型(high risk-HPV, HR-HPV).LR-HPV主要引起生殖器乳头状瘤和尖锐湿疣等良性病变,而HR-HPV则主要引起宫颈不典型增生和宫颈癌.HR-HPV可以通过基因整合及对宿主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细胞周期、细胞凋亡以及端粒酶活性等产生影响等多种机制导致宫颈上皮的恶性转化.

  • Nanog与肿瘤细胞和干细胞的关系

    作者:李冬雪;牛朝诗

    Nanog是维持干细胞自我更新增殖和亚全能性的关键性基因,胚胎干细胞的转录因子.近年来,随着对Nanog在干细胞和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为研究肿瘤的起源和生物学行为以及治疗肿瘤提供了新途径.

  • miRNA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仪;苏琦

    微小RNA(microRNA, miRNA)是一种长度约为22 nt的非编码RNA,它们通过miRNA介导的特异性的基因沉默导致靶mRNA降解及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调控转录后基因表达水平.miRNA对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不同,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本文主要讨论miRNA在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微小RNA 表达调控
  • Dandy-Walker综合征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赖若沙;谢鼎华

    Dandy-Walker综合征为罕见的先天性脑发育异常,是一组遗传方式不同,临床表现多样化的多因子遗传性疾病.针对Dandy-Walker综合征进行的连锁分析和基因定位揭示了Dandy-Walker综合征的多种表型与基因型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尚未明确的发病机制及分子基础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思路,并为基因诊断和治疗明确了方向.

  • 低氧对MSC成心肌细胞中干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及对抗策略与原理

    作者:粘烨琦;王婧谊;罗庚求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种具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具备修复心肌组织的能力.国内外学者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希望能够将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脏疾病用于临床.但干细胞在移植后可发生大量的死亡,对治疗效果产生了重大影响.低氧是影响干细胞存活力较为重要的因素.低氧能够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MSC凋亡,使MSC的长期存活力下降.而抗凋亡途径(如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信号通路、核因子-κB途径)和抗凋亡蛋白(如Bcl-2相关蛋白、热休克蛋白、低氧诱导蛋白-1等)能够对抗低氧引起的细胞凋亡.利用这一原理,国内外学者采用了基因工程、预适应、药物联合治疗等策略以提高MSCs的长期存活率.

  • 软组织肿瘤的比较基因组杂交研究进展

    作者:蒙国照

    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 是1992年建立起来的重大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技术,它在对整个基因组DNA拷贝数变异的检测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CGH检测,可找出染色体DNA拷贝数的变异特点,即基因拷贝数的扩增或丢失,从而确定相关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所在的区域,为探讨肿瘤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用CGH对各种软组织肿瘤进行研究,已探测到了各种各样的有不同程度特异性的基因组的不平衡性,不仅开辟了探测各种癌症相关基因的新途径,并且找到了一些与临床相关的基因改变,可用于肿瘤的发生、发展、鉴别诊断、预后以及治疗等研究.

  • 脂筏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龚艳;何芳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随着脂筏结构与功能的不断阐明,它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脂筏与细胞的许多重要功能有关,高血压的多种信号转导事件的发生是通过定位于脂筏及caveolae的细胞膜受体,所以脂筏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调控作用.与高血压发病机制相关的因素,如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细胞外钙受体、NADPH氧化酶、Rho激酶、胰岛素受体、Ca2+以及转化生长因子和丝裂原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等,这些蛋白和信号分子都定位于脂筏或者受脂筏调控,从而为脂筏与高血压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更加充分的证据.本文将对各相关蛋白和信号转导与高血压的形成原因作一综述.

  • 瘦素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作者:王静雯;景洪标;郑金锋

    肥胖是结直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瘦素是ob基因的表达产物,主要来源于脂肪细胞,是重要的脂肪因子之一,被认为是肥胖和结直肠癌之间联系的重要角色.近年来对瘦素在结直肠癌的形成和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瘦素 结直肠癌 肥胖
  • 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的影响

    作者:章容;李素梅;叶山东;翟斐;张丽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大鼠血、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表达及肾脏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正常对照组(NC组)喂以常规饲料;采用高糖高脂膳食、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注射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成模的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DM组)和吡格列酮(PIO组),后用吡格列酮对PIO组大鼠进行干预治疗.8周后检测血糖水平、尿生化结果、肾脏组织病理的改变情况,同时检测尿MCP-1指标的变化.结果:与NC组比较,DM组和PIO组第8周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但DM组、PIO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DM组、PIO组尿白蛋白/尿肌酐(urinary albumin/creatinine ratio,ACR)、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rinary retinol binding-protein,URBP)、尿MCP-1(urinary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UMCP-1)和肾脏肥大指数均高于NC组,PIO组4项指标较DM组明显降低,且UMCP-1与ACR,URBP及肾脏肥大指数呈正相关;病理显示PIO组大鼠肾小球病变程度均较DM组明显减轻,MCP-1表达减少.结论: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是独立于降糖作用之外的.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肾组织MCP-1表达及其排泄有关.

  • DNAJB6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陈勇武;王川;傅芳萌;许国玺;杨发端;康德勇

    目的:探讨DNAJB6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78例乳腺癌组织DNAJB6蛋白水平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DNAJB6蛋白低表达率为62.8% (49/78),DNAJB6蛋白的表达水平与乳腺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负相关(分别为rs=-0.254和rs=-0.293,P<0.05).结论:DNAJB6蛋白低表达与乳腺癌恶性程度有关.

  • 20例肾淀粉样变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分析

    作者:肖红波;刘瑞洪;袁曙光;凌光辉;夏运成;许向青;王娟;毕慧欣;谌南览

    目的:分析肾淀粉样变的临床与病理特点,以减少误诊和漏诊,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经活检诊断为肾淀粉样变的20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20例中95%的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55%患者有2个以上系统损害,80%表现为典型的肾病综合征.肾活检HE染色下肾小球系膜及毛细血管袢周边可见均一的淀粉样物质呈块状沉积,亦可见于间质、血管及肾小管壁.高锰酸钾氧化刚果红染色示AL型18例,AA型2例.AL型与AA型病理改变类似,但前者可见免疫球蛋白轻链κ和λ沉积.结论:肾淀粉样变在中老年蛋白尿患者中并非少见,临床表现有时缺乏特异性,肾活检光镜下的典型病理学改变结合刚果红染色可确诊.对于疑似患者应尽快行肾活检及刚果红染色,以免误诊与漏诊.

  • 槟榔碱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腺β细胞PDX-1 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亓竹青;姚起鑫;王光;张伟;周寿红;凌红艳;胡弼

    目的:探讨槟榔碱对2型糖尿病大鼠β细胞分泌功能及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因子-1(pancreas-duodenum homeobox-1,PDX-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果糖饲料饲养Wistar大鼠12周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40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模型+1 mg/kg槟榔碱组、模型+5 mg/kg槟榔碱组、模型+10 mg/kg槟榔碱组.药物注射4周后股动脉取血检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清胰岛素,处死大鼠取胰腺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RT-PCR检测β细胞内PDX-1及胰岛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高糖作用引起Wistar大鼠胰腺β细胞PDX-1 及胰岛素mRNA 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2)1 mg/kg和5 mg/kg槟榔碱处理能显著上调高糖喂养Wistar大鼠胰腺β细胞PDX-1与胰岛素mRNA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槟榔碱可以通过上调PDX-1和胰岛素基因表达,改善高糖环境下的β细胞胰岛素合成和分泌功能的损伤.

  • 小鼠肝脏窦状内皮细胞分离和培养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赵秀华;罗彬;罗盘;程腊梅

    目的:建立小鼠肝窦状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 LSEC)的分离培养方法, 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中性蛋白酶消化小鼠肝脏组织,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消化后的细胞悬液,用内皮细胞筛选培养基及酶差异消化法纯化LSEC;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LSEC的表面标志,分析LSEC的超微结构,观察DiI荧光标记的乙酰低密度脂蛋白(acetylated-low density lipoprotein,DiI-Ac-LDL)摄取能力,以体外成血管能力分析LSEC的功能.结果:分离纯化后的细胞呈典型鹅卵石样内皮细胞形态,这些细胞表达VIII因子,不表达CD31,CD90和CK19,具有窦状内皮细胞特征性的窗孔结构;能摄取DiI-Ac-LDL,并有一定的成血管能力.结论:建立了一种分离、培养LSEC的方法,为研究LSEC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GnRHⅡ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邹颖;黄凤英

    目的:检测GnRHⅡ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子宫内膜、在位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分析其表达是否与子宫内膜月经周期有关.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GnRHⅡ蛋白在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和比较其表达是否有差异.结果:GnRHⅡ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在位子宫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中均有表达,阳性表达定位于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细胞的细胞质;GnRHⅡ蛋白在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对照组正常内膜的表达依次增强,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nRHⅡ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分泌期表达强于增生期(P<0.05),且以分泌早中期强,显著强于增生期和分泌晚期(P<0.01),而异位组或在位组的分泌期与增生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nRHⅡ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中以及在人类月经生理方面可能起重要作用.

  • 乳腺导管不同类型增生性病变中p63和CK5/6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梁鑫;黄受方;周小鸽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的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中p63和Cytokeratin 5/6(CK5/6)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对150例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中的368个病灶分别进行p63和CK5/6染色.结果:CK5/6在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肌上皮和导管上皮均阳性表达,35例普通型增生中,33例CK5/6呈马赛克式阳性表达,仅2例弥漫阳性;在非典型性增生、原位癌和浸润癌中,CK5/6主要呈阴性表达,仅6例阳性,其中有2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和CerbB-2阴性,符合基底细胞样癌的特点.p63在良性病变和非浸润性肿瘤性增生病变中的肌上皮细胞阳性表达,3例原位癌不表达p63和CK5/6.浸润癌中有3例(3/43)p63散在肿瘤细胞阳性,其余均阴性.结论:不同类型乳腺增生性病变中p63及CK5/6的染色模式存在一定规律,有助于这些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和停服后对肥胖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马琦琳;张赛丹;黄澄;蒋元军;孙明;杨天(山仑)

    目的:研究在肥胖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及停服后对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观察入选的55名肥胖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和58名健康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并检测血清中NO,可溶性E-选择素(SE)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将55名肥胖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双盲分成两组:A组27例,在常规饮食控制基础上予阿托伐他汀10 mg/d;B组28例,在常规饮食控制基础上予阿托伐他汀20 mg/d.8周1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及停药1周后上述指标及血脂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后可明显降低肥胖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SE和hs-CRP水平(均P<0.01),明显提高NO水平(P<0.01),改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P<0.05或P<0.01);其中B组较A组上述改变更显著(P<0.05).停药1周后两组TC和LDL-C水平均较治疗8周时明显升高(P<0.05),但仍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或P<0.01);两组NO和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均明显下降,恢复至治疗前水平(P0.05),两组SE和hs-CRP均明显升高,也恢复至治疗前水平(P0.05).结论:对肥胖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20 mg/d较10 mg/d更能有效控制血脂水平,改善内皮功能和抑制炎症反应.而突然终止阿托伐他汀治疗可在1周内完全逆转该药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和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停药对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是非胆固醇依赖性作用.

  • 格列美脲致急性尿潴留1例

    作者:成威;廖利珍

    导致急性尿潴留的药物很多,如治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度洛西汀[1]和利培酮[2]、钙通道阻滞药齐考诺肽[3]和硝苯地平[4]以及抗生素阿莫西林[5]和林可霉素[6]等,而降糖药格列美脲导致急性尿潴留尚未见文献报道.笔者于2009年4月31日至5月9日收治1例格列美脲致急性尿潴留,现报告如下.

  • 副神经节瘤伴腰椎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金鹏;王荫槐;杨罗艳;赵晓昆

    Paraganglioma and phaeochromocytoma are neoplasms of chromaffin and non-chromaffin tissues found within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ssociated paraganglia, which could occur as benign or malignant tumor ubiquitously. Paraganglioma often occurs in the retroperitoneal space, which accounts for 1.88 percent of the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1]. We report a case of paraganglioma which was incorrectly diagnosed as adrenal carcinoma preoperatively, but the frozen section analysi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 revealed a malignant paraganglioma.

临床与病理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