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参皂苷 Re 抗血小板聚集及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刘晓春;张瑞英

    人参( Panax ginseng C 。 A 。 Mey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参为传统中药材,其肉质根为著名强壮滋补药,适用于调整血压、恢复心脏功能、神经衰弱及身体虚弱等症,也有祛痰、健胃、利尿、兴奋等功效。近年来众多的研究表明:人参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10]。其对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ADP)、凝血酶和肾上腺素等诱发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通过对人参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人参皂苷能兴奋血小板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并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使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cA M P )水平显著提高。由于人参皂苷在体内抑制ADP、花生四烯酸和胶原诱发的血小板聚集的时效曲线和使血小板内cA M P水平升高的时效曲线是一致的,因此人参皂苷使血小板内cA M P水平升高,可能是人参皂苷抑制家兔血小板聚集的机制之一。人参皂苷显著升高血小板内cAM P含量,但不影响cGM P 含量[11]。本研究通过研究来源于人参的人参皂苷 Re (ginsenoside Re),评价其对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并通过对其下游信号分子cA M P与钙离子的检测,进一步说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 血塞通注射液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作者:嵇扬;沈娟;聂渝琼;王文俊;高锦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方法:血塞通注射液加入兔富含血小板血浆(PRP)中,用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测定其对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结果:血塞通注射液对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结论:血塞通注射液具有较强的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

  • 重视血栓与止血检测方法的合理选择

    作者:李家增

    至20世纪初,对出血性疾病还没有理想的检测方法.1935年Quick建立的一期法凝血酶原时间(PT)及1953年Biggs建立的凝血活酶生成试验(TGT),能明确诊断一些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A、血友病B等.20世纪50年代,有许多因凝血因子缺陷所致的出血性疾病见诸文献,这为60年代关于凝血过程"瀑布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60年Hellem在研究血小板黏附性时发现了R因子(随后R因子被确认为二磷酸腺苷,即ADP).1962年Born以ADP为诱聚剂建立了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这一检测方法为诊断血小板功能缺陷所致的出血性疾病提供了有用的工具.更为重要的是,其在抗血小板药物的开发、应用和监测上发挥了作用.6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进展,也促进了检测方法的发展;蛋白质分离技术的进步,得以从血浆中分离和纯化凝血因子,从而对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发色底物法测定凝血活性,应用该法可对凝血因子和抗凝血因子进行分析,并可对其活性得出量化的数据.需要注意的是,发色底物法的结果和凝固法的结果有时不相符合,作为临床诊断似乎应以后者为主.

  •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沈松萃;仇兴标

    在目前的冠心病治疗方案中,阿司匹林联合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已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及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中,其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作用得到了许多临床研究[1-2]的证实.

  • P2Y2受体激动剂在治疗肺部感染及其它慢性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陈历胜;陈本川

    初提出嘌呤受体的概念是用于解释对非肾上腺素能或非胆碱能的效应.进一步研究又将嘌呤受体分为P1受体和P2受体.P1受体对腺苷产生效应,并与腺苷酸环化酶偶联;P2受体对5'-三磷酸腺苷(ATP)和5'-二磷酸腺苷(ADP)产生效应.而P2受体又可分为P2X受体和P2Y受体.P2X受体是配体控制的离子通道,P2Y受体是带有7个跨膜结构域的与G蛋白偶联的促代谢受体(GPCR).P2Y受体家族中的5种受体亚型P2Y1、P2Y2、P2Y4、P2Y6和P2Y11已被克隆,这类受体中有些对嘌呤类和嘧啶核苷酸均有效应.故此家族现称为P2Y受体而不称P2Y嘌呤受体.

  • 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作者:吴士尧

    血小板在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起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血管壁的损伤使内皮下基质暴露,血小板通过糖蛋白(glycoprotein,GP)Ib与冯利威布兰德因子(von-Willebrand factor,vWF)结合,GP Ia与胶原结合及其他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结合到损伤处,促进凝血酶、二磷酸腺苷(ADP)、胶原和血栓素A2(TXA2)等释放而被活化.主要涉及3个信号转导途径:磷脂酶C(PLC)的激活导致血小板内的钙离子浓度增加和随后的磷酸化及下游信号传感器的激活;磷脂酶A2(PLA2)的活化引起花生四烯酸水平增加及向TXA2转化增加;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导致cAMP减少,它通常对抗PLC的活性.不论通过何种途径,血小板活化均引起血小板形态改变、脱颗粒、诱导前促凝剂活动、GPⅡb/Ⅲa受体活化.当纤维蛋白原分子与活化的GPⅡb/Ⅲa受体结合及血小板与其他血小板连接时后一步,即血小板聚集出现[1].因此可以通过干扰其中任何一步来抑制血小板聚集.

  •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三磷酸腺苷制剂含量

    作者:康鲁平;尹茶;慈薇;刘荔荔;柴逸峰;吴玉田

    三磷酸腺苷(ATP)为辅酶类药物,是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临床上用于肌萎缩、脑溢血后遗症等多种疾病的治疗.ATP制剂在生产和贮存过程中易带进或产生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因而目前卫生部部颁及地方标准中多采用纸层析或纸电泳分离ATP后分光光度法测定.该法繁琐费时,且只能测定ATP含量.近年有用HPLC法测定的报道[1],但其仅对ATP进行了定量分析.Shao等[2]曾用毛细管电泳法(CE)分析生物体内ATP,ADP,AMP等核苷酸.本实验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CZE),以对氨基苯磺酸钠为内标(IS),同时分析ATP制剂中ATP,ADP,AMP含量,方法简便,结果准确.

  •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TNF-α与ATP的含量变化

    作者:张诚;徐美仪

    目的 研究急性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的机制,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能量代谢产物三磷酸腺苷(ATP)在继发性脑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选择中、重型不同程度的脑损伤患者10例,观察伤后24h内的血浆TNF-α和ATP等腺苷酸的含量变化,同时分析其相关性.同时选择1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颅脑损伤早期血浆TNF-α水平显著升高[(3.022±1.356) μmol/L vs(1.248±0.121) μmol/L,P<0.01],同时ATP水平明显下降[(0.269±0.106)mmol/L vs(0.438±0.165) mmol/L,P<0.01];TNF-α与ATP、ATP/ADP的变化均呈明显负相关(r=-0.702,P<0.01;r=-0.638,P<0.01).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后可出现炎症细胞因子的明显升高,能量代谢产物ATP的下降可能是TNF-α介导的继发性损伤因素之一.

  • 山绿茶提取物对体外人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作者:李浩野;孟兰贞;黄卫华;赵静;刘华钢;李绍平

    山绿茶为广西少数民族民间中草药,具有活血通脉等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功效.为观察山绿茶提取物对花生四烯酸钠盐(AA)、二磷酸腺苷(ADP)、盐酸肾上腺素(ADR)诱导的体外人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通过阿司匹林为阳性药建立体外抗人血小板聚集模型,以健康人富血小板血浆为研究对象,分别以AA、ADP、ADR作为诱导剂,运用Born氏比浊法测定体外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率,探究不同山绿茶提取物对体外诱导的人抗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阳性药阿司匹林对诱导的体外人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山绿茶各提取物对诱导的体外人血小板聚集无显著影响,虽然山绿茶提取物对体外人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为阴性结果,但为地方中药材标准的完善提供了实验依据.

  • 壳聚糖体外促进ADP诱导入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高娟;张家骊;夏文水;程沁园

    为了观察壳聚糖溶液在有无诱导剂二磷酸腺苷(ADP)存在的条件下对人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通过体外聚集实验,用比浊法检测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及洗涤后血小板的聚集率,用ELISA的方法对人血小板聚集后释放的产物P-选择素(P-selectin)、血栓素B_2(Thromboxane B_2,TXB_2)进行含量测定;加入低剂量的ADP进行诱导并用抗体SZ-21对ADP途径进行封闭,从而确定壳聚糖是否通过ADP途径引起轿小板的聚集.结果显示,在无诱导剂的情况下,壳聚糖能够引起血小板的聚集(P<0.01),聚集后的产物能释放出大量的活性物质P-selectin、TXB_2(P<0.01);加入低剂量诱导剂ADP后,聚集效果更加明显(P<0.01),封闭ADP途径后,加入壳聚糖溶液不能够引起血小板聚集.以上实验结果提示壳聚糖能够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并释放出活性物质,且与ADP起协同作用.说明壳聚糖引起血小板聚集足通过ADP途径起作用的,这也可能是其止血的机理之一.

  • 不同储存条件下二磷酸腺苷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作者:李俊宏;刘红;刘海燕;钱娟

    目的:比较不同储存条件下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随机采集50 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将每例志愿者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分为4 组,采用PRP 透射比浊法,分别加入高浓度于-20 ℃保存0、6、12、18 个月的ADP,观察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另再随机收集50 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将每例志愿者的PRP 分为四组,分别加入低浓度于4 ℃保存0、1、15、30 d 的ADP,观察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结果:高浓度于-20 ℃保存0、6、12、18 个月的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于4 ℃保存0、1、15、30 d 的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P 可高浓度保存于-20 ℃18 个月,低浓度保存于4 ℃ 30 d,而不影响血小板聚集率.

  • 毛葡萄叶水提物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初步研究

    作者:任丽洁;杨飞;张灿灿;米辰;杨林;朱力;吴开云

    目的 探讨毛葡萄叶水提物(Gx)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 分离健康人的血小板,与不同生药浓度的Gx于37℃孵育10 min后,检测胶原(collagen)和凝血酶(thrombin)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的变化.小鼠腹腔注射Gx后,分离小鼠血小板,检测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变化.结果 Gx对2μg/ml collagen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且呈现Gx的剂量依赖性(P<0.05);只有0.01mg/ml的Gx对0.1 U/mlthrombin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且不呈现Gx的剂量依赖性.同时,Gx可抑制ADP诱导的腹腔注射Gx的小鼠血小板聚集,且呈现ADP剂量依赖性.结论 Gx具有明显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为开发抗血栓药物提供了实验依据.

  • 激动剂诱导血小板活化机制及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张倩;陈岑;杨丰庆;夏之宁

    血小板在凝血酶、胶原、血小板活化因子、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等激动剂作用下产生一系列复杂的信号转导,可引起血小板包括形变、颗粒内容物释放、聚集等生理反应.血小板在血管损伤部位的活化聚集是正常凝血的关键步骤之一,但过度的血小板聚集会形成血栓,从而引发急性缺血事件.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血栓性疾病治疗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针对活化通路中的受体或者信号分子,通过抑制受体或者阻断信号传播而发挥作用.本文对常见诱导剂诱导血小板活化的靶点和作用机制进行介绍,并对受体拮抗药和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抗血小板药物提供参考.

  • 吸烟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

    作者:徐鹏;王宁夫

    吸烟作为独立危险因子,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已得到明确证实,烟草烟雾中的一氧化氮、一氧化碳、氧自由基等物质损害血管内皮、增加血液黏稠度和血小板聚集、活化的能力、促进血栓形成,诱发或加剧心血管疾病,不论主动还是被动吸烟者,心血管疾病都明显增加.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减少血栓事件的发生,改善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心病的预后.吸烟同时也对氯吡格雷药代动力学等产生很大影响,从而影响其抗血小板作用,现就此作一综述.

  • 六肽对兔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

    作者:龙丽辉;郑艳侠;陈琳;徐利;曹永孝;刘静;韩燕

    目的 研究六肽对兔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集健康家兔颈动脉血,以枸橼酸钠抗凝,用比浊法测其血小板在不同诱导剂诱导下聚集率.结果 1×10-5 mol·L-1六肽,对兔ADP、花生四烯酸(AA)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分别为(66.22±1.40)%,(67.94±2.32)%和(58.18±4.67)%.六肽抑制兔ADP、AA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IC50分别为3.24×10-6 mol·L-1,1.32×10-6 mol·L-1和7.24×10-6 mol·L-1.结论 六肽在体外具有抑制兔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 鼓槌石斛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

    作者:李婵娟;张尹

    目的 对鼓槌石斛提取物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药效筛选,并初步探讨其抗血栓作用.方法 将15只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鼓槌石斛提取物1(gc1)组、鼓槌石斛提取物2(gc2)组、鼓槌石斛提取物3(gc3)组、鼓槌石斛提取物4(gc4)组及阳性对照(阿司匹林)组,每组3只;将15只豚鼠按体质量同法随机分为5组,每组3只.大鼠组扣豚鼠组分别采用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和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诱导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分别检测空白对照管与不同浓度的鼓槌石斛提取物及阿司匹林给药管的富血小板血浆在5 min内的大聚集率,并计算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和各受试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gc1(5.318 mmol·L-1)、gc2(1.708 mmol·L-1)、gc3(2.925 mmol·L-1)、gc4(3.152,1.576,0.394 mmol·L-1)对ADP诱导的血小板大聚集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空白组相比,gcl(0.083,0.166 mmol·L-1)、gc2(0.106,0.214 mmol·L-1)、gc3(0.023 mmol·L-1)、gc4(0.049,0.099,0.197,0.394 mmol·L-1)对AA诱导的血小板大聚集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 鼓槌石斛多种成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血栓性疾病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洪芳德;王邦宁

    冠心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首要疾病,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研究表明,其发生发展与血小板过度活化关系密切。在正常的血液循环中,血小板为静息状态,而当血管内皮损伤或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内皮下的基质暴露,出现活化因子时,血小板将由静息状态转为功能状态,即血小板的激活;然后血小板粘附介导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与血小板膜糖蛋白( GP) IB结合,形成vWF-GP IB,在损伤处形成一层血小板膜,二级介质如二磷酸腺苷( ADP)与血小板膜上ADP受体相结合,从而改变血小板表面构型,形成GP11 b/IIIa受体,血小板之间即可通过该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相互连接,即血小板的粘附与聚集[1]。其中导致血小板表面构型改变的物质称为诱导剂,除ADP外,常见的还有血栓素A2( TXA2)、凝血酶、胶原、免疫复合物和某些药物等。抗血小板药物可作用于其中任一环节,以下将按不同的抗血小板机制介绍几种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 氯吡格雷抵抗原因及对策的研究进展

    作者:余长永;张勇;邹建军;燕翔;马海涛;倪斌;朱余兵;樊宏伟;贺春晖

    众所周知,血小板在动脉血栓形成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防和治疗动脉血栓的基石.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对心血管病的重要辅助治疗作用已得到证实.但研究发现,大约有11%~44%患者对氯吡咯雷表现为低反应甚至无反应,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而导致此种抵抗现象的可能原因是氯吡格雷给药剂量不足,个体的基因多态性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其主要对策有提高氯吡格雷的给药剂量,联用其它抗血小板药物,减少药物的不良相互作用和采用新型药物等.

  • 脂筏干扰剂甲基-β-环糊精对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影响

    作者:吕合作;李柏青

    目的:探讨脂筏干扰剂甲基-β-环糊精(MβCD)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影响.方法:采静脉全血静止20 min后加二磷酸腺苷(ADP)20 μmol/L刺激10 min,或预先用MβCD(10 mmol/L)处理后再加ADP刺激;同时设立未加ADP为实验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中表达膜表面活化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阳性比例及其平均荧光强度(MFI)和血小板聚集率.结果:ADP刺激组血小板中FIB-R阳性比例(%)、FIB-R(MFI)和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75.93±10.27、329.19±121.72和23.03±4.96,实验对照组则分别为66.66±12.58、73.78±21.91和2.53±0.72,其中后两种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βCD预处理加ADP刺激组的三项指标均比ADP刺激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具有转移细胞膜胆固醇的MβCD在体外能显著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

  • SD大鼠血小板聚集实验测定方法的研究

    作者:尹小明;赵诗云;彭旦明;饶丽华

    目的 建立SD大鼠血小板聚集实验的测定方法.方法 用二磷酸腺苷(ADP)诱导大鼠的血小板聚集,测定其5 min大聚集率.结果 SD大鼠5 min由ADP诱导的血小板大聚集率95%可信区间为52%~76%.结论 SD大鼠的血小板聚集实验方法是一种快捷、有效、稳定性、重复性好的评价药效的方法.

114 条记录 3/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