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3-08 华神天麻花粉片30 d喂养试验
目的了解华神天麻花粉片的亚慢性毒性.方法选用离乳大鼠80只,雄雌各半.试验设625、1 250、2 500 mg/kg3个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将受试物按动物体重的10%掺入饲料中喂养1个月,动物自由饮水、进食.每周称1次体重,计算动物增重;每日称膳食,计算食物利用率.于试验结束后取血进行血液学、血液生化学检查;测肝、肾脏体比,并作肝、肾、胃、肠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华神天麻花粉片经30 d喂养试验后,各组动物生长发育良好,活动、进食、排便均未见异常.各剂量组动物增重和食物利用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经方差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3个剂量组的白蛋白、总蛋白、尿素氮、游离胆红素、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酐值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各剂量组的肝、肾的绝对质量和脏器系数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象检查结果也表明3个剂量组的血色素、红细胞数、血小板数、白细胞数及分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各剂量组的肝、肾、胃、肠未见毒性病理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华神天麻花粉片经30 d喂养试验,未见明显毒性.
-
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予以传统的长时持续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患儿予以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的总胆红素(TBiL)、游离胆红素(IBiL)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2.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0%,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TBiL、I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TBiL、IBiL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时多次蓝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优于长时持续治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
高胆红素神经毒性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脑病的关注引起人们对胆红素神经毒性的认识。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毒性易造成患儿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和智力低下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1]。除此之外,研究表明脑出血后也会导致神经功能缺失。其中脑水肿是导致脑出血后继发脑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血肿的组成成分及其降解产物(如血红蛋白、胆红素、铁离子和CO等)的毒性导致脑出血后脑水肿,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能是继发脑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2]。在对成人胆汁郁积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研究中,发现胆汁郁积性黄疸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瘙痒、疲劳等症状,这与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些神经递质的传导异常密切相关[3]。胆红素血症患者的脑脊液中,游离胆红素的浓度平均可达到10μmol[4]。临床和动物实验两方面的研究都表明胆汁郁积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对吸入麻醉药全麻敏感性增强,这些现象可能都与游离胆红素的神经毒性密切相关[5]。
-
肝外组织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mRNA的表达
衰老死亡红细胞被破坏时产生的大量游离胆红素在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bilirubin 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 , BUGT)的作用下转变为带有葡萄糖醛酸基的结合胆红素,水溶性增加,通过胆汁、尿液和粪便排出体外.BUGT基因结构的发表使得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成为可能.零星的报道表明,BUG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微粒体膜上,但在小肠和大肠也能检出[1,2].本工作利用RT-PCR和Northern印迹杂交技术对人体肝、胃、小肠、大肠、肾和外周血白细胞中BUGT 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BUGT mRNA在小肠和大肠有表达,同时令我们颇感意外的是其在人体肾和外周血白细胞亦有表达.这一结果提示有必要对胆红素的代谢途径及肠道、肾等肝外组织作为潜在代谢器官的作用进行重新认识.
-
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 分析新生儿黄疸应用短时多次蓝光疗法的效果.方法 69例新生儿黄疸患儿, 按不同治疗方法 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对照组33例行传统的长时蓝光照射治疗, 研究组36例行短时多次蓝光疗法, 观察两组游离胆红素(IBiL)、总胆红素(TBiL)的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患儿IBiL及TBiL的水平均高于研究组, 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3.3%显著高于研究组的8.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黄疸应用短时多次蓝光疗法的效果显著, 且安全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
-
改进RP-HPLC法测定牛黄及安宫牛黄丸中的游离胆红素以保证牛黄类药材及安宫牛黄丸的质量与用药安全
目的:探究改进RP-HPLC法测定牛黄及安宫牛黄丸中的游离胆红素以保证牛黄类药材及安宫牛黄丸的质量与用药安全。方法样品用二氯甲烷提取,用HPLC法测定游离胆红素的含量。考察牛黄及安宫牛黄丸中不同分散介质如碳酸钙和硅藻土对游离胆红素测定的影响。色谱条件, C18色谱柱,检测波长分别为Kromasil 100,(5μm,0.46 cm×15 cm),450 nm。以乙腈-1%冰醋酸(95:5)为流动相。结果胆红素在0.3055~30.55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加样回收率高。结论对于牛黄及安宫牛黄丸,采用碳酸钙作为分散介质的测定结果优于硅藻土等介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细胞因子对大鼠体外培养肝细胞胆色素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炎性细胞因子对肝胆汁中胆红素存在形式的影响.方法:利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技术和体外原代培养肝细胞和Kupffer细胞(KC)的方法观察炎性细胞因子(IL-1、IL-6、TNFα)和被LPS活化的KC上清液对肝细胞进行刺激后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中UCB含量的变化.结果:炎性细胞因子和活化的KC上清液刺激后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均可检出一定量的UCB,而对照组中肝细胞培养上清液则未检出UCB(P<0.01).结论:炎性细胞因子可以改变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胆红素的存在形式,说明炎性细胞因子有可能是胆色素结石形成的诱发因素.
-
牛黄及安宫牛黄丸中游离胆红素的RP-HPLC测定方法改进
目的 改进RP-HPLC法测定牛黄及安宫牛黄丸中的游离胆红素以保证牛黄类药材及安宫牛黄丸的质量与用药安全.方法 以二氯甲烷为溶剂提取样品,HPLC法测定游离胆红素的量.对于安宫牛黄丸,分别考察碳酸钙、硅藻土等不同分散介质对游离胆红素测定的影响.色谱条件为Kromasil 100(A) C18色谱柱(5μm,0.46 cm× 15cm),以乙腈-1%冰醋酸(9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450 nm.结果 胆红素在0.305 5~ 30.55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加样回收率在95% ~ 105%之间.对于安宫牛黄丸,采用碳酸钙作为分散介质的测定结果优于硅藻土等介质.结论 采用碳酸钙替代硅藻土作为牛黄类药材及其大蜜丸样品中游离胆红素分析的分散介质,方法准确度高,操作简便易行.
-
胆红素在肝脏的代谢及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胆红素是血红素的代谢产物,主要来源于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分解代谢,其他来源于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等的破坏降解.胆红素的清除在肝脏完成.在临床上,利用重氮法将人体内胆红素分成两种形式: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然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可将胆红素细分为4个组分:(1)α胆红素,即非结合胆红素.(2)β胆红素,即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3)γ胆红素,即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4)δ胆红素(Bδ),该胆红素与血清白蛋白结合,不能被肝细胞摄取,循环于血清中,在血浆中与清蛋白共价结合.它也是一种结合胆红素,但它不同于正常条件下,游离胆红素与血液中清蛋白松散结合后运输至肝脏时的形式,它是各种原因导致的结合胆红素反泵入血液循环,超过肾阂值,在非酶促条件下与白蛋白结合形成的.未进入肝细胞进行葡糖醛酸化的胆红素是非结合胆红素( 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在血清里大多数与白蛋白结合而降低毒性;进入肝细胞经过生物转化的葡糖醛酸胆红素又名结合胆红素,具有亲水性[1].
-
临床实验室认可中临床化学抗干扰性能的系统评估
目的 系统评估本室临床化学33项指标的检测试剂对抗坏血酸、乳糜、血红蛋白、结合胆红素、游离胆红素的抗干扰性能.方法 以待评估试剂对上述各干扰物的6个不同水平样品检测,计算各水平检测均值与0点检测均值的比值,规定实验结果在90%~110%区间之内为无干扰区间.结果 抗坏血酸对UA、DBil产生负干扰;游离胆红素对CK-MB、DBil产生正干扰.对GGT产生负干扰;结合胆红素对P产生正干扰,对UA产生负干扰;血红蛋白对ALT、AST、LDH、HBDH、CK、CK-MB、TBil、DBil、Fe、UIBC(铁不饱和结合力)、TIBC(总铁结合力)、UA产生正干扰,对TBA、Amy、ALP、GGT产生负干扰;乳糜对DBil、TP产生负干扰,对Mg、GGT产生正干扰.结论 临床化学抗干扰性能的评估为临床实验室检验结果的解释和检验试剂的选择提供参考.
-
细菌在含有游离胆红素的模拟胆汁体系中对胆固醇晶体形成的影响
目的 探讨在含有游离胆红素(UCB)的模拟胆汁体系中细菌对胆固醇晶体形成的作用.方法 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粪肠球菌分别加入含有不同浓度游离胆红素的模拟胆汁中,观察胆汁中胆固醇晶体形成时间(NT)的变化.结果 游离胆红素缩短模拟胆汁中胆固醇晶体形成时间.铜绿假单胞菌和粪肠球菌缩短胆固醇晶体形成时间,但是同时加入游离胆红素后,NT未见进一步缩短.在CSI 0.6时单加铜绿假单胞菌的胆汁比单加UCB时的晶体形成时间更短.结论 模拟胆汁体系中,细菌和游离胆红素对胆固醇晶体形成无协同作用.
-
口服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
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部分病理性黄疸可因血中游离胆红素过高,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患儿死亡及不可逆的严重后遗症.2001年1月至2002年8月,采用口服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8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不同时长的抚触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光疗效果的影响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由于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神经细胞中毒性病变.病理性黄疸易引发严重的胆红素脑病,甚至危及生命,严重影响新生儿的健康[1].据统计,50%~70%的胆红素脑病患儿死于急性期,幸存者70%~90%有神经系统后遗症[2].因此,对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积极给予干预.光照疗法(简称光疗)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有效的方法[3].有研究表明,在光疗中加以抚触有利于新生儿黄疸患儿的康复[4].目前大多数医院常采用的抚触时间有10~15 min和15~20 min,但要抚触多长时间目前尚无定论.本文比较3种不同时长的抚触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光疗中的效果,以探讨适宜的抚触时间.
-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的护理配合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患儿多表现为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游离胆红素即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并对其产生毒性作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能客观反映听神经和脑干功能,是一种简单、无创、不受睡眠状态影响的检查方法,已广泛用于临床.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们共测200例、400耳,为临床诊断、治疗、判断预后提供了可靠依据,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护理体会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病.当胆红素超过20%时,游离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使脑细胞受损而变性坏死,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胆红素浸润,形成核黄疸,引起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
-
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1月某院医治的20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100例为对照组,采用长时少次蓝光进行治疗,100例为研究组,采用短时多次蓝光治疗,通过不同的治疗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游离胆红素(IBiL)进行研究.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的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患者能有显著的效果,提高了医疗质量,应该被大力推广.
-
牛黄千金散中牛黄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目的 对牛黄千金散中牛黄的质量进行分析研究,增加其中贵细药材牛黄的监控方法,为完善其质量标准、规范生产及加强监管力度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牛黄千金散中游离胆红素和总胆红素的HPLC测定方法,比较测定含量与理论含量的差异,有效评价和控制其中牛黄的质量.结果 牛黄千金散中总胆红素的含量过低,存在牛黄投料量不足、以人工牛黄替代牛黄投料的情况.结论 综合分析总胆红素及游离胆红素的含量可较好的评价牛黄千金散中投料用牛黄的质量.方法准确,操作简便,为其他含牛黄制剂中牛黄的质量评价提供了借鉴.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致听损伤及其电生理研究进展
大约60%新生儿在出生后两周内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其中部分患儿罹发脑损伤,即胆红素脑病.新近的研究[1,2]表明,胆红素脑病的主要致病物质为未结合间接胆红素(亦即游离胆红素,以下未特指处均以胆红素简称),胆红素易于透过血脑屏障,选择性地沉积在特定的中枢核团.
-
不同光谱的发光二极管阵列光源照射对体外游离胆红素光化学降解效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光谱范围的发光二极管(LED)阵列光源对体外游离胆红素降解效应的影响.方法:将500μL浓度为205.2 μmol/L的胆红素标准液封入5 mL的耐热玻璃管制成一个样本管.将所有共54个样本管分为三组,分别经相同光照强度的蓝光、蓝绿混合光和绿光LED阵列照射0h、0.5 h、1 h、2 h、4h和8h,然后通过咖啡因法检测胆红素溶液的吸光度值.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蓝光、蓝绿混合光和绿光LED光照均对胆红素有明显的降解作用(P<0.05);其中又以蓝光LED的光化学降解效应强.结论:光谱是影响新生儿黄疸LED光疗疗效的重要参数,并且蓝光(465±20)nm为LED光疗较适宜光谱范围.
-
检测游离未结合胆红素研究的新进展
本文在简述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发生率、血清游离未结合胆红素(free unconjugated bilirubin,FB)在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传统检测FB的方法和当前诊疗指南局限性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检测血清FB的新进展——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及其与各种传统检测方法的比较,强调了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监测FB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