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阴阳经交替取穴电针治疗脑外伤后遗症38例

    作者:刘荣华

  • "耳后三焦区"取穴治头痛126例

    作者:徐小兵

    头痛作为常见主诉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伴见于临床多种疾病过程.笔者研究发现,多类头痛在耳根周围至发际的区域均可寻找到敏感点、压痛点,对该点进行针刺,对头痛止疼有奇效.因为耳后有手少阳三焦经循行通过,笔者于是将此区域定名为"耳后三焦区".并将近年收治的126例头痛患者做了临床总结.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 艾灸加外敷药物治疗网球肘50例

    作者:崔联民;刘保义

    网球肘即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外上髁为肱桡肌及前臂伸肌总腱附着部,常因扭拉伤引起该处炎症.近年来笔者采用艾灸加外敷药物治疗此症,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50例中,男41例,女9例;年龄小20岁,大60岁;病程短7天,长半年.右侧45例,双侧5例.2治疗方法取穴:曲池、外关.艾灸:取两支艾条同时点燃,一支温灸曲池穴,一支温灸外关穴,同侧取穴.

  • 腕踝针为主治疗耳鸣62例

    作者:李璟

    取穴:腕踝针上1区(在小指侧的尺骨缘和尺侧腕屈肌腱之间,腕横纹上2横指),上4区(在拇指侧的桡骨缘上,腕横纹上2横指),体穴取风池、率谷、听宫、听会.

  • 阴阳反应点取穴针刺治疗腰痛202例

    作者:刘德成;刘德华

    笔者采用阴阳反应点取穴针刺治疗腰痛202例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报告如下.

  • 沿皮循经三部取穴加电针治疗肩周炎65例

    作者:奚向东;邱晨辉

    笔者于2007年3月-2008年9月采用沿皮循经三部取穴加电针治疗肩周炎,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5例患者均来自常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及常州市武进区前黄人民医院针灸科门诊.其中男28例,女37例;年龄小41岁,大77岁,平均54.7岁;病程短14天,长30个月,平均3.2个月.

  • 急性乳腺炎135例治疗经验

    作者:邓曙光

    1点按肩井、天宗(1)方法:取穴为患侧肩井、天宗,患者取坐位,上肢下垂,颈胸微向前,全身放松,均匀呼吸.医者立于其背后,用拇指尖或肘部点按揉患侧肩井穴,不可用力过猛,要持续用力,以免损伤皮肤或其他组织,5分钟后用拇指按天宗穴0.5分钟.每日1次.

  • 电针治疗慢性咽炎82例

    作者:刘琳;迟俊

    慢性咽炎主要为咽黏膜慢性炎症,多见于中年人,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笔者根据该病的特点,以病变局部取穴电针治疗为主,并依据经脉循行辨证配以相关穴位治疗慢性咽炎82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以灶为腧"取穴针刺治疗肩周炎40例

    作者:刘辉

    笔者在临床上按照传统"以痛为腧"取穴针刺治疗肩周炎,虽有一定效果,但痛点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病灶,受中华经筋疗法中"以灶为腧"的启发,便尝试直接针对病灶"以灶为腧"取穴,发现能明显提高疗效.

  • 温针结合五点支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26例

    作者:吴赞杨

    近两年笔者运用温针结合五点支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6例中,男18例,女8例;年龄小27岁,大68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短7天,长8年,平均28个月;突出位于L3/L4为主3例,L4/L5为主15例,L5/S1为主8例,其中合并两个椎间盘突出以上有9例.2 治疗方法2.1 取穴相应部位的华佗夹脊穴、肾俞、大肠俞、白环俞、环跳、承山、阳陵泉、阿是穴,均为患侧取穴.

  • 浅刺多针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64例

    作者:杨翊;周光涛

    股外侧皮神经炎又名"感觉异常性股痛",是皮神经炎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也是针灸科常见的病症之一,属中医学的"痹症""麻木"范畴.笔者于1992-2005年采用浅刺多针法治疗34例,并与常规取穴针刺法治疗30例做了疗效对照,现报道如下.

  • 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案

    作者:周永贵

    蒋×,男,20岁,司机.初诊日期:1998年9月10日.现病史:3月前出现左上肢发软,手握力降低,开车不灵活,初未引起重视,未曾治疗,以后逐渐加重,且出现手背肌肉萎缩,随后延及前臂、上臂,致左上肢无法工作.入院见形体消瘦,整个左上肢肌肉明显萎缩,左上肢肌力Ⅲ级,肱二头肌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未引出,感觉无障碍.诊断: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采用针灸为主的综合疗法治之.取穴:肩髃、臂、手三里、曲池、合谷、外关、列缺、后溪、足三里、百会、八邪、C4~C7夹脊穴、脾俞、胃俞、肝俞、肾俞、肺俞.

  • 顽固性背部蚁行感案

    作者:张培东;于晔

    王××,男,56岁,农民,于2000年7月8日来诊.主诉:背部蚁行感1年余.1年前由于汗出受风而致皮下蚁行感时轻时重,昼夜发作,每日10~20次不等,且日趋加重,时有汗出,肤色正常,抓挠后可留抓痕,约1~2分钟逐渐消退,无咳嗽、稍气喘、纳食正常、睡眠欠佳,大小便调.查:患者背部风门处有浅压痛,无结节,余未发现任何病理征.诊为背部奇痒,证属风邪袭络.采用针刺治疗.取穴:风池、风门、肺俞、肝俞、委中,针治6天无效.

  • 解剖点斜刺治疗骶髂关节损伤: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匡家毅;黎玉宣;何育风;甘霖;王爱铭;陈艳华;李晓婷;郭琳;唐荣军

    目的:比较解剖点斜刺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骶髂关节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解剖点斜刺治疗,选取经触诊解剖标志后标记的9个等分定位点(解剖点)为进针穴位,行斜刺法进针;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穴取环跳、秩边、委中等穴位,行直刺法进针.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治疗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36,/40),优于对照组的72.5%(29/40,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ODI均明显降低(均P<0.0l),且观察组较对照组VAS评分及功能障碍指数降低更明显(均P<0.01).结论:解剖点斜刺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

  • 针灸协同治疗慢性移植肾肾病: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聂峰;杨茜芸;邓凯文;孙煦勇;董建辉;李壮江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慢性移植肾肾病的效果并探讨治疗移植肾相关疾病的循经取穴方法.方法:将慢性移植肾肾病患者180例随机分为随证组、脾经组、肾经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共脱落33例,其中随证组脱落8例、脾经组12例、肾经组13例,对照组无脱落.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其余3组均在此基础上予针灸辨证治疗,随证组取穴:肺肾气虚取气海、合谷、关元、肺俞、肾俞等;气阴两虚取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阴陵泉等;肝肾阴虚取肝俞、肾俞、三阴交、太溪、阴陵泉、曲泉等;脾肾阳虚取关元、中极、命门、关元俞等.此外脾经组再选取行经移植肾区的足太阴脾经治疗,加取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等;肾经组再选取足少阴肾经及其表里经治疗,加取太溪、照海、复溜、次醪等.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24 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结果:针灸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均下降(均P<0.05),各组中仅脾经组治疗后Scr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各组治疗前后C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仅脾经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针灸协同治疗可减轻甚至修复慢性移植肾肾病对移植肾的损伤,移植肾残余供体经络可能与受体脾经形成了相互络属,可尝试脾经取穴治疗移植肾相关疾病.

  • 十七椎与多穴对痛经患者即时止痛作用的观察: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李艳梅;卜彦青;侯文静;陈少宗;高树中

    目的:比较痛经时针刺单穴十七椎和多穴针刺治疗痛经的疗效差别,为取穴提供依据.方法:将38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穴组和多穴组,每组19例.单穴组取穴十七椎,多穴组取十七椎、三阴交、地机、次髎,两组分别在疼痛发作第1天开始针灸治疗,每天针灸1次,1个月经周期连续治疗3天,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采用Cox痛经症状量表(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对患者痛经总频率、痛经严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单穴组痊愈率为68.4%(13/19),有效率为31.6%(6/19),多穴组分别为78.9%(15/19),21.1%(4/19),两组疗效相当(P>0.05);两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疼痛总频率评分、痛经严重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01),但两组间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在疼痛时进行针刺,只取一个穴位十七椎即可达到与选取多穴相同的止痛效果.

  • 经穴效应特异性及其基本规律

    作者:梁繁荣;曾芳;赵凌;唐勇

    经穴效应特异性是针灸理论与临床的核心内容.本文在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整理、分析有关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认为,经穴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并存在一定的规律.其基本规律可以总结为"经脉循行是基础,经气会聚是关键",即经穴效应特异性的产生与经脉循行和经气会聚多少(部位)密切相关.

  • 睛明穴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徐象党;金联洲;楼新法;孙淑红;蒋松鹤

    目的:探讨睛明穴的解剖结构、针刺深度和方向,为临床针刺睛明穴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观测48例成人尸体眼眶.结果:睛明穴直刺进针,针尖穿经的结构为皮肤、皮下组织、睑内侧韧带、内直肌、眶脂体.针体上方有眼动脉、筛前动脉及伴行的鼻睫神经通过.皮肤刺入点至筛前动脉平均距离为(18.25±4.45) mm,角度为与针体向上成(12.5±5.5)°,皮肤刺入点至视神经管前极平均距离为(43.37±7.84) mm.结论:睛明穴进针应避免向后上斜刺或偏上方深刺,以免刺破筛前动脉引起眶内出血;同时直刺进针深度一般不超过30.36 mm,以免损伤视神经管前极.

  • 头部各骨度分寸定位100例实测报告

    作者:李梦;胡玲;蔡荣林;陈卫华;孟云凤;吴子建;陈赟

    目的:比较人体头部各骨度分寸间存在的差异,探讨头部各穴位位置间的比例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0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18~25岁),男女各半,采用体重秤、人体测高仪、圆杆直角规、电子数显游标卡尺、瞳距尺和软卷尺等标准测量仪器,测量受试者的身高、体重、神庭-头临泣的距离、神庭-头维的距离、两侧头维之间的距离、两完骨间的距离、印堂-前发际的距离、前发际-脑户的距离、脑户-风府的距离、风府-后发际正中的距离,比较各骨度分寸定位及穴位位置间的比例关系.结果:两侧头维之间的距离与两完骨间的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庭-头临泣的距离、神庭-头维的距离、两侧头维之间的距离尺寸间的比例关系与骨度折量定位基本相符.印堂-前发际的距离、前发际-脑户的距离、脑户-风府的距离、风府-后发际正中的距离尺寸间的比例关系与骨度折量定位有一定差距.结论:两侧头维之间与两完骨间的折量寸不能等同,头临泣可在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取之.脑户、风府等穴的体表标志定位与骨度折量定位存在一定的差异.

  • 耳穴应用中一些问题的探讨

    作者:王澍欣;王照浩

    笔者结合多年来在耳针临床及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围绕耳针的疗效与不良反应、阳性反应与疾病的关系、取穴要点以及标准耳穴的推广应用等方面进行讨论,指出耳针的疗效具有有效率高、治愈率低、有一定复发率的特点;耳穴中阳性反应点与疾病的关系存在着"一穴多病反应"和"一病多穴反应";取穴要点是指准确选穴和合理配穴.提出标准耳穴仍未能很好地推广应用以及耳针存在不容忽视的不良反应,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穴位 耳穴 耳针 取穴
360 条记录 2/18 页 « 12345678...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