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置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后行冠状动脉搭桥术1例

    作者:徐惠芬;吕宝经;陆尚彪;赵美华;孙伟成

    患者,男,43岁。因反复发作性胸闷、胸痛3个月余,加重4 d,黑目 蒙1次,于1999年5月20日入院。患者3个月前劳累后出现胸闷、胸痛,休息后可缓解,1 d发作2次。4 d前晚上出现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向两肩背及两上肢放射,伴恶心、出汗、气急,不能平卧,来院急诊心电图正常。既往有高血压史20余年,高血压190/130 mmHg(1 mmHg=0.133 kPa),平时不规则服药。给予硝酸甘油治疗,以后3 d,每天有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发作,伴放射痛、头晕眼花、恶心呕吐、出冷汗,每次发作4~5 min,间隔5~6 min。来院急诊心电图示阵发性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成对);T1双向,TaVL、V5倒置。诊断为心绞痛收入急诊监护室,给予扩冠脉(Isoket)、心肌营养药(CoA, ATP)及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治疗。于5月20日上午5:50患者突发剧烈胸痛,胸闷伴呼吸困难,头晕,黑目 蒙。心电监护: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和利多卡因50 mg加25%葡萄糖20 ml静脉推注后缓解,为进一步诊治收入CCU监护室。体检:T36.8℃ P60次/min,R20次/min血压110/80 mmHg。神清,平卧位,颈静脉无怒张,心界无扩大,心率60次/min,律齐,无杂音,肺(-),腹软,肝脾未及,下肢不肿。入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速。给予扩冠脉(Isoket),抗凝(降纤酶,速避凝),抗心律失常(利多卡因),解除冠脉痉挛(恬尔心)等治疗,胸痛仍频繁发作,胸痛发作时心电监护示窦性节律,QRS增宽(室内传导阻滞),继之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均经胸外心脏按压和利多卡因50 mg加25%葡萄糖液20 ml静脉注射2 min后缓解,转为窦性心律,心率80~85次/min。于5月30日起至6月6日,胸痛发作频繁,每天发作,多时1 d发作4次,以半夜及凌晨发作为主,并伴有阿-斯综合征,每次持续2~3 min;心电监护:室速,室颤,频率达200~300次/min,经胸外心脏按压,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胸外电复律后恢复为窦性节律,心率80次/min左右,血压稳定。由于胸痛、室速、室颤、阿-斯综合征反复发生,于6月7日下午1:30安置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AICD),型号为Medtronic公司产7221cx micro JEVEL,Serial No:PFR 303237H。经过顺利。安置AICD后,经体外两次诱发(190~200次/min)室速、室颤,体内去颤器发放24 J电击成功,恢复窦性节律。下午6:30行冠状动脉造影:左冠状动脉前降支95%狭窄,右冠状动脉开口处95%狭窄,经注射硝酸甘油后狭窄稍减轻,造影过程中,血压、心率平稳。患者安置AICD后从导管室返回病房途中,曾有2次室速发作并成功放电终止。至6月22日曾有2次胸痛发作,时间短暂,心电监护:窦性心律。于6月23日转胸外科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术后随访患者一般情况好,未有胸痛发作。

  • 供公共应用的除颤器--心脏骤停的救命措施

    作者:余国膺

  • 置入式电复律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作者:李广平;任自文;王伟;尹力;陈欣

    患者男,77岁.以突发胸闷、憋气、大汗2小时来院.入院时查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VT),立即给予利多卡因静脉推注和静脉点滴,但是未能奏效.此时患者血压测不到,意识丧失,先后给予同步直流电复律和电除颤共8次,并给予心肺复苏成功后收入CCU.在入院过程中,再次发生意识丧失,经心外按压和电除颤后恢复.

  • 3例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行胸颈径路心脏交感神经节切除术的护理

    作者:王萍;高彤;周辉;李翠兰;胡大一

    长QT间期综合征较常见的有3型.发病多与运动、情绪激动、受惊吓有关.β-阻断剂和左侧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可以预防96%的患者的猝死.术前向患者讲明术后会发生轻度霍那氏综合症(Horner Syndrome).患者床前备除颤器,医生、护士均接受培训;教给患者防摔伤的方法.术后发生轻度霍那氏综合症和胸痛、恶心症状.观察心率、心律、血压、消化系统症状;无汗区域皮肤涂护肤霜,禁止在术侧腋下测体温.左眼略变小的心理护理;出院指导定期复查;终生服用心得安;避免受到与发作有关的刺激;教会家属简单的心肺复苏术.

  • 拔除体内废弃起搏和除颤器电极导线的建议--适应证、设备要求及人员训练

    作者: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种拔除电极导线的专用器械不断问世、发展并应用于临床,使得拔除电极导线的数目及开展电极导线拔除的医疗单位逐渐增多.虽然这方面的临床经验不断积累,但国内尚缺少标准化的有指导性的资料作为参考,为与国际接轨,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委员会参考PACE杂志发表的<拔除慢性经静脉置入的起搏及除颤器电极导线的建议>(Recommendations for Extraction of Chronically Implanted Transvenous Pacing and Defibrillator Leads.PACE,2000,23:544-551)制定一套拔除体内废弃起搏和除颤器电极导线的建议--适应证、设备要求及人员训练.旨在指导国内此项工作的开展.1 定义1.1 操作的定义体内废弃电极导线拔除有难易之分.不必借助专用工具,从原置入静脉拔除电极导线的操作称为简单操作,即取出电极导线(lead explant);反之,必须借助专用工具或更为复杂的操作程序去除电极导线的操作称为复杂操作,即拔除电极导线(lead extraction).这样对操作的定义有利于人员训练计划的制定、操作分类登记、数据库的建立、以及不同类型操作收费标准的制定.除去电极导线(lead removal):用任何一种方法除去起搏或除颤器电极导线.包括电极导线的取出和拔除.取出电极导线(lead explant):指对置入时间较短的起搏或除颤电极导线,可经原置入静脉,仅用置入时的器具,稍加外力即可将电极导线自静脉拉出.电极的拔除:①不管电极的置入时间有多久,但需要用特殊的器具方能除去电极导线,包括特制的专用导丝,具有或不具有切割能力的套管(如金属组成部分、激光、射频电流)、圈套、捕抓器等,或其它可用于啮合、捕捉电极导线而将其取出的一些工具,上述器材不包括在原置入电极时所应用的器械包.②不经过原置入电极导线的静脉取出电极导线.

  • 第九部分心脏MRI

    作者:孙子燕;夏黎明

    今年的RSNA大会上,涉及心脏MRI的报道有51篇,新技术和新进展不多,乏善可陈.重点主要集中在心脏灌沣成像和延迟增强在心脏疾病中的应用.安装有起博器和埋藏式复律除颤器的患者进行MRI的安伞性仍然是讨论的热点问题.3T MRI在心脏方面的应用是今年大会的一个亮点.心脏分子影像学的报道不多,中国大陆学者有2篇报道.笔者对本次大会所呈现的心脏MRI方面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

  • 植入双腔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起搏器1例护理体会

    作者:常芸;刘玲玲;阚静;郑雪梅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具有导致心脏猝死的危险和严重后果,严重威胁病入生命安全.目前临床采用三种治疗方法:(1)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2)运用射频消融技术;(3)植入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ICD).植入ICD是目前经研究证实的有效方法,当冠心病伴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时,ICD植入更能有效地预防心源性猝死.双腔ICD与单腔相比,能保存心脏顺序起搏的生理特点,保护心功能,且能更准确地识别心律失常,我院于2001年12月安装了华东地区首例双腔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起搏器获得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经静脉植入双腔心律转复除颤器一例

    作者:董吁钢;马虹;唐安丽;吴素华;曾武涛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为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双腔ICD在我国应用较少,现将本院成功应用1例报道如下.

  • 心脏再同步起搏除颤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随访分析

    作者:袁沃亮;林永青;王景峰;聂如琼;谢双伦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长期随访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植入CRTD系统治疗心力衰竭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55~80(67.0±11.6)岁,其中扩张性心肌病11例,缺血性心肌病4例.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11例、Ⅳ级4例.11例既往有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病史.随访(17.4±13.6)个月.结果 对心衰有良好反应者12例,对治疗无明显反应者2例.6例发生室速/室颤事件(28/11)次,ATP/除颤治疗为31/7次.误识别和误治疗2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结论 CRTD可改善心衰症状,改善心脏重构,终止恶性心律失常事件,防止猝死.但对CRT治疗无反应者仍有相当比例,ICD亦有误治疗的情况发生.严格和规范的药物治疗,定期的随访和程控,有助于进一步改善CRTD的疗效.

  • 心脏再同步除颤器治疗高龄老年扩张型心肌病伴恶性心律失常一例

    作者:龙惠东;林云恩;曾昭华

    患者,男,81岁,因"反复胸闷、气促8年余,加重1周"于2010年1月4日入院.患者于2002年开始出现劳累后胸闷、气促,每次持续约5 min,经休息后症状可缓解,于2007年4月15日因夜间睡眠时出现气促入院,超声心动图(UCG)示:左房内径LA45mm,左室舒张末径LVEDd64mm,右房横径RA 38 mm,射血分数EF%23%,提示左心功能不全声像,考虑冠心病与扩张型心肌病鉴别,胸片示:左心功能不全,两肺肺水肿,予强心、利尿、扩管等治疗后好转出院.

  • 基于工控机的除颤仪的研究

    作者:聂邦畿;辛学刚;徐泷

    目的:研制一台基于工控机的具有心电监护和除颤功能的除颤仪.方法:本项研究利用一块工控机主板(PⅡ/233CPU)、心电电极、除颤电极、心电监护模块、12位模/数转换器,自行设计的除颤高压发生和控制模块、除颤执行模块、保护和隔离模块等构成本仪器的硬件.本项研究主要利用C语言设计本实验样机的软件,包括主控制程序、心电监视中断子程序和除颤中断子程序等.本项研究还利用电刺激方法建立实验犬的室颤模型,并利用4条实验犬进行体内和体外的除颤实验.结果:本项研究所采用的电刺激方法可以建立实验犬的室颤模型,所研制的实验样机可实时监护实验犬的心电信号和成功进行实验犬的体内和体外的除颤实验.结论:所研制的实验样机是一个新型的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心电监护和除颤仪.

  • 100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患者放电焦虑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郭希娟;侯翠红;李静;吕蓉;范秀云;梁涛

    目的:了解我国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患者放电焦虑现状,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4月—2015年3月调查100例 ICD患者,使用放电焦虑量表(the Florida Shock Anxiety Scale,FSAS)测量患者的放电焦虑水平。结果本研究中ICD患者放电焦虑量表平均得分为(22.10±7.15)分,条目9“不希望电击功能启动的想法”得分高为(3.57±1.39)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性别、ICD植入类型是患者放电焦虑的影响因素(R2=0.129,F=8.361,P<0.001)。结论本研究ICD患者放电焦虑水平高于香港研究人群,低于国外研究人群,不同性别、不同ICD植入类型患者的放电焦虑水平不同,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干预。

  • 从临床试验到临床指引--ICD治疗适应证的演变

    作者:刘金来;彭朝权

    ICD的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化ICD临床试验(包括ICD作为对心脏性猝死的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性治疗),为ICD的临床指引提供了翔实的循征医学证据,使得ICD治疗的适应证不断扩大.

  • 植入除颤器患者生存率改善与慢性冠心病死亡危险的关系

    作者:

  • 置入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护理经验

    作者:胡淑芬;吴剑胜;方卫华

    恶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虽然随着心电监护技术的发展已使院内的猝死率大为降低,但院外心脏性猝死常因不能及时复苏而死亡.

  • 三腔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1例

    作者:胡雪松;张新霞;张东辉;裴晓阳;黄建平;吴剑胜;李松;张焕基

    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心力衰竭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双腔起搏功能的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implantable cardioversion defibrillation,CRT-ICD)的临床应用,为严重心力衰竭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脏骤停的幸存者带来福音.目前这项技术在国外应用不久,现将我院近在1例老年患者中成功植入CRT-ICD报道如下.

  • AVID:心律失常与埋藏式除颤器的对比研究

    作者:易家骥;朱树雄

    作者(a)和(b),AVID研究者标题(a)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埋藏式除颤器(AVID)的对比研究-理论、设计和方法(b)在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复苏后的病人中,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埋藏式除颤器疗效的比较

  • 心力衰竭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作者:黄峻

    1 心力衰竭的定义和分类近年国际心血管病组织颁布的心力衰竭(心衰)定义与过去的定义有所不同,彼此间也存在差异.

  • 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的术后电风暴

    作者:任淑静;吴立群

    心源性猝死是发达国家的首要死亡原因[1];在我国,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约为0 42‰,每年死亡总人数超过50万[2].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可以明显降低因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 和心室颤动(ventncular fibrillation,VF)引起的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然而,植入ICD的患者因严重降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VT病史,易于发生电风暴(electrical storm,ES).ES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其指出ES是心肌的一种电不稳定状态,导致短时间VT及VF反复发作[3].植入ICD患者发生ES不仅导致患者精神紧张,ICD电池提前耗竭,还增加病死率,提示了预后不良,所以防治ES很重要.

  •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心电监视体外除颤系统

    作者:辛学刚;聂邦畿

    自主研制的一个新型的基于工控机的心电监视和除颤系统,介绍了系统的设计方法,给出了整个系统的原理框图.着重探讨并实现了一种新的除颤高压的产生和控制方法.利用实验样机进行多次动物体内和体外除颤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样机工作稳定,能够完成心电监视和除颤的功能.

243 条记录 11/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