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如何读懂肿瘤病理报告单
肿瘤的防治贵在“早”,其中早诊断的关键在于病理学诊断.但是,病理报告单上那生涩难懂的文字,一般的患者很难读懂,那么,如何读懂病理报告单,又如何在病理报告单上发现肿瘤信号呢?下面为您解读病理报告单上常见的肿瘤信号:1.异型增生:也称不典型增生、非典型增生、间变等,是上皮细胞长期受到慢性刺激出现的不正常增生.例如宫颈异型增生就是指宫颈上皮细胞部分或大部分发生异型和不典型增生,报告中常常用“CIN”描述.CIN分三级,级别越高,发展为浸润癌 (通常所说的癌症)的机会越多.所以,一旦有CINⅡ级或者以上异型增生,就要定期随访或积极治疗.同样,当肠道、支气管、乳腺等有异型增生病变时,均要引起注意.
-
不规则阴道出血:增生还是癌?
子宫内膜增生首先我们讲讲子宫内膜增生是怎么回事.子宫内膜增生具体可以分为单纯增生、复合增生和非典型增生.单纯增生、复合增生属良性病变,非典型增生属癌前病变,又根据腺上皮增生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种.
-
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
一个可引起癌症的主要HPV类型的有效疫苗对全球宫颈癌的负担产生了一个有意义的影响.预防HPV感染的疫苗目前正进行临床试验并且预计在2006年可以使用.关于可能阻止已患感染的进程,或阻止已经存在宫颈非典型增生或癌症妇女的复发,或者使癌症的进展变慢的疫苗研究正在进行.已逐渐达成共识:即一个安全、有效、可负担得起的HPV疫苗将提供好的方法,长期显著降低宫颈癌的死亡率,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
非脱垂大子宫经阴道和经腹部切除术的对比分析
随着微创观念的深入和经阴道系列手术器械的改进和手术技巧的提高,阴式子宫切除术(TVH)的适应证日益扩大.对48例非脱垂子宫患者行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并与同期指征相近的经腹全子宫切除患者50例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2006年1月~2009年4月收治实行子宫切除术患者98例,其中单纯子宫肌瘤38例,子宫腺肌症30例,子宫肌瘤合并腺肌瘤12例,子宫肌瘤合并卵巢囊肿10例(直径3~6cm),功血7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1例.纳入标准:①术前行辅助检查结果正常,且能耐受手术者.
-
宫颈癌的护理
宫颈癌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的女性,普查发现宫颈癌好发年龄40~55岁,20岁以前罕见,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上升,高峰分布在50岁年龄组,但60~69岁又有一高峰出现.宫颈癌是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的女性癌症,排名第2,居妇科恶性肿瘤发病率第1位.近10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呈稳步上升和年轻化趋势.医学上把宫颈癌分为宫颈癌的癌前病变和宫颈浸润癌两大类.CIN(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是指发生在宫颈癌前的病变,包括宫颈非典型增生和宫颈原位癌,反映了宫颈癌发生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宫颈癌防治的重要阶段[1].2007年2月~2012年9月收治宫颈癌患者50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和放化疗.经过先进的治疗方法和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
重复胃畸形术后复发并癌变1例报道
重复胃畸形切除术后原位复发合并腺癌病例少见,现报道1例,并结合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进行讨论.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8岁.体检发现左侧肾上腺区囊肿半年.腹部B超示左侧肾上腺区囊肿.腹部CT示左肾上腺区脾静脉后方有一囊性占位,其内呈多房分隔状,大小13 cm ×8 cm×12.5cm,边缘清(图1);增强扫描示未见明显强化,分隔略强化.患者偶有血压高,高达160/110mmHg,偶有左季肋部压迫感.
-
认识和掌握交界性病变/肿瘤
交界性病变或肿瘤是指介于两种相关的病理实体之间,如介于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间的肿瘤.除卵巢表面上皮-间质起源的肿瘤已有明确的交界性肿瘤外,其余良性和恶性之间的交界性病变有许多不同名词如不典型增生(又称非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异型增生(dysplasia)、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恶性前病变(premalignant lesion)、低恶性潜能(low malignant potential)、恶性潜能不肯定(uncertain malignant potential)、交界恶性(borderline malignancy)、中间恶性(intermediate malignancy)、上皮内肿瘤(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等等.亦有学者把原位癌和导管内癌归入交界性病变.以上名词确切的涵义可以不完全相同,如Ⅰ、Ⅱ、Ⅲ级不典型增生中只有Ⅲ级即重度不典型增生才相当于癌前病变;但名词总的涵义是指既不是明确的良性亦非肯定恶性,而是介于良、恶性之间的病变,所以可统称为交界性病变.当然不同的系统所用的名词不同,如软组织肿瘤的交界性病变常用中间恶性或中间恶性肿瘤等名词.
-
乳腺上皮的交界性病变
乳腺上皮增生性病变一般分为3类:一般性增生、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1-3].Page[4]认为非典型增生是"诊断灰区",Rosai[5]称其为交界性病变.
-
激光治疗喉角化病的护理
喉角化病是一种以喉上皮增生,角化过度为特征的喉粘膜增生性病变,常伴有非典型增生,恶变率为1%~40%,被视为癌前期病变.对于喉角化病的治疗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本文应用Nd:YAG激光治疗了185例喉部角化病患者.随访观察6年,患者声带粘膜日趋光滑,发音质量改善,至今尚未发现癌变发生,现总结护理经验如下.
-
叶酸对胃癌前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叶酸对胃癌前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胃镜下活检,病理证实癌前病变患者38例(结肠型肠上皮化生18例和轻、中度非典型增生20例),癌前病变组织经胃蛋白酶消化液消化成单个细胞后,采用PI单染法和Annexin V FITC/PI双参数染色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将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对照组19例(每组包括结肠型肠上皮化生9例和轻、中度非典型增生10例),治疗组给予叶酸10 mg,3次/d,治疗3 mo,对照组给予硫糖铝1.0 g,3次/d,治疗3 mo,治疗结束后复查组织细胞凋亡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细胞凋亡率增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叶酸具有诱导胃癌前病变细胞凋亡的作用.
-
食管癌前病变中端粒酶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检测食管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结合病理细胞学检查,观察端粒酶活性改变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用以PCR为基础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检测端粒酶活性.胃镜检查过程中发现可疑病变107例,活检留取组织标本,同时送病理细胞学和端粒酶检查,对癌前病变患者胃镜监督随访2 a.结果:首次胃镜检查诊断食管癌36例,32例端粒酶阳性,癌前病变71例,13例端粒酶阳性,从食管慢性炎症→轻度非典型增生→中度非典型增生→重度非典型增生,各阶段端粒酶日性率分别为6.1%(2/33),15.3%(2/13),33.3%(5/15),40%(4/10),中-重度非典型增生患者阳性率显著增高.对癌前病变患者随访过程中,8例拒绝随复杂胃镜,1例移居外地,1例意外死亡,61例完成随访,12例端粒酶阳性患者5例癌变3例愈合,49例阴性患者2例癌变24例愈合,两组预后存在显著差异,P=0.002.结论:食管癌前病变中,部分端粒酶阳性,阳性率与组织分型相关.随访中绝大多数癌变患者表现为端粒酶阳性,端粒酶活性增加将标志食管癌的发生.
-
直肠癌旁移行黏膜中Survivin基因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直肠癌旁移行黏膜中的表达情况,为保肛手术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黏液组化方法确定各种组织类型直肠癌旁移行黏膜的分布规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直肠癌旁移行黏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直肠癌旁移行黏膜范围,在黏液癌(平均7.83 cm)明显大于乳头状癌及管状腺癌(P<0.01),在Dukes C期(平均5.61 cm)明显大于DukesA、B期(P<0.05).正常黏膜(NM)、移行黏膜(TM)、非典型增生及癌组织中均有survival基因产物表达,由正常直肠黏膜到癌组织表达率逐渐增加,四组间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在移行黏膜(TM)、非典型增生及癌组织中就存在survivin基因表达上调:在黏液癌及Dukes C期直肠癌旁移行黏膜范围明显增宽,提示对低位黏液癌及Dukes C期直肠癌保肛手术应慎重.
-
大肠黏膜癌变过程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Survivin蛋白在人类大肠黏膜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urvivin蛋白在173例石蜡切片中的表达情况,包括26例正常大肠黏膜,35例腺瘤伴轻度非典型增生,25例腺瘤伴重度非典型增生和87例大肠腺癌.结果:Survivin蛋白主要定位于大肠腺瘤伴非典型增生和腺癌细胞的细胞质中,在正常大肠上皮细胞中不表达.在大肠正常黏膜→轻度非典型增生→重度非典型增生→腺癌的过程中Survivin表达阳性率逐渐增高,分别是0.0%、34.2%、56.0%和63.2%.但重度非典型增生和腺癌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urvivin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腺癌中表达阳性率无明显差异,而且,Survivin表达强度与大肠腺癌分化程度无关系.结论:Survivin的表达发生在大肠腺癌恶性转化的早期,并在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与腺癌分化程度无关.这可能为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
美蓝染色放大电子结肠镜观察结肠息肉与细纲病理学的关系
目的:研究美蓝染色后用放大电子结肠镜观察结肠息肉的微细结构类型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方法:使用0.5%美蓝对电子结肠镜检查到有息肉的部位进行息肉及邻近的黏膜进行染色,然后用放大电子结肠镜观察.按Kudo's标准记录正常结肠黏膜和息肉,然后行活检或息肉电切术,以便组织病理学评价.结果:本组共67人,普通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180颗,经美蓝染色后又发现了1-3 mm大小的息肉90颗,共计270颗息肉.放大结肠镜可明显提高腺瘤性病变的检出率,P<0.001.270颗病变的隐窝类型分为6种,呈Ⅱ型者2颗(0.7%);Ⅲs型203颗(75.2%);ⅢL型49颗(18.1%),其中伴有轻、中度非典型增生者7颗;Ⅳ型11颗(4.1%),伴有轻度非典型增生者2颗、黏膜癌1颗(9.1%),Vn共5颗(1.9%),伴有中度非典型增生者1颗,黏膜癌2颗(40%).本组息肉均进行了电切术.结论:美蓝染色后用放大电子结肠镜可清晰地观察到结肠隐窝,其大小一致,呈圆形或椭圆形;诊断为腺瘤性息肉与病理组织学的符合率为96.7%,可明显提高息肉的检出率,并可鉴别电切息肉术后残留的基底部是否残留腺瘤组织或癌灶.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人类巨细胞病毒及肠结核感染一例
患者女,47岁.16个月前出现发热、关节痛、精神症状、贫血、蛋白尿、胸腹水、肝损害,抗核抗体(ANA)和ds-DNA阳性及低补体血症,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经用甲泼尼龙(MP)、环磷酰胺、麦考酚酸酯等常规治疗1个月后缓解.以后继续服用麦考酚酸酯和泼尼松.8个月前出现畏寒、发热、无咳嗽.X线胸片示间质性肺炎改变,结核抗体、ANA和ds-DNA阴性.因考虑为"狼疮肺”给予MP冲击和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热退,约3周后复查胸片基本正常.5个月前再次出现发热、咳嗽,1周后出现腹泻,排黄色水样便10~20次/d,视力下降,血巨细胞病毒(CMV)抗体及抗原均阳性,外周血血小板减少,胸片示肺纹理增粗,检查结核有关抗体阴性.给予更昔洛伟治疗,病情逐渐好转,热退,大便转为正常.2个月后血CMV抗体及抗原均转为阴性.3个月前出现排暗红色烂便,约1~4次/d,伴发热、腹胀、腹痛和里急后重,检查结核有关抗体阴性.电子肠镜检查见全结肠黏膜散在充血肿胀,部分隆起明显,形似息肉,病理为中重度炎症伴腺上皮非典型增生.给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及加强支持治疗后热退,大便转黄,成形.1个月前再次出现发热38~39℃,胸片呈间质性肺炎改变.因考虑为"狼疮活动”再次用MP冲击治疗,疗效不佳.2周后出现肠穿孔,行手术治疗,术中可见回盲部炎症水肿、坏死,穿孔直径1.5 cm.病理见回盲部肉芽肿性炎症伴干酪样坏死,诊断为结核.病理组织免疫组化检查找到CMV抗原,考虑合并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术后发热仍不退,术后2周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前列腺癌在原先高级的PIN和非典型前列腺活检病例中的检出
作者回顾了初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高级上皮间非典型增生(PIN)和非典型之后重复穿刺检出前列腺癌的病例资料,
-
Mammotome旋切术在乳腺肿块活检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Mammotome旋切术在乳房肿块活检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检测出的不典型增生病例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3月~2004年1月对我院32例39处乳腺病灶超声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及相应外科手术治疗.结果32例39处乳腺病灶中,乳腺纤维腺病24例(31处病灶),浆细胞性乳腺炎1例,非典型增生4例,乳腺癌3例.4例非典型增生中2例接受再手术,结果证实为非典型增生;1例轻度非典型增生和1例介于中度与重度非典型增生之间,口服他莫昔芬.结论对Mammotome旋切术检出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必须接受再次手术;对术前可触及肿块的中度以下的非典型增生,建议手术切除;对术前不能触及肿块的中度以下的非典型增生(不合并家族史),在肿块已全切情况下,可不手术,予他莫昔芬口服并随访.
关键词: Mammotome旋切术 乳腺肿瘤 非典型增生 -
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0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52例甲状腺癌的病理特点、癌前病变、二者之间的过渡及癌旁病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伴非典型增生为6.9%(35/508),其中轻度非典型增生占6.1%(31/508),重度非典型增生占0.8%(4/508).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癌变为1.2%(6/508).甲状腺癌旁伴有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变者达81%(42/52).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是甲状腺癌的癌前疾病,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可发生癌前病变,对伴有非典型性增生的病例应加强随访.
-
三原发癌1例
病人男,62岁.间断肉眼血尿6年;上腹饱胀不适、疼痛及吞咽困难2个月.查体:未见阳性体征.胃镜示距门齿26~31 cm处食管粘膜不平、隆起,环绕管腔近2/3,取活检时感觉组织质硬、弹性差,活检组织病理报告为鳞状上皮重度非典型增生;胃窦后壁可见一直径2.5 cm粘膜隆起、顶部凹陷呈火山口状,活检组织病理报告为胃粘膜组织慢性炎性半肠上皮化生,局部重度非典型增生.膀胱充盈下B超扫描见右侧壁7.2 cm×5.1 cm×5.5 cm强回声区.考虑为同时发生的多原发癌.
-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18例保守治疗结局分析
目的 探讨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结局及适宜的辅助生育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4月18例不孕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患者应用大剂量孕激素保守治疗的结果及妊娠结局.结果 ① 14例患者在应用大剂量孕激素治疗3~36个月后病灶消退,4例病灶持续存在;② 3例患者在停止治疗5~15个月后发展为子宫内膜癌.内膜非典型增生病变的再现率为33.3%;③ 8例患者接受了辅助生育治疗,5例分别经CC+HMG促排卵治疗3~6周期无优势卵泡发育,1例在第6个促排卵周期获宫内单胎妊娠.4例(包括1例CC+HMG促排卵未孕者)患者接受了5个周期IVF助孕,1例输卵管妊娠,1例自然流产.另2例冻存胚胎等待移植.结论 多数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患者对大剂量孕激素治疗有效.对这类患者,一旦内膜病变消退,应积极助孕,可以适当放宽IVF-ET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