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癌患者的个性及生活事件对比分析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1].已经证实,心理社会因素在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本文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
-
IL-17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一种促炎性细胞因子。IL-17在多种肿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临床研究中,Zhu 等[1]发现人类乳腺癌肿瘤中存在 IL-17蛋白的表达。胃癌患者外周血中 CD8+T细胞产生的 IL-17水平升高,且与胃癌的进展相关[2]。另外,在肺癌伴随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胸腔积液中,IL-17的浓度明显高于其在良性胸腔积液患者胸腔积液中的水平[3]。然而, IL-17R敲除小鼠和 IL-17/IFN-γ双敲小鼠抑制肿瘤生长[4],提示 IL-17具有促进肿瘤生长作用。有报道认为,IL-17以 T细胞依赖的方式抑制肿瘤的生长[5]。在 IL-17敲除小鼠中肿瘤的生长速度显著加快[6]。因此,IL-17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着促进或抑制肿瘤的效应。下面主要就 IL-17在肿瘤中的作用进行简要综述。
-
胃癌HER2检测的标准化研究进展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切除是胃癌的首要治疗方式,早期胃癌患者通过手术可以治愈[1]。但多数胃癌患者在确诊时已达中晚期,即使采用围手术期化疗或辅助化疗,这些患者的生存率仍然较低[2-3]。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途径如分子靶向治疗成为胃癌研究的热点。HER2/neu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成员之一,其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7q21,编码相对分子质量为185 000的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4],即HER2蛋白。
-
cMET基因与胃癌相关研究进展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世界癌症发病率中排第5位,病死率高居第3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新近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尽管胃癌5年生存期有所提高,但仍不足30%,尤其是无法进行手术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仍无有效的治疗手段[1]。发现胃癌分子标志物,利用临床可行的检测方法,进行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从而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成为目前研究热点。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基因参与的多阶段过程,多项研究表明,原癌基因cMET(c-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突变、扩增或蛋白过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密切相关。目前针对肝细胞生长因子(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 )-cMET信号通路的分子靶向药物正处于临床前期及临床试验阶段,尽管现阶段的研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但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我们针对cMET基因激活与胃癌发生、发展、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以及目前针对HGF-cMET信号通路的分子靶向药物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
胃黏膜活检标本中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的病理诊断
胃癌是世界上,特别东亚地区常见的癌症之一。在世界上常致死的癌症中,胃癌居第2位[1]。我国是胃癌高发区,发病率约占全球的42%。在我国,胃癌发生率在癌症发生率中位居第2位,我国因胃癌死亡人数占因恶性肿瘤死亡总人数的14.33%,居第3位,仅次于肺癌和肝癌[2]。目前为止,胃癌好的防控手段仍然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近年来,随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的进步,胃癌患者的生存率明显提高。日本及欧洲的统计显示,早期胃癌患者病灶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超过90%[3]。另一方面,大多数早期胃癌患者如不进行治疗,会在数月或数年内发展为进展期胃癌[4]。我国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处在较低水平,多家医院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早期胃癌检出率小于10%,而日本早期胃癌检出率则高达40%~60%[3]。我国早期胃癌检出率低的原因有很多,如健康检查中胃镜检查未普及、内镜医师经验不足等,但我国胃黏膜活检的病理诊断中存在许多偏差和问题,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胃上皮内瘤变( 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或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dysplasia)是胃癌的癌前病变[5]。我们拟对胃上皮内瘤变的定义、分级、诊断分类以及日本与西方病理医师对该病变诊断的差异予以阐述,并对目前我国病理医师在胃镜活检标本诊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mRNA表达与胃癌进展、血管生成及生存期的关系
一、资料与方法1. 资料:105例标本来自1986年9月至1998年10月间本院外科胃癌患者根治手术切除标本,均有5年以上完整随访资料,生存期的计算从手术日期至随访截止日期,或由于复发、转移而死亡的时间.
-
胃癌中HER2的检测
胃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恶性肿瘤病死率中居第二位[1].手术切除目前仍然是首要的治疗方法,对于早期胃癌患者,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但是,即使采用围手术期化疗或辅助化疗,中晚期可切除的胃癌或胃食管交界癌的生存率仍然较差[2-3].
-
胃癌HER2检测指南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国为高发区,其预后较差.据报道约20%的进展期胃癌有HER2过表达或扩增[1-3].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ToGA试验)的结果显示,化疗联合针对HER2的曲妥珠单抗治疗可显著延长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期[4-5],基于这一结果,2010年欧洲药品管理局及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先后批准化疗联合使用曲妥珠单抗治疗HER2阳性胃及胃和食管交界处癌(以下统称胃癌)患者.
-
胃癌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观察
胃癌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在发病和死亡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我们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TH1/TH2细胞因子的水平,探讨胃癌患者体内TH1/TH2细胞的反应状态,为胃癌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
异丙酚和硫喷妥钠对胃癌患者围术期TNF-α、IL-6、IFN-α的影响
通过测定胃癌患者围术期血清TNF-α、IL-6、IFN-α浓度的变化,研究异丙酚和硫喷妥钠不同麻醉方法对其的影响.
-
1例晚期胃癌患者连续行腹腔温热灌注化疗的护理配合
近10余年来,日本等国广泛开展的腹腔温热灌注化疗法,无论在预防或治疗胃癌术后腹腔转移和复发中,均有显著疗效,且毒副反应小,操作简便,已成为一种理想的外科辅助疗法.其机理是利用肿瘤细胞比正常细胞更不耐热的原理.温热效应使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变性,导致肿瘤内微小血管栓塞,癌细胞缺氧、酸中毒或营养摄入障碍,终导致肿瘤细胞变性坏死.此外,由于存在着"腹腔-血液屏障"作用,腹腔内直接给药的腹腔内化疗,药物浓度较经静脉途径给药可高出数倍[1].有作者对进展期胃癌术后早期腹腔灌注化疗与术后化疗进行对比,显示其毒副作用小,肝转移、腹水发生率低,无腹部并发症发生[2].温热效应还可提高肿瘤细胞对某些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由此产生的效果不是单纯的累加作用,而是倍增关系[3].腹腔温热灌注化疗不影响肠功能恢复及吻合口、切口愈合[1].
-
胃癌术后并发胃无力症的护理
胃术后胃无力是指各种胃手术后出现的一种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又称胃排空延迟综合症.它是胃术后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1].近年来,在我科收治的胃癌患者中,术后并发胃无力的人数逐渐增多,在治疗和护理本病的过程中,我们给予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护理,加快了胃功能的恢复.现将我科收治7例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8例,男7例,女1例,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8.1岁.胃癌术后7例,胃溃疡术后1例.功能恢复早12天,长27天,平均19天.
-
365例胃癌预后分析
目前,我国胃癌居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尽管近年来胃癌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但其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50%左右[1].影响胃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除了公认的TNM分期之外,性别、肿瘤部位、手术方式、病理类型、术后化疗等因素均能影响胃癌患者的预后.为此,分析365例胃癌患者的各项临床病理因素,探讨其与胃癌预后的关系.
-
胃癌手术治疗效果影响因素64例分析
我国胃癌患者就诊时以进展期为多,如何提高其术后存活率、改善其生活质量,一直是胃癌治疗面临的课题.我院自1990~2007年手术治疗胃癌64例,并进行了随访,现将影响胃癌手术治疗效果的因素总结分析如下:
-
胃癌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胃癌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多数病例在确诊时已属中晚期,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为20%~30%[1],其主要死亡原因是术后切除部位、腹膜、肝脏的复发和转移,而胃癌术后复发中50%以上是由于癌细胞腹腔播散种植所致,因此,预防和减少癌细胞腹腔内播散种植是提高胃癌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关键问题之一.本世纪八十年代初才试用于临床的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intraperitoneal hyperthermic perfusion,IPHP),不仅能将种植于腹膜和游离于腹腔中的癌细胞杀死,甚至还可以把漂浮的癌细胞冲洗出腹腔,是目前比较简便、实用的治疗胃癌浆膜浸润与腹膜转移的新技术.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有关IPHP在胃癌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脑瘫合并胃癌术后致胃排空障碍1例治疗分析
胃癌术后排空障碍包括呕吐、腹胀、消化液反流等一系列症候群.我院2004年11月收治1例脑瘫合并胃癌患者,行R2根治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经综合治疗获愈.现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有关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
-
胃癌根治术后胃排空障碍的诊疗体会
2003年10月10日我院收治了一例胃癌患者:男性,58岁,主因:"反复性上腹部疼痛2年,加重一个月",来京求治,在北京中日医院行胃镜检查,病理活检示:胃印戒细胞癌.门诊"胃癌"收住院.既往有胃溃疡病史两年,诊断明确后,即在我院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术后5日排气排便,肠鸣音可闻及较弱,胃肠引流闭管2日后进少量流食,无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病人术后第8天,予以拔除胃管,准备进流食,当拨管一小时后,病人就出现腹部饱胀感继之呕吐,为溢出性,呕吐物为含有胆汁的胃肠液,但无腹痛或腹部绞疼的主诉,腹部检查无胃肠蠕动波及包块,听诊肠鸣音减弱,由于腹胀不适,反复呕吐,即刻下胃管,胃肠减压.
-
大连市旅顺口区1991-2010年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病趋势分析
目的:分析大连市旅顺口区1991-2010年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病趋势,为肿瘤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大连市旅顺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的本辖区1991-2010年户籍人口中恶性肿瘤新发病例进行世界标准人口标化发病率及病例数加权基础上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计算.结果:1991~2010年间,男性所有部位恶性肿瘤患者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由199.1/10万上升至244.0/10万,女性由156.0/10万上升至225.0/10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直肠癌和膀胱癌患者均呈显著上升趋势,肺癌和肝癌患者的发病率变化不大,胃癌患者的发病率有所下降.女性肺癌患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乳腺癌和甲状腺癌患者呈显著上升趋势,胃癌和肝癌患者的发病率有所下降.结论:男性直肠癌、膀胱癌和女性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患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与人口老龄化、不良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有关,恶性肿瘤已成为旅顺口区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
国产离子型对比剂在胃癌螺旋CT诊断中的应用
我科对155例胃癌进行了螺旋CT增强扫描,积累了丰富的对比剂使用资料。现对国产60%泛影葡胺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213例,男134例,女79例。年龄32~76岁,平均61岁。155例使用国产离子型对比剂,58例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离子型对比剂选用中国无锡生产的60%泛影葡胺,规格100ml,含量292mgI/ml,消毒无菌性水溶液,透明无色,在37℃时渗透压1500mmol。非离子型对比剂选用德国先灵公司生产的优维显,规格100ml,含量300mgI/ml,消毒无菌性水溶液,透明无色,在37℃时渗透压586mmol/L。
-
晚期胃癌的治疗策略
胃癌是世界上第四大常见肿瘤,每年大约有93.3万新发病例,约70万人死于胃癌[1].有学者分析世界范围的胃癌流行病学结果,全世界有52%的胃癌患者在亚洲,41%的胃癌患者在中国[2].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胃癌起病隐匿,早期常无特殊的明显症状,也无明显的体征,部分患者仅有些消化不良的症状,故发现时多数已是晚期,晚期胃癌的治疗研究意义重大.晚期胃癌多失去了手术完全切除病灶的机会,临床上应行综合治疗.目前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靶向治疗、腹腔灌注化疗及对症支持治疗等.这些治疗手段均有一定效果和副反应,但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统一的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