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恶变为恶性黑色素瘤并复发1例

    作者:孙亮;王巍;徐炼

    患者女性,20岁.腹部疼痛伴发热10余天.B超提示右附件包块,在外院行右附件囊肿剥除术.患者术后拒绝接受进一步治疗出院.术后4个多月,患者因腹胀就诊.B超提示右附件包块.转诊至我院就医.术前肿瘤标记物CA125、CA19-9、AFP、CEA均正常,LDH 383 U/L(正常范围109~346 U/L).再次手术.术中见右侧卵巢增大直径10cm,与盆侧壁、盆底广泛粘连,切面灰红色,有广泛出血坏死.术中冷冻提示恶性肿瘤.行右附件、阑尾、大网膜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患者接受了6个疗程DP方案化疗,术后及化疗过程中患者多次随访LDH均<200 U/L.二次术后8个月,患者因多脏器衰竭在当地医院死亡,未进行尸检.

  • 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

    作者:岳振营;苗杰;王慧;徐滨;李文雪

    患者女性,75岁.查体发现右肺下叶占位2天.查体:右肺呼吸音略减弱,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全身表浅淋巴结无肿大,全身皮肤、眼部、肛周及外生殖器未见痣、痔及色素沉着区.X线胸片示右肺下叶后基底段不规则肿块,密度不均,边缘毛糙.CT示右肺下叶见3.5 cm ×3.5 cm×3 cm大小实性肿块,轻度浅分叶,密度中等均匀(图1),CH值34HU,病灶周围血管纹理显示清楚;增强扫描病灶呈中等不均匀强化,CT值39HU~58HU;纵隔及肺门未见增大淋巴结.CT诊断:右肺下叶占位,肺癌可能性大.

  • 直肠肉瘤样恶性黑色素瘤1例

    作者:耿建祥;黄书亮;徐文华;王琴

    患者女性,73岁.排便困难、便条变细6个月.近1个月来,自觉肛门部有一肿物,坐位及站位过久均感不适,排便困难加重,便条约小指粗细并伴有肛周疼痛就诊.肛肠检查:肛门内侧约3.6cm处有一肿块,约4cm×4cm大小,表面轻度出血、糜烂,占据肠管约3/4周径,阴道直肠隔明显变硬.血CEA5.45ng/ml.胸部X片、B超未见异常.腹部CT示肛管壁增厚,直肠下段右前方见一直径约4 cm的结节影,周围境界不清,腹腔内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肠镜活检诊断:直肠梭形细胞恶性黑色素瘤.术中见距肛缘约3.6 cm处有一约4 cm×4 cm肿块,结节状,灰白、灰褐色,表面轻度出血,质硬,占肠腔约3/4周径.切除肿瘤送病理检查.

  • 原发性腮腺恶性黑色素瘤1例

    作者:邢益祥;李佳;刘晨;谢贞兰

    患者男性,57岁.发现左耳下肿块1年,来我院就诊.入院检查,头颈部皮肤及口腔、鼻腔等处黏膜未见色素性包块,全身未见明显色素性损伤,无MM切除手术病史.术前CT示:左侧腮腺区见大小约3cm×2.1cm×2.1 cm结节状等密度影,边界凹凸不平,毛糙,内部密度尚均匀,考虑为良性肿瘤;双侧颈部淋巴结未见肿大.超声显示:左腮腺区包块,似有包膜,包块内见点状血流信号,考虑为混合瘤.术中见左侧腮腺区暗红色包块,界不清,质中;术中冷冻报告,考虑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

  •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谢明;刘铁牛

    恶性黑色素瘤不常见,大部分发生于皮肤,发生于肛管直肠少见,恶性程度也更高.本文对12例肛管直肠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和综合治疗进行研究,结合复习文献,对其与预后的关系进行简要讨论.

  • 胆囊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道

    作者:刘少雄;掌娟;鲍伟;李明华

    胆囊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并且极为罕见.查阅国内外文献[1-10],记载的仅有29例.因其组织起源尚不明确,并且易误诊为、急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本文报道1例术前以“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收住院,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诊断为“胆囊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

  •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2例报道

    作者:沈学红;王金穗;刘凤磊;王卓;赵凤辉;党雅梅;陈城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一种高度恶性的黑色素细胞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主要发生在皮肤、消化、生殖系统黏膜、眼球的脉络膜等处,易发生颅内转移.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恶性黑色素瘤非常少见.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例1男性,25岁.发热、头晕、视物模糊不清2周,左眼为甚,伴恶心、呕吐,非喷射状.视力下降明显.头颅CT检查示颅内占位.

  • 恶性黑色素瘤的形态变异与误诊

    作者:叶明福

    恶黑具有多种多样的细胞形态、组织类型及间质改变,肿瘤可由多形大细胞、中等大细胞、小细胞、梭形细胞组成,内含透明细胞、印戒细胞、假脂母细胞、横纹肌样细胞、气球样细胞、浆细胞样细胞和神经节样细胞.瘤细胞质中可见各种包涵体和吞噬物.瘤细胞核呈双核、多核、叶状核、核内包涵体、核沟或角状核.肿瘤结构变异包括束状、旋涡状、巢状、梁状、假腺体、假乳头/假滤泡、假菊形团和血管中心型;黏液和促纤维结缔组织改变及罕见的假血管肉瘤样变化;可见间质肉芽肿性炎或破骨巨细胞反应;血管外周细胞瘤样改变、肾小球样血管增生和血管透明变性;偶见无黑色素细胞分化(施万细胞、纤维或肌纤维母细胞、骨软骨样和节神经母细胞).典型的黑色素瘤S-100、HMB45、Melan A和嗜铬蛋白等阳性,但有的恶黑可表达异常免疫表型,如CK、desmin,sactin、CD68、CEA和EMA等.神经丝蛋白和GFAP阳性非常少见.由于恶黑的形态变异多种多样,常易误诊为癌、肉瘤、良性间叶瘤、淋巴瘤、浆细胞瘤和精原细胞瘤等.

  • 阴道壁恶性黑色素瘤5例报道

    作者:王玥元;石清芳;赵洁;田芳

    女性生殖系统恶性黑色素瘤较少见,原发于阴道的恶性黑色素瘤更为罕见,仅为0.046/10万[1],来源于阴道黏膜基底层黑色素细胞,恶性度极高,国内外仅有少量病例报道.本文对我院收治的5例原发性阴道壁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

  • 纵隔淋巴结中的良性间皮细胞

    作者:刘杉;刘复生

    淋巴结中出现的良性组织常见的为腺样组织,如结内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甲状腺、腮腺、乳腺及胰腺;非腺样的组织则罕见,可有痣细胞及蜕膜.淋巴结中出现间皮细胞极其罕见,目前报道仅有8例在纵隔淋巴结,3例在腹腔淋巴结.本项研究报道了纵隔淋巴结出现良性间皮细胞合并有心外膜炎或胸膜炎病史.病例选自耶鲁大学医学院NewHaven医院,通过计算机选择了在13年里诊断心外膜炎或胸膜炎、无肿瘤病史的病人所摘除的淋巴结.淋巴结的直径为0.4~3.5cm,普通苏木精-伊红染色只发现1例有间皮细胞,因为细胞数量较多,看上去象是转移癌.细胞圆,嗜伊红,核中位、小囊状,核仁小,未发现多核及核分裂象.细胞在被膜下或滤泡间单个或呈小串出现,未见腺样或乳头状结构,不引起间质反应.免疫组化染色M5.2和AE1/AE3为强阳性,Ber-EP4、CEA、Leu-M1、B72.3及S-100染色均为阴性;其余7例做CAM5.2染色,其中4例在被膜下窦可见2~7个阳性细胞,常规切片未能发现.所有病例术前、术中及术后均未找到恶性证据,在胸膜炎或心外膜炎时,间皮细胞可栓塞局部淋巴结引流.结内良性间皮细胞极其罕见,作者认为在心外膜炎或心包炎的淋巴结引流途中相对更易找到,并需要与转移癌、间皮瘤及恶性黑色素瘤鉴别.

  • 肺及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各1例

    作者:邵晋晨;陈岗;何卫中

    例1男性,68岁.因渐进性吞咽困难10个月,加重2个月入院.食道吞钡示食管胸中段长约4个椎体有充盈缺损表现,局部管腔狭窄,管壁僵硬,黏膜纹破坏,钡剂通过受阻,其余段食管未见异常改变,贲门通过良好,胃、十二指肠及2、3组小肠未见异常.术中见肿块位于食管中段,约6 cm×5 cm×5 cm大小,肝无结节,脾不肿大.行三切口食管切除+胃代食管+周围淋巴结清扫术.

  • 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作者:庄严阵;张志阳;廖永强

    患者女,64岁.因心窝部隐闷不适3个月,于2008年5月19日就诊于本院消化内科.患者既往无肿瘤病史,仔细检查体表皮肤、黏膜未见肿瘤生长,予以内窥镜检查.内窥镜下见食管上中段黏膜光滑,下段距门齿32~40 cm食管黏膜见散在蓝色斑点,靠贲门齿状线处黏膜颜色加深呈蓝黑色,贲门右侧壁黏膜小片状粗糙隆起,略呈结节状,活检6块,质地有弹性.

  • 新生儿先天性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作者:张海萍;钟山;江显毅;杨明霓;陈培琼

    男婴,出生7 d.G1P1足月顺产,院内接生,出生体重3 kg.生后发现右前臂背侧突出一肿物,起初为鲜红色,约2 cm×2 cm大小,边界清楚,周边组织红肿.3 d后,肿物渐增大,且表面糜烂渗血,变为暗红色.曾于外院行局部包扎处理,进一步转诊来我院.专科情况:右前臂背侧近腕关节处见一约3 cm×2 cm×2 cm大小的红黑色肿物突出,表面皮肤糜烂,有少许脓性渗出,周边皮肤轻度发红水肿,肿物界清、质软、触痛,无搏动感.临床诊断:右前臂毛细血管瘤伴感染.于2000年5月21日入院.手术所见: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无明显扩张血管,肿瘤分离完整切除.

  • 颞部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一例

    作者:屈传贵;武斌

    患者女,37岁.因左颞部复发性肿瘤月余,于2003年3月31日就诊.1年半前发现局部肿块,缓慢生长,临床于11个月前行第1次手术切除,术中见肿瘤位于肌间筋膜内,略呈梭形,长径1.5 cm,边界清,局部皮肤无色素痣.病理会诊意见为恶性黑色素瘤.遂入住上级医院行扩大切除术,病理报告未见残存肿瘤.术后进行了干扰素治疗和放疗.查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系统查体无异常发现.左颞部手术瘢痕旁深部触及肿块,直径约1cm,境界清,不活动.临床诊断恶性肿瘤术后复发,手术切除送检.

  • 原发皮肤“消退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沈旭霞;孔蕴毅;戴波;蔡旭;王丽薇;孔今城

    目的 探讨原发皮肤“消退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预后和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009至2012年间原发皮肤“消退性”恶性黑色素瘤8例,总结临床病理、治疗和随访资料.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行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患者年龄40 ~ 69岁(平均58岁),男女比3∶1,发生部位分别为背部4例,足底2例,足趾腹面1例,上臂1例.临床上,6例初始表现为逐渐增大的皮肤黑斑,随后出现局部区域皮损颜色变浅并扩大,终可呈瘢痕样.2例表现为散在簇状分布多灶黑点黑斑.组织学上,完全消退型3例,其中1例表现为肿瘤样黑变病.广泛消退型5例,消退比例达75% ~ 90%,大部分区域示完全消退期图像,局部区域呈消退进行期改变,Breslow厚度0.5 ~1.0 mm.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淋巴结内转移灶和广泛消退型原发灶内残留的少量黑色素瘤细胞均弥漫强阳性表达S-100蛋白、HMB45和Melan A.吞噬黑色素的组织细胞CD68阳性.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 27个月(中位时间13个月),5例无瘤生存;3例发生远处转移,其中1例带瘤生存,2例死亡.结论 消退性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罕见的特殊类型的黑色素瘤,诊断时应综合临床病史和病理学改变.消退≥75%是T1期(Breslow厚度≤1 mm)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一个不利因素,建议行病灶局部广泛切除术同时予以前哨淋巴结活检.

  • Barrett食管的定义、争议和诊断陷阱

    作者:黄勤

    自从英国胸外科医师Norman Barrett首先描述了食管下端柱状上皮化生以来,这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因为在西方国家中目前食管下段腺癌的发病率已超过恶性黑色素瘤、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成为上升率高的恶性肿瘤[1]。虽其原因尚不明确,但Barrett食管是食管下段腺癌唯一明确的癌前病变。因此,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Barrett食管对于及时预防、早期治疗食管下段腺癌极其重要。在中国,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于2005年举办了全国 Barrett 食管学术会议。此后,对于Barrett食管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飞速发展,同时也给病理医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现在此对该病的临床相关问题做一简要评述。

  • 重视免疫组织化学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

    作者:陈杰;郑杰;霍临明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作为病理诊断的辅助技术,已成为目前临床组织病理诊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病理诊断的水平,使原来很多很难诊断的疾病,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发展而得以解决.如对于形态上不典型,又无色素的恶性黑色素瘤,HMB45和Melan A或S-100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染色,可很容易帮助病理医生确定诊断.很多软组织肉瘤,没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辅助则很难确定其来源或分化方向.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更是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开展和不断进展而不断的改进分类、认识其本质、确定病理类型和标准.新的WHO肿瘤分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分子遗传学整合到肿瘤的分类中去,部分分子遗传学改变是可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的,例如滤泡性淋巴瘤t(14;18)所引起的bcl-2在肿瘤性滤泡中高表达,故可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细胞核和细胞质均呈ALK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提示该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有由t(2;5)导致的NPM-ALK融合基因的存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还可协助疾病的预后判断和具有指导临床治疗的作用.例如c-erbB-2 强阳性,提示肿瘤的预后差,发生转移的几率大,亦可提示临床使用Herceptin进行治疗.因此可以说目前的临床病理诊断已离不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而没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亦很难说有现代的临床诊断病理学.

  • 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的临床与病理学观察

    作者:赵燕;李南云;周晓军;陈忠豪;吴波;马恒辉

    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为中枢神经系统(CNS)非常罕见的相对良性的肿瘤,其发病率是CNS肿瘤的0.06%~1%[1].以往大多数病例作为恶性黑色素瘤、黑色素性脑膜瘤及黑色素性神经鞘瘤被报道[2,3].CNS不同的黑色素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治疗是不相同的,因此作出正确的病理诊断尤为重要.作者报道2例椎管内软脊膜黑色素细胞瘤,占我院同期CNS肿瘤的0.05%.

  • 外阴癌根治手术的护理配合

    作者:林珍平

    外阴癌较少见,占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的3%~5%,以鳞癌为主,占85%~90%,外阴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1].我院自1995年2月~1999年5月共收治外阴癌13例,均行两侧腹股沟浅、深淋巴结清扫、外阴广泛切除术,效果满意.现就术中的护理配合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3例患者平均年龄53.7岁(43~65岁),主要为外阴结节、肿物触痛或溃疡出血或外阴皮肤增厚.病理分类:鳞癌11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癌1例.术前分期,按TNM法进行分期;T2N0M07例,T2N1M03例,T3N1M03例,后3例均有下尿道受累.13例手术患者均采用硬膜外持续麻醉.

  • 胆总管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的超声所见

    作者:王惠;王怀禄

    患者,女,64岁.因胆囊结石切除术后1年,发现左足外踝处色素痣变大,颜色变深2年余,进行性黄疸1月前来就诊.查体:老年女性,生命体征平稳,全身皮肤及巩膜中度黄染.腹平软,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腹部未触及明显肿块.左足外踝处见2cm×3cm黑色肿物,边界清,质硬,固定,表面无溃疡.腹部B超检查:肝脏大小、形态如常,被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肝内胆管广泛扩张,呈"海星状".胆囊未见显像,左、右肝管宽0.9cm,肝总管宽2.0cm,胆总管上段宽3.0cm,远端内见5.3cm×3.5cm不均质中强回声肿块,形状不规整(图1),肿块占据胰头部位,主胰管宽0.6cm,胰腺体尾部显示尚清.脾肾声像图未见异常.超声诊断:1.胆囊切除术后,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内实性占位(胆管癌);2.主胰管扩张,胰头受侵不除外;3.肝脾肾声像图未见异常.左足外踝处肿物活检报告:(左足外踝)结节性恶性黑色素瘤.予以手术治疗,术中见胆总管末端有5cm×4cm黑色肿物,质硬,表面有溃疡形成,切面灰黑色.病理诊断:1.左足外踝结节性恶性黑色素瘤;2.胆总管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来源于左足外踝).

1021 条记录 3/52 页 « 12345678...515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