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气细颗粒物浓度与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相关性

    作者:潘成林;蒯文霞

    目的 探讨大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与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儿童4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组)和典型哮喘儿童50例(典型哮喘组),同期选择慢性肺炎儿童50例(肺炎组)和健康儿童50例(对照组),比较发病1个月内环境中平均PM2.5浓度,检测血清淋巴细胞比率、CD+4/CD+8、IgE、肺通气指标水平.结果 ①咳嗽变异性哮喘组和典型哮喘组的平均PM2.5浓度高于肺炎组和对照组[(85.6±10.3)、(76.4±11.4) μg/m3 vs(41.3±12.5)、(25.9±10.5) μg/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咳嗽变异性哮喘组和典型哮喘组的淋巴细胞比率和IgE水平高于其他两组,CD+4/CD+8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咳嗽变异性哮喘组的FEV1%Pred、FEV1/FVC和MMEF%Pred分别为(88.7±13.5)%、(80.2±7.8)%、(78.6±15.4)%,典型哮喘组分别为(85.4±14.6)%、(76.3±7.6)%、(72.5±16.3)%,均分别低于其他两组(P<0.05),而咳嗽变异性哮喘组相关数据与典型哮喘组则基本一致(P>0.05).结论 PM2.5与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发作有关,免疫调节和通气功能降低与典型哮喘改变可能一致.

  • 危险的PM2.5颗粒

    作者:佚名

    可吸入颗粒物直径越小越危险可吸入颗粒物是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的颗粒物质.PM2.5是空气动力学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质,又称为细颗粒物.大部分有害元素和化合物都富集在细颗粒物上,而随着其粒径的减小,细颗粒物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和在呼吸系统的吸收率也随之增加,因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越大.

  • PM2.5污染与人体健康

    作者:钱茜;王玉秋

    PM2.5的概念颗粒物是指大气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状物质,按照颗粒物动力学粒径范围,可将颗粒物从大到小划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粒径小于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可吸人颗粒物(PM10,粒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和细颗粒物(PM2.5,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

  • 2015年莱芜市部分公共场所空气PM2.5污染监测

    作者:王怀富;高鲁红

    目的 了解室内空气中PM2.5的污染程度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1~12月随机选择莱芜市4个不同功能区的住宅、商场、写字楼3个室内监测点和1个室外监测点,采用重量法测定PM2.5的质量浓度.每月连续监测1周,每天连续采样24 h,连续监测12个月.结果 住宅、商场、写字楼室内空气PM2.5浓度明显低于室外(P<0.05);住宅、商场、写字楼、室外空气PM2.5浓度高于75 μm/m3的比例分别为43.15%、41.07%、39.29%、62.20%.月均PM2.5浓度具有2~3月(冬季)高、7~8月(夏季)低的特点.4个不同功能区间PM2.5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M2.5浓度由低到高依次为生态旅游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燃煤电厂区、钢铁产业区.结论 室内空气污染较为严重,室内空气中PM2.5浓度与室外浓度关系密切,季节性变化明显,呈现冬季较高夏季较低的特点.

  •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气细颗粒物中16种多环芳烃

    作者:林侃

    目的 建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AD)-荧光检测器(FLD)串联同时快速检测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16种多环芳烃的方法.方法 大气细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经玻璃纤维滤膜富集后用乙腈提取,使用PAH色谱柱分离,以甲醇、乙腈和水梯度洗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苊烯,荧光检测器检测其余15种多环芳烃,外标法定量.结果 16种多环芳烃在15 min内完全分离.在0.01μg/ml~0.5 μg/ml,峰面积和质量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r >0.999 9).以低、中、高3种浓度(0.2 μg、1.0 μg、5.0μg)作为不同的添加水平,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0.0% ~111.8%.方法相对标准偏差为0.12%~0.87%(n=8),检出限为0.004 ng/m3~0.19 ng/m3;定量限为0.05 ng/m3 ~0.76 ng/m3.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能满足大气细颗粒物中16种多环芳烃的检测要求.

  • 和厚朴酚对PM2.5暴露哮喘小鼠呼吸道炎症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韩锋;付慧聪;陆小霞;方玉蓉;徐佳莉;张李琼;杜青;董宗祈

    目的 探讨和厚朴酚对细颗粒物(PM2.5)所致哮喘小鼠呼吸道炎症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及其作用途径.方法 将50只雌性无特殊病原菌(SPF)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A组:正常对照组;B组:哮喘模型组;C组:PM2.5暴露哮喘组;D组:TAK-242组;E组:和厚朴酚组.采用卵清蛋白(OVA)致敏并激发建立哮喘小鼠模型,B~E组第0天和第7天经小鼠腹腔注射100 mg/L OVA和氢氧化铝混合液0.1 mL致敏,第14天至第21天,以10 g/L OVA 9 g/L盐水溶液雾化30 min激发;C~E组从首次雾化第1天开始到末次激发气管注入PM2.5激发,隔日1次,共4次;在此基础之上,D组给予TAK-242腹腔注射处理,E组给予和厚朴酚灌胃处理.A组小鼠,以9 g/L盐水代替 OVA同步进行实验.末次激发24 h后麻醉并解剖小鼠,左肺进行肺泡灌洗留取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炎性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取右肺行HE染色、病理学检查;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技术检测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Toll样受体4(TLR4)和核因子κB(NF-κB)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和 Treg细胞的表达.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及C组小鼠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变形、脱落,上皮增生变厚,肺泡壁充血水肿,管腔内黏液分泌增加,肺部炎性细胞浸润,C组较B组更为明显,而E组小鼠呼吸道炎症明显减轻;B组及C组BALF中炎性细胞总数分别为(16.79 ± 5.62)× 108/L和(24.58 ± 13.46)×108/L,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为0.1138 ± 0.0223和0.1978 ± 0.0849,均显著高于A组[(4.15 ± 1.35)×108/L、0.0120 ± 0.0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组BALF中炎性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8.56 ± 3.28)×108/L)、0.0415 ± 0.0135]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及C组PBMCs中TLR4 mRNA和NF-κB mRNA的表达分别为1.85 ± 0.56、1.82 ± 0.28和2.97 ± 0.41、2.83 ± 0.32,均显著高于 A组(1.06 ± 0.19、1.08 ± 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E组PBMCs中TLR4 mRNA和NF-κB mRNA的表达(1.60 ± 0.28、1.54 ± 0.25)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及C组PBMCs中Th17细胞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89 ± 0.61)%、(4.96 ± 0.27)%,均显著高于A组[(1.03 ± 0.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E组 PBMCs中 Th17细胞的表达[(1.83 ± 0.23)%]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及C组PBMCs中Treg细胞的表达分别为(4.96 ± 0.35)%、(2.27 ± 0.41)%,均显著低于 A组[(7.37 ± 0.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E组PBMCs中Treg细胞的表达[(6.45 ± 0.38)%]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组情况较B组及C组明显改善.结论 和厚朴酚能减轻PM2.5暴露哮喘小鼠的呼吸道炎症,其作用机制与下调TLR4、NF-κB表达和调节Th17及Treg细胞平衡有关.

  • 细颗粒物(PM2.5)暴露对哮喘小鼠呼吸道炎症的影响及和厚朴酚的干预作用

    作者:韩锋;陆小霞;杜青;方玉蓉;张李琼

    目的 探讨细颗粒物(PM 2.5)对哮喘小鼠呼吸道炎症的影响及和厚朴酚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50只雌性无特殊病原菌(SPF)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A组:正常对照组;B组:哮喘模型组;C组:PM 25低剂量暴露哮喘组;D组:PM 2.5高剂量暴露哮喘组;E组:和厚朴酚组.采用卵清蛋白(OVA)致敏并激发建立哮喘小鼠模型,B~E组第0天和第7天经小鼠腹腔注射100 mg/L OVA和氢氧化铝混合液0.1 mL致敏,第14天至第21天,以10 g/L OVA 9 g/L盐水溶液雾化30 min激发;C组及D组在OVA造模同时,分别于第1天、第8天、第15天及第21天对小鼠分别予低剂量(1 mg/kg)及高剂量(15 mg/kg) PM 2.5气管注入,E组在D组造模的基础上予8μg/kg和厚朴酚连续灌胃,A组小鼠以9 g/L盐水代替OVA同步进行实验.末次激发24h后麻醉并解剖小鼠,左肺进行肺泡灌洗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炎性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取右肺行HE染色、病理学检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分析技术检测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Toll样受体4(TLR4)和核因子κB(NF-кB) mRNA的表达及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和Treg细胞的表达.结果 与A组比较,B、C、D组在支气管肺组织病理学上可见到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变形、脱落,基底膜增厚及管腔内分泌物增多,大量炎性细胞浸润,D组较C组更为明显,而E组小鼠呼吸道炎症明显减轻;C组及D组BALF中炎性细胞总数分别为(20.28±11.16)×108/L和(27.38±14.64)×108/L,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为0.177 8±0.064 9和0.229 1±0.098 7,与E组[(8.56±3.28)×108/L、0.041 5±0.013 5]比较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组及D组PBMCs中TLR4 mRNA和NF-κB mRNA的表达分别为2.56±0.49、3.21±0.61和2.42±0.30、2.83±0.32,与E组(1.60±0.28、1.54±0.25)比较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D组较C组增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及D组PBMCs中Th17细胞的表达分别为0.043 9±0.008 9、0.052 2 ±0.011 8,与E组(0.018 3±0.002 3)比较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及D组PBMCs中Treg细胞的表达分别为0.038 2±0.004 2、0.022 7±0.003 3,与E组(0.0645±0.003 8)比较均显著降低,E组情况较C组及D组明显改善.结论 PM 25暴露可导致哮喘小鼠呼吸道炎症加重,且高剂量PM 2.5暴露对其呼吸道的损伤更为明显,和厚朴酚能减轻PM 2.5暴露对哮喘小鼠呼吸道炎症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下调TLR4、NF-κB表达和调节Th17及Treg细胞平衡有关.

  • 大气细颗粒物不同成分对 A549细胞遗传毒性的影响

    作者:刘雪亚;王平;李杰;李萍;卫军华;高祎楠;张国俊

    目的:研究大气细颗粒物(PM2.5)不同成分对人肺腺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549)遗传毒性的影响,探索 PM2.5暴露的细胞毒性机制及发病机制,为开展河南地区 PM2.5的健康危害评估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于郑州市采集并处理 PM2.5非水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分为 PM2.5非水溶性和水溶性成分不同浓度(50、100、200、400、800 mg/L)染毒组和对照组,采用 CCK-8比色法测量 A549细胞在染毒后6、12、24、48和72 h 的细胞存活率,微核实验检测各个浓度染毒24 h 后细胞染色体损伤情况。结果:PM2.5非水溶性和水溶性成分均能抑制 A549细胞增殖(P <0.05)。染毒24 h 时800 mg/L 的大气 PM2.5非水溶性成分或染毒48 h 时800 mg/L 的大气 PM2.5水溶性成分作用下细胞存活率低。 PM2.5非水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均能诱导 A549细胞染色体损伤,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微核率明显升高(P <0.05),非水溶成分致细胞微核率较高(P <0.05)。结论:PM2.5能抑制 A549细胞增殖,导致 A549细胞染色体损伤。非水溶成分的影响可能更大。

  • PM2.5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研究进展

    作者:李航;郭伟丽;安珍;翟成凯;吴卫东

    细颗粒物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2.5 μm的颗粒物质(PM2.5).PM2.5表面可吸附有毒有害物质,且这些物质可以随呼吸作用沉积在肺泡,甚至可通过肺换气到达其他器官,对人体造成危害.PM2.5在呼吸道可诱发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增生与纤维化,从而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及其发病时的症状.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空气PM2.5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和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 大气细颗粒污染物对呼吸系统危害研究进展

    作者:晋乐飞;冯斐斐;吴卫东

    随着空气污染特征的转变,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已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雾霾天气形成与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粒径较小、毒性大,PM2.5健康效应已受到国内外专业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本文对近年来有关PM2.5对呼吸系统危害的研究进行概述,以加深公众对PM2.5危害的认识.

  • 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对呼吸系统的作用机制

    作者:高丽云;张学军;汪涛;张林;姚永成;李强;韩光亮;吴卫东

    大气污染是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环境中直径≤2.5 μm的细颗粒物(PM2.5)是大气环境中化学组成复杂、危害大的污染物之一,与人类健康关系为密切,逐渐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发现,PM25可以对机体呼吸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因其具有潜在的致癌、致突变性,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就PM2.5对呼吸系统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及遗传毒性进行综述.

  • 大气细颗粒物长期暴露对男性精子质量的影响

    作者:吴黎;张海;彭哲;范传刚;靳镭;史廷明;周芸;刘跃伟

    目的 定量评估大气细颗粒物(PM2.5)长期暴露与男性精子质量之间的暴露-效应关系.方法 选取湖北省2857对在2013—2016年间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夫妇中的男方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基本信息、精液检查等资料,基于常住地址估算各研究对象近2年、5年、10年和15年PM2.5暴露水平,采用线性混合模型分析PM2.5暴露与精子浓度、活力之间的暴露-效应关系.结果 研究期间对2857名研究对象共进行了3144次精液检查,其中258(9.0%)名研究对象进行过至少两次精液检查.精液检查近2年、5年、10年和15年的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51.0(标准差:12.1)、50.1(10.8)、51.4(11.0)和49.0(10.6)μg/m3.经调整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吸烟、身高体重指数、季节等潜在混杂因素,近2年PM2.5暴露水平每升高10μg/m3,精子总活力和前向运动力分别下降1.81%(95%CI:0.69%,2.94%)和1.49%(95%CI:0.39%,2.58%),呈近似直线下降趋势,但精子浓度无显著变化(P>0.05);近5年、10年和15年PM2.5暴露与精子质量的关联与2年类似.结论 湖北省PM2.5长期暴露可能与精子质量下降有关.

  • 空气细颗粒物对人群死亡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德征;徐忠良;顾清

    目的 探讨空气细颗粒物(PM2.5)对人群死亡影响的研究进展.方法 从PM2.5的理化性质、组成和来源;PM2.5对人群死亡的急、慢性影响;PM2.5空气质量标准与控制效果评估展开综述.结果 PM2.5主要由无机盐内核、吸附的有机物、微生物组成,人为产生原因主要是矿石燃料的燃烧、交通运输工具尾气的排放和烟草烟雾的释放.PM2.5粒径小,可以随呼吸进入细支气管、肺泡,甚至穿透肺泡进入血液系统.PM2.5其比表面积大,极易吸附空气中的重金属和有毒物质,对健康特别是人群死亡造成极大的影响.PM2.5的急性效应主要是对人群总死亡、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慢性效应包含对心脑血管疾病、肺癌死亡的影响.PM2.5污染治理是可以见到成效的,可以降低人群死亡的风险.结论 PM2.5对人群死亡造成急性和慢性危害,必须开展PM2.5污染物治理降低人群死亡风险.

    关键词: 细颗粒物 死亡 进展
  • 细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红;王凤婕;陈小青;谭晓东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使大气颗粒污染物倍受关注.几十年来,科学工作者对大气颗粒物做了大量研究.

  • 大气细颗粒物PM2.5致Wistar大鼠肺部病变的研究

    作者:巨英超;刘亮;贺宇彤;单保恩

    目的 探讨大气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 PM2.5致肺部病变机制.方法 采用实时PM2.5采集器进行PM2.5收集,Wistar大鼠饲养于PM2.5的全身暴露染毒系统,Wistar大鼠每日染毒4小时,共染毒9月,设立实验组及对照组;观察肺组织大体结构及HE染色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Wistar大鼠T细胞免疫功能、肺组织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DNA指数;ELISA实验检测Wistar大鼠血清及肺灌洗液中CEA、CA125及SecAg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肺组织以支气管向外周辐射状颜色发暗、偏黑,多处可见白色斑点和泡状凸起,边缘不规则白色隆起;HE染色结果,实验组肺组织纤维化,肺实变严重,肺泡充血,见大量炎性反应增生;实验组CD4/CD8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及肺灌洗液中CA125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肺组织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DNA指数显著增高(均P<0.05).结论 长期接触PM2.5会造成肺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结节,肺组织出现大范围炎性反应病变.

  • 细颗粒物及污染气体对大鼠喉黏膜的急性损伤

    作者:范欣;丁文军;王刚;张驰;陈娜;韩浩伦;吴继华;段瑞;王慧芳

    目的:研究严重大气污染暴露下细颗粒物及污染气体对大鼠喉黏膜的急性损伤情况.方法:将15只健康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气体暴露组和细颗粒物+气体暴露组.正常对照组为不做任何暴露处理的健康SPF级大鼠,气体暴露组的大鼠在A暴露舱中暴露于滤过了颗粒物后的气体污染物,细颗粒物+气体暴露组的大鼠在B暴露舱中暴露于细颗粒物及气体污染物,2个实验组的暴露时间均为6d.在2个实验组大鼠结束暴露后同时对3组大鼠取材.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大鼠喉部黏膜细胞的一般形态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大鼠喉部黏膜IL-1β的表达情况,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喉黏膜细胞无明显异常,而2个实验组的大鼠喉黏膜有不同程度的细胞增生、细胞的极性发生改变.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的IL-1β阳性表达,2个实验组的大鼠喉黏膜在暴露后IL-1β的表达均为阳性.对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发现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异常,2个实验组的大鼠部分喉黏膜细胞中出现细胞核形态不规则、线粒体空泡化等损伤.结论:大鼠在严重污染大气中的细颗粒物及污染气体中暴露6d,其喉黏膜可发生急性损伤.

  • PM2.5与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

    作者:罗嘉莹;胡佳晴;陈钊;郭梓君;孙宝清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患者生活质量与其周边环境的PM2.5浓度的关系.方法:选取临床上确诊的AR患者52例,让患者连续填写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QLQ),并连续测试患者生活环境的PM2.5浓度1个月(31d),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非参数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RQLQ量表的各个症状评分中,鼻部症状(r=0.121,P<0.01)、日常活动(r=0.146,P<0.01)、实际问题(r=0.099,P<0.01)与PM2.5浓度有统计学意义;而睡眠问题(r=0.059,P=0.051)、非鼻眼症状(r=0.042,P=0.169)、情感问题(r=0.042,P=0.168)、眼部症状(r=0.087,P=0.274)与PM2.5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男女患者在日常活动、非鼻眼症状及情感问题3个项目上的评分存在显著差异.女性AR患者在日常活动、非鼻眼症状、实际问题、鼻部症状和情感问题等方面与PM2.5变化显著相关;而男性AR患者仅日常活动和鼻部症状与PM2.5变化显著相关.结论:PM2.5的浓度变化影响AR患者的生活质量,PM2.5浓度越大,AR患者的生活质量越低.

  • 细颗粒物(PM2.5)对心肌梗死的影响

    作者:袁鹏辉;吴书慧;朱敏洁;郑云洁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病率、死亡率却呈逐年增高趋势.我国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患病人数已高达2. 9亿人,死亡率居所有疾病首位[1 ].心肌梗死的发生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方式、遗传等因素有关 ,环境因素也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工业的高速发展 ,"雾霾"逐渐成为城市上空挥之不去的阴影 ,诱发并加重了心血管疾病 ,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是雾霾的重要组成成分,它是一类空气动力学直径≤2. 5 × 10-6 m的颗粒物 ,来自风土扬尘、森林火灾、燃煤燃油、工业废气、汽车尾气以及农业生产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化学组成复杂 ,包括碳类、硫酸盐、硝酸盐及金属元素 ,不同地区生活、生产方式的差异使其组成成分出现不同[2-4] .PM2.5具有直径小、数量多、总表面积大的特点 ,一旦经呼吸道进入机体 ,不仅直接损伤肺组织 ,也会扩散并损伤其他脏器 ,从而诱发并加重机体潜在疾病 ,危害健康.目前 ,PM2.5已对全球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尤其在中国东南部、印度北部,PM 2. 5浓度超过1 × 10-7 g/L[5]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受PM2.5影响严重的地区之一.深入认识P M 2. 5在诱发心血管疾病并加剧其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探究其发病机制 ,加强防御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 细颗粒物暴露对尘肺Ⅰ期者心脏二尖瓣EF斜率的影响

    作者:周春霞;邵仲达;郑瑶;王艳;李小华;王德军;李继奎;朱秀萍;秦天榜;么太成;陈朔华;刘运秋

    目的 探讨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s,PM2.5)暴露对二尖瓣EF斜率降低检出率的影响. 方法 选择同期体检的开滦集团员工,已确诊为尘肺Ⅰ期者为暴露组,无粉尘接触史者为对照组,应用SPSS 17.0对两组人群心脏超声测得的EF斜率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暴露组二尖瓣EF斜率[(73.20±20.53) mm/s]显著低于对照组[(78.74±24.11) mm/s] (t=14.521,P<0.001),暴露组二尖瓣EF斜率降低检出率(52.4%)高于对照组(40.5%)(x2=22.874,P<0.001).细颗粒物暴露是仅次于年龄、收缩压的影响二尖瓣EF斜率降低的危险因素,剔除BMI等因素后,OR值为1.744(95%CI:1.395~2.180). 结论 细颗粒物暴露是二尖瓣EF斜率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 大气细颗粒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菲菲;赵永东;聂静;钱岩;赵秀阁

    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大气细颗粒物(PM2.5)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进展.通过对关键指标的提炼汇总,为相关领域研究者全面掌握该领域现阶段研究全貌和未来研究趋势,并为选择下一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和依据.

181 条记录 8/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