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郭剑华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验案

    作者:马善治;刘渝松

    张某,女,53岁,2010年1月4日初诊。左肩胛间区疼痛2周余。平素久坐伏案,不好运动。2周前因劳累、受凉后出现左肩胛间区疼痛不适,为持续性牵掣痛,遇寒痛增,得温按则减,左颈项、左胸前区疼痛,双手麻木,心烦,心悸,动辄出汗。在某综合性医院查心肌酶谱、肝肾功能、血脂等均正常,考虑“冠心病、心绞痛?”,服用冠脉宁、拜阿司匹林、倍他乐克数天无好转。左肩胛间区疼痛不适,为持续性牵掣痛,遇寒痛增,得温按则减。左颈项痛,双手麻木,心烦,心悸,动辄出汗,睡眠稍差,大便秘结。查双颊及口唇稍红,舌淡边有齿痕,舌尖黯红苔薄白,左寸脉沉无力。颈项肌肉略紧张,C5/6棘突左侧1.0cm轻度压痛(+),T5棘突左侧旁开1.5cm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体位眩晕试验(-)。颈椎MRI提示颈2-3、4-5、5-6、6-7椎间盘突出。颈椎体骨质增生。西医诊断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中医诊断为背痛证(胸阳不振,经脉不通)。治以温阳散寒,益气活血。针刺百会、双侧神门,电针舒密波刺激颈5、6夹脊穴,留针20min。艾灸双侧心俞、膈俞各10min。推拿以舒筋解痉法放松颈项、肩背肌肉,次以胸椎端提法改善肩胛疼痛。颈椎坐位牵引5kg,20min,日1次。避免久坐伏案,适当做颈项功能锻炼(如低头探海、举头望月、回旋顾踵)及扩胸、提肩法,以不感到疼痛为度。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燥烈之品。2010年1月8日二诊,左肩胛间区、颈项疼痛消失,但仍感到不时自汗、心中微悸、闻声则惊,查面色润红,舌淡红苔薄白,舌下脉络轻度瘀点,脉细无力。颈项、背部压痛消失,颈项活动正常。考虑寒邪已散、胸阳已复、经脉通畅,但恐艾灸火力伤阴。予以针刺大椎、心俞、督俞,留针10min。轻手法颈项肩背部推拿。另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柴胡,水煎汤内服,日1剂,3剂。2010年1月12日三诊,左肩胛间区疼痛消失,运动后未出现反复,未再出现心悸、烦闷症状。查体未引出压痛及放射痛,随访半年未复发。

  • 郭剑华治疗筋伤案——胸椎小关节紊乱症

    作者:刘渝松;马善治

    刘某,男,35岁,2010年7月25日初诊.昨日早晨起床时动作过快而突感背部疼痛,尤以左侧为甚,痛有定处,按之痛甚,呼吸、咳嗽均感疼痛,不能平卧.在院外经拔罐及推拿等治疗后未见缓解,反致症状加重,并出现胸部牵扯样疼痛,但无心慌、胸闷等症状.查背部肌肉明显紧张,尤以左侧为甚,胸3、4椎棘突左侧缘压痛明显,轻微叩痛,无放射痛,舌淡红苔薄白,舌下脉络少许瘀滞,脉弦涩.胸椎CR检查示胸椎未见骨折及小关节增生征象.中医诊断为背痛(筋骨错缝、气滞血瘀型).西医诊断为胸椎小关节紊乱症.患者因为起床时动作过快而致胸椎筋骨错缝,局部气滞血瘀,经脉瘀滞所致.治当疏经通络,理筋整复,活血理气.郭老师治疗采用舒筋解痉类手法,主要采用揉、滚、拿、推等轻柔手法放松背部肌肉,再配合坐位端提胸椎整脊法整复错缝的胸椎小关节,并听见“咔嗒”声.术后诸症消失,随访3个月未复发.

  • 试述舌象的现代研究

    作者:曾秀池

    舌象能反映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是中医诊法的重要指标.随着现代对舌象的深入研究,舌象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更加清晰,从而充实了中医诊断的内容,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 贴脐法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35例

    作者:陈宗明

    近年来,笔者采用贴脐法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35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35例中,2岁以下20例,2~3岁10例,3岁以上小儿5例.全部病例均以泻下水样便、质稀色白为特点,甚或服药即吐,难以进药,指纹现滞,大便镜检均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血常规检正常,西医诊断为消化不良性腹泻,中医诊断为泄泻(食伤脾胃).

  • 土茯苓致药疹1例

    作者:黄露艳

    1病例刘某,男,76岁,因反复四肢小关节疼痛变形伴结石10余年于2015年12月22日来我院就诊。既往有高尿酸血症病史10余年,多次关节疼痛急性发作,近期双手腕关节酸痛、活动不利,无发热红肿。外院已检查类风湿因子等风湿免疫指标排除相关疾病。近期查肾功能尿酸470μmol/L、T37.0℃。双手腕、掌指、指间关节可见多个皮下结节,较大者直径约2cm,表皮无破溃,无红肿,无明显压痛。双手掌指、指间关节部分变形。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涩。既往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西医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断为痹证,证属肝肾阴虚。治以滋养肝肾,祛风止痛。药用川萆薢30g,车前子30g,玉米须30g,白茯苓15g,牛膝10g,泽泻10g,青风藤20g,桑枝10g,桂枝10g,虎杖10g,槲寄生10g,丹皮10g,独活10g,生地30g,羌活10g,鸡血藤20g,炒白芍30g,防风10g,杜仲10g,熟地15g,木瓜10g,山茱萸10g。服7剂。2015年12月31日二诊,腰酸乏力症状有所减轻,但右手腕关节仍时有隐痛、活动不利。上方减槲寄生10g,加土茯苓30g、威灵仙10g。继续服7剂。2016年1月4日三诊,服药24h后,全身泛发皮疹,瘙痒明显,查体见全身泛发红色斑疹、大小不一、以躯干为主、部分略高出皮肤、且逐渐融合成片、压之无明显褪色。否认服中药期间同服其他中成药及西药。查血常规、肝功能均提示正常。初步诊断为药疹。嘱停服中药,予开瑞坦口服抗过敏。皮疹在2周内逐步消退直至完全消失,未遗留色素沉着及脱屑。处方与前次比较,减少槲寄生,增加土茯苓、威灵仙。诉既往曾服用威灵仙且从未发生过敏反应,而既往无土茯苓应用史。2016年2月4日复诊时再次予方中加入威灵仙10g,未再发生皮疹。根据药方变动及用药史推断,药疹原因为土茯苓过敏。

  • 三仁汤加减治疗青春期痤疮验案一则

    作者:乔靖

    杨某,女,24 岁,于2012 年4 月初诊.痤疮反复发作,1 个月前因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导致痤疮复发,至今未见好转.右侧面部痤疮成结节性,色淡或暗,以额部、面颊部为主.纳差,正值月经中期,舌淡胖尖多红色芒刺、苔白腻,脉弦细.西医诊断为结节性痤疮.中医诊断为痤疮.辨证为肺经郁热,中焦湿热,热重于湿.治以宣肺解郁,托里外透,清化湿热.方用三仁汤加减.药用苦杏仁15g,白蔻仁5g(后下),薏苡仁15g,连翘15g,皂角刺15g,姜黄15g,僵蚕10g,蝉蜕5g,佩兰15g,厚朴花10g,茵陈15g,野菊花10g.加水3 碗,文火煮取1 碗,翻煎,1 日服2 次,1 日1 剂.服4 剂后痤疮减退,继续服用上药3 剂疮痕基本消失.

  • 郭剑华治疗筋伤案-胸肋筋伤

    作者:刘渝松;马善治

    刘某,男,47岁,2009年1月11日初诊。搬运货物时不慎从汽车上跌下使腰部损伤,当即感腰部右侧疼痛,不能站立。现腰部右侧疼痛明显,不能伸直,大便2日未解,小便黄。查腰部肌肉紧张、呈板状,尤以右侧为甚,腰1-5椎旁及腰右侧肌肉明显压痛,无放射痛,双臀部及下肢无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屈颈试验(-)。腰椎CR片检查腰椎各椎体、椎间隙及附件未见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中医诊断为腰部伤筋(气滞血瘀)。西医诊断为腰部软组织损伤。郭老师用活血通下法以复元活血汤加减(《医学发明》)以活血祛瘀,通络止痛。药用柴胡15g,瓜蒌根9g,当归12g,桃仁10g,红花10g,炮穿山甲6g,酒大黄9g,甘草6g,杜仲12g,三七10g,枳实10g,厚朴10g。水煎取汁分3次服,日1剂。并外贴红肿膏,日1次,每次12h,卧床休息。二诊(2009年1月15日),腰痛基本消失,活动正常,未予以其他治疗,回家并配合腰部适宜锻炼。三诊(2009年2月11日),腰痛痊愈20余日又因被重物撞击后左侧胁肋部疼痛,转侧不利,起卧不便,吸气时痛甚。查左侧胁肋部7-9肋平锁骨中线处局部可见皮下瘀血,肿胀,局部压痛明显,胸廓挤压征(-),舌淡苔薄白,脉细涩。CR片检查未见明显骨折征象。中医诊断为左侧胸肋部伤筋(气滞血瘀)。西医诊断为左侧胸肋部软组织损伤。郭老师仍以复元活血汤加三七10g,香附10g,制乳香6g,制没药6g。水煎取汁分3次服,日1剂。并用活血膏外贴患处,日1次,每次12h。四诊(2009年2月14日):病情未见减轻,胸肋部疼痛反而加剧,反增短气及排便乏力。郭老师详细询问病情,诉自上次腰部损伤治愈后,常感头昏气短,四肢乏力。舌质淡边有瘀点,脉细涩。辨证为气虚血瘀。治疗予以益气活血。药用黄芪30g,柴胡6g,党参20g,白术12g,淫羊藿10g,赤芍10g,当归尾12 g,丹参15g。水煎取汁,分3次服,每次吞服三七粉3g,日1剂。五诊(2009年2月16日),服2剂后胸肋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基本正常。上方去赤芍、三七再进3剂以善后。服药后诸症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 Seminar合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诊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师建平;赵敏;张锁

    目的 探讨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 在本校中医专业学生中,对2012级至2013级2个年级4个班的中医诊断学进行Seminar合案例教学法尝试.并设同年级同类型4个班用传统教学法作对照.结果 实验班学生认同率达98%;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老师的评价及理论考试成绩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试验班明显为优.结论 案例教学法对提高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和锻炼老师教学水平有积极意义.

  • 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者:吕游

    脉诊是中医诊疗方法之一,属于望闻问切四诊的切诊,其源远很深,它在中医诊断中的位置非常重要,在中医临床诊疗疾病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从历代医家对脉诊的认识和脉诊的现代研究现状来讨论,对脉诊在我国中医诊断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一综述.

  • 中医诊断客观化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陈艳平;张宗明;吴启南

    中医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理论,然而由于西方医学的冲击,曾经被认为是骗人的东西,而加以全盘否决,现在随着西方医学面对临床上

  • 疏血通静脉滴注诱发哮喘急性发作抢救一例

    作者:黄冬梅;李东方

    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作用.临床上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急性期.其化学成分为水蛭、地龙.我科一病人在静脉滴注疏血通时出现哮喘急性发作、抢救一例.现将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1.1患者男性,70岁.以搬重物后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1个半月为主诉.于2012-05-07 20:14由急诊平车送入院.入院症见:患者诉腰背部疼痛,腰部活动受限,站立、行走时症状加重,卧床休息后可缓解,白天夜间疼痛无差别.大便难解,小便正常.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测体温36.8℃,脉搏6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45/68mmHg.患者既往有哮喘病史20余年;糖尿病史10余年.对口服去痛片过敏.入院诊断中医诊断:骨折病(肝肾亏虚,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L2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 中医诊断与医学检验的关系分析

    作者:王赟华;张慧娟

    中医诊断与医学检验是临床上常用的两种诊断方法,在诊断方法、诊断依据、诊断结果描述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两种方法在辨病、辨证、疗效评估上又存在很大的互补性,利用医学检验结果能够帮助中医深入认识疾病本质与各疾病不同证型的本质、评估中医临床治疗效果、指导中医对患者疾病转归进行动态化判断,合理调整治疗方案及用药方案等,两种诊断方法应互相借鉴,互相补充,有效推动医学的不断发展.

  • 痰瘀舌象在高脂血症中医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刘辉

    目的:观察痰瘀舌象在高脂血症中医诊断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高脂血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舌象分型:气血不足型、血瘀型、痰浊型,比较这三种类型患者的血脂以及颈动脉情况.观察痰浊型以及血瘀型患者降脂治疗效果.结果:痰浊以及血瘀舌象患者占80.00%(64例),其中痰浊型患者血脂升高主要以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升高为主,血瘀型患者血脂主要以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为主,气血不足型患者血脂主要以高密度脂蛋白明显降低.颈部动脉方面,气血不足型以及血瘀型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或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的情况较多.痰浊型以及血瘀型患者行降脂治疗后,患者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减少,但是对高密度脂蛋白并无明显影响.结论:痰瘀舌象在高脂血症中医诊断治疗中临床应用价值高.

  • 胆石病治验二则

    作者:敖维信

    例1:患者男性,46岁.平素嗜食肥甘,胆囊内结石2年余,胁痛时轻时重,多于饱食后加重,伴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胃灼热感、舌淡紫、苔黄腻、脉沉弦.经X线及B超检查确诊为胆囊内结石(直径1.3cm).中医诊断为胁痛,肝胆湿热型.拟清热利湿、利胆消坚为治则.中药方如下:龙胆草50g,金钱草50g,佛手20g,栀子20g,半夏20g,柴胡15g,枳壳20g,白芍25g,郁金20g,黄苓15g,丹参25g,莪术15g,三棱15g,甘草10g.水煎服,随症加减治疗3个月后胁痛明显减轻,腹胀及胃灼热感消失,B超示结石减小为直径0.8cm.再服3个月后,结石消失痊愈.

  • 温病理论的现实意义

    作者:曲宏达;陈万红

    2003年的"非典"让人们从新深入思考关于温病的学说,现在关于温病的研究都集中于几年前关于非典的定义上.以中国哲学和中医学的理论推定"非典",该病的所有证状,属"温病"范畴.因"温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因传染而漫延,终酿成瘟疫.

    关键词: 温病 中医诊断
  •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与中医诊断

    作者:李玥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中医,中医是中国瑰宝,该研究将祖先在诊治方面的经验做了一系列的总结,进而形成其特有的诊断方法.西医治疗中,对于疾病的诊断更多表现为依靠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实验室数据,像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指标检验数据等等,对于患者做系统全面的检查,诊断疾病本质.这就能看出二者存在的不同,但是二者终的目的还是相同的,就是治病救人.该文就是西医中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与中医诊断的关系做简要分析.

  • 吃鹿茸解胃寒

    作者:聂超群

    我曾经长期在山区工作,山高水冷,常常下乡,涉溪水,钻山沟,生活没有规律,冬天怕冷,身体很瘦弱,患有胃病(主要是胃病)十多年.1978年秋,经中医诊断为胃寒,在医师的指导下,连续3年冬天(即立春前半个月内),每天早晨用鸡汤或瘦肉汤,蒸吃一块加工好的鹿茸.

  • 红外成像技术在中医诊断领域的研究综述

    作者:仵倚;章新友

    红外成像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以其早期预测、绿色安全、技术先进、适用人群广泛等优势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在中医诊断领域的应用也愈加广泛.本文就红外成像技术在中医舌诊、面诊、证型、经络辨证、体质辨证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展开论述.

  • 脱疽50例中医诊断治疗分析

    作者:吕学仁

    目的:为了更好探讨脱疽的中医诊断治疗分析.方法:本文选取的是2010年9月到2017年9月收治的本院50例的脱疽患者研究治疗,其中中国病症分型标准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分型研究,在对于中医诊断治疗过程中,要提高治疗安全性.结果:经过中医诊断治疗,要促进对寒湿阻络、湿热毒症和热毒治疗分析,其中治疗过程中都存在具有良好治疗效果.结论:通过对于患者的脱疽中医诊断治疗,需要进行合理分类处理,采取针对性治疗,保证治疗效果,推动治疗安全性和稳定性.

  • 试论中医诊断和检验技术的结合

    作者:胡永发

    望、闻、问、切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疾病基本的方法,中医治疗的精髓是辨证论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医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检验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检验技术为中医的诊断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在检验技术提供的帮助下,中医的诊断更加精确.更好的促进中医诊断的发展,将中医诊断理论与检验技术相结合,既可以使中医诊断保留传统的望闻问切四大基本的诊断特色,还可以大大的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本文先阐述检验技术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后分析了检验技术对中医诊断的推动作用.

560 条记录 28/28 页 « 12...20212223242526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