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延续性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应用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应用价值及其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 PCI 并成功出院的患者71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对照试验,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延续性护理,收集观察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数量、平均心功能情况、左室射血分数作为预后指标纳入评价。结果经延续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在观察期间心绞痛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再入院率较对照组低,心功能分级、左心射血分数(LVEF)都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在 PCI 术后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
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脑电图、头颅CT改变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及预后评价中脑电图、头颅CT改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病脑)结合脑电图(EEG)、头颅CT结果进行分析.结果EEG检查68例,异常63例(异常率92.6%):头颅CT检查61例,异常26例(异常率42.6%).结论EEG确是监测脑功能早期改变及病情变化较为敏感的指标,可作为脑内病变转归的客观依据,而头颅CT检查对病毒性脑炎的病理形态结构的显示则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
血乳酸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对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价效果
目的:讨论C反应蛋白联合血乳酸检测在呼吸衰竭患者预后评价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呼吸衰竭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43例)与死亡组(17例),同时选择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在入院第1天、第4天进行C反应蛋白与血乳酸检测.结果:存活组、死亡组第1天、第4天的C反应蛋白与血乳酸均高于对照组(P<0.05);死亡组第1天、第4天的C反应蛋白与血乳酸均高于存活组(P<0.05);存活组第4天C反应蛋白与血乳酸明显低于第1天(P<0.05).结论:通过C反应蛋白联合血乳酸检测,能够全面掌握呼吸衰竭患者预后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
持续脑功能监测用于新生儿脑损伤早期诊断与预后评价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在新生儿脑损伤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中持续脑功能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窒息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患儿出生以后6h、1d、2d做好动态脑电图( aEEG)监测;患儿出生以后3d做好MRI检查;患儿出生以后2个月,给予神经行为学评估;患儿出生以后6个月,实施神经心理发育测试。对两种不同诊断方式检查结果的一致性、aEEG三次诊断结果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分析。结果:患儿出生以后6h的aEEG监测结果表明,有44例异常;MRI检查结果表明,有32例异常。对比两组检出率,aEEG比MRI高20%,差异较大,存在相关的统计学意义。患儿出生以后2个月,22例存在异常神经行为;患儿出生以后6个月,3例神经心理发育低下,5例神经心理发育偏低。结论:患儿出生以后6h的aEEG监测结果能够较好地预测窒息患儿的早期脑损伤情况,和患儿短期内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存在一定关联。
-
胃肠间质瘤的现状及未来附12例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收集12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平均发病年龄48.6岁.本组病例术前均未能确诊.常见的症状是腹痛和腹胀,消化道出血,12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证实良性6例,恶性5例,交界2例,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相关.术后随访:良性GIST 6例,平均随访时14.3个月,4例无局部复发、转移,3例术后1年内复发再手术;恶性GIST 5例,平均随访16.2个月,2例局部复发再手术,2例肝肺转移,1例死亡.2例恶性GIST术后辅以不规则化疗,但生存期未见明显变化.结论:①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②肿瘤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③目前间质瘤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应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
育龄期妇女的健康综合测评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健康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和社会学现象,它包含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3个维度.近几年来,生命质量评价已经成为综合测评人群健康水平的重要方法[1].生命质量作为综合测评健康多维内涵的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在国外,它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病人的预后评价、卫生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以及人群健康的综合评估.本研究利用WHO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获取资料,旨在全面了解、综合测评育龄妇女的健康水平,为育龄期妇女的健康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对影响健康综合测评的诸多因素做了初步探讨.
-
免疫化疗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评价因子的影响
目前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化疗已成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的一线治疗方案.本研究借助当前免疫化疗状况对过去国际预后指数(IPI)及目前报道的几种不同免疫学亚型的预后指导价值进行评估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别收集接受免疫化疗的病例(R-CHOP组,51例)和常规化疗的病例(CHOP组,75例)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按目前报道的常用分型方法将两组患者分成不同的免疫学亚型,并探讨两组间不同临床因素、IPI分组及不同免疫学亚型分型对治疗反应率和预后的提示作用.结果表明,CHOP组75例.R-CHOP组的治疗完全反应率(68.6%)明显高于CHOP组(58.7%),年龄因素和IPI风险评分在两组中都有提示预后的作用.Han模型及Muris模型区分不同的免疫学亚型,结果在CHOP组有一定的治疗反应率和预后提示作用,而在R-CHOP组,不同的免疫学亚型间没有明显的治疗反应率和预后差异.结论:IPI评分在免疫化疗中仍具有重要的预后评价作用,但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可能会使基因学差异导致的预后影响减弱甚至消失.免疫化疗的应用提高了DLBCL的治疗反应率及生存率.
-
胶质瘤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神经胶质瘤,是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类常见的肿瘤。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神经胶质瘤的治疗已有很大进展,但是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结局仍然很差,尤其是胶质母细胞瘤(GBM),中位生存期只有14.6个月,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只有5%~10%的患者生存期可以达到两年[1]。近年来,手术联合放疗和替硝唑胺化疗已经成为胶质母细胞瘤的标准治疗方案[2],但是即使接受相同的治疗,患者的生存期也明显不同。生存期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治疗策略、患者的身体状态、肿瘤的特征等。和这些因素相关的标志物往往是胶质瘤患者预后评价的关键,针对相关标志物的靶向治疗将成为未来胶质瘤治疗方面的重大突破,并对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现就其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对预后的影响作一综述。
-
p16是鉴别宫颈鳞癌肺转移和原发性肺鳞癌的有效标志物
宫颈癌是女性第二好发的恶性肿瘤,80%~85%为鳞状细胞癌.其中3.1%~8.2%的宫颈癌患者可以发生肺转移,所以,宫颈鳞癌肺转移和原发性肺鳞癌的鉴别诊断对于预后评价和治疗措施的选择极其重要.特别是当肺转移灶也表现为一个孤立性肿块时,诊断困难大大增加,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分子标志物来帮助两者之间的鉴别.
-
蜂螫伤患者早期评估预后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蜂螫伤对人体可能造成致命损害,蜂的种属[1]、毒素的类别[2]和剂量的差异[3]对于蜂螫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常常难以获知蜂的种属以及毒素的类别和剂量,故而伤后初期对于预后评价在临床上较为困难.本研究对蜂螫伤后24 h内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影响蜂螫伤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
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对ICU中术后患者的器官功能及预后评价
部分外科患者由于手术创伤打击、感染、麻醉等原因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ICU患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非术后患者相比,其器官损伤情况、病情严重度和预后评价是否有不同特征,笔者就此总结了32家医院ICU中725例MODS中的术后患者152例,其器官功能损伤情况及预后如下.
-
心搏骤停后脑损伤预后评价的新指标-血清S100β蛋白
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提供了进行心肺复苏的标准,脑复苏是心肺脑复苏成败的关键[1,2].如何评价心搏骤停后低氧造成的大脑损伤程度及其预后仍是难题.虽然一些方法已用于脑损伤的监测,如磁共振成像(MRI)、测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等,但是效果欠佳.因此,选择一种简便易行的生化标志物来评估脑损伤的状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心搏骤停造成大脑缺氧,是否可以将S100β蛋白应用于心搏骤停后大脑损伤预后的预测呢?本文就血清S100β蛋白用于心搏骤停后脑损伤程度的评价作简要综述.
-
经皮氧分压监测用于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经皮氧分压监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确诊为感染性休克患者共53例.所有患者均行经皮氧分压监测,分别于液体复苏0h及6h行10 min氧负荷试验并计算氧负荷值(10 min OCT)及氧负荷指数(OCI),分别记录液体复苏0 h 及6h的10min OCT、OCI、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身氧代谢指标、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并计算APACHEⅡ及SOFA.依据确诊后28 d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10 min OCT、OCI对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法分析患者生存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纳入29例及24例患者,存活组6 h 10 min OCT[(77.55±18.48)mmHg vs.(51.30±21.60)mmHg]及6 h OCI[(0.78±0.13) vs.(0.59±0.15)]均高于死亡组(均P<0.05),存活组APACHE Ⅱ[(12.48±5.69) vs.(17.25±8.79)]及SOFA[(5.79±1.72) vs.(10.10±2.52)]均低于死亡组(均P<0.01).6 h 10 min OCT及6 h OCI预测患者28 d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0.05(95%CI:0.76~0.87,P<0.01)及0.79±0.08(95%CI:0.64~0.95,P<0.01),分别以72.00 mmHg(灵敏度76.84%,特异度85.03%)及0.76(灵敏度76.84%,特异度77.47%)为佳界值点.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高6h 10 min OCT和高6hOCI患者28 d生存率高于低6 h 10 min OCT(70.86%vs.31.82%,x2=7.96,P<0.01)和低6 h OCI患者(75.00% vs.32.00%,x2=9.86,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 h 10 min OCT (OR=0.92,95%CI:0.88~0.96,P<0.01)和6 hOCI (OR=0.01,95%CI:0.001~0.023,P<0.01)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 10 min OCT和OCI是早期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可靠指标.
-
创伤性颅脑损伤长期预后的评价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高速交通工具的广泛应用、建筑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各种快速的、刺激性的体育运动的出现,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已经成为全世界的一个主要的健康和社会经济问题,更是经济发达国家导致年轻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1].据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统计显示,TBI的发病率居创伤的首位,或仅次于四肢骨折,占全身各部位创伤的9%~21%,战时的发生率更高[2,3].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TBI患者后期的生存质量,并进行了大量研究,而我国对此问题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
肿瘤标志物检测及临床意义浅谈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是指在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所产生的或者是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包括蛋白质、激素、酶(同工酶)、多胺及癌基因产物等.肿瘤患者血液或体液中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肿瘤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病情监测,以及预后评价均具有一定的价值[1].下面就常见的几种肿瘤标志物检测及临床意义进行浅谈.
-
上海市透析登记回顾与思考:透析登记应用与价值
1 引言随着信息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健康和疾病信息数据库作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一种趋势,对数据库的应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透析登记是将透析有关医疗信息进行规范化整理、构建透析相关资料库,通过对数据资料统计分析,反映透析治疗的历史与现状,供临床、科研、透析中心日常管理使用,促进透析治疗规范化及持续质量改进,同时也为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保险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1].透析登记是系统数据库,其目标是实现对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这一特定人群透析治疗的计划、实施、医疗护理管理和预后评价.透析登记的内涵是透析患者专科电子病例.
-
肝特异性微小RNA-122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微小RNA(MicroRNAs,简称为miRNAs)是一类长度约19~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通过与mRNA的3’端非编码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结合而介导转录后调控,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个体的发育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高度保守性和内源性.研究表明,miRNAs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明显不同,且多数miRNA基因位于与肿瘤形成相关性脆弱基因位点,推测miRNA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组织和(或)体液中的miRNA分子表达的变化可作为肿瘤诊断和预后评价的判断指标,为肿瘤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1].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新生儿脑损伤的临床应用进展
新生儿脑损伤是严重危及新生儿生命并易造成各种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常见原因.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是强调新生儿脑损伤的早期治疗与干预,因此,探索一种适于新生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和评价的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观地反映新生儿脑损伤的部位、程度及其演变过程,这无疑对早期诊断新生儿脑损伤、预后评价有重要的意义.
-
320排CT头颈部CTA低辐射剂量检查初探
随着多排螺旋CT问世,CTA因为其准确,快速,无创并且适合全身各个部分任何组织及器官的血管成像,对指导临床治疗机及预后评价不可或缺,DSCTA剪影技术更是明显提高了三维剪影图像质量,大大缩短了三维后处理时间,但是较大的辐射剂量及血管周围骨质结构影响是美中不足。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常规管电压及降低管电压扫描情况下头颈部CTA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探讨降低管电压头颈部CTA可行性。
-
重视青光眼诊治中房角检查的作用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眼病,约有450万人因青光眼而失明,而这一数字在2020年可能上升到1120万[1].由于青光眼所导致的视神经损伤不可逆转,因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防治青光眼盲的重要途径.前房角是眼内房水排出的主要途径,前房角及其邻近组织的病理改变会导致眼压升高,发生青光眼.依据眼压升高与房角开放状态的关系,青光眼可以分为开角型青光眼和闭角型青光眼.房角检查可以了解房角的结构状态,对于青光眼的诊断、病因与发病机制的探讨、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评价等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