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窦房结的取材方法

    作者:韩俊丽;孙超峰;杨琳;杨晓梅

    在许多涉及窦房结生理功能或形态的实验中,制备出完整的窦房结标本是重要的环节之一.我们结合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体会对窦房结取材作一介绍.因与窦房结有关的实验多选择兔或鼠为实验动物,而这两种动物窦房结标本的制备方法大致相同,故本文中所述方法皆以兔为例.

    关键词: 窦房结 界沟 静脉窦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唐予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选取本科2009年1月~2015年7月共收治10例CVST为研究对象。结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病情虽然危重,但经过积极规范的治疗护理,总体预后良好,致残率低,病死率低。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给与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 脑卒中康复护理经验总结

    作者:陈香玉

    脑卒中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脑损伤,不同程度的身体、认知和语言障碍[1]。脑卒中遗留的残疾会影响日常的生活和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2]。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工作必不可少,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脑中风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包括颅内和颅外动脉、静脉及静脉窦的疾病,但以动脉疾病为多见。

  • 1例颅底骨折致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护理

    作者:何嫦娥;季红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容量丢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与心输出量的减少,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失血性休克是低血容量性休克常见类型,而引起低血容量休克常见的原因是创伤性失血,颅底骨折导致的大出血,大多数为骨折线损伤穿过颅底缝、裂、孔的动脉、静脉或静脉窦引起,当骨折线越过蝶窦、海绵窦,蝶鞍或岩骨尖时,容易损伤靠近这些结构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破裂口较大时可造成大出血,往往因救治不及时而死亡[1],2012年1月我科成功救治1例颅底骨折致口鼻腔大量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的患者,现介绍如下。

  • 彩超诊断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1例

    作者:杨荣泉;宋海波;史凤英;樊永涛;张莹

    患者女,47岁,因心脏杂音、心慌、气短而就诊行超声检查.超声所见:双房右室扩大,左室内径正常.肺动脉内径增宽(32 mm),右室流出道内径正常.于剑下四腔切面示:冠状静脉窦(Coronary Sinus CS )口处内径35 mm,开口远端内径31 mm,冠状静脉窦远端内径12 mm,冠状静脉窦顶部及窦壁均可见回声失落,测窦壁缺损口大小为28 mm,彩色血流示:彩宽29 mm,于收缩中晚期至收缩早期经缺损口进入左房,测 Vmax 94 cm/s,窦顶部向右房分流口彩宽27 mm;多切面示:

  • 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谷有全;刘宁;陈军;鲁雅琴;杨奎;王颖;陈江君;王天红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2例临床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介入治疗,全部患者均接受经静脉插管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治疗,其中3例在接受经静脉途径溶栓后又接受了经动脉溶栓.术后继续抗凝治疗12月,随访12~24月,平均18月.结果 1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得到缓解或部分缓解,其中10例头痛消失,2例存在轻度头痛.所有患者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再发生血栓形成和新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除了1例患者出现股静脉穿刺部位皮下渗血外,其余患者均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颅内或全身出血并发症.结论 介人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 肺血栓栓塞症 第4讲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与检查手段

    作者:吴华

    肺血栓栓塞症(PTE)的栓子主要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可以说PTE是DVT的并发症.DVT是由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在血管腔内形成凝血块.约85%的DVT发生于下肢深静脉,下肢DVT常见的部位有胫静脉、比目鱼肌静脉窦、腓静脉、静脉、股静脉、髂股静脉、以及下腔静脉内.一般将静脉以远的血栓称为末梢血栓,而股静脉近端以上的血栓称为中枢性血栓.中枢性血栓较末梢血栓多发,且临床意义重要,因其脱落后会引起致命性肺栓塞.

  • 静脉窦处硬脑膜外血肿29例

    作者:何华亨;陈国强;范志泉

    我科自1993年-1998年间收治外伤致静脉窦处硬脑膜外血肿29例,均手术治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 髋臼静脉的应用解剖

    作者:王开明;刘运敏;陈秀云

    目的为髋关节手术提供髋臼静脉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对28例(56侧)成人髋关节标本解剖,观察记录髋臼静脉的位置、走行、属支及回流.结果髋臼静脉在髋臼切迹窝内由髋骨静脉(3~5支)和圆韧带静脉汇合而成,在汇合处形成静脉窦占39.29%,经闭孔静脉后支注入髂内静脉.结论髋臼静脉位于髋臼切迹窝内,起始处常形成较大的静脉窦,行经髋臼横韧带深面的髋臼孔.在髋关节手术中保护好髋臼静脉或静脉窦是避免大出血、脂肪栓塞的关键.

  • 跨窦骨瓣开颅术治疗骑跨静脉窦硬膜外血肿

    作者:郭协力;尹江柳;蒋宇钢

    目的 探讨骑跨静脉窦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 对43例骑跨静脉窦硬膜外血肿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43例患者均采用跨窦骨瓣开颅,骨瓣复位,窦旁(周)硬脑膜悬吊于骨瓣相应位置的骨孔上.结果 43例术后第3、6天头部CT扫描显示血肿无复发、无残留,骨瓣无移位.出院时GOS预后评分:术后死亡1例,重度残疾1例,中度残疾2例,恢复良好39例.结论 跨窦骨瓣开颅术是治疗骑跨静脉窦硬膜外血肿的一种安全而且有效的方法.

  • 累及静脉窦的颅骨凹陷性骨折的处理

    作者:何跃;雷霆;舒凯;李龄;董芳永;张华楸

    目的探讨累及静脉窦的颅骨凹陷性骨折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2年以来收治的57例伴有静脉窦损伤的凹陷性骨折病例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保守治疗11例,其中仅2例出现感染;手术治疗46例,其中3例为保守治疗出院后因颅内高压症状而再次入院者.本组治愈54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5.2%.结论保守治疗适用于无脑受压征及感染率小的患者,手术处理伤及静脉窦的颅骨凹陷性骨折应十分谨慎,对不同情况的凹陷性骨折及静脉窦损伤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 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

    作者:李奇;李扩;王宁;李传坤;王茂德

    一、背景知识硬膜外血肿(图1)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其中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硬膜外血肿的形成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90%的硬脑膜外血肿与颅骨线形骨折有关。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等而导致血肿。出血积聚于硬膜与颅骨内板分离处,并随着血肿的增大而使硬膜进一步分离。硬膜外血肿以额颞部和颞顶部多,这与颞部含有脑膜中动、静脉,又易为骨折所撕破有关。发展急速的硬脑膜外血肿,其出血来源多属动脉损伤所致,血肿迅猛增大,可在数小时内引起脑疝,威胁患者生命。若出血源于静脉,如硬脑膜静脉、板障静脉或静脉窦,则病情发展稍缓,可呈亚急性或慢性病程。位于半球凸面的急性血肿,常向内向下推压脑组织,使颞叶内侧的海马及钩回突向小脑幕切迹缘以下,压迫大脑脚、动眼神经、大脑后动脉,并影响脑桥静脉及岩上窦的回流,称为小脑幕切迹疝。为时较久的硬膜外血肿,一般于6~9d即有机化现象,由硬膜长入纤维细胞并有薄层肉芽包裹且与硬膜及颅骨粘连。小血肿可以完全机化,大血肿则囊性变内贮褐色血性液体。典型的硬膜外血肿的患者存在中间清醒期。中间清醒期是指受伤当时昏迷,数分钟或数小时后意识障碍好转,甚至完全清醒,继而再度昏迷,这是因为硬膜外血肿形成后脑受压引起。

  • 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手术操作要点

    作者:曹云星;杨林;钟泽其;杨辉

    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 其中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 硬膜外血肿的形成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90%的硬脑膜外血肿与颅骨线形骨折有关. 硬膜外血肿主要以急性发生为主,占86%左右,有时并发其它类型血肿[1]. 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等而导致血肿. 根据硬膜下血肿的量可选择保守治疗、钻孔治疗[2]、及开颅血肿清除术.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是救治硬膜外血肿有效的办法.

  • 颅内静脉窦血栓误诊1例

    作者:张建辉;王晓明;黄更珍

    1病例摘要
      患者罗某,男,25岁,突发头痛4天,加重伴意识障碍1天入院,查体:昏睡状,查体欠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等圆3mm,双侧瞳孔对光反射灵敏,心肺腹(-),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颈阻可疑(+),克氏征(-),布氏征(-),皮肤划痕症阴性,双侧病理征(-)。曾急送当地医院行急诊头颅CT提示:小脑幕、纵裂池增宽,期内可见条形高密度影,边界模糊。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经相关治疗后病情无好转,遂入我院。辅查:血常规、脑脊液常规、生化、涂片、培养未见异常,结缔组织抗体筛查(-),磷脂综合征抗体(-),凝血功能未见异常。头颅MRI:双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见多发斑点状、板块状异常信号影,T1W1呈高信号,T2W1、T2FLAIR及DWI呈高信号;脑实质内未见异常信号影,灰白质分界清晰。MRV:窦会及右侧横窦增宽并异常信号影充填;双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见多发斑点状、板块状异常信号影,考虑脑梗塞灶;窦会及右侧横窦增宽并异常信号影充填,考虑血栓形成。脑血管造影(DSA):上矢状窦额顶部显示模糊,上矢状窦枕部、直窦、横窦、乙状窦未见显示。考虑血栓形成。脑脊液生化:未见异常。磁共振静脉成像(MRV):上矢状窦枕部、直窦、横窦、乙状窦未见显示。予降颅压、抗凝、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治疗,目前患者仍在治疗中。

    关键词: 静脉窦 血栓 误诊
  • 8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忠清;王桂兰

    目的 讨论8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针对不同病因进行干预和治疗,促进健康恢复以及预防复发.方法 现随机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8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对血栓形成的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 82例颅内静脉窦患者发现诱因因素的有62例(75.6%),未找到诱因的有20例(24.3%),常见的诱发因素为妊娠和分娩,占47.5%;发生血栓多的部位是上矢状窦,占53.6%,多见的症状为头痛,占74.3%,经过治疗后,有26例痊愈、45例好转出院,10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结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发生的原因有很多种,经过综合治疗,尤其是抗凝治疗后,患者的治愈率以及好转率有所提升.

  •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作者:李百宗

    由于婴幼儿头皮血管较丰富.成网状分布,头皮脂肪少,浅表易见,且静脉窦较少.头皮静脉易于固定,患儿体位舒适,既不影响患儿肢体活动和保暖,也不影响诊疗和护理.

  • 医用皮肤划线尺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何清;周联生;徐峰;郭宗扬

    目的 探讨一种医生手术前做标记用的皮肤划线方法.方法 应用该医用皮肤划线尺在需要颅脑外科手术或微创穿刺脑出血的患者头皮做标记,划出头皮手术入路及标记重要血管、静脉窦、重要功能区.结果 利用医用划线尺标记的1059例患者,手术头皮入路准确,无一例损伤重要血管和重要功能区.结论 医用皮肤划线尺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颅脑手术术前划线辅助器材.解决了医生术前划线不准确的问题,临床应用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 直肠癌术中骶前静脉丛出血的原因与防治

    作者:孔德嘉;吴炬;于涛

    1 骶前静脉丛的局部解剖[1~4]骶前筋膜是盆筋膜层增厚部分,开始于第一骶椎体前方,附着于第三、四骶椎前方,向前附着于直肠肛管交界处和直肠筋膜.此筋膜与骶骨之间有骶中动脉和骶前静脉丛.骶前静脉丛属于椎外静脉系前丛的一部分,主要由骶中静脉和骶外静脉所形成,是椎体静脉系统的尾端部分,通常与直肠系膜静脉无交通支.椎体静脉在椎体骨松质中具有静脉窦状结构,起自椎体的中央,有分支向后穿出与椎内静脉的前丛相连,另有分支由椎体的前外侧穿出与椎外静脉的前丛相连.在骶骨处,这些静脉孔常位于第3~5骶椎,其一端呈直角汇入骶前静脉丛,另一端在骨膜下的椎体浅部形成静脉窦状结构.骶骨椎体静脉系统是骶前静脉丛与椎内静脉系尾端的骶管内静脉丛之间的通道,其在穿出骨孔处,外膜与骶椎骨膜相融合,手术损伤时,破裂的静脉断端可回缩至骨孔,从而使出血难以停止.

218 条记录 1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