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TNFα在进展期胃癌局部组织中的分布及意义

    作者:杨路亭;邹玉安;吴晓萱;姚树坤

    探明肿瘤效应分子的分布规律、活性状态、效应机制及相互作用,将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生物免疫治疗方案,促进体内抗肿瘤效应更充分的发挥,而同时又避免或抑制促肿瘤发生发展的负效应,从而提高恶性肿瘤的治愈率.我们收集了经内镜及粘膜活检诊断的1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治术后大体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选用TNFα多克隆抗体,分别对癌灶中心区、边缘区及远癌区胃壁中阳性细胞进行了实验观察.在各区胃壁组织中,TNFα活性可见广泛的表达.于胃壁各层中TNFα阳性细胞由远癌区向中心区呈逐渐增多趋势,且中心区、边缘区显著多于无癌区(P<0.01)深层胃壁中TNFα细胞主要集中于肌间隙中.这表明TNFα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在胃癌组织中的活性状态、作用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 MGr1-Ag维持耐药表型与蛋白激酶C有关

    作者:韩英;时永全;郑悦;聂永战;张宏博;张淼莉;潘伯荣;樊代明

    目的探讨MGr1-Ag维持耐药表型与蛋白激酶C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查MGr1-Ag在胃癌SGC7901细胞系及耐药亚系的表达;ELISA及点印迹方法检测胃癌SGC7901细胞系及其耐药亚系细胞培养上清中MGr1-Ag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记及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MGr1-Ag与PKCa的相关表达;竞争蛋白结合法检测单克隆抗体MGr-1对PKC活性的影响.结果 MGr1-Ag在胃癌SGC7901细胞系及耐药亚系均有表达,以耐药细胞表达明显增多;ELISA及点印迹实验证实在表达MGr1-Ag的细胞培养上清中均可检测到MGr1-Ag;耐药细胞PKCα与MGr1 Ag的相关表达较药敏细胞明显增强;单克隆抗体MGr-1与耐药细胞共同孵育后,耐药细胞PKC的活性减低,以细胞质的PKC降低比较明显.结论MGr1 Ag可能是一种分泌蛋白,MGr1 Ag维持SGC7901/VCR耐药细胞系的耐药表型可能受PKC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

  • 抗Fas mAb和IFN联合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海峰;刘为纹;房殿春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抗Fas单克隆抗体(mAb)和干扰素-γ(IFNγ)诱导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凋亡,并探讨其在胃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细胞形态观察、琼脂糖凝胶电泳、流式细胞光度术检测抗Fas mAb,IFN-γ单独及联合应用诱导的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凋亡,并应用流式细胞光度术检测IFN-γ对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表达Fas抗原的影响.结果抗Fas mAb显著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19.3%),细胞DNA裂解片段呈现典型的"阶梯状"排列的条带.联合应用抗Fas mAb和IFN-γ处理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凋亡率(29.4%)显著高于对照组、IFN-γ及抗Fas mAb处理组(1.2%,1.9%,19.3%,t=17.345,17.276,5.425,P<0.01及P<0.05).IFN-γ处理组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Fas抗原的表达阳性细胞数(59.3%)显著高于对照组(27.1%,t=12.995,P<0.05),抗Fas mAb诱导SGG7901细胞凋亡的敏感性与Fas抗原的表达水平显著相关.结论抗Fas mAb可以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联合应用抗FasmAb和IFN-γ具有协同诱导人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干扰素-γ显著上调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Fas抗原的表达水平有关.

  • 抗Fas单克隆抗体诱导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凋亡

    作者:刘海峰;刘为纹;房殿春

    目的探讨抗Fas单克隆抗体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规律及在胃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细胞形态观察、琼脂糖凝胶电泳、流式细胞光度术检测抗Fas 单克隆抗体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周期的影响以及对细胞杀伤作用的方式,并检测了SGC -7901细胞表面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抗Fas单克隆抗体有阻滞细胞周期、通过诱发凋亡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经抗Fas单克隆抗体处理后,SGC-7901细胞表面Bcl-2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 .结论抗Fas单克隆抗体可以诱导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凋亡. 抗Fas单克隆抗体诱导胃癌细胞凋亡与Bcl-2表达无关.

  • MGr1抗体筛选文库获得胃癌耐药相关的新基因片段

    作者:时永全;肖冰;苗继延;李明峰;乔泰东;陈宝军;陈峥;韩军良;周绍娟;樊代明

    目的制备胃癌多药耐药相关性单克隆抗体(mAb),并以该抗体筛选肿瘤耐药细胞表位文库,以获得肿瘤耐药相关的新基因片段.方法采用杂交瘤技术,以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 VCR为免疫原制备胃癌多药耐药相关性,mAbMGr1,并以MGr1作为探针对肿瘤耐药细胞表位文库反复进行筛选;对稳定阳性重组子所携带的cDNA片段进行正反向测序,并将测序结果输入GeneBank进行同源性分析;原位杂交与Northern blot检测阳性克隆在不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结果经过21次融合获得了26株培养上清能与SGC7901/ VCR结合的杂交瘤克隆,经免疫组化和单克隆抗体逆转耐药实验发现其中一株mAb在SGC7901/ VCR膜表面及胞内的表达显著高于其相应的药物敏感细胞SGC7901,并能部分逆转SGC7901/ VCR对ADR和5-FU的耐药性. Western blot表明该mAb对应的抗原Mr 800 000~110 000,与Pgp和MRP不同,该株mAb被命名为MGr1. 以MGr1筛选文库,获得了5个能与MGr1抗体结合的携带阳性重组子的菌落,经反复筛选后,证实有一个稳定的阳性克隆;正反向测序结果表明该阳性cDNA片段长度为310 bp,GeneBank检索显示该片段无任何同源性;原位杂交表明该基因在肝、食管、胃、大肠的正常组织均未见表达,Northern blot证实该基因在胃癌细胞SGC7901,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 VCR,食管癌细胞EC109,肝癌细胞HCC7402中均有表达,但在SGC7901/ VCR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细胞.结论成功地制备了胃癌耐药相关性mAbMGr1. 以MGr1抗体筛选肿瘤耐药细胞表位文库获得了一个与胃癌耐药相关的新基因片段.

  • 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伴器官功能损害中的作用及其抗体的保护作用

    作者:夏敏;张婷;郭继中;陈卫昌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伴器官功能受损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ICR小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ANP组和HMGB1单抗处理组(抗体组).采用20%L-精氨酸腹腔注射制备小鼠ANP模型,抗体组于建模成功后即刻给予腹腔内注射HMGB1单抗200 μg.制模后12、24、48 h分批处死小鼠,取血检测血清淀粉酶活性及肝、肾功能指标,ELASA法检测血HMGB1水平,取胰腺及肝脏组织行常规病理检查并评分,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胰腺和肝脏组织HMGB1 mRNA表达.结果 对照组、ANP组、抗体组12 h时的血清HMGB1水平分别为(9.09±1.03)、(25.04±4.30)、(16.84 ±4.27) μg/L;胰腺病理评分为(1.50±0.55)、(4.33±0.52)、(3.03±0.32)分;胰腺组织HMGB1 mRNA表达量为0.48 ±0.18、7.53 ±2.71、3.26 ±2.33;肝脏组织HMGB1 mRNA表达量为-1.23±0.37、0.15 ±0.65、-1.27 ±0.72.ANP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而抗体组均显著低于ANP组(P值均<0.05).造模后24 h血清HMGB1水平与胰腺病理评分呈线性正相关(r=0.768,P<0.05).此外,各组血清淀粉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尿素氮、肌酐水平的变化趋势同血清HMGB1的变化,血清HMGB1水平与肌酐、尿素氮、谷丙转氨酶水平呈线性正相关(r值分别为0.824、0.719、0.590,p值均<0.05).结论 HMGB1可能是ANP小鼠体内炎症反应和器官功能损害的关键因子,外源性给予其抗体可减轻ANP时胰腺及其他器官功能受损程度.

  • 川崎病患儿循环内皮祖细胞与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及病变程度的关系

    作者:王涛;王垒;周南;王娟丽;何威

    目的:探讨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抽取17例川崎病患者IVIG治疗前24小时,IVIG治疗后48~72小时,IVIG治疗后168~192小时外周静脉血,8例我院外科行疝气手术患儿术前外周静脉血作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静脉血CD34+/KDR单克隆IgGl抗体+双标记阳性的EPCs。并将EPCs数量与年龄、性别、IVIG抵抗、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 CRP水平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

  •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及其单克隆抗体调脂研究进展

    作者:周莹;杜志民

    2003年,法国学者Abifadel等[1]首次报道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 (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基因突变引起常染色体显性高胆固醇血症(autosomal dominant hypercholesterolemia,ADH).随后的研究发现,PCSK9主要的生理作用是介导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降解,减少LDLR对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olesterol,LDL-C)的摄取,导致LDL-C水平升高,在LDL-C代谢中扮演关键角色.LDL-C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大量证据表明降低LDL-C水平可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抑制肝细胞LDLR的降解,增强LDLR对LDL-C的摄取,降低血浆LDL-C水平,可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降低冠心病的风险.PCSK9是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的新型治疗靶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针对该靶点的特异性抑制剂已研发成功,两种PCSK9单克隆抗体REGN727、AMG145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PCSK9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在血脂调节中具有划时代意义.

  • 顺铂单药或联合阻断型抗程序性死亡配体-1抗体对肺腺癌SPCA-1细胞及人T细胞的影响

    作者:潘雪;邢玉斐;施敏骅;周童;钱斌;陈永井

    目的 研究顺铂单药或联合阻断型抗程序性死亡配体-1抗体(抗PD-L1)对肺腺癌SPCA-1细胞及人外周血纯化T细胞的影响,探索抗PD-L1对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选取高表达膜型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肺腺癌细胞株SPCA-1;采用CCK-8法确定对细胞生长抑制率≤20%的顺铂浓度(IC20);采用不同浓度顺铂对SPCA-1细胞和T细胞进行干预,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的改变(A值),碘化丙啶染色法检测SPCA-1细胞周期及T细胞的凋亡;采用不同浓度顺铂单药或联合抗PD-L1对SPCA-1细胞和T细胞共培养体系进行干预,CCK-8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中T细胞增殖的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IL-2、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改变.结果 顺铂对SPCA-1细胞的IC20≤0.78 mg/L;与对照组相比,顺铂浓度在0.78 ~ 12.5 mg/L时,各顺铂组可有效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P<0.001),且顺铂浓度越高,肺癌细胞增殖抑制越明显;与高浓度顺铂(12.5 mg/L)组比较,低浓度(0.78 mg/L)组T细胞增殖增加(t=3.508,P<0.05),活化T细胞体系中凋亡中晚期及死亡细胞的数量明显降低(t=17.55,P<0.001).顺铂作用浓度为0.78 mg/L时,与T细胞与SPCA-1细胞共培养组比较,联合抗PD-L1(1.5 mg/L)干预可使共培养体系中T细胞增殖增加(=4.419,P<0.01),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2和TNF-α水平增高(t值为25.79 ~55.15,均P<0.01),Th2型细胞因子IL-10水平降低(t=18.38,P<0.01).结论 低浓度顺铂联合抗PD-L1可有效促进微环境中T细胞的增殖,增加Th1型细胞因子的分泌,缓解高浓度化疗药物带来的细胞毒性作用,提高机体抗肿瘤的能力.

  • 第50例--双肺多发阴影

    作者:张力;沈建中;李龙芸;宋伟

    患者女性,48岁.1995年查体时胸片发现双肺多发阴影,无自觉症状,曾用青霉素治疗无效.2000年8月复查胸片(图1,2)及胸部 CT(图3,4)发现,双肺阴影增多.以肺部阴影于2001年月日收住入院.查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左侧中、下肺可闻及湿音,肝肋下触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99×109/L,中性粒细胞0.52,血红蛋白136 g/L,血小板 44×109/L,尿、粪常规(-),红细胞沉降率78 mm/1 h,血IgM 23 g/L,呈单克隆异常增多,血轻链κ 2.46×10-1μg /L,δ5.03×10-2μg/L,腹部B超示脾大,肋下2 cm.骨髓涂片发现,成熟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于2001年月日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示:淋巴细胞高度增生,诊断:小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右肺).既往史,患者发现肺部阴影6年.1986年患子宫肌瘤,1989年患子宫内膜异位症,1996年曾行子宫及单侧卵巢及巧克力囊肿切除术.讨论中年女性患者,病程6年,胸片及CT发现双肺多发阴影,病变进展缓慢,临床无症状,查体:左、中下肺可闻及湿罗音,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低,IgM 呈单克隆异常增多,血轻链KAP增高,组织活检诊断示:小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综合上述特点,本例符合惰性淋巴瘤(indolent lymphoma)的诊断,惰性淋巴瘤属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一般年龄较大,病程长,自然病程4~6年,治疗后可达7~12年,病变生长缓慢,对治疗敏感,但难获长期缓解及治愈.非霍奇金淋巴瘤至少有20% 累及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淋巴瘤累及肺部多由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直接侵犯所致[1],但近几年文献报道有原发于肺的淋巴瘤[2].本例考虑为肺原发淋巴瘤.但肺内原发淋巴瘤在肺内阴影待查的患者中应属少见,并且本例患者的X表现除多发阴影外,还有渗出样改变和支气管充气征出现,非常容易与感染性疾病相混淆,临床上应予以鉴别,从本例中可以观察到患者感染的证据不充分.

  • 利妥昔单抗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作者:焦静;张文;唐福林

    利妥昔单抗是针对B淋巴细胞表面CD20分子的人/鼠单克隆抗体的嵌合体,近研究提示利妥昔单抗能够有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利妥昔单抗能够有效减少类风湿因子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而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本文对利妥昔单抗的作用机制及在RA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简要综述.

  • 人源性阿尔茨海默病噬菌体单链抗体库的构建

    作者:李楠;王建平

    目的:构建人源性阿尔茨海默病(AD)噬菌体单链抗体(scFv)库,为筛选β淀粉样蛋白(Aβ1‐42)的人源性特异性抗体奠定基础。方法采集18例AD患者的外周血40 ml ,提取总RNA ,应用RT‐PCR法得到人抗体可变区重链(V H )和可变区轻链(V L )基因。将 V H 和 V L 由连接肽连接得到 scFv 片段,将所得片段双酶切后,克隆至pCANTAB5E噬菌体载体,大肠埃希菌TG1感受态细胞经电击转化,辅助噬菌体 M13K07拯救后构建scFv型噬菌体抗体库。结果总RNA经逆转录PCR扩增VH和VL可变区基因的凝胶电泳显示,PCR产物长度分别为360 bp和300 bp ,其连接形成的scFv片段长度为750 bp ,终构建了库容为2.4×109的scFv库。BstNⅠ酶切鉴定构建的scFv库,经凝胶电泳可见,酶切片段长度差异性大,显示scFv库具有良好的多样性。结论成功构建人源性AD噬菌体scFv库,为进一步筛选Aβ特异性抗体,继而为AD的治疗研究奠定基础。

  • 乳鼠脑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作者:李世;侯雪芹;陈云波;程淑意;王奇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简单、高效的脑血管平滑肌细胞分离和培养方法,对脑血管疾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实验材料基础.方法 用不合EDTA胰蛋白酶消化组织获取细胞,继而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对第3代细胞采用a-肌动蛋白荧光免疫染色法,同时MTT检测细胞的生长趋势.结果 运用胰酶消化法获得并培养出大量的脑血管平滑肌细胞,荧光免疫染色法鉴定结果显示阳性表达,纯度98%.结论 此方法简单、操作性强,目标细胞获得率高,为老年性脑血管疾病机制研究提供材料支持.

  • 抗β淀粉样蛋白单克隆抗体绕过血脑屏障进入小鼠大脑海马区有效途径的研究

    作者:夏春娥;张建华;赵雪梅;梁平

    目的 利用霍乱毒素B亚单位(CB)的嗅神经细胞轴浆转运载体功能,将其与抗β淀粉样蛋白(Aβ)单抗偶联,绕过血脑屏障进入小鼠大脑海马部位的效率及改善情况,为老年性痴呆的免疫治疗探索更有效途径.方法以抗Aβ单抗杂交瘤细胞株制备抗Aβ单抗(IgG),纯化后用过碘酸钠法将其与CB偶联(CB-IgG),选择31只小鼠经鼻腔给药,分为CB-IgG组、IgG组、CB组、生理盐水组,分别以3次实验完成.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及MRI方法检测单抗进入小鼠大脑部位的量及效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CB-IgG组有60%的IgG进入大脑中,IgG组有12%进入大脑,CB-IgG组较IgG组效率高5倍.IgG主要进入齿状回的颗粒细胞和CA1区的椎体细胞,在齿状回CB-IgG组阳性细胞为IgG组的5倍,在CA1区CB-IgG组阳性细胞为IgG组的3倍(P<0.05,P<0.01).弥散张量成像分析显示,CB-IgG小鼠给药前后表观弥散系数变化较IgG明显(P<0.01).结论 CB-IgG偶联物鼻腔给药可以绕过血脑屏障将更多抗Aβ单抗进入脑内海马部位,其效率比单用IgG提高了5倍.

  • 抗心肌肌凝蛋白抗体亲大鼠梗塞心肌特性的研究

    作者:武强;李小鹰;田嘉禾;张锦明

    目的探讨抗心肌肌凝蛋白单克隆抗体(antimyosin antibody AMA)亲梗塞心肌的特点.方法心肌梗死大鼠静脉注射放射性锝99m标记的抗心肌肌凝蛋白单克隆抗体(99mTc-AMA),观察注射时间,梗死时间和梗塞区对梗塞心肌摄取AMA的影响.结果注射后2 h梗塞心肌开始摄取AMA,以后摄取逐渐增加,24h达到高峰.心肌梗死后20d,梗塞心肌持续摄取AMA,期间心肌梗死后1~5 d摄取强,梗塞中央区以及梗塞区内层摄取强于其他梗塞区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梗塞心肌特异性地摄取AMA,注射AMA后摄取迅速、持久,受心肌梗死时间影响较小,梗塞中央区内层心肌摄取强,AMA具有亲梗塞心肌的特性.

  • 伊立替康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老年人晚期结直肠癌临床研究

    作者:邱峰;尹燕军;胡丽丽;钟文娟

    目的 观察西妥昔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伊立替康耐药的老年人晚期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40例K Ras野生型伊立替康耐药的老年晚期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西妥昔单抗单周联合伊立替康组(A组)及西妥昔单抗双周联合伊立替康组(B组).A组中西妥昔单抗第一次治疗给药为400 mg/m2,随后每周重复给药250 mg/m2,B组中西妥昔单抗每次治疗给药为500 mg/m2,每14d重复.伊立替康每次治疗给药180 mg/m2,静滴30~90 min,每14 d重复. 结果 西妥昔单抗A组对比西妥昔单抗B组:客观有效率30.o%和25.0%(P>0.05);疾病控制率60.o%和55.0% (P>0.05);中位疾病进展时间5.8个月和5.6个月(P>0.05);中位总生存期为9.8个月和9.5个月(P>0.05).A组3级以上血液性毒性、胃肠道毒性和皮疹毒性分别为2例、2例和l例;B组3级以上血液性毒性、胃肠道毒性和皮疹毒性分别为3例、1例和2例,两组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伊立替康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伊立替康耐药的老年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有效,西妥昔双周用法与单周用法疗效相似但更方便.

  • 贝伐单抗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彤;卢颖毅;李明顺;戴虹

    目的 建立氪激光引导的棕色挪威大鼠(BN)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模型,观察3周内CNV的生长情况,对贝伐单抗治疗试验性CNV的疗效做初步探讨.方法 对4组48只BN大鼠单眼进行氪激光光凝,建立CNV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1周后,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证实有CNV形成,药物治疗组玻璃体腔内注射1 μl贝伐单抗(25 μg/1 μl),对照组则在光凝眼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平衡盐溶液1 μl.注射后1、2、3周行FFA检查,造影早期计算CNV面积.在上述各时间点各处死大鼠6只,摘除眼球,制作石蜡切片.免疫组化对FⅧ-Rag蛋白的表达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 在EN大鼠CNV动物模型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1 μl贝伐单抗(25 μg/1 μl)后,1、2、3周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CNV面积及荧光渗漏明显降低(P<0.01),FⅧ-Rag蛋白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1);其中给贝伐单抗后第2周新生血管面积为(0.920±0.634)mm2,FⅧ-Rag蛋白表达量为35.57±10.52,对照组分别为(2.489±0.590)mm2和175.37±25.20,表明CNV的形成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玻璃体腔内注射贝伐单抗可以抑制氪激光诱导的BN大鼠CNV的形成和发展.

  •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的治疗进展

    作者:杜遵民;张立成;刘传芳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又称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 WM),是一种B淋巴细胞系单克隆恶性增生性疾病,以骨髓和淋巴结内淋巴样浆细胞浸润和血清中存在大量单克隆IgM为特征,多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传统治疗方案用苯丁酸氮芥(瘤可宁)、马法兰等烷化剂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M2方案(卡氮芥、环磷酰胺、马法兰、泼尼松及长春新碱)联合化疗,有效率40%~60%,中位生存期36个月.近年国外借鉴同起源于B淋巴细胞系恶性肿瘤的治疗经验,用嘌呤类似物化疗、免疫疗法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新的方法治疗WM取得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 抗人CD3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初步观察

    作者:郭成山;罗集;陈春燕;王迎雪;张明珙;屠振华

    目的探讨特异性免疫抑制剂鼠抗人CD3 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CD3单抗)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 的临床疗效.方法 13例SAA患者中位数年龄22岁,既往未经特殊治疗者4例,既往治疗无效的9例中,加环孢素≥3个月者4例 ;给药方法:CD3单抗5 mg静脉滴注,日1次,连用10 d为一疗程.结果共随访3~15个月,骨髓象有8例明显好转;外周血WBC平均升高1.59×109/L,中性粒细胞升高0.72×109/L,Hb升高40 g/L,血小板升高47×109/L(Р值均<0.01);其中2例基本治愈,2例达缓解,7例明显进步,2例无效; 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CD4/CD8比值由1.12±0.34上升至1.42±0.43、HLA-DR的表达率由(29.2±13.3)%下降至(15.2±5.6)%(Р值均<0.01);体外培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下列淋巴因子含量的中位数值(U/ml):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与白细胞介素-2分别由267、784和92降至152、570和51(Р值均<0.01).不良反应:单抗治疗期间,全部病例均有发热,4例出现胸闷、呼吸困难,但无1例死亡.结论与其他常用的免疫抑制剂相比,CD3 单抗对SAA的临床疗效更快、有效率可能更高,且安全性较好;关于该单抗的长期疗效、远期不良作用,有待于积累更多病例的临床与实验室结果和长期的随访观察.

  • 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短期临床观察

    作者:黄烽;张莉芸;张江林;张奉春;梁东风;邓小虎;郭军华;朱剑;赵伟;李小峰;侯勇

    目的评价负荷剂量的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infliximab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 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2个中心的开放性Ⅱ期临床试验,患者为确诊的AS 患者,并且疾病处于活动期.患者分别在试验的第0、2、6周接受静脉输注infliximab 5 mg/kg,并随访至10周,主要疗效指标为达到AS疗效评价标准20(ASAS 20)的患者比例,次要疗效指标包括达到临床显效的患者比例,与基线值相比Bath 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 AS功能指数、Bath AS测量指数、脊柱痛、夜间痛、脊柱炎症、病人总体评估指数、肌腱端炎指数、整体关节肿胀指数、生活质量健康问卷SF-36改善的状况.结果 63例患者(男性占79%,平均年龄32岁,平均病程10年,HLA-B27阳性占90%)纳入研究,第10周试验结束时,84%的患者达到ASAS 20的改善程度;有30%的患者达到临床显效标准;70%的患者达到BASDAI评分改善大于50%,54%的患者达到BASDAI评分改善大于70%.其他各项疗效指标也反映出相似的改善程度及趋势.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上呼吸道感染和皮肤及其附属器官的损害,其次是肝功能异常,2例患者发生严重的皮炎伴有脱发,1例患者在第3次输注药物过程中因出现输注反应而停药.近期随访结果显示,疗效可持续2~8个月,停止治疗后无新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负荷剂量infliximab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好,能迅速减轻AS的症状和体征,并可改善AS患者的功能、活动范围和生活质量.

932 条记录 6/47 页 « 12345678...464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