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在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新生儿进行常见耳聋基因的筛查,为辅助临床诊断提供遗传咨询.方法:采集2085例新生儿足跟血,制成千血斑,提取血斑中淋巴细胞基因组DNA,用9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检测中国人常见的4个耳聋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结果:共检出73例突变,总突变率3.5%.其中GJ B2突变28例,线粒体突变5例,SLC26A4突变34例,GJB3突变5例,三杂合突变1例(235delC杂合突变299delAT杂合突变IVS72A>G杂合突变).结论:正常人群也会携带常见的遗传性耳聋突变基因,在新生儿期,检测出耳聋基因突变对遗传性耳聋的早期发现、预防及治疗有很大帮助.
-
孕前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判读及生育风险分析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将耳聋等遗传性疾病列入出生缺陷综合防控方案,以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耳聋基因筛查多采用耳聋基因芯片检测遗传性耳聋常见的4个基因9个位点,本文对孕前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判读和基因解读提示以及生育风险分析进行了综述.
-
耳聋基因检测技术应用和研究现状
目前国家要求将耳聋等遗传性疾病列入出生缺陷综合防控方案,建立涵盖孕前、孕期和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免费服务制度.本文对6个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批准的耳聋基因筛查试剂盒检测特点、近年来获得耳聋基因筛查专利的检测方法、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测序技术、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多重置换扩增技术、单核苷酸多态分型技术以及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等相关耳聋基因检测技术应用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为了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晶芯(R)科研电子病历系统效力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
聋病是影响人类健康和造成人类残疾常见的原因,在临床上有60%的耳聋是由遗传性因素导致的.2006年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听力残疾者2670万.在全国每年2000万新生儿中,每1000个新生儿当中就有2个多是重度听力障碍患儿,其中一半左右是遗传性耳聋,另外在大量迟发性听力下降患者当中,亦有许多患者由自身的基因缺陷,或由于基因缺陷和多态性造成对致聋环境因素易感性增加而致病.
-
基因检测在遗传性耳聋中的应用
耳聋,又名听觉障碍或听力丧失,其中遗传性耳聋是临床上常见的遗传病之一.在新生儿中患有先天性重度耳聋者约占0.05%~0.1%[1],其中超过50%是由遗传因素导致[2].
-
育龄期夫妇非综合征性耳聋基因突变位点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听力正常的育龄期夫妇进行中国人群常见非综合征性耳聋的分子流行病学数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2月在本院正常产检听力正常孕妇5338例(24~45岁),携带耳聋基因突变孕妇的听力正常配偶236例(24~42岁),抽取静脉血并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中国人群常见的4个耳聋基因GJB2、GJB3、SLC26A4及线粒体12S rRNA进行筛查;对携带耳聋基因突变孕妇的配偶进行相应基因测序;对夫妻双方均为同一等位基因突变携带者的孕妇进行羊水穿刺做产前诊断。结果 5338例听力正常孕妇中有319例(5.98%,319/5338)检出耳聋基因突变,其中GJB2基因172例(3.22%,172/5338)、GJB3基因26例(0.48%,26/5338)、SLC26A4基因114例(2.14%,114/5338)和线粒体12S rRNA基因13例(0.24%,13/5338);有3例孕妇检出非等位基因的2个耳聋基因突变位点。236例携带耳聋基因突变孕妇的听力正常配偶(GJB2突变132例、SLC26A4突变104例)中7例(2.96%,7/236)携带耳聋基因突变,GJB2基因3例(1.27%,3/236)、SLC26A4基因4例(1.70%,4/236)。夫妻双方均为同一等位基因突变携带者的7例孕妇中1例确诊为GJB2等位基因内部双杂合突变,另1例确诊为SLC26A4等位基因内部双杂合突变。结论 GJB2的235delC和SLC26A4的IVS7?2A>G突变率位列本地区育龄期夫妇非综合症耳聋基因突变的前两位。对这些位点的筛查能有效降低先天性聋儿的出生率。
-
KCNQ4的生理功能与耳聋的病理机制
钾离子通道是存在于兴奋和非兴奋细胞中的一个种类繁多的膜蛋白家族,其家族成员在处理神经递质释放、心脏节律、胰岛素分泌、神经元兴奋、上皮电解质传输、平滑肌细胞调节和细胞体积调节等细胞信号方面起重要作用.
-
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技术
耳聋是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的常见疾病,也是临床上常见的遗传病之一.每1 000个新生儿中就有1~3例聋儿[1].根据2006年12月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我国现有听力残疾者在2 600万以上,居各类残疾之首.听力言语残疾者中7岁以下的聋儿达80万人并以每年新增3万聋儿的速度在增长[2].据统计,约60%的新生聋儿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3-4],另外在大量迟发性听力下降患者中,亦有许多患者由自身的基因缺陷致病,或由于基因缺陷和多态性造成对致聋环境因素易感性增加而致病,还有40%为环境因素所致.减少耳聋的发生重在早期的预防与干预,对于环境因素导致的耳聋,可以通过预防感染、加强孕期围产期保健、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等措施有效地预防;但对于遗传性耳聋的预防,明确耳聋病因是关键.
-
遗传性耳聋家系的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
目的 对有明确耳聋致病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耳聋家庭再次生育时行产前诊断,并给予相应的临床咨询,降低生育风险.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通过超声引导下行介入性穿刺,对获取的胎儿标本DNA应用STR位点检测以排除母体基因组的污染,并采用Taqman探针法结合Sanger测序进行相关耳聋基因检测.结果 对59个家系胎儿进行相关基因(GJB2、SLC26A4)检测,16个家系的胎儿为与先证者一致的患儿,25个家系的胎儿为携带父母一方致病突变的携带者,18个家系的胎儿为无致病突变携带的正常胎儿.出生后听力评估、基因诊断结果与产前诊断结果相符.结论 本研究中GJB2基因常见的致病突变为c.235delC,其次为c.299-300delAT.SLC26A4基因常见致病突变为IVS7-2A>G,其次为c.2168A>G(p.H723R).应用一代测序技术进行耳聋基因产前诊断,能准确诊断胎儿耳聋基因型,有效降低遗传性耳聋患儿的出生率.
-
36例遗传性耳聋的产前诊断分析
目的:通过超声引导下介入性穿刺术获取胎儿附属物标本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产前诊断,降低遗传性耳聋患儿的出生率。方法孕11~14周孕妇采用超声引导下绒毛活检术抽取胎盘绒毛;孕16周后孕妇在超声引导下抽取羊水;孕25周以上因有其他项目需同时产前诊断的,则在超声引导下抽取脐血。应用短串重复序列连锁分析(STR)进行母血污染鉴别,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对GJB2、GJB3、SLC26A4和mtDNA12SrRNA 4个耳聋基因进行测序。结果36例产前介入性穿刺术均一次成功。36例标本经S T R鉴定均排除母血污染。7例未检测到明确耳聋基因突变;16例为耳聋基因杂合突变,3例为耳聋基因杂合突变伴多态性位点突变,已出生的,生后随访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均正常;10例为耳聋基因双重杂合突变,经遗传咨询后,孕妇及家人选择终止妊娠。结论超声引导下行介入性穿刺术是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产前诊断获取胎儿附属物标本的有效途径。联合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及STR检测,可排除母血污染,准确诊断胎儿遗传性耳聋基因型,有效降低遗传性耳聋患儿的出生率。
-
耳聋基因诊断及其在遗传性耳聋预防和阻断中的应用研究
耳聋是人类重要的残疾之一,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人们不仅认识到一半以上的耳聋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重点的耳聋突变基因包括GJB2、SLC26A4、线粒体DNA等),而且意识到耳聋基因检测在预防和阻断遗传性耳聋的重要作用,因此人们纷纷致力于耳聋基因的功能研究,检测方法以及预防策略的研究.
-
遗传性耳聋的产前诊断
耳聋是常见致残性疾病,是我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2012年的残疾人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因聋致残者多达2054万人。新生儿耳聋发生率为0.1%~0.3%,即每年新生2~3万例耳聋患儿[1],这一数字提示,我国的防聋治聋工作任务艰巨。
一、与耳聋相关的基因突变
全国性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耳聋群体中60%为遗传性耳聋[2]。GJB2基因突变是常见的致聋因素,我国耳聋患者中21.6%携带GJB2基因突变,该基因编码缝隙连接蛋白26,突变可导致先天性重、极重度聋。SLC26A4基因突变是第2大致聋因素,占19.4%,可导致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性耳聋。此外,由mtDNA12S rRNA A1555G和C1494T突变、GJB3基因突变和Waardenburg综合征所导致的耳聋分别占1.87%、0.53%和0.98%[3]。 -
常染色体隐性非综合征性听力减退
已知所有的常染色体隐性非综合征耳聋(ARNSHL)基因可致重度或极重度学语前耳聋.现在已知的25个ARNSHL基因多通过对单一的有血缘关系的家系分析而定位.6个ARNSHL基因已被克隆且翻译出很多蛋白质,包括离子通道,胞外基质,细胞骨架机构及突触囊泡传递必须的蛋白质.已知1个ARNSHL基因可致全世界约50%的重度或极重度的遗传性耳聋,另外2个ARNSHL基因可致综合征性或非综合征性耳聋.随着其它ARNSHL基因的确定及功能阐明,我们会在分子水平上加深对听力生理的理解.
-
遗传性耳聋的修饰基因
同一种疾病等位基因上另一位点的遗传型不同可引起个体间的表达差异,人们把这一部位称之为修饰基因.近几年来,人们对耳聋基因修饰基因的功能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而加深了对听觉发生的认识,并会在将来给耳聋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
-
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中国家系MITF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探讨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中国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两个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中国家系详细的临床资料并绘制家系图谱,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取血样.聚合酶链反应扩增MITF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在ABI 3100自动测序仪上进行正反向测序,利用GeneTool软件及遗传学网站的信息分析数据.结果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临床表现变异较大,不是所有的患者均满足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的诊断标准,眼睛色素分布异常(蓝虹膜)和正常的内眦间距是临床上常见的表型特征.MITF基因第1、7号外显子在两个家系中分别检测到一个错义突变和一个缺失突变,50例正常对照组均未检测到这两种突变.结论本文对两个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家系做出分子水平的基因诊断,其详细的临床资料有助于对该综合征的进一步认识;新的基因突变位点不仅丰富了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而且为更好地了解MITF基因的功能提供了新的线索.
关键词: Waardenburg综合征 遗传性耳聋 MITF基因 基因突变 -
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缝隙连接蛋白相关基因(GJB2)突变分析
目的 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缝隙连接蛋白相关基因(gap junction protein beta 2,GJB2)突变情况,分析耳聋的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 对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241例患者进行聋病基因GJB2基因突变筛查.结果 241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中检测出65例GJB2基因突变,其中1例为新发现突变GJB2 235delC/598G>A.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患者中GJB2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为27.0%,GJB2基因突变是人工耳蜗植入人群中耳聋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
产前诊断对遗传性耳聋家庭的生育指导
目的 通过一典型的有再生育要求的耳聋家庭病例,具体阐述耳聋产前诊断为耳聋家庭提供科学生育指导的内容、过程及意义.方法 此耳聋家庭育有一子,为先天性耳聋患者,父母均为听力正常者.对先证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听力学及影像学检查后,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并提取DNA,进行GJB2、SLC26A4(PDS)基因分析和线粒体DNA(mtDNA)A1555G位点突变检测.明确受检者基因型并向该家庭提供遗传学信息后,在母亲妊娠早期(约10周)行产前诊断取材并提取DNA,明确胎儿的基因型.结果 先证者携带GJB2复合突变,父母为携带者,此耳聋家庭再发风险为25%,产前诊断显示胎儿仅携带一个母系突变,出生后随访听力正常.结论 耳聋产前诊断可为遗传性耳聋家庭提供科学的生育指导.
-
缝隙连接蛋白3l基因与遗传性耳聋
遗传性耳聋作为一种单基因疾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迄今共有187个耳聋位点(54个为常染色体显性位点,67个为常染色体隐性位点,8个x一连锁位点,2个修饰基因位点,1个Y一连锁位点,1个听神经病基因位点,13个线粒体DNA突变位点,8个与耳硬化症有关的基因位点,33个与综合征性耳聋有关的位点)见诸报道,已克隆的听觉基因共73个,其中45个与非综合征性耳聋有关.
-
DFNA11型耳聋家系临床表型总结分析
DFNA11是第1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座位,其耳聋家系临床表现为迟发性双侧对称性语后聋,早期可为低频或高频听力下降,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累及全频.但是不同家系的表型差异较大,即使同一家系临床表型也有很大差异.因此本文对DFNA11型家系的临床表型以及相应的突变进行总结分析.
-
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引起的听觉功能改变
遗传性耳聋依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非综合征性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NSHI)和综合征性耳聋(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SHI).各种遗传性耳聋的临床表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