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遗传性耳聋的分子诊断和遗传咨询

    作者:戴朴

    聋病是影响人类健康和造成人类残疾的常见原因,许多聋病发病过程有遗传因素作用.欧美的统计表明每 1 000名新生儿中会有一名重度听力丧失患儿,其中一半属遗传性耳聋患儿,在中国的新生儿中有类似的听力丧失比例.另外在大量的迟发性听力下降患者中,亦有许多患者由自身的基因缺陷致病,或由于基因缺陷和多态性造成对致聋环境因素易感性增加而致病,故此,遗传性耳聋的分子病因学研究的非常重要,自 1986年以来,已有 60余个耳聋基因被克隆,一方面遗传性耳聋的病因学研究有了很大进展 [1],另一方面,与遗传性耳聋发病有关的基因越多,说明耳聋的病因更为复杂,加重遗传性耳聋分子诊断及未来可能的基因治疗的难度.尽管如此,由于 GJB2基因、 PDS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突变在遗传性耳聋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和针对这些基因及其突变检测的可操作性,遗传性耳聋的分子诊断已在发达国家普遍展开 [2],形成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一个全新领域.本文就遗传性耳聋的基因发现、分子诊断、遗传咨询作一个回顾,希望同道们能认识到这一领域.

  • 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孙亮

    遗传性耳聋是临床上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之一,可导致患者长期的听力下降,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遗传性耳聋是由于基因和染色体异常所致的耳聋,临床上检测遗传性耳聋的基因对于遗传咨询、生育聋儿风险率评估、产前诊断以及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治疗等均可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引起遗传性耳聋的基因多种多样,其又具有人种及地区的特异性,本文将几种在我国常见的耳聋基因及突变热点在遗传性耳聋发病中的作用分别进行综述.

  • 健康汉族孕妇GJB2基因突变产前筛查分析

    作者:李珊珊;王琳琳;吕巍;杨树法;于璐

    目的:确定健康汉族孕妇的GJB2基因突变产前筛查。方法对475例研究对象基因组DNA提取,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基因芯片检测GJB2、GJB3、SLC26A4及线粒体12S rRNA 4个基因9个位点;直接测序检测其G JB2突变谱情况。结果利用耳聋基因芯片,检出15例研究对象携带6种致病突变,包括14例杂合突变:G JB2基因检出3个框移突变,176‐191 del 16、235del C和299‐300del AT ,35del G未检出;SLC26A4基因检出2个错义突变,2168A>G 和IVS7‐2A>G ;检出1例线粒体12S rRNA 1555A>G纯合型突变。直接测序法检测整个GJB2编码区,检出176‐191del 16、235del C、299‐300del A T、109G> A 4种致病突变;79G> A、341A > G、478A > G 和608T>C 4种多态性;11G>A、187G> T、372G>A、558G>A 4种未分类突变。其中211例研究对象至少携带1种G JB2突变,占检测总数的44.4%。结论该研究有助于孕妇产前耳聋基因突变的筛查分析,辅助孕妇遗传性听力损失的遗传咨询。

  • 孕期妇女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的筛查

    作者:邵敏杰;刘平;赵楠;钟粟;赵扬玉;魏媛

    目的 确定孕期妇女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的携带率,预防耳聋患者出生.方法 抽取893名孕妇的外周静脉血2 mL,提取DNA,应用耳聋基因芯片进行筛查.对于筛查结果为阳性的孕妇,同时对其配偶进行基因测序.结果 在893名孕妇中,有40例检出存在耳聋基因位点的杂合或均质突变,检出率为4.48%,其中以GJB2 235delC杂合突变常见,共检出18例,突变率为2.02%;GJB2 299A-T杂合突变检出7例,突变率为0.78%;IVS7-2A>G杂合突变检出9例,突变率为1.02%;GJB3和线粒体12S rRNA杂合突变各检出2例,突变率均为0.22%;IVS7-2A>G和GJB3 538C>T双杂合突变检出1例,突变率为0.11%;IVS7-2A>G和GJB2 299A-T双杂合突变1例,杂合突变率为0.11%.经测序,未发现夫妻存在同一耳聋基因的突变.随访新生儿听力均正常.结论 在正常孕妇中开展耳聋基因的筛查,对预防聋儿出生具有重要的价值.

  • 17000名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筛查

    作者:吕康模;熊业华;俞皓;邹玲;冉隆荣;刘德顺;殷勤;徐应文;方雪

    目的 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新生儿进行致聋基因突变筛查,评估成都地区新生儿中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的突变频率和类型.方法 收集成都地区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送检的17 000名新生儿足跟血制成干血斑,应用微阵列芯片法检测中国人常见的4个致聋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包括GJB2基因(35 del G、176 del16、235 del C、299 del AT)、GJB3基因(538 C>T)、SLC26A4基因(IVS7-2 A>G、2168 A>G)、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1555 A>G、1494 C>T).对所有阳性结果和随机抽取2%的阴性结果进行测序验证.结果 17 000名新生儿中检出突变者542例,其中GJB2 235delC 254例、176del16 15例、299delAT 55例,GJB3 538C>T 23例,SLC26A4 2168A>G 17例、IVS7-2A>G 128例,线粒体12SrRNA 1494C>T4例、1555A>G 42例(含2例复合性突变中有1555A>G均质突变);另外检出复合性突变6例,分别为GJB2 235delC杂合突变伴有SLC26A4 IVS7-2杂合突变和线粒体DNA12 SrRNA 1555A>G均质突变各1例,GJB2 299delAT杂合突变伴有GJB3 538C>T杂合突变和线粒体DNA 12S rRNA 1555A>G均质突变各1例、伴SLC26A4 IVS7-2A>G杂合突变2例.测序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在受检的新生儿中,耳聋基因GJB2,GJB3,SLC26A4和12S rRNA突变总携带率达到3.19%;致药物性耳聋的线粒体DNA基因突变率达到0.27%;GJB2基因与SLC26A4基因突变携带率达2.76%,占基因突变携带人群的86.5%.结论 在无耳聋家族史的新生儿中,4个致聋基因突变均有携带者,GJB2基因突变高于SLC26A4基因突变,两者占比大.致药物性耳聋的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突变在新生儿用药前及时发现,并终生避免接触氨基糖苷类药物,将有利于防止“一针致聋”的发生.在新生儿中开展耳聋基因筛查,对遗传性耳聋的早期诊断和预防,以及成年后的婚育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 非综合征性耳聋的基因突变分析和产前诊断

    作者:王莉;赵慧茹;廖世秀;杨艳丽;李涛;张冰;丁雪冰;马崧;刘宏建

    目的 探讨非综合征性耳聋的分子病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遗传性耳聋产前基因诊断方法.方法 应用耳聋基因芯片和GJB2全编码序列分析对66个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的GJB2基因、SLC26A4基因和线粒体基因进行突变检测,并为7例高危孕妇提供产前基因诊断.结果 在66例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中,两种方法共检测到GJB2基因突变携带者14例(21.21%,1例芯片未检测到),包括235delC纯合突变3例、176del16纯合突变2例、235delC/299delAT复合杂合突变2例、299delAT/176del16复合杂合突变1例、c.339T>G/313 del12 bp复合杂合突变1例、235delC杂合突变5例.发现SLC26A4基因突变携带者13例(19.70%),包括2168A>G纯合突变2例、IVS7-2A>G纯合突变2例、2168A>G/IVS7-2A>G复合杂合突变3例、2168A>G杂合突变3例、IVS7-2A>G杂合突变3例.mtDNA12S rRNA基因突变3例(4.54%),包括1555A>G均质突变2例、1494C>T均质突变1例.7例高危胎儿中,3例分别为235delC、35insG和2168A>G杂合突变携带者,2例未见突变,随访听力正常;1例为235delC/299delAT复合杂合突变,1例为235delC纯合突变.结论 基因芯片结合GJB2序列分析是诊断非综合征性耳聋的一种准确和高效的方法.产前诊断可为遗传性耳聋家庭提供准确的遗传咨询.

  • 非综合征遗传性耳聋一家系七例

    作者:张忠寿;祝君红

    先证者(Ⅳ10)女,22岁.2004年因耳廓畸形就诊,一岁半时发热后发现耳聋,治疗无效后配戴助听器,语言交流基本正常;双侧耳廓较小,向前卷曲;双侧耳轮脚F段可见瘘孔,外耳道无畸形,鼓膜内陷、粘连;音叉A>B,气导明显缩短,电测听显示双耳重度耳聋;双侧颈下段(相当于胸锁乳突肌下段)可见瘘孔.

  • 非综合征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一家系19例

    作者:程洪波;李钦;杨念;刘金枝;史轶超;陈瑛;王玮;李红

    先证者(Ⅴ13)男,24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行性听力下降,影响正常交流,来我院就诊.患者无耳鸣、眩晕等症状,否认近亲结婚史,但曾用过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查体:双侧耳廓正常大小,外耳道未见畸形,鼓膜完整,无穿孔和凹陷.体格检查未见畸形等异常.头颅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耳蜗未见异常.纯音测听显示双耳重度耳聋.

  • 西南地区母系遗传性耳聋家系的线粒体DNA分析

    作者:张楠;乔晓明;王力红;梁传余

    目的检测1555A→G突变在西南地区母系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中的发生率,探讨其听力学特征,为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六个家系成员共102人进行听力学评估,并收集每人的外周静脉血标本,提取DNA,用PCR-RFLP法(Alw26Ⅰ限制性内切酶)检测1555A→G突变.结果听力损害的共同特点为双侧、对称性进行性耳蜗性聋,氨基甙类抗生素致聋(AAID)家系1、2所有母系成员共17人有1555A→G突变,非AAID家系6母系成员10人也有此突变.非母系成员及家系3、4、5所有成员无此突变.结论mtDNA1555A→G突变是这类耳聋的遗传基础之一,而氨基甙类抗生素是其重要的环境因素.1555A→G突变在西南地区AAID及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均有较高发生率.此突变的筛查有重要临床意义.

  • 188例近亲结婚致聋情况调查

    作者:高白云;薛晓红;杨崇玲;李斐;王幼勤

    据对全国残疾人的调查,听力障碍占首位,其中遗传性耳聋约占50%[1].而近亲结婚导致遗传耳聋在我国较多.现将1986年至1998年来我中心就诊的188例因近亲结婚致聋的调查情况报导如下.

  • 海南地区非综合征遗传性耳聋四个常见基因突变的分析

    作者:陈鑫苹;符征;符生苗;徐卫华;林杰;赵质彬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非综合征遗传性耳聋的四个常见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采用晶芯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扫描仪及相应的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判别系统进行检测分析。结果429例临床标本中,共检出55例携带致聋突变,阳性率为12.82%。其中,5例(1.17%)线粒体DNA 12S rRNA突变,包括1555 A>G均质突变4例,1494 C>T均质突变1例;GJB2基因突变25例(5.83%),其中包括235 del C纯合突变9例,235 del C/GJB2299 del AT复合杂合突变2例,235 del C单杂合突变10例,176 del 16单杂合突变4例;22例(5.13%)SLC26A4基因突变,包括IVS7-2A>G纯合突变4例,2168 A>G纯合突变1例,IVS7-2A>G单杂合突变12例,2168 A>G单杂合突变5例;3例(0.70%)GJB3基因突变,均为538 C>T单杂合突变。在SLC26A4基因突变阳性的22例中,有4例临床诊断为双侧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其基因突变型分别为3例 SLC26 A4基因 IVS7-2 A>G纯合突变,1例 SLC26 A4基因2168 A>G纯合突变。结论海南地区非综合征遗传性耳聋以 GJB2基因突变和 SLC26A4基因突变为主要耳聋突变基因。

  • 增龄相关听力丧失小鼠耳蜗毛细胞表型与基因突变的关系

    作者:李胜利;郑庆印;闫利英;朱宏亮;姚小宝;郑有礼

    目的观察增龄相关听力丧失(AHL)小鼠耳蜗毛细胞病理改变的超微结构,为老年性聋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基因表型提供形态学改变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镜(SEM)观察BALB/c小鼠耳蜗Corti器毛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测定动物ABR反应阈值.DNA提取PCR扩增分析基因型.结果 6月龄BALB/c小鼠耳蜗底回内外毛细胞有连续的缺失,静纤毛束有融合、散乱、变短和失去劲度.ABR阈值呈中到重度听力损失.证明种系特异的Ahl基因位点和基因功能.结论耳蜗毛细胞静纤毛束融合、散乱、变短是老年性聋早期的主要病理改变,mdfw与Ah1的表现形式是同一基因位点,可能与myosin基因突变有关.

  • 先天性耳聋基因筛查与诊断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张晶

    先天性耳聋是人类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1个耳聋患儿,其中50%被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1].我国2006年残疾人调查的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听力残疾患者2 780万人,并且每年有2.3万新生聋儿出生,此外还有5~6万迟发型耳聋的患儿被发现[2].耳聋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由于受到技术条件限制,既往对于耳聋的诊断往往止步于描述性诊断,对深层的致病原因则无法探及.近年来,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先天性耳聋的致病基因被发现和克隆,耳聋基因诊断已经进入临床应用,对遗传性耳聋的诊断及早期预防和预后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耳聋基因检测在诊断迟发型遗传性耳聋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莉;黄春艳;康银兰;马晓曼

    目的 利用基因检测技术筛查迟发型遗传性耳聋患者,给予指导、干预以提高后期生活质量.方法 对健康体检儿童采集外周血血片,采用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ARMA-PCR)的方法,检测中国人群高突变频率耳聋基因位点,根据检测结果给予遗传咨询和预后、干预指导.结果 检测出GJB2基因235 decC携带者8例;SLC26A4基因IVS7-2 A>G携带者7例;线粒体12s rRNA 1555 A>G纯合突变1例.结论 耳聋基因检测可应用于听力筛查,弥补传统听力筛查的漏洞,检出携带耳聋突变基因的高危人群,给予合理指导及干预.

  • 先天性人巨细胞病毒感染

    作者:王子威;侯新琳

    一、流行病学人巨细胞病毒(CMV)是宫内感染常见的病毒,可导致患儿多种出生缺陷,亦是引起非遗传性耳聋常见的原因.妇女在初次感染CMV后,病毒会在体内持续多年.怀孕时免疫功能相对低下,可能会导致病毒再活化和无症状病毒排出.年轻母亲感染CMV的几率相对较高.如果孕母初次感染CMV,则有30%~40%的几率导致胎儿宫内感染.CMV传播途径可分为产前(先天性感染)、产时(50%的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受到感染)和产后(母乳喂养、输血等)感染.

  • 关于人工耳蜗植入治疗遗传性耳聋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瑜;纳玉萍;郭敏

    耳聋的致病因素复杂,50%以上由遗传因素所致.遗传性耳聋80%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其中70%~80%为非综合征性耳聋,15%~24%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其余1%~2%为连锁遗传模式.母系遗传性聋发病多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诱发有关,不当用药会造成敏感个体的重度感音性聋.目前发现大约120个耳聋致病基因,包括数个耳聋重点致病基因:GJB2、SLC26A4及线粒体DNA A155 5G突变等.人工耳蜗是一种生物医学工程装置,可以帮助听力障碍人士恢复听力和言语交流能力的.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工耳蜗植入技术已日趋成熟,其临床应用在我国也得到了逐步开展,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然而,人工耳蜗植入并非适合所有耳聋患者,其适应症还在进一步的总结和探索当中,明确患者的耳聋病因是衡量手术指针的首要因素.本文就应用人工耳蜗植入治疗遗传性耳聋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作简要介绍.

  • MtDNA 12SrRNA基因1555G点突变10家系表型分析及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

    作者:李为民;韩东一;袁慧军;王幼勤;曹菊阳;杨伟炎

    目的:探讨线粒体基因(mtDNA)1555G点突变与遗传性耳聋的关系及突变家系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AmAn)耳毒敏感性差异的原因.方法:收集10个遗传性耳聋家系,抽取外周血,提取DNA;PCR扩增mtDNA目的片段,以A1w 26 I环限制性内切酶检测1555G点突变;对mtDNA 12SrRNA及16SrRNA基因测序.按有无AmAn用药听力差别以及用药至发病间隔将10个家系分为AmAn耳毒敏感及不敏感两类,分析两种表型与基因序列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经酶切及测序证实,10家系均含mtDNA1555G点突变.表型分析显示AmAn耳毒敏感及不敏感家系各5个.基因测序显示:mtDNA 16SrRNA基因序列变化为:2230G点突变、2230AG插入、2243AG插入,均出现在AmAn耳毒敏感家系中,呈母系遗传;不敏感家系中未发现.结论:单纯1555G点突变家系表现为无诱因的渐进性遗传性耳聋或先天性耳聋;1555G突变合并16SrRNA基因突变者对AmAn高度敏感,表现为家族性AmAn敏感致聋.

  • 基因芯片技术在检测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毛华芬;孙玉华;杨舒婷;郑安舜;刘双;王雷雷

    目的:探究基因芯片技术在检测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的50例样本为研究对象,对遗传性耳聋基因进行诊断,结合现行常规检测方法,观察其临床诊断价值,分析其发展前景.结果 两种检测方式诊断率无明显差异,基因芯片技术能够更加准确检测其基因异常情况,耗时更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因芯片技术在检测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的应用中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通量更高,耗时更低,对耳聋的病因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138 条记录 7/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