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醒脑抗栓灵对脑中风治疗作用的研究

    作者:于德志;莫宗琪;刘树刚;任守海

    观察醒脑抗栓灵对实验动物的镇静、抗血栓、减少脑梗塞面积作用.结果表明,静滴醒脑抗栓灵2.0g生药/kg,使小鼠自主活动数减少,同剂量对给予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小鼠有明显的协同作用;2.0g生药/kg的醒脑抗栓灵和牛黄清心丸均使小鼠凝血时间明显延长,并能抑制大鼠体外、体内血栓的形成,尤对体内血栓抑制更为明显;静滴1.0g生药/kg醒脑抗栓灵,能减轻局部脑缺血大鼠的行为障碍和一定程度的减少脑梗塞面积的作用.

  • 醒脑抗栓灵对脑中风治疗作用的研究

    作者:于德志;莫宗琪;刘树刚;任守海

    观察醒脑抗栓灵对实验动物的镇静、抗血栓、减少脑梗塞面积作用.结果表明,静滴醒脑抗栓灵2.0g生药/kg,使小鼠自主活动数减少,同剂量对给予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小鼠有明显的协同作用;2.0g生药/kg的醒脑抗栓灵和牛黄清心丸均使小鼠凝血时间明显延长,并能抑制大鼠体外、体内血栓的形成,尤对体内血栓抑制更为明显;静滴1.0g生药/kg醒脑抗栓灵,能减轻局部脑缺血大鼠的行为障碍和一定程度的减少脑梗塞面积的作用.

  •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IL-1Ra mRNA表达的调节

    作者:许贞峰;吴根诚;曹小定

    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是一种前炎性细胞因子,在缺血性病理损伤中起重要作用.IL-1受体拮抗剂(IL-1Ra)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本文通过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后IL-1β mRNA和IL-1Ra mRNA表达的调节,以探讨电针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本实验采用原位杂交、RT-PCR技术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MCAo)模型上,观察到大脑皮层IL-1β mRNA在再灌注2 hr,6 hr,12 hr后表达明显增加.

  • 黄芪总皂苷和三七总皂苷配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影响

    作者:任周新;李丽;李君;罗永明

    目的:运用线栓制作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观察黄芪总皂苷和三七总皂苷配伍对脑梗塞百分率的影响.方法及结果:应用二因素五水平均匀设计方法,观察到黄芪总皂苷16 mg/kg和三七总皂苷40mg/kg配伍时,抗脑梗死形成作用佳,2×2析因设计试验发现该剂量下两药配伍对于大鼠脑梗死有相加的保护作用.结论:黄芪总皂苷和三七总皂苷配伍具有协同的抗脑梗死作用.

  • 黄连解毒汤的组合树脂精制物在脑缺血模型大鼠体内的整合药动学研究

    作者:王文哲;邱碧菡;周静;潘林梅

    目的:研究黄连解毒汤有效部位(Huanglian Jiedu Tang active fraction,HLJDTAF)在脑缺血模型大鼠体内的整合药动学.方法:采用电凝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MCA),建立脑缺血模型(MCAO),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灌胃给予黄连解毒汤有效部位(HLJDTAF)后按不同时间点采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檗碱、巴马汀、黄芩苷、栀子苷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建立整合药动学模型.比较单-成分的药动学参数与整合药动学参数的差异.结果:假手术组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Cmax分别为(17.95 ±3.18) mg·L-1·h,(1.37±0.51) mg·L-1,平均驻留时间(MRT)(0-t),t1/2z分别为(11.19±0.59)h,(68.28±44.56)h;模型组AUC(0-t),Cmax分别为(18.65±1.00) mg·L-1·h,(1.61 ±0.12) mg·L-1,MRT(0-t);t1/2z分别为(9.61 ±0.39)h,(15.04±3.73)h.可知,相对于假手术组,模型组AUC(0-t),Cmax较高,MRT(0-t),t1/2z较小.说明黄连解毒汤有效部位在脑缺血模型大鼠体内吸收较好,达峰浓度更高;同时代谢加快,在体内停留时间较短.结论:黄连解毒汤有效部位(HLJDTAF)的整合药动学特征与单个成分的药动学特征基本一致.所获参数能够大程度上表征中药复方多效应成分整体的体内处置规律,为建立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

  • 黄连解毒汤中指标性成分药动学与药效学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钱智磊;李欢;朱华旭;潘林梅;郭立玮

    目的:研究黄连解毒汤中指标性成分在火热证脑缺血损伤模型大鼠的时量关系与抗火热证脑缺血效应的相关性.方法:火热证电凝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给药组,假手术组.给药组大鼠复制火热证脑缺血模型成功后灌胃给予黄连解毒汤,按0.083,0.25,0.5,0.75,1,2,3,4,6,8,12,24 h时间点取血,测定各指标性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时变化,绘制药-时曲线;取模型组,给药组,假手术组0.083.0.25,0.5,1,2,3,4,6,8,12,24 h时间点的脑组织,测定脑组织中自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绘制时-效曲线.结合药时曲线和时效曲线,评价黄连解毒汤指标性成分在黄连解毒汤治疗火热证脑缺血疾病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黄连解毒汤指标性成分的药动学行为不同;药效实验表明3种指标性成分的起效时间不同,持续时间亦不相同;黄连解毒汤的抗火热证缺血性脑损伤作用与其指标性成分的血药浓度密切相关.结论:黄连解毒汤全方能发挥抗火热证缺血性脑损伤作用,其作用的强弱与方中主要指标性成分在体内的含量相关,且各主要指标性成分发挥效应的时效存在差异.其对火热证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炎作用相关,与传统中医上认为的黄连解毒汤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相一致.

  • 灯盏细辛注射液中绿原酸和野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作者:水文波;贺庆;徐隽佳;程翼宇

    灯盏细辛注射液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该注射液的原药材灯盏细辛是菊科植物短亭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Vant.)Hand-Mazz的干燥全草,又名灯盏花、东菊.灯盏细辛的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咖啡酸酯类等[1-3],药理研究报道其主要有抗脑缺血、抗心肌梗死、降低血液胆固醇及纤维蛋白、保护微血管内皮、抗肝纤维化、抗炎等作用[4-5].绿原酸和野黄芩苷是灯盏细辛注射液中两种主要活性成分.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灯盏细辛注射液中绿原酸和野黄芩苷的含量,为灯盏细辛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依据.

  • 高翅果菊化学成分及lactuside B的抗脑缺血活性研究

    作者:詹合琴;郭兰青;崔建敏;闫福林

    目的 研究高翅果菊Pterocypsela elata根茎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探讨lactuside B的抗脑缺血活性.方法 采用柱色谱对植物中的提取物进行分离提纯,并利用现代波谱方法分析鉴定,确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大鼠不完全性脑缺血模型,测定大鼠脑组织的含水量、MDA和SOD值,检测lactuside B的抗脑缺血活性.结果 从该植物中分离出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莴苣苷B(lactuside B,1)、11β,13-二氢莴苣内酯乙酸酯(2)、β-谷甾醇(3)、胡萝卜苷(4)、(24R)-5α-豆甾-7,22(E)-二烯-3α-醇(5)、3,3',4-三甲氧基鞣花酸(6)、β-香树脂醇(7)、齐墩果酸(8)、二十六碳酸(9)、硬脂酸(10).其中化合物1为主要成分,得率0.15%;lactuside B可降低脑组织含水量,降低缺血后脑组织MDA的量,升高SOD的量.结论 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化合物1为主要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脑缺血作用.

  • 醒脑静注射液在急症抢救中的应用近况

    作者:杨俊阁

    醒脑静注射液在急症抢救中应用广泛,诸如对昏迷、中毒、脑血管病、高热等效果显著,现综述如下。1 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如心搏骤停复苏后,严重休克纠正后,脑梗死再通后等,常常存在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而它则是引起脑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王万铁等〔1〕通过动物研究,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CIRI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期间,实验动物血浆和脑组织一氧化氮(NO)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下降(P均<0.05),内皮素(ET)及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P均<0.05),超微结构发生异常改变。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后,上述各指标的异常变化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故认为醒脑静注射液对CIRI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提高机体NO水平、降低ET及氧自由基水平有关。

  • 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的实验研究进展

    作者:廖春来;佟丽;沈剑刚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尾、川芎、赤芍、地龙、桃仁、红花组成,是益气活血之名方,临床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并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及周围神经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近年来随着大量深入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较全面地阐明了该方的药理作用机制.现就其抗脑缺血的实验研究综述如下.

  • 中药提取物对脑缺血药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赵强;王彩霞

    近年来,钙超载、毒性氧自由基和兴奋毒等学说的出现,为脑缺血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奠定了基础,一些治疗脑缺血的药物如钙通道阻滞药、自由基清除剂和兴奋性氨基酸(EAA)拮抗剂也应运而生,但迄今尚无较理想的治疗药物.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传统治疗脑缺血方药的基础上,对组方中的各种单味中药材的抗脑缺血活性组分进行分离,并对其在抗脑缺血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对近年来部分生物碱类、黄酮类、皂甙类中药提取物对脑缺血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和总结.

  • 口服黄连水煎液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作者:尚艳华;曲晓梅

    脑血栓、脑中风是一种常见病,而且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黄连水煎液是由中药黄连加工而成的,文献记载黄连可对抗心肌缺血,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但有关黄连抗脑缺血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通过建立小鼠和大鼠四种脑缺血模型,观察黄连水煎液对四种模型相关指标的影响,进而研究黄连水煎液的脑缺血保护作用.

  • 芳甲酰烷基哌嗪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脑缺氧缺血活性

    作者:李建其;黄丽瑛;夏玉叶;翁志洁;闵旸;张椿年

    目的设计合成芳甲酰烷基哌嗪类化合物.研究它们的抗脑缺氧缺血活性并评价此类化合物作为脑中风治疗剂的潜力.方法哌嗪经甲酰基或苄基保护后,与相应的卤代芳烃进行烷基化反应,制备47个芳甲酰烷基哌嗪类化合物;以化学品致小鼠缺氧模型、大鼠四动脉结扎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及大鼠大脑中动脉结扎脑缺血模型,测试了目标化合物的抗脑缺氧、脑缺血活性;采用NMDA所致大鼠原代培养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损伤模型,研究化合物Ⅲ2对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与结论共合成47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经质谱、核磁共振谱确证.药理试验显示:47个化合物中,15个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缺氧活性;8个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全脑缺血活性;3个化合物显示较强的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作用;化合物Ⅲ2同时具有较强的抗脑缺氧缺血活性及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具有作为新型抗脑卒中脑神经保护剂深入开发的价值.

  • 芹菜籽油抗脑缺血作用的研究

    作者:徐成;沈志斌;丁倩;曹颖林

    目的:研究芹菜籽油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形成急性实验性不完全性脑缺血模型,观察芹菜籽油对脑指数和脑含水量的影响;用栓线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观察芹菜籽油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神经症状、脑梗塞范围和海马区谷氨酸(Glu)含量的影响.结果:芹菜籽油能够明显降低大鼠脑指数和脑含水量;改善急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症状,降低脑梗塞范围和Glu的含量.结论:芹菜籽油对脑缺血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红素氧合酶-1、非结合胆红素含量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吕祥兄;丁美萍;郭远瑜;李晓彤;石海涛

    氧自由基的增加及其脂质过氧化损伤是脑缺血损伤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引起缺血性后继发脑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研究表明在应急状态下血红素氧合酶-1(HO-1)可作为保护性蛋白被诱导,以防御体内由细胞因子介导的凋亡[1],有良好的抗脑缺血损伤作用.本研究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急性期血清HO-1、非结合胆红素(UCB)的动态变化,旨在探讨HO-1、UCB在脑梗死中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

  • 黄连解毒汤中栀子苷在脑缺血大鼠体内的PK-PD研究

    作者:江海均

    目的 研究黄连解毒汤中栀子苷在脑缺血损伤模型大鼠的药动学体内行为及其与药效学相关性研究.方法 电凝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灌胃给药黄连解毒汤后按不同时间点取血,测定栀子苷在大鼠体内的药时变化,绘制药时曲线;测定含药血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值绘制时-效曲线.结合药时曲线及时-效曲线,比较给药相同剂量的黄连解毒汤后栀子苷在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中的血药浓度差异.结果 栀子苷在模型组大鼠体内吸收迅速,代谢快,维持的时间长,体现了在体内较强的循环性特点;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大鼠栀子苷吸收充分,血清MDA含量明显升高,黄连解毒汤能显著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MDA的含量,效时曲线呈现双峰现象;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大鼠血清SOD活性降低,黄连解毒汤能升高脑缺血大鼠血清SOD活性,效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结论 黄连解毒汤能发挥抗缺血性脑损伤作用,发挥作用与栀子苷在体内的含量有关,栀子苷抗缺血性脑损伤与SOD的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有关.

  • 黄连解毒汤抗脑缺血有效部位中栀子苷的药动/药效学研究

    作者:周静;邱碧菡;潘林梅;朱华旭;郭立玮

    目的:研究黄连解毒汤有效部位(HLJDTAF)中栀子苷在脑缺血模型大鼠的体内药动学行为与其药效学相关性.方法:电凝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 MCA),建立脑缺血模型(MCAO),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灌胃给予HLJDTAF后按不同时间点采血,测定栀子苷在大鼠体内的药-时变化绘制药-时曲线;测定含药血浆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绘制时效曲线.结合药-时曲线及时-效曲线,比较给予相同剂量的HLJDTAF后栀子苷在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中的血药浓度差异.结果:栀子苷在模型组大鼠体内吸收迅速,代谢快,维持的时间短,体现了在体内较强的循环性特点;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大鼠体内栀子苷吸收充分,血浆MDA含量明显升高,HLJDTAF能显著降低MCAO大鼠体内MD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大鼠血浆SOD活性降低,HLJDTAF能升高MCAO大鼠血浆SOD活性.结论:HLJDTAF能发挥抗缺血性脑损伤作用,其作用的发挥与栀子苷在体内的含量有关;栀子苷抗缺血性脑损伤与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有关.

  • 倒卵叶五加不同提取部位纤溶活性、抗血栓、抗脑缺血药理作用比较

    作者:朱爱华;杨均;张艺芳;李雪;熊山;史文静

    目的:研究倒卵叶五加茎不同提取部位的抗血栓、抗脑缺血药理作用.方法:采用纤维蛋白平板法、小鼠断头喘息时间试验法、尾静脉注射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发小鼠体内血栓形成法、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法,观察倒卵叶五加不同提取部位纤溶活性、抗脑缺血、抗体内血栓、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强弱,以期找到药理作用较强的活性部位.结果:倒卵叶五加茎水提浸膏、水提醇沉浸膏、醇提浸膏、醇提柱层析浸膏均具有较强的溶栓、抗血栓、抗脑缺血、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理活性.结论:倒卵叶五加的提取物有显著的抗血栓、抗脑缺血作用,其中醇提柱层析浸膏作用强.

  • 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及耐缺氧实验研究

    作者:李伟;石继连;贺福元

    补阳还五汤系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首载,由黄芪、当归、芍药、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等药物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在抗血栓、抗脑栓血、抗衰老、抗血脂及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都有广泛的作用[1].笔者利用小鼠对补阳还五汤的抗脑缺血和耐缺氧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为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和耐缺氧的临床应用提供其实验依据,现将其实验方法和结果介绍如下.

  • 中风通络丸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影响

    作者:邓巧君;周顺;刘丰贤

    目的:观察中风通络丸抗脑缺血的作用,为其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各组雄性 SD 大鼠采用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造模后各组大鼠继续给药3d。于造模后24h 及末次给药后次日,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麻醉取脑,TTC 染色,测量梗死面积并计算梗死率。结果:中风通络丸中、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大鼠脑缺血模型神经功能评分等级,显著减少脑缺血所致的脑梗死面积百分比。结论:中风通络丸能明显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症状,降低脑脏器系数及脑梗死面积百分比,具有明显抗脑缺血作用。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