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疗效.方法 对收治的早期肺癌行全胸腔镜微创手术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行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生存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总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11.3个月(95% CI:6.9 ~ 10.6),中位生存期为30.9个月(95% CI:20.5~25.2);对照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及中位生存期略高于观察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具有医源性创伤低、疼痛轻、术后恢复迅速的特点,可有效清除肺部病灶,患者生存期与肺叶切除术基本无差异,可作为不耐受肺叶切除术或合并其他高危疾病的肺癌患者患者治疗手段.
-
腹腔镜下垂体后叶素联合病灶清除术与楔形切除术治疗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垂体后叶素联合病灶清除术与楔形切除术治疗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 该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输卵管间质部妊娠47例,根据患者的生育要求及术前血β-hCG情况选择手术方式.研究组(垂体后叶素联合病灶清除术)22例,腹腔镜下先在病灶周围注射垂体后叶素6u加生理盐水10ml,再切开病灶隆起部位,吸出孕囊及附属组织,可吸收线缝合切口;对照组(楔形切除术)25例,腹腔镜下楔形切除病灶,可吸收线缝合切口.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血β-HCG值恢复正常时间.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血β-HCG值恢复正常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1例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结论 腹腔镜下垂体后叶素联合病灶清除术治疗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在彻底清除妊娠病灶的同时,保留了患者子宫和输卵管的完整性,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
-
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下三种手术方式的结果比较
1 文献来源Nakamura H,Taniguchi Y,Miwa K,et al.Comparison of the surgical outcomes of thoracoscopic lobectomy,segmentectomy,and wedge resection for clinical stage Ⅰ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J].Thorac Cardiovasc Surg,2011,59(3):137-141.2 证据水平2b.3 背景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虽已成为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切除方法仍有争议.
-
肺良性透明细胞瘤一例
肺良性透明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原发于肺的良性肿瘤,报道较少,术前诊断困难.现报道一例并结合文献复习.病例资料患者男,47岁,体检发现右下肺肿瘤样病变一月余.患者无特殊症状,自觉偶有咳嗽,咳少许白色粘液样痰,无胸闷、胸痛、咯血、畏寒、发热、盗汗等不适.有15年吸烟史,20支/d.体格检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胸部平片示右下肺心缘旁边缘光滑的圆形结节影(图1).CT平扫见右肺下叶背段见边缘光整、无分叶及毛刺的结节影(图2a),病灶密度均匀,CT值约39HU,呈典型"钱币样"改变(图2b),CT增强扫描示右肺小结节于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均轻度不均匀强化.完善相关术前准备后行右肺下叶楔形切除术.
-
CT引导下带钩钢丝合并美兰染色术前定位在胸腔镜孤立性肺结节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孤立性肺小结节(small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被发现,据报道,高达40% ~ 58%的SPN为恶性病变[1].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楔形切除术是一种微创、快速、安全、有效的诊断、治疗手段,且能完整地切除病灶,能够取得足够多的标本,其诊断准确率近100%.但是VATS的成功率受到病灶术中定位的限制,因此,对病灶进行术中定位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对32例患者的36枚SPN,于VATS前行CT引导下带钩钢丝定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负压引流管在单孔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后加速康复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单孔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后留置负压引流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在该院胸外科行单孔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的病例,根据留置胸管的类型分为传统胸管组(n=38)和负压引流管组(n=35),分析两组间性别、年龄、吸烟史、使用枪钉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负压引流管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传统胸管组[(4.0±0.6)cm vs.(4.5±1.0)cm,P=0.010;(2.6±0.7)d vs.(3.0士0.6)d,P=0.013)],而两组的胸腔引流量和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4.7±57.4)mL vs.(211.0±71.4)mL,P=0.208;8.6%vs.0,P=0.105)].结论 单孔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后使用负压引流管对于严格筛选的患者是安全可行的,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的发展需求.
-
Meckel憩室并间歇性消化道大出血2例报道
病例1 男,19岁,因反复便血4年,加重19 h入院.4年来曾3次因下消化道大出血住院治疗,经胃镜、钡餐、纤结镜等检查无阳性发现.核素扫描发现右下腹异位胃黏膜显影.每次住院经止血、输血、抗炎、补液等保守治疗控制出血.此次入院前19 h再次解鲜红色大便3次,总量约为800 ml,伴心慌、头昏.经当地医院治疗无效,急诊入我院.查体: BP 100/60 mm Hg(1 mm Hg=0.133 kPa),P 100次/min.贫血貌,精神差.腹软,无压痛,肠鸣音8次/min.入院后,继续便血2次,总量约1 200 ml.患者出现明显失血性休克表现.经积极输血、止血、补液等抢救治疗,休克初步缓解后急诊行剖腹探查.术中见: 距回盲瓣30 cm处回肠系膜对侧缘有一约3 cm×3 cm×2 cm大憩室,憩室以远回肠及升结肠内有200 ml暗红色液体积聚,憩室底部有约0.5 cm×0.5 cm的糜烂面.术中行憩室肠段楔形切除术,回肠创缘横向内翻缝合.术后便血停止,6 d后痊愈出院.术后病检: 回肠憩室伴胃黏膜异位.
-
胃Dieulafoy病致上消化道大出血2例报告
病例1 男,46岁.因反复呕血、黑便2年,再次大量呕血2 d入院.查体: P 96次/分,BP 90/62 mm Hg(1 mm Hg=0.133 kPa),贫血貌,腹平,无腹壁静脉怒张,全腹无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查Hb 49 g/L,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胃镜检查提示胃体溃疡,食管下段及胃底静脉无曲张.经内科治疗3 d无效转入外科行急诊手术.术中探查胃壁未发现溃疡瘢痕,纵行切开胃前壁,见胃腔内有凝血块320 g及鲜血250 ml,清除积血后未发现明确出血灶,遂将胃黏膜展平,见胃体前壁的黏膜皱襞内有一直径1.2 mm裸露动脉血管呈搏动性出血,行包括出血动脉在内的胃楔形切除术.术中输血800 ml.痊愈出院.病理诊断: 胃Dieulafoy病.随访5年未再出血.
-
纵隔卵黄囊瘤一例
患者男,21岁.咳嗽、发热、右胸痛1个月.体检:体温38.0℃,血压105/80 mmHg(1 kPa=7.5 mmHg),双侧颈静脉充盈,气管居中,右肺呼吸音低,心律齐,心音低钝,心率82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肝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胸部CT示:右前纵隔有巨大包块,大小15 cm×15 cm×7cm,边缘不规则,密度均匀,未见钙化.血清甲胎蛋白(AFP)>1 000 ng/ml.在全身麻醉下胸骨正中切口手术,术中见右前纵隔有巨大包块,形态不规则,分叶,包膜不完整,肿块紧贴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及无名静脉,侵犯心包、右上肺、前胸壁,右胸腔积液约500ml ,心包积液约200ml,均为暗红色陈旧血性液体.右肺下叶前基底段孤立性结节约2 cm×2 cm×2 cm大小,质硬.行纵隔肿瘤切除,右肺下叶切除术,右肺上叶楔形切除术.术前中心静脉压20 cmH2O(1 kPa=10.2 cmH2O),术后降至8 cmH2O,术后10天恢复.查血清AFP仍>1 000 ng/ml,放弃进一步治疗,自动出院.病理诊断:右前纵隔卵黄囊瘤右肺转移( 图1).
-
微小结节肺癌手术治疗方法综述及探讨
1微小结节肺癌手术治疗的历史演变和意义
早至20世纪30年代,手术治疗肺癌的首选术式是全肺切除术,而同期为了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等良性肺部疾病而施行的术式中已经出现了肺段切除术[1,2]。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遵循肿瘤手术的二大原则,即大限度地切除肿瘤组织,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式逐渐发展成为胸外科医生治疗肺癌的标准术式[3]。在1995年,肺癌研究组(Lung Cancer Study Group, LCSG)[4]曾尝试将亚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和楔形切除术)应用到肺癌的外科治疗中,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临床实验的研究,全部入组的247例周围型临床分期T1N0M0的肺癌患者被随机分为亚肺叶切除组和肺叶切除组。亚肺叶切除术组的局部复发率明显高于肺叶切除组(12%vs 8%, P=0.008),虽然肺叶切除组的5年生存率高于亚肺叶切除组,但二者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73%vs 56%, P=0.06)。因此,肺叶切除术作为外科标准术式在肺癌治疗中的地位再次得到了巩固。 -
耳廓楔形切除术在耳廓瘢痕疙瘩整复中的应用
因穿耳孔导致的耳廓瘢痕疙瘩常有发生,耳廓瘢痕疙瘩不仅影响美观,同时还存在局部痛和痒感.耳廓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压迫疗法、放疗、药物注射或上述方法的联合应用.我院自2007年~2012年采用耳廓楔形切除术治疗耳廓瘢痕疙瘩2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乳头乳房楔形切除术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目的总结3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行乳头乳房楔形切除治疗结果,探讨该术式的意义.方法34例患者均在确定病变范围后做乳头乳房楔形切除,完整切除了乳晕处的肿瘤及壶腹处和乳腺组织内扩张的乳管并切除了乳管在乳头的开口.结果全组34例治愈.乳晕处切口无明显瘢痕,术后随访手术局部无复发.结论乳头乳腺楔形切除术是治愈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合理术式.
-
胃平滑肌肉瘤(附5例报告)
1 临床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20~58岁,平均39岁,病史长10年,短7天.上腹部不适或疼痛4例,腹部肿块3例,消化道出血(黑便或呕血)3例,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4例.X线钡剂造影:胃内型4例,胃外型1例.胃镜检查可见粘膜下肿物.病理检查均未见瘤组织.肿瘤位于贲门区1例,胃近端(底或体)3例,窦部1例;小弯侧4例,大弯侧1例,肿块直径在5cm以上者2例,5cm以下或未扪到者3例.行胃大部切除术4例,胃楔形切除术1例.术后随诊5例,3例术后2~3年死亡,健在2例,分别为5年、7年.
-
晚期结肠癌综合治疗1例
1病例报道患者,男性,38岁,主诉:升结肠癌及左肝外叶包块切除术后3周.患者于2011年3月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右下腹持续性疼痛,间断性加剧,伴水样便,大便习惯改变.4月1日在外院行肠镜检查,病理示:(升结肠)中分化腺癌.胸腹部 CT 示:左肺下叶结节影;肝左叶外侧稍低密度影,不排肝外转移.遂于2011年4月7日在该院行全麻下右半结肠切除术+左肝外叶包块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升结肠)中分化管状腺癌 II 级,侵犯肠壁全层及周围脂肪组织,标本两侧切缘均未见肿瘤累及,肠旁淋巴结未见转移(0/7),送检左肝组织为结肠癌肝转移.术后标本行KRAS 基因检测为突变型.既往无特殊,直系亲属中无肿瘤、高血压病、糖尿病等遗传性疾病.术后恢复可,入我科进一步治疗.2011年4 月 28日我院胸腹部 CT 示:左肺内可见3个结节影,大约2.8 cm×2.0 cm,考虑为转移;左肝外叶及右肝后叶下段分别见一转移灶,大者约3.1 cm×2.5 cm.CEA、CA199等肿瘤标志物正常.入院诊断:升结肠癌Ⅳ期,治疗过程:1)一线治疗:2011年4 月 29日行 FOLFOXIRI 三药方案化疗1周期,具体为伊立替康165 mg/m2,d1+奥沙利铂85 mg/m2,d1+亚叶酸钙400 mg/m2,d1+5-FU 2600 mg/m2(亚叶酸钙结束后持续泵入46 h).之后从5月13日至 8 月 8日给予改良 FOLFIRI 方案联合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7周期,具体为伊立替康:180 mg/m2,d1+亚叶酸钙400 mg/m2,d1+5-FU 2600 mg/m2(亚叶酸钙结束后持续泵入46 h),贝伐珠单抗5 mg/kg,d1,q2w.期间于2011年6月11日复查胸腹部 CT 示:部分病灶消失或缩小,疗效为部分缓解(PR).2)维持治疗:联合化疗后出现明显腹泻不能耐受,且患者因经济原因无法继续贝伐单抗维持治疗,遂于2011年 8 月24日至11月17日期间改行单药卡培他滨维持化疗 3周期,具体为2500 mg/m2,d1~14,q3w.期间出现2级手足综合征,减量后仍无法耐受,后于2011年 12 月 8日、12月29日行贝伐珠单抗(7.5 mg/kg,q3w)靶向维持治疗.2012 年 1 月 19日复查胸腹部 CT示:肝内转移病灶消失,肺内仅存左下肺1个病灶,且较前缩小.3)转移病灶的手术切除:2012年2月18日,患者行左下肺转移病灶切除术.
-
腹腔镜胃腔外楔形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疗效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腔外楔形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8年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共3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胃腔外楔形切除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长方面的表现都要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并发症出现率为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5%,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胃腔外楔形切除术对胃间质瘤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利于患者身体的早日恢复,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与开腹手术治疗胃间叶源性肿瘤(主要是胃间质瘤)对比,探讨腹腔镜治疗胃间叶源性肿瘤(主要是胃间质瘤)的治疗方法,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2012年收治的57例胃间质瘤的患者资料。其中采取传统开腹手术的25例,腹腔镜手术的32例,均采用楔形切除术。将其分为2组,比较其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分别为:90min、3.5cm、37ml、5d、0%vs 135min、17cm 、120ml、9d、4%。结论:与开腹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且安全有效,是目前外科治疗胃间质瘤好方法。
-
胸腔镜辅助微创全肺切除术后护理体会
胸外科常规术式有肺叶切除术,肺段或楔形切除术,袖状切除术以及全肺切除术。其中全肺切除术主要应用于病灶位于或已侵犯至肺门结构,且肺叶切除术或者袖状切除术均无法彻底切除病灶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