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叶切除术后单、两根胸腔引流管引流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 应用meta分析比较肺叶切除术后单、 两根胸腔引流管的引流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光盘数据库(CBM disc)、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VIP),收集关于肺叶切除术后置入单根胸腔引流管及两根胸腔引流管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检索时间均从数据库建立之初至2015年12月止.对于所纳入文献资料均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表评价其质量,并提取相关资料.统计软件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检出相关文献720篇,根据纳入标准终入选9篇,共108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两根胸腔引流管相比,单根胸腔引流管减少了术后胸腔引流量,缩短了术后胸管留置时间,缩短了住院时间,但在拔除胸管后再次胸穿或置管数,术后死亡率及术后持续肺漏气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现有的临床资料显示:相比于两根胸腔引流管,单根胸腔引流管是肺叶切除术后更好的选择.但因研究质量和研究样本的局限性,上述结论仍有待设计严谨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再加以验证.
-
三种引流管在胸腔闭式引流中的应用经验
小儿气胸、胸腔积液是临床常见的胸部病变,往往需要行胸腔闭式引流术以达到治疗佳效果[1-3].目前成人应用于临床的引流材料及方法众多[4-8],小儿较少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分别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带针胸管、乳胶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小儿气胸、胸腔积液,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胸腔闭式引流术47例,男29例,女18例,年龄1个月至17岁,体质量3.1 ~62.0 kg.气胸15例,胸腔积液、液气胸32例.
-
中心静脉导管和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创伤性血胸的对照研究
目的 评价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创伤性血胸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2003年1月至2007年5月期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中心收治的299例创伤性血胸患者按入院日期的单、双号分为导管组(n=156)、胸管组(n=143).导管组从B超定位点按Seldinger法,穿刺置入一次性单腔中心静脉导管,末端接引流袋;传统胸管常规置入,末端接水封瓶.比较两组患者置管的操作时间、治疗成功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镇痛药使用率、手术伤口愈合时间、伤121感染发生率,再对两组中治疗成功的患者,进一步比较其留管时间、相关费用.应用SPSS 13.0软件系统,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导管组的操作时间、术后镇痛药使用率、手术伤口愈合时间、伤口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胸管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治疗成功的患者,其留管时间、相关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血和传统胸管一样安全、有效,且操作简单、创伤小,较传统胸管更易为医患双方接受.
-
一种单人倾倒胸水的方法
胸腔闭式引流是胸外科重要的治疗方法,若患者胸水比较多,医护人员就要及时为患者倾倒胸水,重新倒入500 ml生理盐水水封,由于胸管始终要保持密闭和无菌,实际工作中倾倒胸水时至少要2名医护人员配合或请家属协助.一人倾倒,一人夹闭胸管,这样不仅浪费人力,由于胸管末端暴露在空气中,稍有不慎,就会污染胸管或是贵洒胸水造成环境污染.现介绍一种单人倾倒胸水的方法.
-
后置位胸腔闭式引流患者取半俯卧位可增加舒适感
后置位胸腔闭式引流管是贲门癌与食管癌术后常见的置管方式,一般术后根据病情需要通常置管3~4d.由于该胸管置于左侧胸廓腋后线第5、6肋间隙,其位置较后使患者无法采取相对自由的舒适卧位既符合低位引流原则又减轻疼痛.如何采取既有利于病情恢复与引流,又能使患者感觉舒适的佳卧位,是外科体位护理中的难题.为此我们对2001年2月至2002年6月期间的21例后置位胸腔闭式引流患者的半俯卧位与侧卧位主观舒适度、受压肢体的外周血氧饱合度(SpO2),进行了观察与比较,现报告如下.
-
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手术治疗新进展
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ATS)应用到肺癌的治疗已有接近20年的时间,目前VATS解剖性肺叶切除术已成为治疗早期肺癌的根治性手术方式之一,其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势已被广泛接受,并且近些年一些系统性回顾以及临床大样本研究发现,相对于传统开胸手术,VATS能够缩短胸管留置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小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获得不亚于开胸手术的预后效果[1-2]。
-
肺部分切除术后胸腔引流管拔除时机的现状及进展
留置胸腔引流管(胸管)已成为胸部外科手术后常规操作,其目的是引流胸腔积液与积气,促进肺复张,减少肺部并发症。另一方面,留置胸管本身会引起疼痛,妨碍患者咳嗽、下床活动,不利于肺功能的恢复。临床经验提示胸管留置时间与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由于缺乏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在术后胸管拔除时机方面仍未取得共识。大多数临床医生仍根据自身经验判断拔除胸管的时机。术后拔除胸管常见并发症为复发性胸腔积液和气胸[1],因此,拔除胸管前除外胸腔感染因素,主要依据肺膜是否有漏气、胸腔积液量两个方面。一般认为无胸腔出血、感染等迹象,咳嗽水封瓶中无气泡溢出,复查胸片患侧肺复张良好,术后胸液量<150 ml/24 h,可安全拔除胸管[2]。现将肺部分切除术后胸管拔除的现状及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肺切除术后并发食管胸膜瘘2例
例1 男,56岁.左肺鳞癌,中央型,IIIa期.于1995年4月全麻双腔气管插管下行左全肺切除,肺门、隆凸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第1、2 d体温38℃,气管居中夹闭胸管,加强咳嗽排痰及抗感染治疗;第3、4 d体温升至39℃,间断开放胸管引流出暗红色混浊液体分别为200 ml和300 ml,仍未引起重视;至第5 d体温达39.5℃,且左胸管内伴食物残渣样褐黄色脓性液体引流出约200 ml,考虑有食管胸膜瘘可能,口服美蓝液后证实.立即从原切口进胸,清理、冲洗胸腔后,见左主支气管残端水平以下有长2~3 cm食管纵形裂口,用可吸收缝线2层缝合,再用壁层胸膜覆盖,术后体温在38℃左右,第10 d进食后发现仍有食管胸膜瘘,20 d后带胸管自动出院.
-
胸管负压抽吸治疗术后早期凝固性血胸6例
胸腔出血是开胸术后的严重并发症。1990年至今,我们采用胸管负压抽吸的方法为6例病人治疗,均获痊愈。 资料与方法 本组中男5例,女1例;年龄20~50岁,平均37.5岁。慢性脓胸4例,支气管扩张和机化性血胸各1例。一经确诊,即经皮向血肿中心部位插胸管引流,选用管壁较硬、内径8~12 mm的橡胶管,远端接水封瓶,排气孔接电动负压吸引器。抽吸开始后,不断挤压变动胸管方向和深度,直至血肿消失。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和抽吸液的性状,一旦病人不适应或有新鲜血液抽出,立即停止。 结果 本组治疗后经X线胸片复查,5例血肿完全清除,1例胸膜增厚。未见不良反应。 讨论 胸膜广泛粘连、术中剥离范围大、创面渗血严重,是术后早期凝固性血胸形成的根本原因。凝固性血胸一旦形成,多主张手术治疗〔1〕,也有采用胸腔点滴肝素〔2〕者。手术治疗虽然疗效确切,但短时间内两次开胸会给病人造成极大身心痛苦。因此,我们主张对于诊断明确,证实无进行性出血的病人,采用胸管负压抽吸进行治疗。凝固性血胸早期血肿尚未机化、新生血管还未形成、内在结构比较松散呈胶冻状、有一定的流动性、与肺组织和胸膜无紧密粘连,此时采用负压抽吸不会诱发再出血,易获得成功。而且此方法简单易行、疗效确切,易被病人接受和耐受;如不成功,仍有再次手术机会,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保守治疗手段,对外伤凝固性血胸同样有效。
-
经胸管回收自体血抢救心脏破裂5例
1993年以来,我们收治5例胸部刀伤致心脏破裂病人,经胸管回收胸腔积血,过滤、抗凝后回输,抢救成功4例,死亡1例,报道如下.
-
静脉留置针治疗早产儿气胸
1999年1月至2002年 4月 ,我们收治187例早产儿,其中16例发生气胸,采用静脉留置针替代胸管进行胸腔闭式引流,配合支气管内滴注PS和呼吸机辅助呼吸,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食管癌术后胸内细引流管辅助胸腔闭式引流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后细引流管辅助粗引流管胸腔闭式引流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山西大医院胸外科接受食管癌切除术的112例患者,试验组60例采用细引流管辅助粗引流管胸腔闭式引流术,对照组52例采用常规胸腔闭式引流.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发热时间、术后再穿刺置管次数,术后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4.3±1.3)h和(4.5±0.9)h]、术中出血量[(137±21)ml和(141±21)ml]、淋巴结清扫数目[(18.5±5.2)个和(17.2±2.4)个]、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11例和7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14.9±2.4)d和(20.5±3.2)d]、术后发热天数[(5.8±1.4)d和(7.4±1.4)d]、术后再穿刺置管次数(7次和13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48~72 h静息及咳痰时VAS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食管癌切除术后细引流管辅助胸腔闭式引流更有效,能减少患者术后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
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不同胸腔引流量时拔除胸管对患者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究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不同胸腔引流量时拔除胸管对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胸外科患者选入本次研究,均接受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术后均置胸腔引流管,病例选择时间为2016年6月—2017年6月.按照术后24 h的引流量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在引流量达到100~200 ml时拔管,观察组在引流量达到300 ml的时候拔管.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平均拔管时间与住院时间分别为(3.45±0.37)天和(9.84±1.05)天以及(2.12±0.19)天和(7.05±1.3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2例出现气胸,5例出现胸腔积液,4例出现管口延迟愈合,观察组上述并发症分别有1例、0例、1例、1例.两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经比较存在组间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有效率高于观察组(28.00%vs.6.00%,P<0.05).结论 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在24h胸腔引流量达到300 ml时拔除胸管效果确切.
关键词: 肺癌 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胸腔引流 胸管 -
肺楔形切除术后不留置胸管患者快速康复护理策略研究
目的 探讨肺楔形切除术后不留置胸管患者的快速康复护理策略.方法 71例肺楔形切除术且术后不留置胸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快速康复护理策略,包括术前呼吸道准备、呼吸功能锻炼、肺康复运动训练操及术后早期活动等,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7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后死亡情况、肺部感染情况或伤口需要重新清创缝合情况.4例患者术后需要重新置管,36例患者出现皮下气肿,32例患者出现气胸,31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其中1例积液较多(>800 ml).患者术后住院时间2~5 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3.12±0.88)d.结论 快速康复护理策略可帮助肺楔形切除术术后无胸管患者快速康复,降低并发症,减少术后住院时间.
-
自制长臂T形胸管的临床应用
行肺上叶切除术在置引流胸管时,为防止术后胸腔上方胸膜残腔形成,需分别放置上、下两根胸管,笔者试行放置自行设计的一根T形胸管,可起到原需二根胸管的引流效果,现介绍如下:
-
静脉留置针在胸腔灌注中的应用
胸腔灌注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通过胸管注入胸腔内,再引流出来,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传统的灌注方法按静脉输液法,将输液器的头皮针直接刺入胸管,灌注完毕,拔出头皮针后,用胶布缠于针眼处,以防漏气.
-
电视胸腔镜手术联合双胸管冲洗引流治疗急性脓胸40例
2000年1月-2007年5月,我们对40例急性脓胸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清创并留置双胸管,术后胸腔持续冲洗引流的综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胸瓶固定带在胸腔闭式引流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引流瓶的摆放和携带一直困扰着医护人员和病人,常因不慎造成胸瓶的倾斜、倾倒、位置过高或过低,达不到理想的引流效果,甚至在活动时引发意外脱管,造成护理不良事件.为了提高胸腔闭式引流的有效性、安全性、舒适性,并方便病人下床活动,我们设计制作了胸腔闭式引流瓶固定带.通过临床使用,发现胸腔闭式引流瓶固定带可保证引流有效、安全和活动时的便携性,从而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缩短带胸管时间,受到医生和病人的好评.现报告如下.
-
经胸管注入生物蛋白胶治疗难治性气胸的护理
气胸是一种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的常见病,它是由于脏层胸膜或胸膜下肺组织病变或肺大疱破裂所致.促使胸膜破裂口愈合和胸腔排气减压缓解症状是治疗的关键[1].生物蛋白胶是由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纤维蛋白的粘合剂[2].本院胸外科于2002年3月-2006年6月应用生物蛋白胶治疗32例难治性气胸均获成功,其创伤小,效果好,至今4年余无复发.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
一次性负压引流瓶在开胸术后胸腔闭式引流中的应用
2004年1月-2006年2月,我科先后对105例开胸术后延期拔管的患者,采用一次性负压引流瓶替代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瓶连接胸管,引流胸腔的液体及气体,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