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顽固性呃逆的综合治疗
呃逆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是由于膈神经、迷走神经受到刺激所致.其神经反射中枢在延髓,传导径路为胃黏膜刺激兴奋主要通过迷走神经传到延髓呼吸中枢,一方面兴奋沿网状脊髓束到达隔神经,使膈肌产生强烈节律性收缩,同时呼吸暂停,另一方面,兴奋自迷走神经运动纤维传到咽喉神经产生喉头痉挛,即呃逆.顽固性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隔,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轻者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可不治而愈,若呃逆持续48小时以上则诊断顽固性呃逆.
-
面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
面神经颅外段由面神经核发出的躯体运动纤维构成,从茎乳孔穿出颅外,分支分布于面部的表情肌.按其与腮腺的毗邻关系,可将面神经颅外段分为腮腺前段、腮腺内段和腮腺后段.本文主要介绍面神经的腮腺后段.腮腺后段指由腮腺丛发出的5组分支,出腮腺以后至表情肌的一段.颞支、颧支和上颊支主要来自颞面干,下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主要来自颈面干.熟悉面神经的走行方向、分支分布及其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对于保护面神经及其分支免受损伤非常重要.现就面神经各分支的解剖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感觉神经损伤,还是运动神经损伤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
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可持续数月、数年,甚至终身,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表现和机制与生理性疼痛明显不同,被认为是神经系统的一种疾病.迄今,该病的预防和治疗仍然是医学界的难题,原因在于人们对其发病机制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一些基本的科学问题尚待厘清.例如,外周神经包括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到底损伤哪类纤维会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回答这一基本的科学问题对确定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起始点至关重要,对该病的临床治疗,尤其是外科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由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为躯体感觉异常,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它可能是由感觉神经损伤引起的.然而,近年来的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据表明,感觉纤维损伤既非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必要条件也非充分条件;而运动纤维损伤几乎总会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本文将综述运动纤维损伤导致外周敏化(初级感觉神经元异位放电)和中枢敏化(脊髓背角C-纤维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的机制,重点阐述胶质细胞活化、致炎细胞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过表达的作用.
-
正确使用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和胆碱能神经三个名词
临床上和期刊上常发现有些人将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和胆碱能神经混为一谈,互为混用,分不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故有必要加以澄清.迷走神经为十二对颅神经之一,为混合神经,含有4种成分:(1)一般内脏运动纤维:主要分布到胸腹腔内脏器,控制平滑肌、心肌、腺体的活动.(2)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软腭和咽喉肌肉.(3)一般内脏感觉神经:主要分布在胸腹腔内脏器,司内脏感觉.(4)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分布到外耳道皮肤和脑膜.
-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ultifocal motor neuropathy,MMN) 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主要累及运动纤维的、多灶性运动神经病,1982年由Lewist 和Summer首先描述,1988年被Pestronk 等正式命名为MMN.
-
神经生长因子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促进感觉和运动纤维再生的差异性研究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不同类型神经纤维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 利用梭形双通道桥接管桥接32只SD大鼠坐骨神经10 mm缺损.将动物随机分为两组,A组:两支管内均加入医用几丁糖凝胶;B组:两支管内加入医用几丁糖凝胶后分别注入NGF和CNTF.术后12、16周行电生理检测和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Holmes银染示B组CNTF侧再生纤维均较NGF侧再生神经外膜薄,纤维排列整齐,粗细均匀;硫代乙酰化胆碱染色示B组CNTF侧呈棕红色的阳性纤维较NGF侧数目较多,粗细均匀,排列整齐;而碳酸酐酶染色则显示B组NGF侧呈褐色的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及排列稍较CNTF多.电生理检测见NGF侧再生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的潜伏期较CNTF侧长,而波幅较低(P<0.05).结论 CNTF促进运动纤维再生的相对作用较强,而NGF具有相对较强的促进感觉纤维再生的作用.
-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及预后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ultifocal motor neuropathy,MMN)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主要累及运动纤维的、多灶性运动神经病.1982年Lewis等首先描述,1988年由Pestronk等正式命名为MMN.该病的主要临床特点为非对称性的、缓慢进展的、以上肢为著的肢体无力;电生理表现为持续性节段性运动神经传导阻滞(conduction block,CB);病理上以脱髓鞘为主,少数可伴有轻微轴索损害,不伴炎性细胞浸润及水肿;免疫学检查部分患者抗神经节苷脂抗体(GM1)滴度升高;对免疫球蛋白及环磷酰胺等治疗有效.一、临床特点MMN通常起病隐袭,主要临床特点是缓慢进展的和非对称性的肢体无力,以上肢受累多见;远端重于近端,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通常不伴有感觉障碍,极少数患者有轻微感觉异常的主诉,但通常无客观感觉障碍.束颤较少见.该病一般不累及眼外肌和舌肌.当MMN伴有肌肉萎缩特别是同时伴有束颤时,临床表现通常难以与运动神经元病(MND)中的脊髓性肌萎缩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早期相鉴别.神经电生理检查在MMN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988年Parry和Clarke[1]报道5例临床上以肌肉无力和萎缩等纯运动损害为特点的病例,部分伴有束颤,全部曾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但进展缓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发现有明显的多灶性传导阻滞,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并指出这类运动神经病应与运动神经元病相鉴别. 以后相继有很多类似的病例报道.
-
运动神经传导测定的新方法:单纤维针电极的应用
针电极肌电图和神经传导测定是临床中常用的检测手段[1-3]。神经传导测定包括运动神经传导( MNC)和感觉神经传导的测定,是诊断周围神经病重要的客观手段,而且有助于鉴别髓鞘损害与轴索损害。 MNC测定的主要观察指标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CMAP)的波幅和传导速度,前者反映被检神经受刺激后所支配肌肉内运动单位兴奋性的总和。CMAP的大小和形态取决于每个运动单位的形态、分布和数量,主要与α-运动纤维的传导分布有关。常规MNC因其测定使用的是表面电极,不能理想地评价整条神经的传导特性,而主要反映的是快速传导的运动神经轴索的功能,传导速度主要反映髓鞘的功能[4-6]。
-
膝状神经节切除与否与面神经再生关系的实验性研究
目前,有关面神经损伤后,副交感纤维和味觉系统的再生情况,以及它们的再生是否影响运动纤维再生,尚无研究证明。为探讨面神经损伤后再生与膝状神经节切除与否的相关性,该作者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 方法:将23只新西兰成年白化病兔子(性别不限,体重2.5~3.2kg),随机分为2组。所有动物均切除2mm面神经鼓室段,移植耳大神经衔接断端。组1(10……
-
手术麻醉中的迷走神经-心反射
手术麻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因手术刺激或牵拉引起的反射性心率减慢,乃至心搏骤停,即迷走神经-心反射.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偶可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1].迷走神经是脑神经中行程长、分布范围广的神经,在脑神经中也是惟一不对称分布的.迷走神经是由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纤维)、躯体运动纤维、内脏感觉纤维及躯体感觉纤维组成的[2],其中任意一种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均可以传入到延髓的迷走神经核,再传导至心肌,构成反射,导致一系列的循环系统改变,现将其分述如下.
-
家兔胫骨前肌神经两型纤维分布
本研究以家兔为实验动物,采用乙酰胆碱酯酶(AchE)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家兔坐骨神经的下属分支胫骨前肌神经进行定性研究,并对其内2种主要神经纤维计数,以期了解该神经中躯体运动纤维和躯体感觉纤维的分布情况,进一步了解该肌在后肢运动中的作用.
-
下颌舌骨肌神经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下颌舌骨肌神经是三叉神经下颌神经的分支,约有1 251条神经纤维[1],以运动纤维为主.该神经主要支配下颌舌骨肌与二腹肌前腹,是颌面部神经移植或神经吻合的重要供体,在下牙槽神经阻滞、颌面部皮瓣、肌瓣移植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国内对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报道较少.解剖学教材对下颌舌骨肌神经缺乏详细记载与描述,国外学术界对该领域应用进行了探索.随着美容与整形医学的,特别是口腔与颌面部微创治疗、颏下肌瓣、皮瓣移植术和下牙槽神经阻滞术的发展,对下颌舌骨肌神经的系统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
神经生长因子对周围神经运动纤维再生的影响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是一种对交感和感觉神经元生长、发育、分化、存活和功能特性的表达,具有重要调剂作用的神经营养因子.它在神经再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中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虽然,近年来已有研究提示大鼠胚胎脊髓运动神经元有NGF受体的mRNA表达[1],成熟的躯体运动神经元亦具有NGF受体的表达潜能.但迄今为止,尚乏直接依据证实躯体运动神经元对NGF具有应答能力.究竟NGF对周围神经的运动纤维的再生是否有促进作用?为此,我们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
-
异种神经移植后再生神经纤维的HRP逆行运输
成年青紫蓝兔一侧胫神经于窝上部切除5 mm,移植入8 mm长,经反复冰冻、融解5次的成年狗胫神经,将兔胫神经的近、远断端与植入的狗神经缝合。术后2、3、4、5、6周,将HRP注入距远端吻合部15 mm处的远段胫神经,动物存活4 d。于神经移植术后4、5、6周,在兔的L7、S1,2脊髓前角观察到HRP标记细胞。标记细胞为多极形、梭形;L7、S1,2脊神经节也观察到大、中、小型标记细胞。标记细胞数量随着神经移植术后存活期的延长而增加。术后2、3周兔的脊髓前角和脊神经节未见标记细胞。表明宿主的再生神经纤维能通过异种神经而长入远端;再生后的神经纤维已恢复了轴浆流;HRP能被逆行运输至神经元胞体;脊髓前角和脊神经节分别出现标记细胞,说明再生神经纤维中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兼有之。
-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叫贝尔麻痹、面瘫,是一种常见的自发性的面神经瘫痪,表现为"歪嘴子".该病是由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造成的、以颜面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茎乳孔内的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
-
天麻钩藤饮合救脑汤加减治疗三叉神经痛152例
三叉神经是感觉、运动纤维的混合神经.三叉神经痛是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性剧痛的一种特征性病症.笔者近年来选用天麻钩藤饮合救脑汤加减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152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
10例内囊出血患者的康复治疗
内囊出血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58-71岁,平均64.8岁;左侧出血 3例,右侧7例,均经CT证实;所有患者均在神经内科治疗1-3周,生命体征稳定,无意识障碍及其他系统疾病。治疗前医护人员与患者交流,取得患者信赖和配合,讲明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进行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和Brunnstrom评定;利用患者仅存的感觉功能,在相应需易化的肌肉表面予以感觉刺激,如温觉存在可在其肢体表面给予冰块或热水刺激,痛觉存在则在肌肉表面予以尖棉签刺激以引发该肌群的收缩,其他残存感觉易化方法依此类推。易化过程中可尝试垫高患者头部,使其眼睛能看到患肢的运动(用视觉代替感觉);作业疗法中辅以相应手段以改善感觉功能;常规做好物理因子疗法和康复护理。患者肢体或肌群功能有进展,同步或随后辅以其他Bobath技术,转移训练,ADL训练及步行训练等。康复评定每月1次,并根据评定结果及时调整方案。 结果10例患者Brunnstrom分级,治疗前上下肢均为0级,治疗4周后上肢1级2例,2-3级2例,总有效率40.0%;下肢1级2例,2-3级2例,4-6级1例,总有效率50.0%。治疗3个月后上肢1级1例,2-3级3例,4-6级1例,总有效率50.0%;下肢1级1例,2-3级3例,4-6级2例,总有效率60.0%。 内囊卒中患者在康复治疗中并不少见,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及功能,患者往往伴有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等。神经生理发育疗法是以反射弧为基础的一种易化技术。内囊卒中使得部分感觉和运动纤维在此中断,易化技术失去了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这往往是易化技术在内囊卒中患者中疗效不显著的原因。但内囊卒中患者仍有某些残存感觉功能存在,说明部分上下行传导纤维功能未受破坏,通过刺激其皮肤仅存的感觉功能使r传出纤维激活,改变该皮肤区域下的肌肉张力与促进其收缩。即使如此,在实际的康复治疗中,效果并不特别明显。故而治疗应以改善肢体功能,提供相应的辅助器材来提高患者ADL为目的,并不特别强调肢体分离运动出现的质量和程度。
-
三叉神经痛的MR成像
三叉神经是人体粗大的一对颅神经,由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组成,其中以躯体感觉神经纤维为主,主要分布于颜面皮肤、眼、鼻、口腔黏膜等.三叉神经系统由三叉神经根(TNR)、三叉神经节(TNG)、三叉神经分支、即眼支(V1)、上颌支(V2)、下颌支(V3)以及三叉神经中枢脑干结构成分共同组成.
-
肌皮神经至正中神经交通支的分支分布
肌皮神经至正中神经交通支变异的发生率国内文献为14.29%[1],9.25%[ 2] ,10.2%[3],交通支粗细介于0.5~2.0 mm,长1.7~13.5 cm,多为外内侧交通支,也见有正中神经连于肌皮神经的交通支[2].国外文献其发生率为13.9%[ 4],甚至有高达36%[5].交通支的性质有文献认为是纯感觉性的,有人于手术时电刺激证明有运动纤维至臂屈肌,也有弹伤正中神经而旋前圆肌完好[6],杨志贤等追踪1例交通支到大鱼际肌,拇指两侧指神经和示指指神经[7],本文对交通支进行了观测,并进一步追踪其分布部位.
-
0.25%罗哌卡因双侧颈深丛阻滞的临床效果
颈丛神经阻滞在颈部手术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对于单侧颈部手术来说,单侧颈丛神经阻滞效果较为肯定,但对于双侧颈部手术,由于双侧颈深丛阻滞,有可能会阻滞到膈神经中的运动纤维,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故传统方法为一侧行颈深、颈浅丛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