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下肢软组织缺损的护理体会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它不同于外科临床上传统的负压引流法,除使用负压引流外,还要将伤口封闭,创面用生物透明膜封闭,形成一个密闭引流系统,从而防止外界细菌入侵,改善创面血运循环.达到创面快速愈合的效果,此方法操作简便省时,省力省材料,且病人痛苦小.我科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对12例病人严重创伤部位进行临床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
肝损伤后并发胆瘘的治疗经验与教训
胆瘘是严重肝损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原因有:肝脏创面上遗漏较大胆管分支未予结扎,肝创伤部清创不彻底,失活的肝组织液化,感染导致创面上较大胆管支溃破以及结扎胆管的线结脱落等.大多数胆瘘经清创引流可以逐渐愈合,只有少数经久不愈的胆瘘才需采取根治性手术.我院1977年1月至1998年12月共收治肝损伤病人262例,术后并发胆瘘5例.现报告如下.
-
创伤后感染的预防、诊断及治疗
本文中所讨论的医院内感染是指发生在远离创伤或手术部位的感染,为常见的有肺炎、泌尿系感染和血管内导管所致感染(输液等所致感染).这些部位对患者而言同手术及创伤部位一样,同样可以引起广泛的感染.所以对于发热的创伤患者,临床医师应该检查上述引起医院内感染的常见部位,不应放过任何细枝末节.
-
三种围手术期镇痛方法对子宫颈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手术可引起细胞因子的释放,这些促炎细胞因子进而可促使其他炎性介质的释放,并刺激外周前列腺素(PG)的合成,创伤部位局部也释放PGE2,这些炎性介质的释放可抑制细胞免疫功能[1-2].临床中常用阿片类物质缓解手术疼痛,其本身也可导致细胞免疫抑制[3].研究表明,PGE2参与了肿瘤细胞转化和生殖道肿瘤的形成[1].
-
颅颌面创伤后期的修复难点和解决方案
颅颌面部结构复杂,一旦损伤将严重影响容貌并造成功能障碍.延误诊治或诊治失误会引起颅颌面部骨错位愈合,并致颅颌面部畸形和缺损.根据颅颌面创伤部位、缺损畸形在治疗方法上的特点,分别阐述修复方案.
-
外伤不要乱擦药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皮肤外伤,碘洒、酒精、红药水或紫药水等都能起到杀菌的作用.但有些人因为对外用药水不甚了解,同时擦上几种药水,以为多多益善;有些人认为碘酒既能杀死细菌,又能杀死芽胞,是万能的杀菌药,不论创伤部位如何,统统涂上碘酒;更有一些人将青霉素溶解后涂在患处.诸如此类的一些不妥当做法,不但起不到杀菌作用,反而会引起不良后果.
-
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
1 危重病人的代谢改变在遭遇疾病、创伤后,机体代谢在各种内源性因子作用下发生一系列改变.严重的疾病和创伤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导致机体代谢率增加、胰岛素拮抗、微量元素再分布及水钠滞留.此时,机体各个器官动员大量的能量储备来满足器官(如肝脏、免疫系统、创伤部位)的高代谢需要.
-
102例外伤性小肠破裂的临床分析
在腹部外伤中,外伤性小肠破裂比较常见。但因创伤部位、合并伤不同,给诊断和治疗增加了困难。我院自2008年3月--2013年3月共收治外伤性小肠破裂102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83例,女19例。年龄6-74岁,平均38岁。伤后至入院时间为20分钟-3天。交通事故伤41例(40.20%),坠落伤22例(21.56%),挤压伤23例(22.55%),刀刺伤10例(9.80%),酒后不明原因伤6例(5.88%)。 -
应用皮内缝合技术治疗急诊面部创伤236例体会
1 一般资料1.1病例选择本组236中,男113例,女123例,年龄2岁~74岁,平均年龄35岁.创伤部位:面颊部58例,口周57例,鼻部36例,下颌32例,眼周28例,额部25例.均在创伤后8 h以内来院就诊或由外院转来.
-
膝关节创伤性骨挫伤MRI诊断表现及意义
膝关节创伤患者在行MRI检查时,在骨髓内常常能发现片状水肿信号,而X线片和(或)CT除发现骨折线外不能发现骨髓内其他异常密度改变.不伴有骨折的患者,也常有骨髓水肿发生,骨挫伤是创伤所致的骨髓出血、水肿和骨小梁的微骨折,没有骨折线和骨变形,因此X线平片、CT均不能发现创伤部位,MRI是惟一能发现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本文通过132例骨挫伤的随访观察,旨在探讨其影像学变化的规律和特征.
-
颈椎外伤病人住院治疗期间的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对病人、医院工作人员、探视者造成损害或被投诉的事件[1].颈椎外伤病人由于创伤部位特殊,病情较重,治疗复杂,护理操作多,属于高风险护理,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而影响护理质量.我科自2005年起将这一问题作为护理质量改革项目进行整改,从护理角度有效地降低了治疗风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体位垫的制作与应用
为了适应不同创伤部位及各种骨折整复固定的需求,我院外科2004年1月设计并制作了各种类型的体位垫,应用于临床,起到了抬高患肢,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肢体肿胀,使患肢保持功能位等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地震伤疑似气性坏疽患者的隔离及护理
气性坏疽是一种非常凶险的病症,起病急,病情发展迅猛,预后差,系一种毒血症[1].正常情况很少发生,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地震、战争)容易发生.在潜伏期不易觉察,死亡率极高,在战争年代死亡率更是高达100%.气性坏疽是革兰阳性厌氧的梭形芽孢杆菌所致的肌坏死或肌炎.这种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常常发生在开放性骨折、肢体挤压伤等受伤情况下,尤其有血管伤、深部肌肉损伤及包扎过紧时的创伤部位缺氧状况下发生率增大[2].
-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保护性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包括创伤部位的直接损伤和创伤后缺血缺氧、钙通道异常和脂质过氧化等病理过程所介导的继发性损伤.有研究表明,创伤发生后数天甚至数月内,继发性损伤仍在进行.因此,防止创伤后继发性损伤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脑保护性治疗的目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保护性治疗及其机制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此综述如下.
-
47例重症创伤病人手术配合的体会
我科自2000年12月至2001年5月共收治抢救重症创伤病人47例,结合临床资料及术中配合情况,初步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41例,女性6例,年龄大的78岁,小的2岁,其中20岁至50岁36例,占本组7606%.创伤部位:四肢……
-
"二次打击"对严重创伤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影响
"二次打击"模式是针对多脏器功能衰竭(MOF)发病机制的研究而提出的一种理论,即一次打击是由原发性大的创伤引起,间隔一段时间后,在原发创伤趋于好转的时候,遭受感染、出血、休克等原因的二次打击,从而促成严重失控性全身炎症的反应,终导致序贯性远离创伤部位的器官功能衰竭.我们从临床的角度探讨"二次打击"的常见原因及与严重创伤病人MOF的关系.
-
表皮生长因子与炎症性肠病
生长因子是机体自身形成的多肽物质,通过把愈合所必须的物质聚集到创伤部位和诱导新的细胞增殖,在创伤愈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48例多发伤的救治体会
多发伤是指同一致伤因素直接导致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的创伤,且其中至少一处可危及生命.故需尽快作急诊手术治疗抢救.我院自1998年1月至2000年11月共收治48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8例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11~69岁,平均32.6岁;致伤因素:车祸伤37例,高处坠落伤7例,其他4例.1.2 创伤情况 48例中颅脑损伤30例(占62.4%),胸部伤14例(占29.1%)腹部伤26例(占54.2%),骨折42例(占87.5%),其他4例(占8.3%).合并休克38例(占79.2%).创伤部位2处的24例(占50.0%),3处19例(占39.6%),4处以上5例(占10.4%).损伤严重程度(ISS)评分,≤10的6例,11~20的18例,21~30的19例,>31的5例.
-
额骨凹陷性粉碎性骨折的保守治疗分析
额骨凹陷性粉碎骨折是面中部创伤中发病率较低的骨折类型,由于其创伤部位比较重要,面部骨折结构复杂,在临床上较难施治,易出现脑脊液外漏,鼻漏及患者视力发生障碍等并发症.其修复重建在面部外伤性骨折中是治疗的难点.本组收集了我院近年收治的额骨凹陷性粉碎骨折76例,采用保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在软骨组织缺损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软骨缺损长期以来一直是临床上所面临的难题,这主要是因为软骨细胞儿乎没有迁徙能力,不能迅速聚集到创伤部位所致[1].组织工程技术为软骨缺损的修复带来了曙光.它通过分离及培养所需的种子细胞、选择适合的生物支架材料、后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到缺损部位而完成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