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髓系抑制性细胞特点及在抗肿瘤治疗中研究进展

    作者:黄昂;樊克兴;郭亚军

    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作为一群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异质性细胞,与肿瘤免疫逃逸密切相关,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当前研究提示MDSCs还在抗肿瘤治疗中发挥负性调控作用,降低临床治疗措施的效能并可能协助肿瘤细胞产生耐药,但具体机制尚不很明确.本文就MDSCs的一般生物学特征,以及MDSCs在肿瘤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与化疗中所发挥作用及相应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打破肿瘤内科治疗的局限性提供参考.

  • 八宝丹对结肠癌荷瘤小鼠的血、脾和骨髓中的髓系抑制性细胞的影响

    作者:吴皓;李鸿;祁鑫;裴迎霞

    目的:探讨中药八宝丹的抑瘤作用和肿瘤免疫学机制.方法:建立C26荷瘤小鼠模型,分别给予吉西他滨和八宝丹进行治疗.治疗后,计算各组抑瘤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小鼠外周血、脾脏细胞悬液、骨髓细胞悬液中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比例.结果:C26荷瘤小鼠血液、脾脏及骨髓中MDSC比例明显增高,与空白对照组小鼠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吉西他滨和八宝丹都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抑瘤率分别为51.21%和30.43%.与模型组相比,吉西他滨组能降低荷瘤小鼠外周血和脾脏中MDSC含量(P<0.01),而八宝丹能降低荷瘤小鼠外周血、脾脏和骨髓细胞中MDSC比例(P<0.05,P<0.01).结论:八宝丹对荷瘤小鼠外周血、脾脏及骨髓中的MDSC比例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这可能是其抗肿瘤,改善肿瘤免疫的机制之一.

  • 从肿瘤与髓系抑制性细胞相关性探讨肿瘤虚证发生机制和中医治则

    作者:吴皓

    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确切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措施。而中医将扶正药运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已成为共识,但其具体应用时间和用法仍然存在争议。为此,本文以肿瘤诱导产生的髓系抑制性细胞为例,对肿瘤与中医虚证的发生、发展、共存和互相影响关系进行深入阐述,以期为中医扶正药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宫颈疾病患者外周血中MDSC、Treg、Th17细胞变化研究

    作者:余花艳;任统伟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宫颈疾病包括宫颈柱状上皮异位(CE)、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宫颈鳞癌(CC)患者外周血中的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变化规律,以揭示它们在HPV诱导宫颈疾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自2011年3月至2016年12月临床检验为HPV阳性的宫颈疾病患者120例(CE患者18例、CIN患者50例、CC患者52例)和HPV阴性患者20例(CE患者10例、CIN患者10例)为研究对象,并以健康志愿者20例为对照.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患者外周血中MDSC、Treg、Th17细胞含量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PV阳性宫颈疾病患者外周血中MDSC、Treg、Th17细胞含量显著高于HPV阴性患者(P<0.05);随着宫颈疾病患者(CE-CINⅠ-CINⅡ-CINⅢ-CC)病理程度的加深,外周血中MDSC、Treg、Th17细胞含量也随之逐渐上升(P<0.05);高危型HPV阳性宫颈疾病患者外周血中MDSC、Treg、Th17细胞含量显著高于低危型(P<0.05);HPV阳性宫颈癌CC患者外周血中MDSC、Treg、Th17细胞变化与FIGO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有关(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MDSC、Treg、Th17细胞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而HPV阳性转阴患者外周血中MDSC、Treg、Th17细胞含量亦显著降低(P<0.05);HPV阳性宫颈疾病患者外周血中MDSC、Treg、 Th17细胞含量变化呈正相关(r=0.599,0.677,0.648, P均<0.05).结论 HPV阳性患者外周血中MDSC、Treg、Th17细胞含量影响其宫颈疾病病理进程、危险程度、临床病理学特征和治疗疗效,它们可作为检测HPV阳性宫颈疾病发生发展程度的生物指标之一.

  • 5-氟尿嘧啶对肝癌小鼠髓系抑制性细胞表达及功能的影响

    作者:夏丽玲;赵素莲;卫琴;徐晓琴

    目的:研究5-氟尿嘧啶(5-FU )对原位肝癌小鼠组织中髓系抑制性细胞(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s)的分布、比例变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H22细胞株原位移植法建立小鼠原位肝癌模型,造模后第7天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0.4 ml PBS,10、30和50 mg/kg剂量的5-FU,连续给药10 d,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停药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小鼠肝脏中MDSCs的分布,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中MDSCs的比例,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高表达精氨酸酶 I(Arginase -I,Arg-I)及IFN-γ的含量,化学比色法检测小鼠血清中一氧化氮合酶( nitric oxide synthetase ,NOS)的活性,MTT法比较各组小鼠T细胞的增殖功能。结果模型小鼠随着给药剂量的升高,肿瘤体积缩小,肝脏与腹腔粘连程度减弱;模型组小鼠肝脏及脾脏中MDSCs比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PBS组比例高,随着5-FU剂量的升高,MDSCs比例逐渐下调,除肝脏PBS组与10 mg/kg组外,其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Arg-I的含量及NOS的活性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PBS组含量高,随着5-FU剂量的升高,二者逐渐下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血清IFN-γ的含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PBS 组含量低,随着5-FU剂量的升高,IFN-γ含量逐渐上调,除PBS组与10 mg/kg组外,其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细胞增殖试验,脾细胞培养24 h时各组间增殖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8 h时模型组均低于正常组,其中PBS组低,随着5-FU剂量升高,增殖指数逐渐升高,除PBS组与10 mg/kg组外,其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肝、脾MDSCs比例与 Arg-I含量及NOS活性呈正相关,与血清IFN-γ含量及48 h T细胞增殖指数呈负相关。结论5-FU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肝癌小鼠肝脏、脾脏中MDSCs的数量,缓解MDSCs对肝癌小鼠的免疫抑制作用,提高肝癌小鼠的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并在该实验剂量范围内具有一定的量效依赖性。

  • 失血性休克大鼠中髓系抑制性细胞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

    作者:郑元回;张琴;姜久昆;陆远强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早期外周血、脾脏及骨髓中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s)的初步变化规律.方法 将14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失血性休克组,每组7只.失血性休克组大鼠建立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模拟急救流程,即分为失血期、早期复苏期、急救期和观察期,采用双抗体标记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测定对照组和失血性休克组大鼠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的MDSCs含量,并加以比较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SD大鼠在失血性休克一复苏早期,外周血中的MDSCs含量明显升高,骨髓中的MDSCs含量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脾脏中的MDSCs含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失血性休克/复苏/急救后的早期阶段,MDscs即从骨髓向外周血(效应部位)迁徙,从而发挥其免疫效应.

  • 肝癌小鼠外周血髓系抑制性细胞比例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关系的研究

    作者:徐晓琴;赵素莲

    目的:研究荷瘤小鼠外周血中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的比例与血清中一氧化氮(NO)水平的关系,探讨二者在肿瘤进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肝细胞原位移植法建立小鼠肝癌原位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和分析正常小鼠和肝癌小鼠荷瘤第7、14、21天外周血中MDSC的比例,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小鼠血清中NO水平。结果肝癌小鼠荷瘤第7、14、21天外周血MDSC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小鼠[(8.65±1.01)%、(14.20±2.52)%、(27.51±2.98)%比(2.51±0.44)%,P<0.05],NO 水平也比正常小鼠高[(72.02±5.05)μmol/L、(94.70±3.34)μmol/L、(78.90±8.19)μmol/L比(57.03±16.94)μmol/L, P<0.05]。经相关性分析, MDSC比例与NO水平呈正相关(r=0.689,P<0.01)。结论 MDSC的比例、血清中NO水平均随肿瘤进展升高,且MDSC的比例与血清中NO水平呈正相关。

  • 靶向髓系抑制性细胞抗肿瘤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作者:刘鑫;李杰

    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来源于骨髓祖细胞和未成熟的髓细胞(IMC),在荷瘤小鼠及肿瘤患者的骨髓、脾脏、外周血大量扩增,并募集到肿瘤组织.MDSC高表达精氨酸酶1(ARG1)、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氧族(ROS)、过氧亚硝酸盐等介质,通过细胞接触依赖或非依赖方式诱导效应T细胞失能,或诱导调节性T细胞(Treg)等机制,抑制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因此,靶向MDSC抗肿瘤策略成为研究热点,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就当前靶向MDSC抗肿瘤免疫治疗策略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介绍,为从事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 TGF-β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作者:张亚楠;季旭明;韩晓春;王媛;王世军

    肿瘤免疫微环境被视为肿瘤“第七大标记性特征”,肿瘤免疫逃逸与肿瘤发生和转移密切相关.作为肿瘤免疫逃逸的主要调控因子,TGF-β可抑制多种免疫细胞在肿瘤组织中增殖分化,表现为诱导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TAN极化,阻断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还可以募集髓系抑制性细胞,加强TGF-β信号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促癌作用.因此抑制TGF-β的功能,重建抗肿瘤免疫环境将成为治疗肿瘤的一个重要策略.本文对TGF-β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相关作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髓系抑制性细胞的检测分析

    作者:蒋静;曹志红;王心静;邓少丽;刘艳华;王仙园;程小星

    目的 研究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潜伏感染者和健康者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的产生及分布特性.方法 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均为确诊的住院患者,潜伏感染者及健康者经ELISPOT检查确定.外周静脉血用CD14、HLA-DR、CD11b、CD33抗体共染色,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 通过对78例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30例潜伏感染者及66例健康者的对比分析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CD14-HLA-DR-CD33+ CD11bhighMDSCs细胞比例高于潜伏感染者(P=0.0238),也高于健康者( P<0.001),而潜伏感染者与健康者CD14-HLA-DR- CD33+ CD11bhighMDSCs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CD14+ HLA-DR-MDSCs比例与潜伏感染者及健康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CD14- HLA-DR- CD33+CD11bhigh MDSCs比例显著增高,提示活动性肺结核病可能诱导特定的MDSCs亚群,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促进结核病的发生及发展.

  • 荷瘤小鼠外周血髓系抑制性细胞的比例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的关系

    作者:卫琴;赵素莲;徐晓琴;杜肖刚

    目的 通过建立小鼠原位肝癌模型,检测荷瘤小鼠外周血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的比例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探讨其在肝癌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原位肝癌模型,分离荷瘤小鼠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荷瘤小鼠不同时间外周血MDSC的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检测荷瘤小鼠血清TGF-β1水平.以同期正常小鼠作对照.结果 荷瘤小鼠外周血MDSC比例明显升高:对照组、模型组7、14、21 d外周血MDSC的比例分别为(3.5±2.2)%、(9.4±2.6)%、(16.4±5.6)%、(25.3±11.3)%,除模型组7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荷瘤小鼠血清TGF-β1水平明显升高:对照组、模型组7、14、21 d血清TGF-β1水平分别为(4.9±1.4)、(14.1±6.0)、(24.0±3.3)、(9.2±1.2)ng/ml.除模型组21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MDSC的比例与血清TGF-β1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64,P<0.05).结论 随着肿瘤的进展,外周血MDSC的比例明显升高,且与血清TGF-β1水平呈明显正相关,提示荷瘤小鼠外周血MDSC的比例与肿瘤的生长进展密切相关,MDSC通过分泌TGF-β1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可促进肿瘤的生长与转移.

  • 髓系抑制性细胞在小鼠肝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

    作者:徐晓琴;赵素莲;卫琴

    目的:研究荷瘤小鼠脾脏中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比例的变化及在组织中的分布,探讨其在肝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肝癌细胞原位移植法建立小鼠原位肝癌模型,流式细胞仪检测正常小鼠和荷瘤小鼠7、14、21天脾脏中MDSCs的比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其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荷瘤小鼠脾脏中MDSCs的比例比正常小鼠显著增高(P<0.05),而且随着荷瘤时间的延长,MDSCs的比例逐渐增加.正常小鼠脾脏中少量的MDSCs散在分布于红髓区,荷瘤后大量MDSCs主要聚积在边缘区及白髓区的动脉周围淋巴鞘.结论:小鼠脾脏中MDSCs的比例与肿瘤进展相关,且主要分布在脾脏胸腺依赖区.

  • 从黑色素瘤荷瘤小鼠中分离纯化髓系抑制性细胞

    作者:芮程磊;秦宏超;陈文艳;薛冰川;田芳;龚卫娟;季明春;钱莉

    目的:从黑色素瘤荷瘤小鼠脾脏中分离得到CD11b+Gr-1+的髓系抑制性细胞( 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s)。方法给C57BL/6小鼠注射LPS或者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株B16BL6后,取小鼠的脾脏细胞,检测其中CD11b+Gr-1+的MDSCs 细胞的比例。通过流式细胞仪( flow cytometry, FCM)分选出CD11b+Gr-1+的细胞,培养24小时后,CBA(cytometric bead array)法检测其分泌IL-10的情况;提取CD11b+Gr-1+细胞的总RNA,利用RT-PCR的方法检测其表达IFN-β、TGF-β、iNOS、ARG-1和IDO的情况。结果与注射LPS相比,注射B16BL6细胞株的小鼠脾脏中CD11b+Gr-1+的MDSCs细胞的比例更高;利用FCM分选得到CD11b+Gr-1+的MDSCs,进一步鉴定发现其表达IL-10、IFN-β、TGF-β、iNOS、ARG-1和IDO。与先前报道的MDSCs的特征相一致。结论可从B16BL6荷瘤小鼠脾脏中获得高纯度的MDSCs用于实验研究。

  • 髓系抑制性细胞在支气管哮喘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叶枫;钱莉

    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具有强大的免疫抑制性,能够调节免疫反应、抑制剧烈炎症.MDSC与肿瘤免疫相关的报道较多,而在炎症、自身免疫病等方面的研究尚不全面.本综述主要阐述了MDSC的生物学特征、功能及其在支气管哮喘中的研究进展.

  • 寄生虫感染中髓系抑制性细胞的免疫抑制机制研究

    作者:孙蕊;吴忠道

    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是髓系来源的一群异质细胞,具有强大的免疫抑制功能.在病理情况下可大量扩增,包括各种感染、肿瘤和急慢性炎症等.在肿瘤模型和肿瘤患者体内均发现有MDSC,其促进肿瘤免疫逃避的机制已取得很大进展.寄生虫感染一般都伴随免疫逃避和显著抑制机体免疫应答的现象,而目前较少关注MDSC在寄生虫感染中的免疫抑制功能.该文综述了一些种类的原虫和蠕虫感染中,MDSC的扩增、活化、趋化、表型和功能.

  • 髓系抑制性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表达特点及与肝病相关性研究

    作者:黄昂;闫伟伟;张波;孙颖;滕光菊;李保森;樊克兴;邹正升

    目的:观察不同人群和不同感染时期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 CD14+ HLA-DR-/low 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频率、表型变化以及与疾病进程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荧光抗体标记结合多色流式技术,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 CD14+ HLA-DR-/low 细胞频率及表面 PD-L1/PD-1分子的表达。结果 CHB 患者外周血的 CD14+HLA-DR-/low 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CHB 患者 CD14+ HLA-DR-/lo 频率与 ALT 呈负相关(R =-0.285,P =0.01),与HBV DNA 载量成正相关(R=0.396,P =0.01);CHB 患者外周血 CD14+ HLA-DR-/low 细胞上 PD-1的表达高于 CD14+HLA-DR+单核细胞。结论 CD14+ HLA-DR-/low 细胞可能与 HBV 感染慢性化相关。

  • 转基因细胞株BaF3-RAE1ε诱导产生的MDSC的杀伤功能及对NK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钱莉;刘阳;刘露;叶枫;王少卿;贾筱琴;傅奕;龚卫娟;田芳;丁婧娟;徐雨薇

    目的:探讨表达NKG2D配体视黄酸早期转录因子1ε(retinoic acid early transcript 1ε,RAElε)的原B细胞株BaF3诱导产生的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的杀伤功能及对NK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小鼠原B细胞株BaF3为基础,构建表达空质粒的BaF3-mock对照细胞和表达RAE1ε的BaF3-RAE1ε细胞.将BaF3-mock和BaF3-RAE1ε细胞分别注射小鼠后诱导产生CD11b+Gr-1+ MDSC,磁珠分选MDSC后与NK细胞共培养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NK细胞表面NKG2D和CD107a表达的影响,ELISA法检测其对NK细胞分泌IFN-γ的影响.将MDSC分别与BaF3-mock和BaF3-RAE1ε细胞共培养后,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其对靶细胞BaF3-mock和BaF3-RAE1ε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与BaF3-mock细胞相比,BaF3-RAE1ε细胞诱导产生的MDSC对NK细胞表面NKG2D和CD107a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P>0.05),对NK细胞分泌IFN-γ的水平也没有显著影响(P>0.05).与BaF3-mock细胞相比,BaF3-RAE1ε细胞诱导产生的MDSC对靶细胞BaF3-mock和BaF3-RAE1ε的杀伤作用明显增强[(1.99±0.39)% vs(8.63±1.45)%、(5.09±0.67)% vs(17.33±0.41)%,P<0.01].[(1.20±0.09)%vs(10.31±0.69)%、(5.52±1.64)% vs(18.91±3.04)%,P<0.01].结论:RAE-1ε增强MDSC对靶细胞的杀伤功能.

  • NKG2D配体RAE1ε对乳腺癌细胞4T1衍生MDSC功能的影响

    作者:钱莉;刘阳;叶枫;刘露;王少卿;贾筱琴;傅奕;龚卫娟;田芳

    目的:探讨表达小鼠NKG2D配体之一视黄酸早期转录因子1s(retinoic acid early transcript 1s,RAE1ε)的原B淋巴细胞BaF3对乳腺癌细胞株4T1成瘤小鼠来源的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小鼠原B淋巴细胞株BaF3为基础,构建表达RAE1ε的BaF3-RAE1ε细胞以及表达空质粒的BaF3-mock对照细胞.通过4T1原位肿瘤模型诱导产生CD 11 b+Gr-1+MDSC,将BaF3-mock细胞和BaF3-RAE1ε细胞作为刺激细胞,分别与脾MDSC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表面CD40、CD80、F4/80、CD11c的表达和MDSC内活性氧(ROS)的水平;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液IL-10、IL-4和IFN-γ的含量;Griess法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一氮化氮(NO)的浓度.磁珠分选共培养体系中的MDSC,检测裂解后精氨酸酶的活性;另外,将分选后的MDSC与抗CD3/抗CD28抗体活化的脾细胞共培养,CFSE法检测活化的CD3+CD8+T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成功获得4T1原位肿瘤模型来源的小鼠脾MDSC.与BaF3-mock细胞相比,BaF3-RAE1ε细胞刺激对MDSC分泌IL-4、IFN-γ、IL-10和NO的水平没有明显影响(P>0.05);对MDSC表达CD40、CD80、F4/80、CD11c和ROS也没有显著影响(P>0.05).与BaF3-mock细胞相比,BaF3-RAE1ε细胞刺激显著提高MDSC的精氨酸酶活性(156.166±1.209 vs 110.135±7.356,P<0.01),并明显增强MDSC对CD8+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论:RAE-1ε在体外增强4T1成瘤小鼠来源的MDSC的抑制功能.

  • 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脾悬液中辅助性T细胞17和髓系抑制性细胞数量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陈思远;舒扬;赵峰;于明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脾悬液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数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将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PD组(A组)、PD+吉西他滨组(B组)、吉西他滨组(C组)与对照组(D组),每组10只小鼠.A组和B组予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30 mg/kg)连续腹腔注射7 d;B组和C组于第1 d,7 d腹腔注射吉西他滨(120 mg/kg);D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第8 d进行行为学实验后,检测各组小鼠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量和脾悬液Th17和MDSC细胞百分率.结果 与建模前比较,A组、B组小鼠调头时间、爬杆时间明显延长,悬挂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与C组、D组比较,建模后A组、B组小鼠调头时间、爬杆时间明显延长,悬挂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A组、B组小鼠中脑黑质区TH阳性细胞数量较C组和D组明显减少(均P<0.05).A组、B组小鼠脾悬液中Th17、MDSC细胞百分数较C组和D组明显升高(均P<0.05);且B组小鼠脾悬液中Th17细胞百分数明显高于A组(P<0.05),A组小鼠脾悬液中MDSC细胞百分数明显高于B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组和B组小鼠Th17和MDSC细胞百分数间均无相关性(r=-0.319,r=0.04,均P>0.05).结论 PD模型小鼠Th17、MDSC数量增加,可能参与了PD的发生发展.MDSC有可能发挥了抑制Th17扩增的免疫调节作用.

  • 高脂饲料动员CD11b+Gr-1+髓系抑制性细胞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研究

    作者:姜宜成;沈成兴;陆文彬;傅聪;卞叶萍

    目的:研究高脂饲料饲养ApoE-/-小鼠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过程中CD11b +Gr-1 +髓系抑制性细胞的变化趋势,以期揭示高脂血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种可能的细胞机制.方法:将12只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模型组(n=6),分别给予普通饲料与高脂饲料处理.8周后酶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I(apoA-I)和载脂蛋白B(apoB)水平;HE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形态学改变;油红O染色观察内皮下间隙脂质沉积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骨髓、脾脏、外周血中CD11b +Gr-1 +髓系抑制性细胞的百分比,比较其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度.结果:8周的高脂饲喂使得ApoE-/-小鼠血脂水平显著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形成,CD11b +Gr-1 +髓系抑制性细胞占骨髓单个核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并进一步被动员释放到外周组织,导致循环中CD11b +Gr-1 +髓系抑制性细胞显著增加.结论:高脂饲料饲养ApoE-/-小鼠能使CD11b +Gr-1 +髓系抑制性细胞的生成显著增加,并向循环和外周组织释放.高脂血症可能是通过激活CD11b +Gr-1 +髓系抑制性细胞的途径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3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