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一张“刮片”,两种命运
我国每年子宫颈癌的新发病例约为13.15万,占全球发病数量的30%.子宫颈癌也是造成我国妇女癌症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子宫颈癌虽然可怕,却是可以早期预防的癌症.只要通过定期的筛查、早期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子宫颈癌是可以完全被治愈的.那么,如何早期发现子宫颈癌呢?让我们先来讲两个小故事.故事一小孙,女性,34岁,结婚8年,夫妻均是外企的白领职员.大学毕业后,小两口经过10年的打拼,有了不错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生活虽然忙碌,但是一张"宫颈刮片",说是为了筛查"宫颈癌前期病变和宫颈癌",她也没多问,既然医生建议就做吧.10天后,体检结果出来了,令小孙大吃一惊的是,这张她不太在意的宫颈刮片结果显示出了异常.医生说,为了排除宫颈癌,下一步需要为小孙进行阴道镜检查和活组织学病理检查确诊."可是我以前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呢?"小孙充满疑惑地问医生.医生告诉她:"像很多妇科疾病一样,宫颈癌前期病变和早期宫颈癌,往往没有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因而易被女性忽略,定期的常规妇科体检和相应的化验才能检出异常,因此提倡妇女每年做妇科体检并做宫颈刮片."
-
高频电波刀环形电圈切除术与宫颈冷刀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疗效比较
宫颈癌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且有年轻化趋势[1],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是一组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期病变,反映了宫颈癌发生中连续发展的过程,即由宫颈不典型增生(轻→中→重)→早期浸润癌→浸润癌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由于CINⅠ、CIN Ⅱ、CIN Ⅲ发展为癌的危险性分别为15%、30%、45%[2],如何在宫颈癌前病变期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阻止其发展,是预防宫颈癌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在妇女病普查中的广泛开展,人们自身健康意识的增强,阴道镜检查的普及,宫颈搔刮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妇女被检查诊断出 CIN ,且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发现患CIN。因此,正确而适度地处理CIN ,防止复发而又不影响正常生理功能及生活质量,是临床处理CIN的目标,本文对2010年5月至2012年12月妇产医院165例CIN患者行高频电波刀环形电圈切除术(LEEP)或宫颈冷刀锥切术(CKC)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治疗的比较合理的方式。
-
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在LEEP治疗CIN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是宫颈癌前期病变的一个过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本院通过薄层液基细胞学(TCT)、阴道镜检查及镜下活检,行宫颈电热圈环切术(LEEP)治疗CIN并与对照组比较,出血明显少、时间短、安全、有效.
-
养胃冲剂逆转胃癌前期病变的疗效观察
目的为探讨癌前期病变(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治疗新途径.方法对88例萎缩性胃炎用养胃冲剂15g,每日3次,开水冲服一个疗程(3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后行胃镜直视观察、胃粘膜活检及临床对比分析.结果根据疗效标准统计治疗显效36例,好转38例,总有效率84%.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养胃冲剂治疗萎缩性胃炎疗效肯定,且未见不良反应,预防胃癌的发生可有一定希望.
-
胃癌与癌前病变中生物标志物表达的变化和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胃癌、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肠化生、慢性胃炎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myc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以探讨C-myc和p21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9例胃癌组织、30例不典型增生、33例肠化生、22例胃炎组织和35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myc和p21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C-myc蛋白在正常胃黏膜、慢性胃炎、肠化生、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逐渐增加趋势.p21蛋白在不典型增生组织中表达高,而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却较不典型增生组织降低.C-myc的表达与胃癌病理类型、肿瘤大小、侵袭深度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p21表达水平则只与肿瘤侵袭深度相关(P<0.05).结论 C-myc和p21蛋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且C-myc可作为判断胃癌进展程度的生物学标志物.
-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三阶梯诊治
定义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它反映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联系过程.宫颈上皮内瘤变是一组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期病变的统称包括宫颈不典型增生和宫颈原位癌,反映了宫颈癌发生中连续发展的过程,即由宫颈不典型增生(轻→中→重)→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
宫颈TCT联合HPV筛查对早期控制和阻断宫颈病变的临床分析
经过多年来大量医学同仁们的探索和研究,发现宫颈癌是惟一经过医学干预能使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的恶性肿瘤,本病可以通过应用TCT联合HPV阴道镜及宫颈活检病理学检查,对在医院妇科就诊患者进行宫颈病变三阶梯的早期筛查.其中宫颈TCT检查目前是我院筛查宫颈癌及癌前期病变的简单和常用的方法.
-
宫颈细胞学诊断未能除外高度上皮内瘤样病变的不典型鳞状细胞患者68例病理分析
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例逐年上升,且显年轻化的趋势.防治宫颈癌,降低其病死率,关键是及早发现癌前期病变.宫颈细胞涂片检查是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筛查的主要手段,目前采用的Bethesda system(TBS)宫颈细胞学诊断报告系统中,未能除外高度上皮内瘤变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H)的诊断是难决定处理对策的.本研究通过对68例ASC-H的临床病理分析,旨在加深对ASC-H的理解,探讨合理的处理方法.
-
社区宫颈癌前期病变筛查效果分析
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全世界妇女中每年的新发病例数大约为50万,中国的新发病例数约占全世界新发病例的1/3[1].近年来,宫颈癌患者日趋年轻化,其发病以每年2 %~3 %的速度增长.在基层广泛开展宫颈细胞学普查,以早期发现宫颈癌前期病变,对于保护广大妇女的健康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本研究对比分析液基薄层细胞检测技术(TCT)和巴氏涂片,采用TBS(the bethesda system)分类法诊断标准阅片,对社区居民进行宫颈癌筛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的临床应用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是一种新的内镜成像技术,可以在内镜检查同时获得胃肠上皮的高度放大的横断层面的图像,不需活检和组织病理检查而获得组织学诊断,即光学活检.本文主要介绍该内镜的结构功能、对比剂的使用、在诊断消化道早期肿瘤及其癌前期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及潜在功能的展望.
-
中老年人126例大肠息肉检查结果分析
大肠息肉作为一种大肠癌前期病变,可因其起因不同而有不同的转归;内镜的临床应用有助于大肠息肉的发现及临床演变的观察.本文选择1991-2007年5月晋城市人民医院门诊或住院接受结肠镜检查的506例60岁以上患者,对检出的126例大肠息肉进行分析.采用口服法清洁肠道后做全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尽量内镜下切除(钳除或电切)并送病理组织学检查.息肉分类依据山田分型法.检查结果显示,大肠息肉检出率为24.90%(126/507),其中60~69岁22.0%(71/322),70~79岁28.8%(49/170),≥80岁42.9%(6/14).息肉癌变8例,癌变率6.3%,其中60~69岁4.2%(3/71)、70~79岁8.2%(4/49)、≥80岁16.7%(1/6).
-
乳消冲剂治疗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疾病属中医学"乳癖"、"乳痞"、"乳中结核"等范畴,是青壮年妇女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国内外专家认为此病系癌前期病变,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比健康妇女高1.4~1.5倍;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与内分泌紊乱、雌激素与孕激素比例失调有关.已有动物实验证明乳消汤[1]对乳腺增生疾病有很好的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
实验性肝癌前期病变的研究及中药复方861对其的影响
目的研究肝癌前期病变有关指标的表达和中药复方861对癌前期病变形成过程的影响.方法以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前期病变,以复方861对诱癌过程干预,利用免疫组化、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ting)法分别检测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P)、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第6周时见GST-P阳性细胞,第8周开始普遍见GST-P结节.PCNA免疫组化结果示,第6周开始有阳性细胞表达,部分GST-P阳性结节内PCNA阳性细胞较多.Western-blotting结果示GST-P从诱癌第6周开始有阳性表达,造模组GST-P阳性表达比同期干预组表达量大.结论PCNA标识的GST-P阳性的细胞是早期癌前期病变的有效标志.复方861可抑制癌前期病变的进程.
-
激光治疗喉角化病的护理
喉角化病是一种以喉上皮增生,角化过度为特征的喉粘膜增生性病变,常伴有非典型增生,恶变率为1%~40%,被视为癌前期病变.对于喉角化病的治疗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本文应用Nd:YAG激光治疗了185例喉部角化病患者.随访观察6年,患者声带粘膜日趋光滑,发音质量改善,至今尚未发现癌变发生,现总结护理经验如下.
-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超声检查的日益普及,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但术前确定息肉是否属癌前期病变较为困难,可是对息肉性质的鉴别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却至关重要,因胆囊癌恶性度高,预后极差.为此,我们对院内98例胆囊切除标本中息肉样病变的特点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探讨各种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及治疗.
-
低聚果糖对大鼠结肠癌前期病变形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低聚果糖对大鼠结肠癌前期病变-畸变隐窝病灶(ACF)形成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Wister大鼠经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A、B、C和D组,每组12只,B、D组大鼠每周皮下注射1次二甲基肼(20 mg/kg),A、C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10周;同时A、B组大鼠给予标准鼠食,而C、D组大鼠给予含10%低聚果糖的鼠食,喂养至第12周处死,观察大鼠体重、结肠长度和ACF,以及结肠内容物重量及其丁酸含量的变化.结果各组大鼠体重增加及结肠长度差异无显著性,腹腔内脏器未见明显病灶.C、D组盲肠内容物重量显著高于A、B组,但各组近、远端结肠内容物重量差异无显著性.C、D组各肠段内容物丁酸浓度显著高于A、B组的相应肠段,D组≥4个隐窝的ACF数均显著低于B组,且丁酸浓度和ACF总数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低聚果糖能抑制大鼠结肠癌前期病变的形成.
-
FHIT基因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及癌前期病变的临床关系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ail,FHIT)蛋白在45例结直肠癌、36例结直肠腺瘤和23例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标本经40 g/L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HIT在结直肠癌、结直肠腺瘤和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结果:在45例结直肠癌中28例FHIT蛋白表达显著减少或缺失,5例表达减弱,12例表达阳性;其中结直肠癌DukesA,B和C期FHIT蛋白表达阴性比例分别为6/1l,5/12和17/22.在36例结直肠腺瘤中7例FHIT蛋白表达显著减少或缺失,4例表达减弱,25例表达阳性;其中结直肠腺瘤伴轻、中和重度不典型增生FHIT蛋白表达阴性比例分别为2/16,1/7和4/13.FHIT蛋白阴性表达在结直肠癌和正常对照组(62.2% vs 4.4%,x2=25.33,P<0.01)、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62.2% vs 19.4%,x2=14.19,P<0.01)、结直肠癌未伴淋巴转移的Dukes A+B期和已伴淋巴转移的C期(47.8% vs 77.3%,x2=4.28,P<0.05)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而在结直肠腺瘤伴轻度不典型增生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2.5% vs 25.0%,X2=0.84,P>0.25),结直肠腺瘤和正常对照组(19.4%ys 44%,x2=3.51,P>0.05)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FHIT蛋白在结直肠癌中呈低表达或缺失,且FHIT低表达与转移状况有相关关系,提示该基因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
AgNORs计数DNA含量及PCNA与肝硬化增生结节和肝癌的关系
目的:探讨肝硬化(LC)、增生结节与肝细胞癌(HCC)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银染色技术、图像分析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LC、增生结节及HCC中AgNORs计数、DNA含量及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增生结节中,其AgNORs计数、DNA含量及PCNA的表达均与正常肝组织和LC组织有明显差异(P分别<0.01,0.05,0.05);其中AgNORs计数与Ⅰ级HCC相近(P>0.05),DNA含量与HCC相近(P>0.05).LC组织和正常肝组织间的AgNORs计数、DNA含量及PCNA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增生结节与LC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细胞群体,前者属于活跃增生生病变,是HCC的癌前期病变,后者仍为成熟的细胞,与HCC的发生没有直接关系.
-
肺癌前病变研究现状
肺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已跃居各类恶性肿瘤的前列[1,2],阐明肺癌的发病机制,对肺癌的防治及降低其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研究证明,肺癌在形成前,经历了一系列癌前期病变过程,现就肺癌前病变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以便为肺癌前病变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巨大肝胆管囊腺瘤伴胆管内结石误诊误治一例
肝胆管囊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诊断常靠综合影像.鉴于囊腺瘤可能是癌前期病变,治疗以根治性肝切除,防止术后复发为原则.本文报告一例误诊为肝囊肿行两次穿刺引流无效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