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脊髓灰质炎病毒载体研究进展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成员,是单正链RNA病毒.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发展脊髓灰质炎病毒载体,先后出现了抗原嵌合载体、PV复制子、多聚蛋白融合载体及双表达载体等类型.近年,脊髓灰质炎病毒载体用于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定点表达外源蛋白,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对脊髓灰质炎病毒载体的类型、特点、应用及新进展作一综述.
-
微小核糖核酸病素(Picornaviruses)与疾病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包括一大类微小的RNA病毒.引起人类疾病的的微小核糖核酸病毒主要有4属:肠道病毒(enteroviruses)、鼻病毒(rhinoviruses)、嗜肝病毒(hepatovirus)和标准ECHO病毒(parechoviruses).肠道病毒寄居于人体消化道,能从咽喉或下部肠道分离到.鼻病毒主要从鼻腔和咽喉分离.微小核糖核酸病毒能引起人类的疾病病种很多,累及的器官脏器很多,包括麻痹症、无菌性脑膜炎、流行性胸痛、多发性肌炎、心肌炎、呼吸道感染、眼结膜炎和严重的全身性疾病等.
-
甲肝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研究
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是人类普遍易感的高发病率传染病,由于其流行的普遍性及严重程度,已引起世界各国及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普遍关注.为控制并终消除甲肝疾病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优先发展冻干甲肝减毒活疫苗是WHO肝炎专家委员会所一贯倡导的唯一安全有效的根本措施.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大量试验,解决了国内外至今尚未攻克的包括甲肝病毒在内的无脂蛋白包膜的微小核糖核酸RNA病毒不宜冷冻干燥极易失活这一国际性难题.使冻干甲肝减毒活疫苗率先在世界上研制成功.
-
日本抑制艾滋病取得进展
日本甲南大学先端生命工学研究所的研究小组开发了有效抑制HIV-1(艾滋病病毒)扩增反应技术。利用人造核酸,首次确立了使HIV-1全部遗传信息RNA(核糖核酸)上的四螺旋结构这一特殊结构安定形成的技术。一旦形成四螺旋,就可阻碍病毒扩增的逆转录反应的进行,这将关系到HIV抑制剂的开发。
-
不同保存方法对蚊虫RNA保护效果的评价
目的 研究适合口岸媒介生物监测的蚊虫样本保存方法,并对蚊虫RNA保护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普通冰箱、低温冰箱、液氮、RNALater等保存方式,对蚊虫进行1周、1个月、6个月保存.提取蚊虫RNA,比较这些保存方式对蚊虫RNA保护效果.结果 RNALater与液氮对蚊样本均具有良好的保存效果,在1周、1个月、6个月内,蚊虫RNA均未见明显降解;低温冰箱在1周、1个月内对蚊样本有较好的保存效果,蚊虫 RNA未见明显降解,但6个月后,蚊虫RNA降解明显;常温冰箱(-20℃)保存效果不佳,仅在1周之内对蚊虫核酸有一定的保护效果,1个月后,RNA发生明显降解.结论 RNALater、液氮和低温冰箱在1个月内对蚊虫RNA均具有较好的保存效果,但RNALater具有保存时效长、使用方便等优点,更适用口岸蚊虫监测中样本的保存和运输.
-
注射用利福霉素钠与左氧氟沙星存在配伍禁忌的实验观察
利福霉素钠为半合成利福霉素中的广谱抗菌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耐青霉素和耐新霉素株)、结核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常见的革兰阴性菌作用较弱.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菌体内核糖核酸聚合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核糖核酸的合成和蛋白质的代谢,导致细菌生长繁殖停止而达到杀菌作用.左氧氟沙星是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其抗菌活性约为氧氟沙星的两倍,它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细菌拓扑异构酶2)的活性,阻碍细菌DNA的复制而达到抗菌作用.
-
氯灭活甲型肝炎病毒与其核酸变化关系的研究
为了解氯灭活HAV与HAV核酸变化的关系,采用大片段逐步步移RT-PCR技术对HAV核酸全序列进行扫描.结果,在25℃以10 mg/L有效氯作用30 min,可完全灭活HAV,而5 mg/L有效氯作用60 min则不能.在HAV核酸全序列中,各部分对氯的抗力不一,以5'NTR为敏感,用10mg/L有效氯作用30 min,检测其为阴性;其次为3'NTR,当10 mg/L有效氯作用60 min时,亦为阴性;结构区的某些片段对氯的抗力较强.以10 mg/L有效氯作用30 min,进一步缩小氯对HAV核酸作用敏感区间(即近5'NTR)的检测发现,病毒初的1~671 bp检测呈阴性,而669~1023 bp仍呈阳性.结果表明,氯灭活HAV与其核酸5'NTR的损伤一致,在充分了解氯对HAV作用机理的基础上,PCR可用于消毒效果的评价.
-
亚甲蓝与可见光联合作用对血浆中病毒核酸的影响
用RT-PCR方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RNA,以了解亚甲蓝与可见光联合作用对HCV RNA的影响.结果,向含HCV血浆中加lμmol/L亚甲蓝,经可见光(30000 Lux)照射l 5 min或30 min,HCV RNA含量随照射时间延长而减少;仅加亚甲蓝不经光照者,与阳性对照者基本相同.说明仅甲亚蓝对HCV RNA基本无损伤作用,结合可见光照射时才可.
-
一起腺病毒3型引起的儿童咽结膜炎爆发
病毒性结膜炎通常包括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角膜结膜炎和咽结膜炎,其病原体、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不同.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多由微小核糖核酸病毒引起,其爆发和流行的报道较多;流行性角膜结膜炎和咽结膜炎的病原体多为腺病毒8型和3型,尤以咽结膜炎临床经过较重,引起流行和爆发的文献较少.我们对深圳市某幼儿园发生的一起"结膜充血伴高热"爆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经病原学确诊,证实为腺病毒3型(adenovirus type 3, Ad3)引起的咽结膜炎爆发.
-
2000年东莞市麻疹病毒流行株基因型分析
目的了解东莞市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MV)流行株的基因型.方法2000年4~7月间东莞市发生有55例患者的麻疹流行,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直接检测麻疹病人急性期唾液中的麻疹病毒核糖核酸(RNA)的N基因和M基因,对任意选取的5份RT-PCR阳性标本和疫苗株沪-191的N基因扩增片段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并进行序列系统树分析.结果用RT-PCR方法直接检测的阳性率为87.3%;用血清抗-MV-IgM ELISA方法检测的阳性率为70.9%,抗-MV-IgM阴性的病人唾液中有68.8%的标本MV-RNA阳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此流行株的基因型与世界麻疹病毒流行株不同,差异为1.4%~11.7%,可归属于H基因型.结论2000年东莞市麻疹病毒流行株核酸序列完全相同,为H基因型,说明本次流行的麻疹病毒具有同源性,来源于同一传染源.
-
新型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由80多个血清型组成,其中大多数对人类有致病性,且多为无症状感染或只导致轻型疾病,如非特异性发热或轻型上呼吸道症状(普通感冒).然而,人类肠道病毒(HEV)也可导致广泛的临床疾病,包括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毒性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毒性心肌炎和新生儿脓毒样疾病.根据对人类引起的疾病、病毒毒力以及颅内接种后对乳鼠的致病性,HEV初被分为四类,即脊髓灰质炎病毒(PV)、柯萨奇病毒A组(CAV)、柯萨奇病毒B组(CBV)和埃柯病毒(echovirus).
-
2010年青岛市和临沂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病原学鉴定与基因特征分析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俗称红眼病,为季节性传染病,多发生在夏秋季,其病原主要是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人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70,EV70)和柯萨奇病毒A组24型变异株(coxsackievirus A24 variant,CVA24v),腺病毒也可以引起AHC的流行[1].2010年山东省青岛市和临沂市出现AHC流行,报告病例数居全省前2位,笔者对AHC患者眼结膜拭子标本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现报告如下.
-
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及对防控工作的启示
甲型H1N1流感是由变异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病毒包含有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3种流感病毒的核糖核酸基因片断;通过飞沫、气溶胶、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损伤,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
-
化瘀中药加核糖核酸在治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中对TNF-α的影响
目的:观察化瘀中药加核糖核酸在治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中对TNF-α的影响.方法:选择小鼠42只,雌雄兼用,如何分组分为对照组、RNA、氟哌酸治疗组.治疗8 d后测TNF-α的量的变化.结果:经RNA治疗后,查TNF-α水平降至正常(P<0.01).对照组及氟哌酸组如何.结论:化瘀中药加RNA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明显,能使这一内科顽症在短时间内恢复,其作用机制之一是降低血清TNF-α水平.
-
足三里穴位注射核糖核酸治疗澳抗阳性22例
1 临床资料本组22例中,男16例,女6例;年龄小20岁,大65岁;病程1个月~10年.其中体检发现HBsAg阳性,无自觉症状者12例;有轻度食欲不振、腹胀、肝区不适感、乏力者8例;慢性肝炎综合治疗后HBsAg仍阳性者2例.职业:干部4例,农民4例,个体经商者8例,学生6例.HBsAg 1:16者6例,1:32者7例,1:64者9例.
-
一例孕妇感染手足口病
李某,女,26岁,孕32周,于2011-08-06到我科就诊.3天前发现手足部出现红色皮疹,伴有低热一天,出现乏力,无咳嗽及咳痰,无头痛、头晕等不适.查体:T:36.7℃,手足部可见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及疱疹,疱疹周围炎性红晕,口腔内可见疱疹,咽部充血,扁桃体无肿大,余查体无明显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WBC:8.45×109,EV71核糖核酸(+).初步诊断:手足口病.给予大青叶合剂20ml tid,患者一周后皮疹消退,疾病痊愈.
-
大剂量核糖核酸加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核糖核酸(RNA)治疗肝炎和肝硬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早有报道,但大剂量使用的报道少见.我院于1994年1月~2000年2月采用大剂量RNA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6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核糖核酸治疗小儿乙肝临床观察
乙型慢性肝炎发病机制普遮认为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因此治疗乙型慢性肝炎的研究,便集中在抗病毒和免疫调节方面.
-
博尔纳病病毒的转录、复制特点和机体抗病毒反应
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引发新发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一种,是一种非细胞溶解性,嗜神经性核糖核酸病毒.该病毒具有广泛的感染宿主,能感染从鸟类到灵长类的多种动物,并造成Borna病(Borna disease,BD),[1]临床以中枢神经精神行为功能障碍为特征,早期主要表现为行为改变、易激惹、步态紊乱,终末期表现为认知障碍、记忆丧失、抑郁、共济失调和部分麻痹等,但大多数感染动物为无症状性感染.
-
美国<科学>杂志评选出今年的十大科学成就:
美国<科学>杂志评选出今年的十大科学成就: --分子电子学获重大进展,微型计算机制造方面的突破,可用于翻译不同语言之间的对话 . --对核糖核酸(RNA)的研究证明,它在人体内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RNA曾被视为携带遣传 密码的脱氧核酸(RNA)的操纵杆,但是,研究表明它会使基因"缄默",甚至会促基因毁灭 .核糖核酸在基因抑制和酶的活性中所起的作用大大出乎科学家的意料. --2001年2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详细测序结果. --开发了新型超导体,一种极小电阻导电的材料. --研制了能够在人体内找到并摧毁引起癌症病变细胞的"灵巧炮弹"式药物. --在称为神经原的脑细胞如何互相传递信号的研究中取得进展,即分子信号是如何吸引和 排斥生长的神经轴突--神经通信网络的. --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宣布,人类活动确实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一个主要原因.全球变暖是 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氧体造成的大气恶化. --在一个相关领域,发现美国有一个巨大的"碳吸纳池"--大片土地上生长着能从大气 中吸收多余二氧化碳的植物,它也许能减轻造成气候变化的全球变暖的影响. --发现了中微子在从太阳到地球的旅途中本身发生了变化--变为μ介子和τ介子这些已 知形式-解决了一个困扰人类40年已久的难题. --发现了被称为爱因斯坦--玻色凝聚物质.摘自<中华病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