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癌症患者不宜服用大量维生素C
以前传说维生素C可预防感冒,但是确切效果如何至今亦无确切证据,还有传说维生素C有助于预防癌症,具体效果如何怕也是没有确切结论,相反已有证据表明一旦患上癌症再服用维生素C则有害处,因为肿瘤细胞很喜爱维生素C,它们会把维生素C当作糖果一样吞食,所以患了癌症之后再服用过量的维生素C则变成了喂食营养癌细胞,助长癌细胞过度生长,反而是助纣为虐。
-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雄性生殖毒性及抗雄激素作用机制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多种用于工、农业生产的人工合成化学物质对环境造成了普遍污染,其中,农药、增塑剂、抗菌药物、阻燃剂、重金属等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备受关注.上述物质可扰乱生物体内的激素平衡,导致生殖和发育异常,被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disruptors,EEDs)"[1].EEDs使多种野生动物的繁殖能力下降,濒于灭绝,同样也威胁到人类的生殖健康,笔者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雄性生殖毒性及抗雄激素作用机制综述如下.一、EEDs的雄性生殖毒性1.EEDs对性别分化的影响:Hertz-Picciotto等[2]发现,多氯联苯(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血清浓度在第九十百分位数的女性与血清浓度在第十百分位数的女性相比,其男婴出生比率下降了33%,即PCBs血清浓度每升高1 μg/L,男婴出生率下降7%.另有文献报道,在母亲孕前职业暴露于PCBs的1506名初产婴儿中,男婴占49.8%(750/1506),而对照组(无PCBs暴露)1506名初产婴儿中,男婴占了49.9% (751/1506)[3].因此,笔者认为尚无确切证据表明母亲孕前暴露于PCBs与初产婴儿性别比例存在相关性.
-
1型糖尿病发病与气候有关
很多专家认为季节(尤其是冬季)与儿童发生1型糖尿病有关.这种想法似乎听起来很新奇,不过研究者们已经得到确切证据显示,在冬季接触病毒感染和血糖负荷改变可能会促进1型糖尿病的发生,但只限于那些有遗传易感性的儿童.
-
尚无确切证据提示他汀类药物增加癌症风险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已20余载,从北欧辛伐他汀生存研究(4S)开始,一系列经典的临床试验结果提示他汀类药物在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同时使心血管死亡和发病风险明显下降,奠定了他汀类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防治中的基石地位.
-
竹红菌素结合红外线对于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的治疗与体会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是以外阴瘙痒为主要症状,病因不明的鳞状上皮细胞良性增生为主的外阴疾病.多见于30~60岁妇女,恶变率2%~5%,是常见的外阴白色病变.现在对于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病因不明,迄今尚无确切证据表明慢性损伤、过敏、局部营养失调或代谢紊乱是导致此病的直接原因,其发生可能与外阴局部潮湿、阴道排出物刺激及对外来刺激反应过度有关.
-
帕罗西汀增加重症抑郁症和非重症抑郁症成人患者自杀风险的分析(译)
1 引言自19世纪80年代末以来,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已经有效地用于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1990年,Teicher等首次在出版刊物上以系列病例描述的形式提出使用SSRIs与自杀行为存在可能的联系--氟西汀作为第一个进入美国市场的SSRIs药物,能导致或加重自杀倾向.然而,不仅随后的Meta分析方法未能提供证据来支持这种观点,就是1991年FDA专家评审团也未能发现此种相关性的确切证据.
-
把好“手部呼吸食品”卫生关科学防控H7N9禽流感
H7N9禽流感的流行病学传染源:目前尚不明确,根据以往经验及本次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推测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等被感染,直接接触病毒也可被感染.现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易感人群:目前尚无确切证据显示人类对H7N9禽流感病毒易感.现有确诊病例均为成人.高危人群:现阶段主要是从事禽类养殖、销售、宰杀、加工业者,以及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者.
-
饮食调料中吗啡类物质的检测分析
近年来一些不法商贩,以营利为目的,在卤味调料中刻意添加罂粟壳类物质.为了客观地提供和掌握饮食调料中掺入罂粟壳类物质的确切证据,以利进行教育和控制毒品类物质的滥用,1999年6月,我们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对百色市某地饮食摊点和酒家使用的调料、汤水中吗啡类物质进行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干髓术远期临床疗效观察评价
干髓术用于牙髓病的治疗,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由于砷剂和多聚甲醛制剂的毒性、致抗原性和致癌活性,一些国家和地区已拼弃此法,但尚未见到否定干髓术的确切证据[1].近年来有实验报道,对干髓术后的根尖组织反应提出质疑[2],临床研究对干髓术后远期出的问题也有所涉及[3].
-
苯乙烯暴露标志物DNA加合物的研究进展
苯乙烯(Styrene)又名乙烯基苯,系无色透明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涂料、粘合剂、润滑剂、木材和软木的浸润剂等领域.苯乙烯不仅具有肝肾毒性、神经毒性、免疫毒性等,还具有遗传毒性,虽尚无对人类致癌性的确切证据,但流行病学调查亦有一些苯乙烯与淋巴瘤和白血病相关性的证明[1],国际癌症组织将苯乙烯列为可疑人类致癌物.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苯乙烯DNA加合物用作苯乙烯暴露标志物的研究作一综述.
-
β阻滞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实践注意点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肌梗死,无论是急性期、稳定期以及梗死后的长期二级预防,均有循证医学提供的确切证据,肯定了β受体阻滞剂的益处.国际指南包括2004年ACC/AHA STEMI指南和2003年ESC AMI指南和2004年ESC β受体阻滞剂专家共识文件,都将口服β受体阻滞剂作为Ⅰ类推荐、A级证据;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则为Ⅱa类推荐、B级证据.COMMIT/CCS-2研究为临床合理应用β受体阻滞剂提供了进一步证据.同时,根据COMMIT/CCS-2研究结果,在临床实践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
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丙型肝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一般认为参与发病过程的可能机制有以下几点.一、病毒的直接致病作用HCV是嗜肝病毒,主要在肝内复制.虽然目前尚无理想的HCV体外细胞培养系统作为试验模型,尚缺乏HCV直接损伤肝细胞的确切证据,但相关研究推测病毒可能有直接致病作用.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透巩膜转运至视网膜的实验研究
根据雪旺细胞可分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而bFGF能延缓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论述,我们对兔白体雪旺细胞移植到巩膜深层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发现移植后雪旺细胞在巩膜深层可进行分裂增生并存活60 d以上,但对于巩膜深层的雪旺细胞分泌的bFGF能否进入视网膜内尚无确切证据,因此用同位素示踪法对此进行实验观察.
-
孤独症的神经系统研究进展
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神经精神发育障碍疾病,病因不明,目前尚无一种检测手段为诊断提供确切证据,孤独症的识别主要依赖医生临床观察.虽孤独症儿童个体差异非常大,但基本特征可归纳为语言交流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和刻板行为模式三方面.该病常于3岁前发病,治疗关键时期为3~6岁.大多数患儿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孤独症发病率越来越高,病因复杂,是一种多因素影响疾病.目前较一致观点认为,孤独症主要是因为大脑结构异常及整个大脑网络功能异常所致.
-
基底节区出血手术适应证、时机及术式的选择
在脑卒中病人中,脑出血约占10%~20%,但其死亡率高达49.4%,幸存者常遗留偏瘫、失语、记忆力或智力下降、丧失工作或生活自理能力等不同程度后遗症.脑出血中以高血压所致者居多,高血压性脑出血有2/3发生在大脑基底节区,对此类患者虽至今没有手术疗效优于内科保守治疗的确切证据,但大量临床资料证明:对部分患者进行适时的手术干预更有利于颅内压的控制,血肿的吸收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在手术适应证、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上,目前尚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争议颇多,以下我们就自己的观点作一简述.
-
孕期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根据药物对胎儿的致畸情况,将药物对胎儿的危害等级分为A、B、C、D、X 5个级别.A级药物对孕妇安全,对胚胎、胎儿无危害,如适量维生素A、B、C、D、E等;B级药物对孕妇比较安全,对胎儿基本无危害,如青霉素、红霉素、地高辛、胰岛素等;C级药物仅在动物实验研究时证明对胎儿致畸或可杀死胚胎,未在人类研究证实,孕妇用药需权衡利弊,确认利大于弊时方能应用,如庆大霉素、异烟肼等;D级药物对胎儿危害有确切证据,除非孕妇用药后有绝对效果,否则不考虑应用,如硫酸链霉素(使胎儿第八对脑神经受损、听力减退等)、盐酸四环素(使胎儿发生腭裂、无脑儿等)等是在万不得已时才使用;X级药物可使胎儿异常,在妊娠期间禁止使用,如甲氨蝶呤(可致胎儿唇裂、腭裂、无脑儿、脑积水、脑膜膨出等)、乙烯雌酚(可致阴道腺病、阴道透明细胞癌)等[1].在妊娠3个月,以不用C、D、X级药物为好.孕产妇出现紧急情况必须用药时,也应尽量选用确经临床多年验证无致畸作用的A、B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