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抗动脉粥样硬化基因疫苗经鼻腔免疫黏膜毒性的初步评价

    作者:蔡丹宁;吴瑞;袁喜英;宗莉

    目的:考察抗动脉粥样硬化基因疫苗经鼻腔接种免疫的黏膜毒性.方法:以壳聚糖为基因载体,制备载基因疫苗的壳聚糖纳米粒.对高脂家兔模型滴鼻免疫6次,28周时取鼻黏膜及肺部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扫描电镜观察鼻黏膜纤毛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基因疫苗经鼻腔免疫可以显著诱导抗体,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鼻黏膜及肺部组织形态正常.黏膜纤毛超微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鼻黏膜纤毛排列有序,无断裂、脱落、倒伏等异常现象.结论:基因疫苗经鼻腔接种未致黏膜及纤毛损伤,鼻腔给药有潜力发展为一种新的接种途径.

  • 基因疫苗微粒系统黏膜免疫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敏艳;袁喜英;宗莉

    微粒系统作为一种基因疫苗的黏膜免疫递送系统,能够增强免疫效果,具有同时诱导系统免疫应答和黏膜免疫应答、产生共同黏膜免疫应答、增加病人的顺应性、降低疫苗推广成本等优点.文章综述微粒系统增强基因疫苗黏膜免疫效果的机制、常见的微粒系统、载体材料以及优化微粒系统的研究进展.

  • 基于HEV中和表位的基因免疫诱导特异性抗体及中和作用研究

    作者:王春玲;杨书才;孟继鸿;王立新

    目的:观察基于戊型肝炎病毒中和表位(p179)的基因免疫是否能在小鼠体内诱导具有中和作用的抗体应答.方法:构建含HEV中和表位p179编码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VAX-179,以肌肉注射法对BALB/c小鼠实施基因免疫,实验组每只小鼠给pVAX-179 100 μg,并设立空质粒pVAX和HEV-p179蛋白两个对照组.定期采集小鼠血清,ELISA法检测其特异性抗HEV-IgG抗体及其亲合力;以基于PCR的体外中和实验检测抗体的中和活性.结果:pVAX-179质粒基因免疫诱导小鼠体内产生了特异性抗-HEV-IgG抗体,抗体水平于第10周达高峰,OD值为0.55±0.13,与空质粒pVAX组(0.15±0.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6周实验组抗体亲合力(ED50为2.5 mol·L-1)高于蛋白对照组(ED50为2.0 mol·L-1),基因免疫促进了抗体亲合力的成熟;体外中和实验证实产生的特异性抗体能够阻止HEV感染人肝癌细胞7721,具有中和HEV的活性.结论:基于戊型肝炎病毒中和表位(p179)的基因疫苗pVAX-179能够在小鼠体内诱导产生具有中和作用的抗体应答.

  • 胰腺癌疫苗研究现状

    作者:黄莉莉;缪华杰;周国雄

    基于疫苗为基础的免疫机理,利用天然免疫系统,尤其是对TAA的识别和对新抗原产生效应.抗癌疫苗接种的目的是激活和扩大肿瘤特异性T细胞,作为引发或增强原先存在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手段.根据胰腺癌疫苗的分类对细胞疫苗(肿瘤或免疫细胞);蛋白质/肽疫苗;基因疫苗(李斯特菌疫苗)各类疫苗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基因疫苗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作者:周宗安;王延茹

    基因疫苗是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疫苗.自1990年Woff等发现直接肌肉注射裸DNA质粒,不经任何载体手段即可在肌细胞内获得有效表达蛋白以来,基因疫苗的研究不断深入.1993年Ulmer等率先应用流感病毒基因进行疫苗的研究,之后研究范围不断拓宽.目前基因疫苗的研究已涉及到病毒、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细菌、寄生虫以及癌症等诸多领域,一些基因疫苗的研究已处于Ⅰ/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 肿瘤基因治疗技术

    作者:安瑞生;陈晓峰

    肿瘤基因治疗就是将一段特定的遗传信息物质 DNA或 RNA通过人工方法导入肿瘤细胞以治疗肿瘤性疾病。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肿瘤免疫基因治疗、反义 RNA、三链 DNA。其中研究较多的是肿瘤免疫基因治疗。本文主要对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构建、接种、应用等方面做了综述,并简要介绍了反义 RNA和三链 DNA技术。

  • 重组质粒pcDNA3.1S2S/Fc在小鼠诱导免疫反应的观察

    作者:陈红梅;白雪帆;任广立

    目的 探讨S2S/Fc融合基因疫苗诱导小鼠HBV preS2S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情况.方法 取pcD-NA3.1S2S/Fe、peDNA3.1S2S+pCMVsFc、peDNA3.1S2S和空载体对照免疫BALB/c小鼠.在免疫动物2、4和6周后检测血清抗-HBs水平;在初次免疫7周后,测定免疫脾细胞的杀伤活性、增殖活性及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结果 经DcDNA3.1S2S/Fc免疫小鼠6周抗体滴度升至高,免疫脾细胞的杀伤活性在效靶比为20:l时高,免疫脾细胞的增殖活性以及IL-2和IFN-γ的分泌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结论 S2S/Fc融合基因在小鼠能诱导很强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 白细胞介素2提高HBV基因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作者:杜德伟;白宪光;冯志华;姚志强;周永兴

    目的观察IL-2真核表达载体对HBV基因疫苗诱导BALB/c小鼠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肌肉注射基因疫苗及IL-2真核表达载体,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s.结果免疫8周后,单纯注射pCR3.1-S及共注射IL-2真核表达载体的小鼠血清450nmA值分别为1.24±0.10及1.98±0.17,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IL-2的真核表达载体能够提高小鼠对基因疫苗的体液免疫应答.

  • 新型表位基因疫苗的构建及对小鼠黑色素瘤的影响

    作者:商明红;林森森;孙立;张彦凯;袁胜涛;张陆勇

    目的:构建以MAGE-1_((161-169))为表位的癌症基因疫苗并检测其抗小鼠黑色素瘤效果.方法:构建基因疫苗pcDNA-HSP70-MAGE-1_((161-169)),并免疫C57BL/6小鼠.后一次免疫后第2周,接种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于肿瘤细胞接种后14 d,处死全部动物,称量肿瘤的重量.采用ELISA法对小鼠血清中抗MAGE-1-IgG类抗体及小鼠原代脾淋巴细胞IFN-γ释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pcDNA-HSP70-MAGE-1_((161-169))表位基因疫苗能够成功地诱发机体产生抗MACE-1的特异性抗体,并能在体内起到抗小鼠黑色素瘤作用,抑瘤率为40.7%.同时还能提高约3.05倍的小鼠原代脾淋巴细胞IFN-γ释放量.结论:pcDNA-HSP70-MAGE-1_((161-169))有望成为有效的抗小鼠黑色素瘤基因疫苗.

  •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编码基因载体质粒pMD-pac构建

    作者:吴志刚;刘建国;洪献忠

    目的:获取变形链球菌国内临床株表面蛋白PAC编码基因pac并构建载体质粒,为构建植物表达基因载体做前期准备.方法:以国内检出率高的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血清c型)的基因组DNA 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获取表面蛋白PAc编码基因pac;通过T-A 克隆构建中间载体pMD18-pac 质粒,对其分析鉴定.结果:目的基因成功的连接到中间载体上.结论:获取的目的基因经测序和比对表明,其与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的相关编码基因在核苷酸序列和蛋白同源性上都很高,可以作为抗原基因进一步研究.

  • 抗血吸虫DNA疫苗pcDNA3/SjHGPRT局部肌肉刺激与全身过敏实验

    作者:蔡胜蓝;向选东;汪世平;刘芬;高冬梅;彭先楚

    目的 评价日本血吸虫DNA疫苗pcDNA3/SjHGPRT的安全性.方法 同体左右侧自身对比法对3只家兔进行局部肌肉刺激实验,22只豚鼠随机分为4组:无菌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牛血清白蛋白阳性对照组、pcDNA3/SjHGPRT低剂量组、pcDNA3/SjHGPRT高剂量组,进行全身过敏试验.结果 日本血吸虫DNA疫苗pcDNA3/SjHGPRT对家兔局部肌肉刺激反应轻微,对豚鼠无全身过敏反应.结论 日本血吸虫DNA疫苗pcDNA3/SjHGPRT在该实验条件下安全.

  • 基于O型口蹄疫病毒VP21-33肽段增强VP1141-160肽段免疫原性的新型纳米颗粒疫苗研究

    作者:付丽新;唐冬梅;周彪;刘香易;罗又才;严亨秀

    目的 研究O型口蹄疫病毒中VP21-33肽段能否增强VP1141-160肽段的免疫原性及其可能的免疫机制.方法 分别构建两种新的含有VP1和VP2的重组质粒(PcDNA3.1-VP1、PcDNA3.1-VP2),并将重组质粒制备成纳米颗粒,检测其体外转染效率.然后将上述纳米颗粒作为基因疫苗免疫Balb/c小鼠,PBS及空载质粒作为对照.液相阻断ELISA方法检测不同时间小鼠血清中抗体情况;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分析免疫小鼠外周血、脾脏和腹股沟淋巴结中CD4+、CD8+T淋巴细胞的差异;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检测免疫28 d后小鼠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 对重组质粒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cDNA3.1-VP1、PcDNA3.1-VP2)构建成功;体外转染实验结果显示该纳米颗粒体外转染效率约为28%,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ELISA检测显示VP1与VP2共同免疫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滴度均在初次免疫后的第21和28 d达到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F=4.625,P<0.05);流式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分析发现VP1与VP2共同免疫小鼠血液、淋巴结和脾脏中CD4+、CD8+T淋巴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VP1与VP2共同免疫小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F=12.73,P<0.05).结论 O型FMDV VP2的1-33肽段能增强VP1的141-160肽段的免疫原性,其可能通过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实现.

  • 细粒棘球绦虫Eg95基因疫苗和重组抗原诱导小鼠免疫应答的比较研究

    作者:丁剑冰;马秀敏;魏晓丽;林仁勇;王俨;张静萍;温浩

    目的观察比较细粒棘球绦虫Eg95重组抗原和基因疫苗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状况.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分别注射Eg95重组抗原(rEg95)、费氏佐剂(FCA)、pcDNA3-Eg95基因疫苗、pcDNA3质粒和生理盐水,收集各组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抗体IgG和IgG2a亚类水平;采集脾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试验(MTT法)检测免疫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果 rEg95免疫组小鼠在第二次免疫后开始检测到抗Eg95抗原的IgG,并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多,血清抗体效价升高,在第1次免疫后第10周时,免疫抗体滴度可达到1:25,600.Eg95基因疫苗免疫的小鼠产生抗体滴度随免疫次数的增加而升高,高可达1:3,200,但是低于Eg95重组蛋白免疫小鼠产生的抗体滴度水平.pcDNA3-Eg95免疫组产生IgG2a亚类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rEg95组.在第四次免疫后,进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MTT法检测证实rEg95和pcDNA3-Eg95免疫的小鼠,其脾细胞均可在体外被特异性刺激增生.结论细粒棘球绦虫Eg95重组抗原和基因疫苗均可诱发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 狂犬病病毒糖/核蛋白基因疫苗中间试验生物安全评价

    作者:肖跃强;张守峰;袁慧君;扈荣良

    目的本试验应用狂犬病病毒糖/核蛋白"二价"DNA疫苗-pVGN免疫40条无狂犬病疫苗免疫史的家犬,共免疫3次.通过观察受试犬的临床表现,监测抗性基因的转移,检测质粒及其主要元件在主要脏器和注射组织的分布、存留及整合,观察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学变化,分析疫苗对妊娠母犬及其子代的影响,来评价该疫苗的生物安全性.结果表明,该DNA疫苗可在动物体内诱导良好的体液免疫反应.同时,受试犬未出现任何异常临床表现;DNA疫苗中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未在免疫犬肠道正常菌群中发生转移,DNA质粒也未经肠道菌群、尿液和唾液排放到体外;在心、脾、肾和注射部位均能检测到质粒的存在,并分别能存留约18、14-18、14和26周以上,但质粒DNA未与上述组织的基因组DNA发生整合;在主要代谢器官肝脏中始终未检测到质粒DNA或其主要元件;上述各主要脏器未出现组织病理学变化;对妊娠母犬和其子代无不良影响.说明本狂犬病"二价"DNA疫苗不仅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而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 结核分枝杆菌esat-6基因疫苗的构建和免疫原性的研究

    作者:王丽梅;范雄林;师长宏;李元;柏银兰;薛莹;徐志凯

    目的构建以结核分枝杆菌H37Rv esat-6基因为基础的基因疫苗,并研究其免疫原性.方法采用BamH Ⅰ和EcoR Ⅰ双酶切含有esat-6目的基因的质粒pGEM-Teasy-esat6,10g.L-1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约300 bp大小片段,以亚克隆法构建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的相应酶切位点阳性克隆经酶切鉴定证实.重组表达质粒肌注免疫BALB/c小鼠三次,每次间隔2周,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产生抗体的水平.结果用BamH Ⅰ和EcoR Ⅰ酶切鉴定证实目的基因正确插入载体,命名为pcDE6,重组质粒免疫小鼠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结论所构建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E6能引起免疫动物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应进一步研究其刺激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以用于结核病(TB)的防治研究.

  • 杜氏利什曼原虫激活蛋白激酶C受体的基因克隆化与序列分析

    作者:成军;夏小兵;王刚;刘妍;钟彦伟;王琳;杨继珍

    目的克隆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 Ld)1S株激活蛋白激酶C受体(RACK,receptor of activated protein C kinase)的编码基因,为应用这种编码T细胞抗原的基因进行基因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体外培养杜氏利什曼原虫1S株无鞭毛体,常规方法提取制备基因组DNA.以硕大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amjor)的RACK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参照,设计并合成利什曼原虫RACK基因序列特异性的引物.以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获得了杜氏利什曼原虫RACK的全长编码基因.结果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杜氏利什曼原虫1S株RACK基因序列长度为981bp,开放读码框架由831bp组成,编码产物为276个氨基酸残基.获得的杜氏利什曼原虫1S株的RACK基因与来源于硕大利什曼原虫的RACK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8%(264/267).结论本研究克隆了杜氏利什曼原虫的RACK基因,为应用诱导T细胞免疫应答抗原的编码基因进行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基因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 杜氏利什曼原虫蛋白磷酸酶-2C的基因克隆化

    作者:成军;夏小兵;王刚;刘妍;钟彦伟;王琳;杨继珍

    目的克隆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Ld)1S株蛋白磷酸酶2C(PP2C)的编码基因,为应用这种编码T细胞抗原的基因进行基因疫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体外培养杜氏利什曼原虫1S株无鞭毛体,常规方法从虫体提取制备基因组DNA。以夏科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chagasi,Lc)的PP2C基因序列为参照,设计并合成利什曼原虫PP2C基因序列特异性的引物。结果以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基因组为模板,利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获得了杜氏利什曼原虫PP2C的全长编码基因。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杜氏利什曼原虫1S株PP2C基因序列长度为1 317bp,开放读码框架由1 221bp组成,编码产物为406个氨基酸残基。获得的杜氏利什曼原虫1S株的PP2C基因与来源于夏科氏利什曼原虫的PP2C氨基酸残基序列的同源性为95%(387/406)。结论本研究克隆了杜氏利什曼原虫的PP2C基因,为应用诱导T细胞免疫应答抗原的编码基因进行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基因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 弓形虫单基因和复合基因疫苗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秀华;李英豪;苑文英;藏爱民;田因诗;余瑞欣;周雅静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为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全球分布,能引起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全世界的感染率为34%,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孕妇感染常引起流产、畸胎、死胎,对于肿瘤患者或AIDS病人等免疫功能受损者,弓形虫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弓形虫病也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迄今尚无治疗弓形虫病的特效药,因此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极为迫切.

  • 新生儿接种酵母重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后免疫持久性调查

    作者:孙相明;张元强;邵燕;韩文秋

    大连市从1995年年底开始停止使用血源乙肝疫苗,改用酵母重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下简称:基因疫苗).到2001年10月止,早使用基因疫苗的儿童已接种5年.

  • Survivin-△Ex3蛋白HLA-A2.1限制性CTL表位的基因疫苗抗肿瘤效果初探

    作者:陈英利;葛存兴;刘思岐;张婷婷;隋广宇;曹明月;常亚娟;刘欣宇

    预测并合成survivin-△Ex3 HLA-A2.1限制性CTL表位的基因疫苗,探讨携带表位基因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口服疫苗对小鼠移植肝癌模型的保护作用。将表位基因序列连接,构建pVAX1-STEs-EGFP真核表达载体,转化入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作为口服疫苗。实验动物分为未免疫对照组、口服沙门氏菌组、pVAX1质粒转染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组;口服pVAX1-Survivin-△3(T34A)! EGFP质粒转染的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组和口服pVAX1-STEs ! EGFP质粒转染的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组。结果表明:在5组肿瘤模型小鼠中,肿瘤瘤块平均直径分别为:15.11±2.43 mm、13.70±2.97 mm、13.05±1.77 mm、7.46±2.61 mm、9.05±2.18 mm;表位疫苗组与其他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小鼠口服携带survivin-△Ex3 HLA-A2.1限制性CTL表位的基因疫苗后,能抑制小鼠肝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259 条记录 7/13 页 « 12...45678910...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