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及临床应用现状

    作者:刘亚巍;衣志勇;王伟夫;孙玉发;蒋知新;陈春亮;熊琪;刘派;李玉龙

    生物标志物是一种生物学参数,能够用来客观地评价和量化正常的生理反应、病理过程及治疗效果,可作为疾病筛查、诊断及监测的一个工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ACS)心肌生物标志物是细胞结构的蛋白成分,当心肌损伤发生的时候,可以释放入血液循环.在胸痛、疑诊ACS以及心力衰竭急性恶化患者的诊断、病情监测、治疗、疗效评价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在美国心脏病学会及欧洲心脏病学会提出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新定义当中,已把心肌标志物放在了核心地位[1].

  • 超敏C反应蛋白致动脉硬化指数分析在糖尿病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华;路海兰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心脑血管病变的生物标志物,降低 CRP水平是治疗脑梗死有效而安全的方法[1].此外, Dobiasova和Frohlich[2]研究证明甘油三酯(TG)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的对数转换值[log(TG/HDL-C)]可作为反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颗粒直径的一个间接指标,建议此指标称为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 且AIP与LDL颗粒直径有很好的相关性.本文通过检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和单纯糖尿病患者的hs-CRP,血脂水平,计算AIP,探讨其临床意义.

  • TOSC法在测定Cr6+对小鼠总抗氧化能力影响方面的应用

    作者:邢鸣鸾;俞紫莲;唐建刚;钱江;俞智勇;徐立红

    Cr6+化合物既是一种诱变剂,又是一种致癌物质[1,2],有关Cr6+诱导的氧化应激变化是备受关注的热点.有体内外实验结果显示,铬酸盐能导致特征性的氧化损伤[3],其中铬的氧化作用是这种损伤的关键所在[4].其中强氧化性的Cr6+是各价铬化合物中损伤作用严重的[5,6],而且是多脏器损伤[7].本实验采用了Winston等[8]建立的一种以气相色谱为检测手段的总氧自由基清除能力检测法(total oxyradical scavenhing capacity assay,TOSCA).该方法不但具有操作简单、反应灵敏和结果直观等特点,重要的是它还考虑了任何可与氧自由基结合的物质所发挥的作用,有全面反映机体氧化防御系统能力的优势.本实验室已有研究证实该方法可作为一项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生物标志物用于化学物对生物造成的氧化损伤的评价[9-11].本实验旨在探讨Cr6+在24 h内对小鼠不同脏器总体抗氧化能力影响的时间和剂量-效应关系.

  • 2,5-己二酮染毒大鼠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活性及髓鞘碱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作者:董华;朱明星;谢克勤;宋福永

    目的 研究2,5-己二酮染毒大鼠血清中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tes,LDH)活性及髓鞘碱性蛋白含量(myelin basic protein,MBP)的变化,探讨它们作为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染毒组和高剂量染毒组,每组16只.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低剂量和高剂量染毒组分别给予200和400 mg/kg 2,5-己二酮(2,5-hexanedione,HD)腹腔注射,连续6周.观察动物体重、神经行为学指标变化,实验结束后取腓肠肌做病理检查,取坐骨神经做电镜观察,测定血清CK、LDH活性和MBP含量.结果 HD染毒6周后,染毒大鼠出现步态异常,腓肠肌病理提示神经源性肌肉萎缩,坐骨神经电镜结果显示轴突变性.与对照组相比,200和400 mg/kg染毒组大鼠血清CK活性分别下降19.72%和5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400 mg/kg染毒组大鼠血清MBP含量增加34.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DH活性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HD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大鼠血清CK活性降低、MBP含量升高,它们有可能成为正已烷中毒性周围神经损害的早期生物标志物.

  • 丙烯酰胺神经损伤后修复过程中神经组织β-葡萄糖醛酸酐酶活力的变化

    作者:肖经纬;李忠生;崔涛;孟会林;李斌

    目的 寻找丙烯酰胺诱导的神经损伤后修复过程的敏感生物标志物.方法 丙烯酰胺诱导神经损伤模型,在不同恢复期结合神经行为和病理学改变反映周围神经的修复性变,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脑、坐骨神经和血清中β-葡萄糖醛酸酐酶(β-G)活力的变化.结果 以神经行为和病理改变为依据初步确定丙烯酰胺神经损伤后的自然恢复期为5~6周.恢复32天起,坐骨神经中β-G活力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恢复第32天酶活力达55.65±8.15,(ml·h),第40天酶活力达58.45±6.55/(ml·h)(P<0.01),脑和血清中的β-G活力则变化不明显,但血清与坐骨神经中酶活力的变化趋势有一定的相关性(γ=0.74).结论 周围神经组织中的β-G活力可作为观察丙烯酰胺中毒时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的较为灵敏简便的生化指标,考虑应用于基础研究,血清β-G活力虽然与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但目前数据并不能充分显示其作为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筛选指标的依据,需深入探讨其人群的可应用性.

  • 代谢组学在药物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李中港;程芳;盛卸晃;刘兆平

    1999年,英国Nicholson研究小组从毒理学角度分析大鼠尿液成分时,提出代谢组学的概念[1].代谢组学是一门检测生物体液中代谢物水平,提取相关生物标志物(biomarker),后经由综合分析来揭示机体生物学功能和状态的学科[2].

  • 芳香化酶作为内分泌干扰物生物标志物的应用进展

    作者:刘志勇;常兵

    P450芳香化酶(P450 arom)是一种催化雄激素转变为雌激素的关键酶和限速酶,该酶催化的芳香化反应发生在细胞内质网,可归类为混合功能氧化反应.因为芳香化酶在外源性化合物代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芳香化酶的活力检测对于评价化学物质内分泌干扰活力具有实际意义.

  • 肾损伤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作者:胡中慧;王全军;廖明阳

    急、慢性肾损伤引起的肾脏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疾病,若不能及时发现,常引起肾衰,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血清肌酐用做评估肾功能异常的常规指标,但易受年龄、性别和药物等因素影响,不能及时反应肾功能的变化,因此需要更灵敏、特异的生物标志物来及时诊断肾损伤,监控疾病进程.

  •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毒性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刘树民;崔立然

    近年来,中药的应用领域和范围逐渐扩大和延伸,学术地位显著提升.由于中药所致毒性和不良反应事件频繁发生,因此,有必要探索和研究结合实验与信息计算处理的新型药物毒性评价技术,解决以往毒性评价体系不能阐明的毒性机制、毒性进程、毒性物质基础.

  • 斑马鱼在生态毒理学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邢胜男;李丹;彭强辉;蔡强

    斑马鱼(Zebrafish,Danio rerio)属于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短担尼鱼属(Danio),是一种小型的热带淡水硬骨鱼类,原产于印度、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成鱼体长3~5 cm,身上有斑马样条纹,故得名斑马鱼[1-2].斑马鱼适宜在25 ~ 31℃之间生长和繁殖,对水质要求不高,以中性或弱碱性水为宜.斑马鱼孵化后3个月即可达到性成熟,但一般会在5个月后进行繁殖.雌性斑马鱼一次可产200 ~400颗卵,繁殖周期为1~2周,温度适宜时,一年四季均可产卵.受精卵在24 h即可发育成型,48~72 h内即可孵化成幼鱼.斑马鱼作为继人和小鼠之后的第三大模式生物,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毒理学研究.本文对斑马鱼在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并加以展望.

  •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神经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敬海明;李静

    蛋白质组是指一个基因组、一个细胞、组织或一种生物体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蛋白质组学是指用来研究蛋白质组的学科,主要包括蛋白质分离、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技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显著特点是能对生理与病理状态下的体液、组织或细胞中蛋白质组分进行大通量的综合分析,并且已经应用到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研究中的各个领域.

  • 污水处理厂排水中的环境雌激素对鱼影响的生物标志物研究

    作者:张海珍;陆光华

    环境雌激素是指一类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的化合物,能模拟或干扰生物体内内源性雌激素的生理、生化作用,对生物体产生各种毒效应,包括干扰体内正常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代谢、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功能的表达并且因此影响生物的平衡、发育、生殖和行为[1-2].

  • 燃煤型砷中毒肝损害生物标志物筛选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爱华;李军;杨大平;蒋宪瑶;洪峰;黄晓欣;任渝江

    目的探讨燃煤砷污染对人体肝脏的早期影响,筛选其敏感生物标志物,为慢性砷中毒肝损害的早期诊断、治疗、动态监测及预后判断提供科学依据.

  • 生物标志物用于有机磷农药的迟发性神经毒性

    作者:董竞武;叶于薇;仲伟鉴;肖萍;潘京一;洪新宇;龚扬明

    目的通过3个有机磷农药三唑磷(Triazophos,Tri)、丙硫磷(Prothiophos,Pro)和三甲基苯基磷酸酯(Tri-ortho cresyl phosphate,TOCP)对莱亨种系海兰母鸡的作用来探讨有机磷农药的迟发性神经毒性效应,及其对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 2-02 镉接触的易感性标志物的研究

    作者:金泰虞;卢坚

    目的建立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中MT基因表达的方法,在职业和环境接触镉的人群中检测其变化,初步探讨作为镉接触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与结果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淋巴细胞,抽提核酸后进行差示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dRT-PCR),优化反应条件.本法可检测低至1×10-6μg总RNA中的MT基因表达.RT-PCR操作内和操作间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具应有的稳定性.体外接触镉可迅速诱导PBL的MT基因表达,具有良好的剂量反应关系.表明PBL是分析MT基因表达的合适组织,并初步提示PBL中MT基因表达作为镉接触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职业接触人群的研究发现,电解车间工人的基础和诱导的MT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但MT诱导能力在接触组和对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随尿镉、血镉和镉摄入量水平上升,MT基础表达和诱导表达都增高.MT诱导能力在各种分组法中组间差异均未见显著性.MT基础表达水平反映血镉水平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较反映尿镉要好.MT基础和诱导表达与血镉水平显著相关,同时与尿镉也显著相关.环境接触镉的人群研究发现,血镉水平升高,MT基础和诱导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尿镉升高,MT基础表达和诱导表达水平虽有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高摄入量组MT基础表达和诱导表达水平高于低摄入量组,其中高摄入量组的诱导MT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低摄入组.MT诱导能力水平差异均未见显著.相关分析可见MT基础表达与血镉、尿镉的对数显著相关,MT诱导表达与血镉、尿镉和镉摄入量的对数显著相关.结论提示外周血淋巴细胞金属硫蛋白基因表达作为镉接触的易感性标志物的可能性.

  • 多环芳烃菲污染土壤的蚯蚓细胞色素P450生物标记诊断

    作者:张薇;宋玉芳;孙铁珩

    细胞色素P450(CYP)是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不同生物体内的一类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代谢酶系,它可以催化大量亲脂性外源物质,承担大量肝脏药物的代谢解毒作用[2,3],在临床医学、医药学等领域广泛应用.

  • 持久性有毒物质暴露及健康效应的生物标志物--咖啡因呼吸试验(CBT)研究

    作者:段小丽;魏复盛;Gorge H.Lambert;Junfeng(Jim)Zhang;杨洪彪

    咖啡因呼吸试验(Caffeine Breath Test,CBT)可测定人体肝脏中P-450酶的活力,并以此评价人体对有毒物质的暴露程度和风险水平,已被证明是多氯联苯(PCBs)暴露风险的有效标志物.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可否用CBT作为人体暴露致癌性多环芳烃(PAHs)的生物标志物.

  • 生物标志物与危险度评价

    作者:郑玉新

    21世纪的中国是经济发展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快速的工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已显著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伴随的环境污染问题正引起广泛的关注.尤其是环境化学物的污染对人体健康带来了多种危害,包括失去了健康和劳动能力乃至丧失生命.对环境化学物的健康危害加强预防控制,是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密切相关的重大课题之一.

  • 我国免疫毒理学现况及展望

    作者:薛彬

    我国免疫毒理学自70年代末开始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表现在:(1)免疫毒理学研究为职业接触或职业病的诊断提供依据;(2)用免疫毒理学方法研究外源化学物对实验动物免疫功能影响及影响机制;(3)从保护工人及人群健康出发,研究拮抗免疫毒性的药物及天然保健品;(4)重视免疫毒性检测在安全性评价中的作用.目前在免疫毒理学研究的领域有:(1)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与免疫毒性;(2)细胞凋亡与免疫毒性;(3)免疫毒性的生物标志物;(4)发展和建立可靠的免疫毒性检测方法;(5)重视与发展人群免疫毒理学.

  •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差异性多肽DRC3f的鉴定及作用研究

    作者:李曼;王剑;戴二黑;刘殿武

    目的 寻找不同程度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差异性多肽.方法 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时间飞行质谱(MALDI-TOF MS)对76份血清进行检测(26份轻度肝炎,19份中度肝炎,31份重度肝炎),对差异性蛋白进行二级质谱鉴定.观察含有该多肽的血清以及合成的多肽对人肝星状细胞及正常肝细胞的影响.实时定量PCR对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以及Ⅰ型胶原(COLI)进行定量.结果 在差异性显著的血清蛋白图谱中,相对分子量为1799Da、1961Da、1450Da、1866Da的蛋白等很稳定.1866Da经液相色谱鉴定为脱精氨酸补体C3f(DRC3f);与重度病人血清相比,新鲜的以及超滤过的舍有DRC3f的轻中度病人血清刺激细胞之后能促进肝细胞的增殖(F值分别为55.715和26.325,P<0.01).合成的多肽DRC3f以及C3f也能观察到该作用(F值分别为40.004和39.685);DRC3f降低肝细胞中TGFβ1以及COLI的表达.结论 该研究中鉴定得到的DRC3f可能是重度肝炎的生物标志物.

1914 条记录 2/96 页 « 12345678...959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