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避开黄曲霉毒素的日常方法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十万只英国的火鸡突然死亡,罪魁祸首就是吃了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花生粕饲料,至此,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进入了食品安全监控的范畴,被广泛关注.目前发现的1 8种黄曲霉毒素中,黄曲霉素B1毒性强,氰化钾稍逊一筹,砒霜和亚硝胺更是望尘莫及.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Ⅰ类致癌物,也就是致癌性强污染物之列.目前估算,近一半亚洲罹患肝细胞癌者由黄曲霉毒素引起,黄曲霉毒素还可以和乙肝病毒协同增效,导致乙肝病人肝癌风险几率较之正常人增加数十倍之多.
-
096 乳酸菌对霉菌生长及产毒的影响
乳酸菌广泛应用于多种发酵食品中.黄曲霉和寄生曲霉及其毒素,即黄曲霉毒素是乳制品中主要的食源性致病物,现有资料表明某些乳酸菌可抑制曲霉生长及产毒.本文就乳酸菌抑制曲霉生长及产毒和可能的机制进行综述.
-
125 黄曲霉毒素B1在人支气管细胞中的代谢与细胞毒性
-
利用液相色谱对原粮的真菌毒素检测——HPLC法测定玉米赤霉烯酮
真菌毒素是一种真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常见的污染粮食的真菌毒素包括: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N)、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 OTA)、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s, AFB1)、黄曲霉毒素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G2)、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以及T-2毒素等.根据大量研究文献及实验室的长期监测数据,出现很多粮食中同时遭到多种真菌毒素污染的情况.
-
利用SepLine全自动固相萃取仪 测定食用油中的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对人和动物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毒性大,属特剧毒的毒物范围.引起人的中毒主要是损害肝脏,发生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急性中毒严重者会出现水肿昏迷,以至抽搐而死.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强的致癌物质,主要诱使动物发生肝癌,也能诱发胃癌、肾癌、直肠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的癌症.
-
沃特世ACQUITY UPLC(R)H-Class系统快速测定黄曲霉毒素
目标在不进行衍生操作的条件下,证明ACQUITY UPLC(R) H-CLASS系统的多元混合能力:配合使用沃特世黄曲霉毒素分析包,可提高分离黄曲霉毒素B1,B2、G1,G2和M1的分辨率且缩短分析时间.背景黄曲霉毒素是由真菌、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代谢生成的一组真菌毒素,其可能出现在各种食品,如谷物、花生、调味料和乳制品中.天然形成的黄曲霉毒素有4种:B1、B2,G1和G2,其中,B1和G1是毒性较大的两种.M1是二次代谢产物,是乳牛食用B1污染的谷物后代谢生成的副产物,可对牛奶等乳制品造成污染.
-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粮油中黄曲霉毒素B1
本文建立了粮油中的黄曲霉毒素B1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利用含有甲酸的乙腈-水溶液把AFB1从样品中提取出来,去除其他杂质再进行提取液的质谱定性、定量检测.该方法前处理步骤简单、条件易于控制、灵敏度高、准确性好、成本低廉,适用于日常粮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
关键词: 真菌毒素 粮油 黄曲霉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
应用HPLC法测定果汁饮料中的纳他霉素含量
纳他霉素(Natamycin)又称游链霉素(Pimaricin),是一种多烯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有效抑制霉菌和酵母菌的生长,阻止丝状真菌中黄曲霉毒素的形成.1996年我国食品添加剂委员会对纳他霉素进行评价并建议批准使用,现已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根据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规定,果蔬汁(浆)中纳他霉素的大使用量为0.3g/kg.
-
AB SCIEX黄曲霉毒素整体解决方案——全面解决黄曲霉毒素B1、B2、G1、G2和M1的检测
日前,在液体乳产品中发现黄曲霉毒素M1超标,引发公众广泛关注.ABSCIEX公司一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在事件爆发的第一时间建立并向客户提供测定黄曲霉毒素的整体解决方案.黄曲霉毒素检测常见的方法为经免疫亲和柱净化后,采用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TLC(薄层层析法)、LCMS/MS(液质联用)及ELISA(酶联免疫)法检测.其中ELISA法使用较为普遍,但因其定量不准确,只能作为阳性样品的初筛工具;LC-MS/MS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快速、准确等特点,适用于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AB SCIEX公司就是用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建立的黄曲霉毒素整体解决方案——iMethodTM.
-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检测方法探讨
在日常生活中,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霉变的大米、花生、玉米以及与其相关的食品当中.就目前来看,黄曲霉毒素是人类发现的强的天然致癌物质,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可能接触的致癌物质,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些年来,晚期癌症几乎已经成了不治之症的代名词,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强的天然致癌物质,自然也就成了食品安全领域关注的重点对象.本文主要就黄曲霉毒素对于人体的危害以及相关的检测方法作简要的探讨,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
市售食品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监测结果
2014年10月起,从龙湾区超市、菜市场等地区共采集市售样品448份,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监测结果显示花生酱中黄曲霉毒素总量的检出率为84.0%,高为39.392μg/kg,并有12.0%的花生酱黄曲霉毒素B1含量超出限量.玉米粉中黄曲霉毒素总量的检出率为23.33%,高为17.458μg/kg,且有3.33%的玉米粉黄曲霉毒素B1含量超出限量.花生中黄曲霉毒素总量的检出率为54.0%,高为5.383μg/kg.其他种类样品污染情况不明显,全部符合国家限量标准.因此得到结论,玉米粉、花生、花生酱是龙湾区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主要食品.监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污染状况,对国家制定食品限量标准及国际相应控制规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黄曲霉毒素在粮食和食品中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研究
黄曲霉毒素基本概述黄曲霉毒素(AF)是一类结构和理化性质相似的真菌次级代谢物,是自然界中已经发现的理化性质稳定的一类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是一类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霉菌代谢产生的生物毒素,具有十分强力的毒性,尤其是人的肝脏和肾脏会有比较大的损害.由于黄曲霉毒素可以在农作物生长、收获、晾干、加工和储藏的任何环节,因此极易污染花生、玉米、大米、大豆、食用植物油等农产品,并由此直接进入食物链.常见的几种AF的毒性按大小顺序排列依次为B1、M1、G1、B2和G2.B1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定为I类致癌物.
-
热景生物:服务人类健康
黄曲霉毒素是人类食品安全的头号天敌,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发源头.它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花生、谷物、果仁和大米等食物中;在水中的溶解范围为10mg/L~20mg/L,可大量溶解于氯仿、甲醇、二甲基亚砜等中等极性的有机溶剂中,不溶于己烷、石油醚和乙醚;易被碱或强氧化剂破坏;进入人体后主要经消化道吸收,大部分分布在肝脏、肾脏,少部分分布在血液、肌肉、脂肪组织中,目前医学界已经认定,它是肝癌等肝脏疾病的根源性原因.
-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
人们如果食用了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就会影响身体健康,如果长期间食用就会导致癌变等问题的出现.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式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检测,效果显著.对此,文章主要对其进行了简单的探究分析.
-
龙湾区部分市售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状况的调查
为调查龙湾区部分市售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污染情况,探讨其危害程度,从农贸市场、超市等地区采集市售大米、玉米粉、花生、芝麻、花生酱、植物油等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类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含量.结果448份样品中黄曲霉毒素总量的总阳性率为21.9%,其中B1检出率高,达21.2%.花生酱、玉米粉、花生存在联合污染的情况,其中花生酱联合污染情况严重,检出率为71.4%,且五大类食品中调味酱中的花生酱污染严重,检出率达54.5%.黄曲霉毒素污染食品的情况仍然存在,相关部门要加强监控,以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
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措施分析
黄曲霉毒素属于常见的真菌毒素,是一种剧毒化合物,主要是指寄生曲霉和黄曲霉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高毒性次生代谢产物,多存在于霉变的玉米、大米、花生等作物中,会对食品造成严重的污染,威胁动物和人类的生命健康.本文就以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为依据,分析其检测的方法与措施,以期提高检测技术,确保粮油食品食用的安全.
-
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M1(Aflatoxin M1,AFM1)是黄曲霉毒素中一种二氢呋喃杂萘邻酮衍生物,主要是由于奶牛食用了被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污染的饲料后,AFB1在奶牛体内代谢产生的羟基化代谢物,转化反应式如图1.AFM1毒性强、对人体危害大,1993年WHO将AFM1归为对人类Ⅱ类致癌物,其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主要危害的部位在肝脏.
-
地沟油的快速检测技术与方法
地沟油是质量、卫生极差,过氧化值、酸价、水分、羰基价、丙二醛、黄曲霉毒素B1等严重超标的非食用油.地沟油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宾馆、酒楼的剩饭、剩菜(通称泔水)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后得到的油,即通常所说的泔水油或狭义的地沟油.通常所说的地沟油绝大部分都是指泔水油;二是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加工以及提炼后产出的油;三是反复油炸食品后已经不符合规定的油或在反复使用的油中加入新油,因此称深度油炸油.
-
不同温度对小麦粉贮藏过程中黄曲霉生长及黄曲霉毒素累积的影响
研究了小麦粉在不同温度下(12℃、20℃、28℃、36℃、44℃)贮藏过程中黄曲霉生长和黄曲霉毒素积累的情况,并对小麦粉的温度与黄曲霉生长量和黄曲霉毒素积累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为小麦粉贮藏期间真菌危害的早期预测提供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在贮藏期间不同温度小麦粉中黄曲霉生长量和黄曲霉毒素积累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先快速升高,后基本保持不变.贮藏时间相同时,黄曲霉生长量和黄曲霉毒素积累量随小麦粉温度的升高呈升高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小麦粉贮藏温度与黄曲霉生长量及黄曲霉毒素积累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
-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研究
黄曲霉毒素(AF)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真菌毒素,而在所有的真菌毒素中,AFB1的毒性、致癌性较大,其能阻止蛋白、酶和凝血因子合成,又能抑制葡萄糖、脂肪酸、代谢产物的合成,从而引起免疫抑制、脂肪退化和DNA损伤.AFB1的检测方法大致分为化学分析法、生物鉴定法、仪器分析法三大类,本文主要对运用较为广泛的TLC(薄层层析)、HPLC(高效液相色谱)、GICA(胶体金标免疫层析分析法)、ELISA(酶联免疫法)检测方法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