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丹参多糖对体外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的影响
目的:探讨并观察丹参多糖(SMPS)对体外肝窦内皮细胞(LSEC)窗口的影响.方法:SMPS灌胃大鼠提取的血清干预脂多糖(LPS)刺激的LSEC,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1(ET-1)、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细胞小窝蛋白-1(Cav-1)、α 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及LSEC窗口数目面积的变化.结果:SMPS能降低细胞上清中ET-1、PGE2的含量,减少Cav-1、αSMA表达,并使肝窦内皮细胞窗孔数目增多、孔径增大.结论:SMPS通过对体外LSEC的干预,改善肝脏循环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
二氧化碳气腹对大鼠肝窦内皮细胞的影响
目的 观察二氧化碳气腹对大鼠肝窦内皮细胞(SEC)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分成CO2气腹组和O2气腹组,每组30只,分别检测两组大鼠气腹前和气腹24 h后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清透明质酸酶(HA)的变化,并用电镜观察两组大鼠气腹24 h后肝窦内皮细胞的变化.结果 两组大鼠气腹前和气腹24 h后ALT、ALB和PT无明显变化(P>0.05),CO2气腹组气腹24 h后HA较气腹前明显增高(P<0.05),而O2气腹组无明显变化(P>0.05).CO2气腹组气腹24 h后SEC的窗孔数明显减少,SEC下出现断续基底膜,并可见部分SEC脱落.结论 CO2气腹对大鼠SEC具有损伤作用,且损伤发生在肝功能损伤前.
-
以星形细胞为靶向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与其他组织的纤维化反应一样,可视为一种创伤愈合反应,病毒、乙醇、自身免疫等病因均可引起肝细胞的坏死、再生和持续纤维增生,当这种创伤愈合反应长时间存在,肝脏中多种细胞外基质(ECM)异常积聚,逐渐发展为肝硬变.早期肝纤维化是可逆的,而肝硬变则为不可逆性,因此,早期肝纤维化的防治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的研究证实,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星形细胞(HSC)的激活和增生在肝纤维化的发生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其中HSC表型的激活是肝纤维化形成过程的关键,激活的HSC是肝纤维化时ECM成分的主要来源,同时在调节ECM降解中起关键作用.来源于肝细胞、枯否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及血小板的TGF-β、PDGF、HGF、PAF等致纤维化介质,通过诱导HSC的激活和增殖,在肝纤维化形成中起促进作用,其中TGF-β、PDGF的作用特别受关注.
-
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扫描电镜制样方法的改良
目的:改良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扫描电镜制样方法,以期得到优质图像.方法:采用红细胞裂解液去除红细胞,然后样本划痕制作断裂面的方法制备电镜样本.结果:改良法可清晰观察肝窦内皮细胞的窗孔.结论:通过裂解红细胞和样本划痕的方法制备样本,可以获得优质肝窦内皮细胞扫描电镜图像.
-
肝部分切除术后PI3K/Akt信号途径对肝窦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肝窦内皮细胞(HSE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释放多种介质,如: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 β),白细胞介素-6(IL-6),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等[1],这些细胞因子和介质在肝再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大鼠肝窦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肝脏是由实质细胞和非实质细胞组成的具有复杂功能的器官,其中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SEC)占肝非实质细胞的40%[1],在肝窦内形成一连续的带窗孔结构的衬垫细胞层,是肝内物质交换的屏障.与普通血管内皮细胞相比,SEC具有特殊的表面标志、结构和功能,在肝脏的生理、病理及器官移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SEC的原代分离培养十分困难,因此阻碍了对其功能的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建立大鼠SEC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为其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
-
乙醇对大鼠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的影响
目的研究慢性乙醇摄取对大鼠肝窦内皮细胞(LSEC)窗孔的影响.方法用乙醇直接灌胃的方法建立大鼠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并于开始灌胃4周末、8周末、12周末,以及停止灌酒后(用平衡饲料继续喂养)12周未,分别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动物,经心脏灌流后取肝脏组织行H 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LSEC窗孔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的LSEC扁平,胞核及细胞器排列规则,远侧胞质呈薄片状,有许多窗孔,内皮下缺乏基底膜(BM);乙醇喂养4周末,可见部分LSEC远侧胞质窗孔数减少,但BM未形成;8周末,窗孔数明显减少或消失,内皮下开始有不完全的B M形成,同时有功能活跃的纤维母细胞形成;12周末进一步加重,甚至可见完整的BM形成,但这种改变也多限于单个或邻近的窦状隙内,极少有广泛的纤维化形成;停药12周末,失窗孔及内皮下 BM形成明显减轻.结论随着乙醇的慢性刺激LSEC的去窗孔化和BM的形成也逐渐发生,严重时可形成肝窦毛细血管化和肝纤维化;这种早期即有局限性的去窗孔化改变和毛细血管化的生成可能是形成酒精性周围型纤维化的基础;去除病因后这种肝纤维化是可逆的.
-
肝窦内皮细胞调节肝内适应性免疫耐受
肝窦内皮细胞是肝内非实质细胞的主要群体,其通过表达多种清道夫受体,模式识别受体等,参与肝脏的免疫监视.但是生理情况下和某些病毒感染及肿瘤环境下,肝窦内皮细胞通过多种机制维持肝内的免疫耐受,造成病毒持续性感染和肿瘤转移.现就肝窦内皮细胞诱导肝内CD4+T细胞和CD8+T细胞免疫耐受的相关机制研究做出总结.
-
肝窦内皮细胞与肝再生
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LSECs)是肝脏非实质细胞中数目多的细胞,约占肝非实质细胞总数的70%,在表型、功能上与普通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较大差异.有关LSECs在肝再生过程中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关于LSECs再生行为及其与肝内其他细胞成分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提示其在肝再生和肝衰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就LSECs的再生行为及其在肝再生中的作用,以及以LSECs为靶点干预肝再生等进行综述.
-
肝血窦在其局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肝脏的各种生理功能如抗原的认别、病原体的清除、蛋白质的合成及代谢等均需免疫反应的参与,而肝脏的免疫功能受肝脏自身微环境的调节.1.肝血窦的组成、功能及其特征肝血窦由肝脏的毛细血管组成,其内衬托有肝非实质细胞,包括肝窦内皮细胞(LSEC)、库普弗细胞(KCs)、星形细胞、树突状细胞(DCs)及与肝脏相关的淋巴细胞,并通过Disse间隙与肝细胞相分隔,使肝细胞不能直接与血循环中的白细胞直接接触.
-
肝纤维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病理改变—肝窦毛细血管化
肝窦属不连续毛细血管,窦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组成。肝窦内皮细胞的特点是细胞扁而薄,其窦腔面可见少量微绒毛,扁薄的部分有发达的窗孔,细胞呈筛状形态,内皮窗孔无隔膜。肝窦内皮外无基底膜,仅见少量网状纤维。肝窦是通透性大的血窦之一,是保证血液和肝细胞间正常物质交换的组织学基础。1963年Schaffner发现随着肝硬化的发生,肝窦内皮窗孔数逐渐减少或消失,内皮下基底膜逐渐形成,形似连续毛细血管,称这一过程为肝窦毛细血管化(sinusoid capil-larization)。研究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机理以及和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发生关系已成为世界肝病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一、肝窦毛细血管化的评判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纤维化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病理变化即为纤维间隔近旁肝窦毛细血管化。肝窦内皮细胞的失窗孔和内皮下连续性基底膜的形成是肝窦毛细血管化的两个主要特征[1]。肝窦内皮细胞的失窗孔意味着肝窦内皮细胞的表型(Phenotype)发生了改变,而连续性基膜的形成可能是构成基膜的一些细胞外基质在Disse间隙沉积的结果[2]。1. 正常肝窦内皮细胞表型的标志:肝窦内皮细胞有很强的物质摄取和代谢能力,它可吞噬多种外源性和内源性颗粒和大分子物质[1]。例如,肝窦内皮细胞表达低亲和力的FCγⅡ受体(CD32、OKM5),内吞和降解免疫球蛋白IgG复合体。
-
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在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在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二甲基亚硝胺(dimethvlnitrosamine,DMN)4周12次腹腔注射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应用电镜技术、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方法结合血清生化测定,24周动态观察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及其表型的改变.结果造模2 d后肝结构未见明显改变,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EC)远侧胞浆窗孔数减少、造模1周SEC失窗孔更明显,肝组织内未见明显变性坏死及纤维间隔形成,造模4周时见肝组织内大片出血坏死,有大量假小叶形成,内皮下出现SEC窗孔减少.SEC失窗孔早于肝细胞发生较为严重的坏死、肝纤维化的形成以及肝窦内皮下基底膜的形成.造模4周HA(ng/ml)和肝羟脯氨酸(μg/g)平均含量分别为231.30±143.80和223.04±37.09,对照组分别为56.50±18.10和61.55±20.85,t值在3.14~8.28,P<0.05.结论DMN引起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及其表型改变可能是其诱导肝纤维化重要的始动机制之一.
-
肝纤维化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整合素α6 β1及粘着斑激酶表达的变化
目的研究正常及肝纤维化时大鼠肝窦内皮细胞(SEC)表面层粘连蛋白(LN)的整合素受体α 6 β 1及粘着斑激酶(FAK)的变化.方法用胶原酶原位灌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正常及四氯化碳(CCl4)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的SEC,并进行体外培养.采用细胞-ELISA和免疫沉淀-蛋白质酪氨酸激酶活性测定的方法,分别观察SEC细胞表面整合素α 6 β 1表达及FAK活性的变化.结果正常大鼠SEC细胞表面几乎不表达整合素α6 β 1;在肝纤维化时SEC细胞表面α 6 β 1蛋白表达却明显增加(P<0.05),且细胞中FAK活性明显增高(P<0 05).结论在肝纤维化时SEC细胞表面整合素α 6 β 1的表达及FAK活性明显增高,可能在SEC的形态及功能改变中起重要作用.
-
肝移植大鼠肝窦内皮细胞细胞凋亡与移植肝肝细胞损害的关系
目的探讨冷保存肝移植大鼠肝窦内皮细胞(SEC)细胞凋亡与移植肝肝细胞损害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UW1h肝移植组(n=48)、UW12h肝移植组(n=48).参照Kamada的方法行原位肝移植(OLT).观察大鼠168h存活率.分别于术后不同时相点采取血液及组织标本,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透明质酸(HA)水平;TUNEL法检测SE C凋亡,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UW12 h组168 h存活率为50%,显著低于UW1 h组(F=6.39,P<0.05).UW12 h组肝移植后血清ALT、HA水平明显高于UW1 h组(F=3.99,P<0.05;F=12.43,P<0.05),两组大鼠ALT水平均于术后6 h达高峰.UW12 h组SEC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UW1h组和假手术组(F值分别为63.58和86.58,P值均<0.01),两组大鼠SEC的AI也于术后6h达高峰,与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高峰时相点一致.且两组大鼠SEC的AI均与AL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1.0和0.962,P<0.05).结论 SEC凋亡程度与移植肝肝细胞损害呈显著正相关,SEC凋亡是冷保存再灌注损伤的关键环节.
-
内毒素血症时肝窦内皮细胞脂多糖受体CD14蛋白表达的观察
目的观察内毒素血症时肝窦内皮细胞(LSECs)中CD14蛋白合成和CD14 基因的表达,以及CD14蛋白在内毒素介导LSECs激活中的作用. 方法经尾静脉注入脂多糖(LPS,E coli O111:B4)5mg/kg,建立大鼠内毒素血症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0(对照组)、3、6、12、24h活杀取材.用兔抗鼠CD14抗体和异硫氢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羊抗兔IgG对LSECs进行孵育后,流式细胞仪测定LSECs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及FITC阳性细胞数;用原位杂交法测定LSEC中CD14 mRNA的表达.用原位胶原酶灌注法分离大鼠LSECs,用不同浓度LPS(0、0.01、1、10、100μg/ml)刺激LSECs.并用CD14抗体阻断LSECs的 CD14蛋白后,再用不同浓度LPS(0、0.01、1、10、100μg/ml)刺激LSECs.测定LPS介导LSECs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分泌及CD14抗体对LSECs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结果内毒素血症大鼠3、6、12和24h 时LSECs的MFI明显增加;FITC阳性细胞数也明显增多,分别为54.32%、65.83%、85.61%和45.65%,与对照组的4.45%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原位杂交显示,内毒素血症大鼠LSECs中CD14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而对照组CD14 mRMA无阳性表达.LPS组TNF-α的含量(pg/ml)分别为54.49±6.02、84.65±10.16、206.54±23.55、349.87±39.47和365.76±40.31;CD14阻断组TNF-α的含量(pg/ml)分别为55.93±6.95、63.32±7.81、85.34±9.72、112.75±13.54、198.66±21.5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LPS组IL-6的含量(pg/ml)分别为103.34±12.52、187.39±20.31、243.87±27.83、289.51±30.15、298.53±31.94;CD14阻断组IL-6的含量(pg/ml)分别为104.37±11.49、125.02±13.58、164.59±19.47、183.47±20.17、221.76±26.4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结论内毒素血症时LSECs能合成CD14蛋白及表达CD14基因;抗CD14抗体对LPS诱导LSECs TNF-α和IL-6的分泌有抑制作用;CD14蛋白的表达在内毒素介导LSECs激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整合素α6在肝窦毛细血管化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整合素α6在肝窦毛细血管化时的表达情况. 方法皮下注射四氯化碳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进行层粘连蛋白(LN)及其整合素受体α6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整合素α6斑点免疫印迹研究. 结果动态观察了LN在肝纤维化时沿肝窦在Disse间隙沉积形成肝窦毛细血管化;正常时整合素α6局限于汇管区血管内皮和胆管内皮细胞膜上,窦内皮细胞(SEC)上无表达,肝窦毛细血管化时,SEC出现整合素α6阳性表达沿肝窦连续分布,整合素α6在纤维化时组织中含量明显高于正常(P<0.05). 结论肝窦毛细血管化时SEC出现整合素α6亚基的诱导表达.
-
4,5,7-三羟基异黄酮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窦内皮细胞窗孔、增殖及合成一氧化氮的影响
目的探讨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4,5,7-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对肝窦内皮细胞(sirnsoidalendothelial cel l,SEC)窗孔、增殖及合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影响.方法用胶原酶原位灌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正常及CCl4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的SEC并进行体外培养.采用扫描电镜技术、MTT法及硝酸还原酶法,分别观察genistein对SEC细胞窗孔、增殖及合成NO的影响.结果 Genistein对肝纤维化各级SEC的窗孔数目及大小均无明显的影响.经不同浓度的genistein作用24 h后,肝纤维化各级大鼠SEC的生长均受抑制,以100μ mol/L浓度的genistem对肝纤维化I级大鼠SEC的作用为明显[细胞增殖率为-(1 5.38±6.26)%VS(4.91±2.16)%,f=13.7,P<0.05].100μmol/L浓度的genistein作用24 h,可明显促进肝纤维化I级大鼠SEC NO的合成[NO合成为(25.4±3.8)μmol/L vs(16.6±3.3)μmol/L,t=6.79,P<0.051;但对肝纤维化Ⅱ级、Ⅲ级大鼠SEC的NO合成的影响却不明显.结论体外实验中genistein可以抑制肝纤维化I级SEC增殖,促进SEC细胞NO的合成;对肝纤维化SEC细胞的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
肝窦内皮细胞对肝纤维化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LSEC)是肝血窦内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类型,它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LSEC功能障碍被认定是多种肝脏疾病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外关于肝纤维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抑制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活化和加速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水解上,而对LSEC结构和功能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较少.本文就肝纤维化发展中LSEC通过其独特的结构、分泌相关细胞因子和调控HSC的活化等参与肝纤维化过程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综述了近年来关于LSEC对肝纤维化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
原代培养大鼠肝窦内皮细胞凋亡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检测原代分离培养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SECs)的凋亡状况.方法用胶原酶灌注结合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加选择性贴壁的方法分离SEC;用光镜形态学、Ⅷ因子和CD1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RECA-1单抗间接免疫荧光法及SEM鉴定SEC;采用TEM及AnnexinV联合PI双染的方法检测SEC的凋亡.结果分离培养的SEC得率为(2.06±0.35)×107/只大鼠,活力≥92%,纯度达90%;光镜下细胞形态典型,Ⅷ因子染色阴性而CD14染色阳性,RECA-1单抗间接免疫荧光染色阳性,SEM下可见SEC表面具有典型的窗孔结构;即使在培养基中加入ECGF,TEM下仍可观察到SEC出现凋亡的典型形态特征,且随培养时间延长,凋亡率明显升高,培养12 h的SEC凋亡率与新鲜分离的相比,差异已具有显著性(F=53.11,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SEC存在明显的自发凋亡,且这种凋亡呈生长因子抵抗性.
-
内毒素介导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酒精性肝纤维化
酒精性肝损害的研究中发现,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NADH等)可作用于多种细胞(枯否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肝窦内皮细胞等),使静止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活化,产生众多细胞因子如 IL- 6、TGF-β 1、PD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TNFα(肿瘤坏死因子)、I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等,进而导致细胞外基质沉积,终发展为肝纤维化 [1].随着 HSC活化及增殖调控研究的深入,CTGF在细胞外基质及纤维化领域的研究引起关注,成为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研究中一个新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