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孕期应该这样运动

    作者:吕斌

    孕期运动有利有弊孕期运动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便秘,还可改善孕期水肿、体重增长过快及腰背部疼痛等常见症状,改善睡眠质量,有利于维持机体糖代谢及脂肪代谢平衡.孕期进行盆底肌组织功能锻炼可缩短产程,提高阴道分娩的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同时降低阴道分娩后尿失禁的发生率,促进产后体形恢复.

  • 这样晒太阳

    作者:杨旭

    晒太阳更能强身健体,补足"阳气".三位医学专家提出了建议.饭后晒不如早上晒为什么午后晒太阳会感觉很疲惫呢?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邓东风介绍,人晒太阳时,皮肤温度上升,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肌组织和脑组织供血不足,就容易疲劳.而且刚刚吃过午饭就去晒太阳,血液供向胃肠道消化食物,对大脑的供血就会相应减少.神经中枢氧少了,所以人就困乏,想卧床休息.

  • 穴位埋线加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8例

    作者:冷钰玲;李义;陈学农;潘清蓉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慢性进行性多发性小关节炎为特点,主要累及关节滑膜关节软骨、骨组织和肌组织,属中医"痹证"的范畴,早期表现为对称性关节肿胀、疼痛、晨僵、功能障碍,至晚期则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关节畸形,影响工作生活.我们自1995-05~1999-05,运用穴位埋线加中药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小儿胆道横纹肌肉瘤

    作者:魏临淇;王喜全;王燕霞

    横纹肌肉瘤发生在横纹肌组织,如头颈、眼眶周围、子宫、阴道、膀胱、尿道、四肢、胸腹腔,发生于胆道的罕见.我院1962~1997年收治胆道横纹肌肉瘤4例,总结如下.

  • 特发性肌炎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宁景春;杨晓苏;肖波

    特发性肌炎(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 IIM)是一类原因不明的以获得性肌无力为特征的慢性肌肉组织炎症性疾病.其中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 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 DM)和包涵体肌炎(inclusion body myositis, IBM)是较常见的临床亚型, 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特发性肌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是某些具有特定遗传素质的个体受环境因素影响, 使机体发生免疫方面的改变, 导致肌组织受损.IIM的家族性、种族群体特异性和近年来候选基因的研究等提示遗传因素的重要性, 且多个不同的基因可能是IIM发病所必需的.本文就目前特发性肌炎遗传学研究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 儿童肺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8F-FDG PET/CT显像一例

    作者:展凤麟;潘博;倪明;刘昕;谢吉奎;谢强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少见间叶组织来源梭型细胞肿瘤,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年,现报道一例儿童肺部18F-FDG PET/CT显像.病史资料 患者,男,12岁,4d前运动后突发咯血,当地CT提示左肺下叶外基底段直径3 cm左叶的类圆形肿块影,给与口服云南白药后咯血症状消失.

  • 小网膜囊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作者:张旭辉;陈晓荣;张珊珊;陈涛;万华

    病例资料患者,男,26岁,因活动后胸闷、气促1年,双下肢浮肿1个月余入院.入院后查体:T 36.2°,R 20次/分,BP 117/71mmHg,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全身皮肤无黄,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四肢末端呈杵状指,四肢肌力正常,双下肢水肿以踝关节明显.B超示肝右叶至脾门处大小约23.3cm×8.0cm高回声团,包膜完整,内部回声欠均,提示肝内实性占位.CT增强示肝脏、脾脏、胃等腹腔脏器间巨大不规则软组织块影,与之分界清晰,动脉期病灶内散在结节状强度强化,门脉期及延长期持续强化,范围扩大,密度增高.CT诊断:腹腔巨大占位,腹腔间质瘤亦或其它.

  • 右股骨横纹肌组织慢性炎症误诊一例

    作者:王海丽;王景林

    病例资料 患者,男,39岁.一次体力劳动中突发右大腿疼痛,休息后缓解,症状持续2月余.查体:右大腿中部内侧见肿物,约5 cm×5 cm,略突出体表,无颜色改变,质地稍硬,压痛(+).

  •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

    作者:关建中;田建明;萧毅;相成;田净丽;弓静;李晓明;李士建;张晶

    目的:探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发生于腹腔2例,盆腔2例,食管下段1例,蝶窦1例,左肺1例,左侧锁骨上窝1例,左前臂1例,右前腹壁1例.CT表现为实性肿块8例,囊实性肿块2例,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均质或不均质中度或明显强化.病理示瘤组织由梭形纤维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染色SMA阳性表达.结论:CT检查能为临床资料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小儿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MRI表现分析

    作者:季敏;李群英;张大江;乔中伟;钱镔

    目的:回顾分析17例儿童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MRI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特异影像表现认识.方法:搜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及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0年2月-2014年5月由病理确诊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7例.17例中术前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15例,行B超检查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5例,仅行MRI平扫检查3例.不能配合的患儿检查前采用10%水合氯醛0.5 mL/kg口服镇静.结果:本组17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发生部位包括头顶部1例,颈部2例,肺部2例,肝脏2例,胃壁2例,胰腺2例,后腹膜1例,结肠1例,膀胱3例,直肠1例.17例病例影像学均表现为占位性病变,边缘不清,密度/信号不均匀,部分病灶内有钙化,位于肿块中央较多;增强后病灶均可见显著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为主.17例病例中13例完整切除肿瘤,3例行肿瘤活检术,1例行肿块部分切除术,1例活检病例在术后6个月随访CT检查发现腹腔多发软组织肿块.病理均明确诊断.结论:儿童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MRI表现特征包括钙化、增强显著和边界不清楚等特点,尤其是边缘强化较显著的特征,与其他儿童常见实体瘤有所不同.

  •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作者:李小会;黄仲奎;龙莉玲;彭鹏;吴椿;唐文伟;管红梅

    目的 对照分析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CT表现与病理结果,旨在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腹部IMT,术前均经CT检查,对照术后病理结果总结分析肿瘤的生长方式、形态、密度以及CT增强表现.结果 发生于肝脏2例,腹腔3例,脾脏、十二指肠降部上段、胃窦部、胆囊、膀胱各1例.CT表现为囊性肿块2例,囊实混合型3例,实性肿块5例.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或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囊实混合型其内见不规则样、片状、花环状、分隔样强化,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结论 腹部IMT的CT表现特点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儿童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表现与病理对照

    作者:胡克非;李旭;胡俊;汪松;王悦;王一真

    目的 探讨儿童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 CT 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6 例经手术证实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将 CT 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所有病例均行 CT 平扫和增强.结果 发生于大网膜和小肠系膜各 1 例,右侧卵巢系膜 1 例,乙状结肠系膜 2 例,右上肺 1 例合并支气管囊肿.CT 表现实性肿块 2 例,3 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1 例完全囊性.钙化 4 例,3 例呈大片状,1 例呈条状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 2 例,病理上肿瘤血管异常丰富,1 例后方见增粗的血管,3 例分房状肿瘤问隔有强化,而中心成分无强化区病理上往往是黏液变性,未见肿瘤包埋血管.病理上瘤组织大部分由梭形纤维细胞构成,可有黏液变性和坏死、钙化.黏液/血管型 3 例.梭形细胞型 1 例,纤维型 2 例.5 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4 例波形蛋白(Vimentin)染色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染色均呈阳性.结论 CT 检查对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诊断能提供有价值信息.

  • 脾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附7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明信;陈育洪;朱贤胜;陈晓东;廖秋林;马建青

    目的:探讨脾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SIM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的4例与文献报道68例SIM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总结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诊断依据、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患者多为成年男性,大部分以左上腹痛为首发主要症状,常伴有发热、乏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影像学检查示绝大部分为单发、边界多清楚的局限性包块.B超检查为脾内不均匀回声包块,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肿块乏血供或少血供;CT检查示脾内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肿块,部分增强各期强化不明显,大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与延迟期持续进一步强化,稍低于或等于脾密度,以周边较明显;MRI检查示T1WI、T2WI序列多为低信号,大部分增强扫描各期未见强化,部分动脉期轻微强化,静脉及延迟期进一步明显强化.镜下可见增生的梭形细胞及浸润的慢性炎细胞及胶原纤维形成;免疫组化vimentin、SMA、Desmin、CD68等表达阳性.72例均行脾切除,随访4个月至14年,1例术后2年复发,1例术后4年发生肝转移.结论:SIMT是较罕见的交界性间叶性肿瘤,临床无特征性,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的诊断意义,确诊需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脾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但需长期随访.

  • 氯化金压片显示运动终板方法的探索

    作者:张赛霞;罗灼玲

    氯化金压片法显示运动终板为传统方法之一,Ranvier氏认为用新鲜柠檬汁固定肌组织后用氯化金浸染制作运动终板效果特佳.我们经过实验,认为此法繁琐,且柠檬受季节和地区的限制.为寻求一种新鲜柠檬汁的替代品,我室试探用柠檬酸的不同浓度及20%的甲酸,通过多次对此试验,取得满意的效果.

  • 输卵管畸形致肠梗阻1例

    作者:槐业东;董学峰;刘恒兰

    患者女性,23岁,因急性左下腹疼痛12 h入院.无呕吐,无排气及排便.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左下腹压痛(+),无腹肌紧张.B超示:左附件区肿块,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左下腹大网膜粘连,左输卵管末端肿胀增粗约5 cm×4 cm×3 cm大小.与乙状结肠粘连,并悬吊固定于左腹壁,近端肠管胀气明显.子宫发育偏小,约3 cm×4 cm×3 cm.右侧输卵管细长,止于宫颈.行左侧输卵管与结肠粘连松解,输卵管腔内有少许脓性分泌物,10 d后痊愈出院.该患者14岁时曾因无孔处女膜行处女膜戳孔术.左输卵管肿块术后病理示:肌组织、多量泡沫细胞及慢性炎细胞.

  • 病例报告男性乳腺结节性筋膜炎1例

    作者:肖海;杨庆春

    患者,男,38岁,因发现左乳肿物1月余于2012年5月18日入住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患者无意中发现左乳内下方有一小指头大小肿物,无疼痛,可活动.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情况:双乳对称,大小正常,双乳皮肤无红肿、溃疡,于左乳6点距乳头约1 cm处扪及一直径为2 cm的肿物,边界不清,活动度好,局部皮肤正常.右乳未见异常.双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彩超检查示:左侧乳腺区探及一24 mm×14 mm大小的低回声,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右侧乳腺区未见异常回声.CDFI:低回声内可见星点状血流信号.左乳肿物切除术中见肿物位于乳晕皮下,颜色灰白灰红,大小约2.0 cm×1.0 cm,肿物与胸壁肌组织分界欠清,将肿物连同周围约0.5 cm正常组织切除.

  • 心力衰竭时心室肌细胞的电重构

    作者:刘衍冬;颜素娟;李菊香

    心力衰竭( heart failure, HF)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HF为各种心血管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已成为当今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尽管HF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其病死率仍然很高。目前认识到HF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疾病,在各种病理生理变化的影响下,心功能将进行性恶化,而此时机体也会发生多种代偿机制暂时维持机体的心功能,但这些代偿机制有负性效应,使心肌发生重构。在动物模型和人中,HF时心室肌组织会发生解剖学和功能上的重构,从而改变了心脏的电生理性质。心脏的解剖学重构和电重构互为因果[1],在HF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 软组织肿瘤MR灌注成像的时间-信号曲线研究

    作者:贾飞鸽;许乙凯;孟卓;张雅萍

    目的:探讨MR灌注成像(PWI)的时间-信号曲线(TIC)及由TIC所得的大下降斜率(MSD)和大上升斜率(MSI)在软组织肿瘤中的变化规律.方法:研究45例软组织肿瘤MR PWI,获得肿瘤实质的TIC,计算分析MSD和MSI.结果:(1)TIC按形态分为三型,Ⅰ型为速降慢升,恶性肿瘤多为此型;Ⅱ型为慢降速升,良性肿瘤多为此型;Ⅲ型无规律.(2)良、恶性肿瘤组的MSD分别为(46.67±4.18)/2 s、(65.82±5.36)/2 s,恶性肿瘤的MSD大于良性肿瘤,良、恶性肿瘤组之间的MSD差异有显著性(t=13.22,P<0.05);良、恶性肿瘤的MSI分别为(38.85±5.23)/2 s、(47.22±5.19)/2 s,恶性肿瘤的MSI大于良性肿瘤的MSI,良、恶性肿瘤组之间的MSI差异有显著性(t=5.38,P<0.05).结论:MR PWI的TIC形态、MSD和MSI的量化研究对软组织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有协助诊断的价值.

  • 儿童腹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5例报告

    作者:沈涤华;施诚仁;葛莉;吴燕;余世耀;严文波

    目的:探讨儿童腹腔炎性成肌纤维细胞瘤(IM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 2000-2005年间上海新华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 5例手术病理证实为 IMT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外科处理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均有较长时间的发热史,其中 3例有反复腹痛发作史;肿瘤都位于腹腔肠系膜和后腹膜;3例伴有贫血(Hb 60~120 g/L);病损大径 3.5~15 cm.4例成肌纤维细胞瘤均为致密的梭形细胞型;显示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肌特异性蛋白阳性;5例肿瘤完整切除,随访 4个月~2年无复发.结论:儿童 IMT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由增生的成肌纤维细胞和浸润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组成.因其有局部浸润性生长和复发倾向的生物学特性,宜对患儿进行长期随访.

  • 注射后臀肌挛缩症的研究现状

    作者:王海杰;谭玉珍

    注射后臀肌挛缩症又称臀肌挛缩症、臀肌筋膜挛缩症、臀肌纤维化等。为了与其他疾病鉴别,多数学者使用“注射后臀肌挛缩症”。Velderrama(1970年)首先报道了注射后臀肌挛缩引起髋关节屈和内收受限。此后,人们对注射后臀肌挛缩症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为了提高注射后臀肌挛缩症的预防和诊治水平,本文对注射后臀肌挛缩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1 发病机制 反复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受注射针的机械性损伤的影响,臀肌组织发生病理变化[1,2]。有人调查发现,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的青霉素注射的317例儿童,检出臀肌挛缩症患儿21例,占6.6%[3]。在另一调查结果,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作青霉素溶媒的5 688例儿童中检出臀肌挛缩症患儿135例,占1.7%。兔肌四头肌注射苯甲醇青霉素溶液10 d后,局部出现硬结。开始时硬结呈结节状或椭圆形,后来沿肌纤维方向扩展,变为条索状。注射部位表现为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为特点的慢性炎症反应,肌组织坏死,纤维组织增生。电镜下发现肌细胞变性坏死,组织纤维化[4]。注射后3周左右,动物发生后肢运动功能障碍[3,4]。因而,多数学者认为使用苯甲醇稀释青霉素是注射后臀肌挛缩症的致病因素之一。另外,注射器内残存的乙醇可引起肌组织的严重病理反应。用乙醇浸泡消毒过的注射器在兔股四头肌注射庆大霉素和青霉素后,炎细胞浸润,肌纤维变性坏死,肉芽组织增生[5]。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期采用臀部肌肉注射的病人,特别是出现硬结的情况下,注射针的机械性损伤和药物的局部作用增加了臀肌挛缩症的发病机会。

160 条记录 7/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