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国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监测系统
自1982年以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O157∶H7陆续在全世界六个洲的30多个国家报告了感染病例.由于它可引起出血性肠炎和病死率较高的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orpura,TTP)等并发症,普通细菌培养技术对该菌的检出率较低,易造成漏诊、误诊和治疗的困难,做好监测工作尤为重要.本文就国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监测系统及其工作概况进行综述.
-
60Coγ-射线诱导人白血病细胞HPRT基因突变的研究
属于电离辐射的60Coγ-射线的损伤效应早已被证实,但主要集中在对人体正常细胞或实体瘤细胞的影响方面,而有关γ-射线对人白血病细胞的损伤效应,特别是细微分子水平损伤及其生物化学进程还了解得较少.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简称HPRT)基因由于具有以下的特点而成为研究电离辐射致突变的较为理想的生物标记:HPRT基因是细胞存活非必需的,定位于X性染色体上,人类细胞的HRPT基因结构与序列已经清楚等.以往由于实验条件限制,主要采用放射自显影法、多核细胞检测法以及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法,但共同的缺陷是不能进一步进行基因突变的定位与定性[1,2].因此,本研究采用单细胞克隆培养技术,观察不同剂量γ-射线对人体白血病细胞HPRT基因的影响作用,为深入研究电离辐射的致突变效应及其应用提供一定的资料.
-
细菌培养技术在临床诊疗的应用
随着临床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尤其近年来在肿瘤治疗、器官移植和各种介入性治疗的深入开展与不断应用,还有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比较也广泛,以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逐年不断增多,使得细菌性感染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而细菌性感染的科学有效治疗则有赖于细菌培养,即微生物检验医师对病原菌的分离、药物敏感试验(简称药敏试验)和临床医师对抗菌药物的正确选择及制定合理有效的给药方案,因此临床上要提高重视细菌培养对诊疗工作的重要性。尽管细菌培养检查准确率达不到100%,但是还是为临床的救治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帮助,我们要提高对该项检查的认识,也为提高细菌培养的准确率,微生物检验技术人员与临床医生之间应建立互动交流,可以有效地开展该检查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
四县(区)结核病防治机构固体培养能力建设调查
目的 评估固体培养试验在我国县(区)级结核病防治机构(简称“结防机构”)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黑龙江省北林区和兰西县及湖南省湘潭县和岳阳县4个县(区)级结核病实验室,自2010年5月至2011年2月连续纳入2059例具有肺结核可疑症状的初诊患者,收集患者痰标本完成分枝杆菌涂片镜检和固体培养试验,按月统计涂阳培阴率和污染率.按照培养试验室内质量控制要求,初诊患者涂阳培阴率要求低于10%,污染率要求控制在2%~5%.结果 (1)全部患者涂片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18.3%(376/2059)和26.6%(547/2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2,P<0.01).(2)北林区涂阳培阴率为16.5%(23/139),超过正常要求低于10%的水平.湘潭县和岳阳县培养污染率分别为5.6%(157/2800)和9.7%(252/2590),超过正常要求低于5%的水平.其余县(区)涂阳培阴率和培养污染率均处于正常范围.结论 4个县(区)级实验室初步具备了分枝杆菌固体培养试验能力.
-
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与展望——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陈志南教授
2009年6月4~5日, "2009中国新药创制关键技术国际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陈志南教授应主办方邀请出席了大会并作了重要演讲.<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杂志编辑部联合生物谷记者,有幸就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之一的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的现状及展望独家采访了陈志南院士.
-
聚合酶链反应与分离培养技术检测结核分支杆菌诊断关节结核的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在关节结核标本结核分支杆菌检测方面的作用,探讨PCR技术对关节结核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自1993年6月至2001年8月,对95例(男55例,女40例;年龄2~75岁)关节结核标本分别应用PCR技术和分离培养法盲法检测结核分支杆菌,计算两者检测阳性率,通过统计学处理进行比较.结果:95例关节结核标本结核分支杆菌检测中,PCR技术检测阳性78例,阴性17例,阳性率82%;分离培养法检测阳性15例,阴性80例,阳性率16%.PCR技术与分离培养法比较,X2=67,P<0.001,两种方法对于关节结核标本结核分支杆菌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R扩增整个过程自动化控制,可在数小时内完成.结论:PCR技术检测关节结核标本具有快速、简便、敏感与特异等优点,明显优于分离培养,对关节结核的早期快速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重要的临床价值.
-
金水宝的药用价值及临床应用
冬虫夏草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及暖冬气候的影响,产量已减少近1/3,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价格十分昂贵.因此,国内外近年来十分重视研究虫草的医疗作用和人工培养技术.目前,国内已成功地进行了菌种分离和发酵培养.如江西国药厂生产的金水宝胶囊(虫草菌丝粉),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均与天然虫草相似,而且氨基酸、腺苷、尿嘧啶核苷等成分的含量均高于天然虫草,其VB1、VB2、VE以及微量元素锌(Zn)、硒(Se)等含量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药用价值.
-
出生后不同时间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的培养特点
神经干细胞研究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建立了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技术[1].本研究分析大鼠出生后不同时间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的培养特点,为应用神经干细胞积累经验.
-
三维培养技术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传统的单层平面培养技术在肿瘤体外细胞模型建立、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分析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但限于单层平面培养方法本身及肿瘤细胞传代次数的制约,细胞的形态、极性、基因表达乃至功能状态与体内肿瘤细胞的实际病理生理状况经常相距甚远,而基于两维培养的肿瘤细胞模型在肿瘤分子病理机制探讨中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近些年,三维培养技术的发展及对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的深入,使得模拟体内组织细胞生长环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立体培养,在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解析、药物疗效的评估中受到普遍的关注.
-
不同细菌分离法的临床应用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细菌分离法的临床应用比较,评估Probact自动化细菌分离培养系统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2至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送检的呼吸道、尿液及粪便标本共160份,分别同时采用常规手工方法、PREVI Isola接种仪及Probact细菌分离培养系统进行接种培养。通过与手工方法和PREVI Isola接种仪比较,从分离菌种数、有效单个菌落数量、生长菌量、操作时间等方面对Probact细菌分离培养系统进行比较评估。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分离菌种数方面, Probact 系统(呼吸道标本3.41±1.40、尿液标本1.92±0.86、粪便标本1.16±0.79)均少于PREVI Isola(3.75±1.29、2.24±0.97、1.92±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6、0.011、<0.001);Probact系统于呼吸道标本少于手工法(3.85±1.38),粪便标本多于手工法(0.80±0.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1),于尿液标本(1.84±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为0.266)。在有效单个菌落数量方面, Probact系统(呼吸道标本12.16±7.72、尿液标本2.71±4.24、粪便标本5.40±5.04)均少于PREVI Isola(16.56±5.76、4.35±4.89、8.40±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值分别为<0.001、0.007、0.003);Probact 系统均大于手工法(11.30±8.42、2.67±4.34、1.90±3.90),且粪便标本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01)。在生长菌量方面, Probact 系统于粪便标本比PREVI Isola少,但于呼吸道和尿液标本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524、0.738);Probact系统与手工法相比,对于呼吸道和粪便标本,前者多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在实验操作耗时方面,手工法短(281 min),Probact 系统次之(419 min),PREVI Isola长(495 min)。结论 Probact系统的临床性能略优于手工法,不及PREVI Isola,可实现细菌标本接种孵育的自动化和标准化。(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39:291-295)
-
肝螺杆菌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研究
原发性肝癌(PLC)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有国外学者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序列分析、电镜、免疫组化及细菌培养技术证实了肝癌组织中确实存在螺杆菌感染.针对目前研究现状,我们采集了PLC患者新鲜的癌组织,分别做了细菌培养和扫描电镜的金标准检测,阳性者扩增肝螺杆菌(Hp)的重要相关基因vacA、cagA,DNA序列测定作为确认试验.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确认螺杆菌与PLC相关性.
-
本期寄语
一个可能颠覆人类对疾病和健康再认识的研究领域--人体微生态
自从地球原始环境中出现第一个生命形式—病毒,地球上的生命便开始了漫长进化演变过程,进而形成各种微生物和其他生命形式,人类也是这个进化的分支。在历次进化的分道扬镳中,进化中的微生物与其他动植物宿主结伴而行,影响这些动植物包括人类的生命活动,逐渐形成了与宿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人们对这种影响的真正认识开始于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出现。病原体的发现开创了现代传染病学,同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人体正常菌群对于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但是由于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研究技术长期受限于培养和生化鉴定,而大多数人体细菌在目前条件下仍无法培养,因此,人体微生态研究经历了几十年的无重大突破阶段。 -
科赫与结核分枝杆菌
罗伯特·科赫是人类历史上首先致力于疾病病因研究的伟大科学家,他第1次发现传染病是由病原菌感染造成的,第1次证明了某种特定的微生物是引起特定疾病的原因;他发明了细菌平板培养技术和细菌照相技术,拍摄了第1张细菌的显微照片;他第1次发现了炭疽杆菌;第1次分离了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科赫堪称病原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
<中国烧伤皮肤再生医学成就>发布稿
这次发布会,重点报告我国徐荣祥教授带领他的研究人员,利用基因调控和细胞原位培养技术,通过人体皮肤原位细胞和皮肤组织干细胞的组织培养程序,实现其皮肤再生,达到治疗各种皮肤烧伤目的的多项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表明,烧伤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在人类器官复制的前沿科学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
肝内胆管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肝内胆管细胞是许多肝胆疾病的攻击目标,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移植物慢性排斥反应等;其生理功能和在肝再生、胆管癌发生过程中的变化也日益得到重视.与此相关的研究带动了胆管细胞分离与培养技术的发展.本文报道我们用免疫磁性分离方法分离肝内胆管细胞和其体外培养.
-
关节液与组织培养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关节液和组织培养对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VIP)]等数据库,检索年限均从建库至2013年12月,收集关节液和组织培养对关节置换后感染的诊断试验,手工检索相关会议论文集、学位论文汇编等.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研究并提取数据,采用Meta‐DiSc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纳入本系统评价,总病例数748例.对临床诊断关节置换后感染有指导作用的组织培养总加权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1%和96.9%;关节液培养的总加权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4%和96.8%,合并数据中组织培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存在异质性.组织培养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诊断的灵敏度显著优于关节液穿刺方法,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阴性似然比及诊断效能比值比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组织培养在在对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诊断的敏感度上明显优于关节液培养.
-
小肠粘膜下膀胱尿路上皮和平滑肌细胞联合培养:组织工程学技术的 应用
小肠粘膜下层本身含有生长因子,能够在体内促 进膀 胱的再生。用标准酶消化或外植技术建立人膀胱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原代培养,将培养 的细胞以1×105/cm2的密度点状种植于小肠粘膜下层,孵育3、7、14和28 d分别收获标 本。有5种不同的培养方法:将膀胱上皮细胞单独种植于小肠粘膜下层的粘膜表面、将平滑 肌细胞单独种植于粘膜表面、将平滑肌细胞种植于粘膜表面后1 h再将膀胱上皮种植进行分 层的联合培养、将平滑肌细胞种植于浆膜表面24 h后将膀胱上皮细胞种植于粘膜表面进行三 明治样培养、将膀胱上皮和平滑肌细胞混合后种植于粘膜表面联合培养。在指定时间收获标 本后用福尔马林固定,进行常规组织学分析,包括masson染色。研究特殊的细胞生长机制, 尤其注意细胞形态、细胞增殖和分层、细胞排列、假覆层尿路上皮的存在和基质的穿透。为 区分联合培养中的平滑肌细胞和 尿路上皮细胞,应用α-平滑肌肌动蛋白抗体和细胞角蛋白AE1/AE3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分 析。体外培养结果在小肠粘膜下层尿路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三维空间生长。单独尿路上皮 和平滑肌细胞培养,细胞可以生长并分层,但没有或很少基质穿透。与此相比,分层培养、 混合培养和三明治样培养中平滑肌细胞的膜穿透明显增加,分层的和三明治样培养技术导致 有序的细胞排列、有规律的假覆层尿路上皮的形成和多层的平滑肌基质穿透增加。混合细胞 培养技术虽然使平滑肌细胞基质穿透作用明显,但没有使细胞有序排列。免疫组化研究证实 尿路上皮和平滑肌细胞维持表型标记物的表达。因此小肠粘膜下层在体外支持人膀胱尿路上 皮细胞的三维空间生长,采用不同的细胞种植技术进行联合培养,对将来在组织工程学中的 应用非常重要。
-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慢性感染病原菌培养方法及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慢性感染病原菌培养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及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被明确诊断为假体周围慢性感染的23例患者资料.其中TKA 15例,THA 8例;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32 ~ 79岁,平均62岁;伴有窦道患者9例.患者均在关节腔穿刺前至少2周停用抗生素治疗,翻修术前及术中分别取关节液予以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术中组织行一般病原菌培养及病理活检,培养结果为阴性的样本延长培养时间至2周.结果 本组患者共23例,术前培养1周阳性率30.4% (7/23),阴性样本延长至2周阳性率39.1%(9/23).术中培养1周阳性率60.9%(14/23),阴性样本延长至2周阳性率82.6%(19/23),7例(30.4%)术前及术中培养结果相符.结论 对TKA、THA术后假体周围慢性感染行病原菌培养,在明确诊断前应停用抗生素至少2周.
-
危急值报告在血流感染诊断治疗中的价值评估
目的 评估危急值报告在血流感染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2年4月微生物实验室危急值回报登记本记录的血培养阳性患者共161例.结果 电话回报危急值的平均时间为20.5 h;34例血培养阳性病例符合污染判断标准被认为是污染所致;80例血培养阳性病例在危急值回报后临床及时调整了治疗方案.结论 危急值报告能有效加快临床科室对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有助于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和感染控制,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早期自然流产发生的相关因素
随着促排卵方案及胚胎培养技术的进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的妊娠率得到极大提高,但长期以来,临床上一直受妊娠后较高流产率的困扰.文献报道,IVF-ET的初始阶段(如诱发排卵、受精等)成功率已很高,但活产率仅20%~30%[1],其中IVF-ET后的高流产率是影响活产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IVF-ET治疗后早期自然流产发生的相关因素,以期对提高助孕成功率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