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日常生活事件中脑卒中发生的常见触发因素研究
目的 在日常生活事件中寻找可能诱发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确诊为脑卒中的患者按一定的条件进行1:1配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搜集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条件COX回归分析.结果 期前感染与脑卒中的发生显著相关,饮酒、情绪变化、自感不适、洗澡与脑卒中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系统感染性疾病,可望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
引燃脑梗死发生的触发因素
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存在是长期的、持续的,但脑梗死的发生是急性的、短暂的.可见,脑梗死的发生除有这些危险因素做基础外,还有一个引燃发生的"触发因素",有效识别这些触发因素可以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
-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由于慢性气道炎症伴气道损伤,当气道受各种刺激或触发因素时气道反应性增高,引起气道阻塞而发病.这为使用皮质激素防治哮喘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激素影响代谢,茶碱容易中毒,而单纯中医治疗因涉及寒热、虚实、水湿痰瘀、肺脾肾等诸多方面难以规范治疗和交流.1997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内外合治法对64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并设条件相同的病例64例仅用西药对照,现分析如下.
-
鼻息肉组织TH细胞亚群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鼻息肉的发生机制尚不确定,细菌、真菌感染,变态反应可能作为触发因素.鼻息肉组织含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可能在鼻息肉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功能不同的TH细胞存在的证据对基础和临床免疫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不同类型鼻息肉组织TH1及TH2细胞百分率,HE切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以评价感染因素和变态反应因素在鼻息肉发生中的作用,明确TH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关系,指导鼻息肉分型和治疗.
-
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心电触发机制的分析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心电触发因素及其部位,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45例PAf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人工回放,记录心房颤动(Af)发作次数、发作时间、发作前三个心房周期、联律间期,并根据触发Af的房性期前收缩的P波形态确定房性期前收缩部位.结果 45例PAf患者共248次Af发作,心电触发因素中房性期前收缩占84.97%,窦性心动过缓占7.73%,心房扑动占2.14%,房性心动过速占2.57%;房性期前收缩来源于左心房上部占69.96%,左心房下部占12.02%,右心房上部占9.87%,右心房下部占3.86%;触发Af的房性期前收缩比未触发Af的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缩短25 ms以上;PAf发作存在23:00~1:00及9:00~11:00两个高峰,13:叨015:00一个低谷;PAf大多在短-长-短周期后发作,占62.23%,长-长-短周期后发作占21.89%.结论 左心房上部房性期前收缩是PAf主要的触发因素,长-短周期现象是PAf发作的重要启动机制,自主神经失衡在PAf发作中起协同作用.动态心电图能对PAf治疗提供很大帮助.
-
哮喘发病机制中IgE调控及重组人抗IgE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IgE水平增高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变异性鼻炎等特应性(atopy)疾病中具特征性.IgE已被视为诊断哮喘与气道高反应性(AHR)的参考指标,甚至认为在非过敏性哮喘中高水平IgE是一危险因素.特应性家系中,接触变应原及IgE水平增高与哮喘的高发生率有关[1].IgE作为气道过敏性炎症关键触发因素的概念已被广泛接受.
-
心室颤动的发生机制和射频消融治疗
心室颤动(室颤)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也是冠心病、遗传性离子通道疾病、不明原因的特发性室颤等各种心脏疾病导致死亡的后共同通路.尽管医学界对室颤的触发和维持机制进行了长达一个世纪的不懈研究,但是由于这种心律失常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手段的局限性,尚未出现根本性的突破.正因为如此,目前临床对于室颤的治疗,除了被动除颤外,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十年来,随着电生理标测技术的进步和室颤激动特点研究的深入,对室颤机制的认识有了很大进展,针对室颤触发因素的射频消融治疗也初步应用于临床.本文就室颤的发生机制和消融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
起搏器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效果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具临床意义的也是仍然没有后解决的心律失常,房颤患者有超过正常人5~17倍的中风危险性,房颤的治疗困难,已成为21世纪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多年以来恢复和维持窦律是患者和医生首选的共同愿望.阵发性的房颤如不加以干预可以转变为持续性的房颤,人们对阵发性的房颤的触发因素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大多数的房颤是可以通过起搏程序以预防的.我们对病态窦房结伴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安置了预防房颤起搏器,进行长期随访观察预防阵发性房颤的情况.
-
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阵发性房颤及其触发因素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阵发性房颤及其触发因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进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2000例,采用GE公司生产的MAC1200心电图检测仪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自动监测阵发性房颤,分析其触发因素。结果2000例患者中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出阵发性房颤75例,检出率为3.75豫,其中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出率为0.60豫,心电监护检出率为0.50豫,均明显低于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有802次发作纳入研究,触发因素中房性期前收缩多见,有714次,占89.03豫,与其他各因素所占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阵发性房颤在夜间发作频率增加。结论12导联动态心电图可监测并明确诊断阵发性房颤,并明确其触发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非创伤性双上肢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患者心律失常的影响
"缺血后适应"和"缺血预适应"均是人体天然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均可以减轻再灌注损伤的多种触发因素,从而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减少凋亡,缩小梗死体积.研究表明,其他脏器的"缺血预适应"可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即"远距离缺血预适应"[1-2].本研究旨在寻找一条临床上简单易行的"缺血后适应"方法,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再通患者的生存质量.
-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肺炎及其他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除呼吸道感染外,MP还可引起其他系统严重并发症.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慢性疾病,是以可逆性气道狭窄及气道高反应性(BHR)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遗传、环境等因素起重要作用,呼吸道感染是其常见触发因素,其中,MP是仅次于病毒而被认为与哮喘急性发作或长期难以缓解及哮喘恶化有关的病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
恶性肿瘤高凝状态发病机制与诊断标准探讨
血液中存在的高凝状态多指由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抗凝血及纤溶系统相互作用引起的病理性血液凝固性增高,是发生血栓前状态或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的重要病理基础。许多疾病的血液中均可呈现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但是否发生动静脉血栓取决于原发疾病性质及相关触发因素。1865年,著名的法国医生Armand Trousseau首次报道了胃癌患者易形成静脉血栓,之后人们一直将癌症患者并发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称为“Trousseau综合征”。根据文献资料分析,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存在的高凝状态以及易发生的血栓栓塞事件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和第2位死亡原因[1]。
-
房颤时心房电生理学特性的改变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明显增加病残率和死亡率.房颤的产生包括电生理学基质因素和触发因素,其中心房的电活动变化(心房电重构)是房颤发生的后通路,亦是房颤引起房颤、房颤自我持续的根本机制.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行为与情感触发因素研究进展
近年来,人们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认识不断深入,救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死亡率也明显降低,但是急性冠状动脉死亡事件依然很多,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呈现上升趋势.
-
急性冠脉综合征(2)
1.临床评估ACS个体的临床评估相当重要,既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诊断,也可帮助我们了解冠脉血管床内在的缺血触发因素,这些内在因素的持续存在和进展还会加重心肌缺血,因而需要我们去认真对待,病史和体格检查能给我们提供有价值的危险预示因子,也直接与ACS患者的临床预后相关.
-
降低腹部外科疾病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病死率的临床救治研究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多脏器衰竭(MOF)是腹部外科疾病患者死亡的直接、重要的原因之一[1].但目前在阻断其发生、发展及早期预防方面的研究较少,还没有好的治疗手段.我院从1982年起,以外科ICU为依托,对其临床特征、触发因素、死亡原因、有效治疗措施及临床救治的新策略等进行研究.现将临床救治情况报告如下.
-
期前感染与脑梗死关系的Meta分析
脑卒中是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的影响因素较多,如高血压、肥胖孙糖尿病孙心脏病、吸烟、酗酒等,而发病前期的感染则是新提出来的一个可疑因素.所谓期前感染是指发病前1周的感染.有学者[1]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梗前感染只是触发因素,而有的学者则指出,感染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2].为此,本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有关感染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为脑卒中的预防研究提供思路.
-
眼眶绿色瘤误诊为眶内出血二例
绿色瘤(Chloroma)又称粒细胞性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是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在眶骨膜下及眶软组织内的局限性浸润形成的实体性肿瘤.肿瘤内含有的髓过氧化物酶暴露于空气被氧化而呈现绿色[1].临床上绿色瘤较少见,部分患者有明确的外伤触发因素,表现为单眼或双眼快速进行性眼球突出和眶部肿物,眶压增高,视力骤降,与外伤导致的眶内出血难以鉴别.现将我院诊治的2例眼眶绿色瘤误诊为眶内出血病例报道如下.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长期以来,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危重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传统观念认为细菌及其毒素的直接作用是产生MODS的主要原因,其治疗也局限于强调障碍器官的功能支持和炎症反应触发因素的治疗,而忽视了对炎症反应的早期认识和正确处理,使死亡率居高不下.据文献报道[1],MODS仅2个器官受累死亡率即达50%,如果累及肺脏和肾脏死亡率高达80%,4个以上的脏器受累的死亡率接近100%.正确认识MODS的发病和病理生理过程可全面反映器官的功能变化及可逆性的病变过程,有利于临床治疗.
-
肝病细胞死亡的类型、应答调节机制及其临床相关性
健康肝脏的肝细胞死亡(HCD)有助于保持细胞丢失和补充之间的严密平衡,控制器官的自稳。正常肝脏绝大多数肝细胞处于 G0期,其更新率很低,任意时间内仅约0.05%的肝细胞通过凋亡被清除,且主要发生在3区。但当大量肝细胞死亡和肝功能严重受损时,肝脏可表现出快速而强大的再生能力,以避免肝脏主要功能丧失。肝脏对细胞死亡的反应,包括提供细胞外基质以保持肝脏机械结构的稳定性,触发肝细胞再生以修复功能性肝实质,其首要作用乃是保持肝脏的结构和功能。但在威胁生命的急性损伤作用下,细胞死亡反应变得不可控制,成为肝病进展的关键触发因素,促使肝纤维化、肝硬化及HCC 的发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