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10例复发因素分析

    作者:区腾飞;潘速跃;杨洁;李永鸿;巫碧佳;李荣;周庆昆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跟踪随访首次住院并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81例,除去4例出血性卒中患者,按缺血性卒中复发情况分为尚未复发组(267例)和复发组(11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各种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1)随访期内,尚未复发组与复发组单因素分析比较,年龄、严重心律失常及其他心脏疾病、脑供血动脉狭窄(所有类型)、脑供血动脉狭窄(单纯责任血管)、缺血性脑白质病变、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酗酒、ESRS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脑供血动脉狭窄(单纯责任血管)或脑供血动脉狭窄(所有类型)、缺血性脑白质病变、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复发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高血压病、脑供血动脉狭窄(尤其是责任血管)、缺血性脑白质病变、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独立危险因素,为预防腔隙性脑梗死复发,必须做好上述危险因素的二级预防.

  • 颈总动脉延长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作者:居克举;王丽君;曹化;郭建一

    目的 探讨颈总动脉延长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对77例住院患者,根据所有病例颈总动脉延长值的平均值将其分为两组,大于等于平均值的为组1(31例),小于平均值的为组2(46例),比较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结果 年龄、高血压与颈总动脉延长明显相关,颈总动脉延长较大的一组中腔隙性脑梗死的患病率明显增高,两组间其他危险因素以及非腔隙性梗死脑白质病变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颈总动脉延长与年龄和高血压有关,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

  • 血红链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腔隙性脑梗死、病毒性脑膜脑炎1例

    作者:谢容根

    患者,女,30岁,因发热2个月,右骶髂部疼痛2周,于2013年10月6日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常于夜间明显。近2周来出现右骶髂部疼痛,活动时明显,按压无明显压痛,不伴下肢麻木及酸软乏力,无胸闷、心悸、气促,无腹痛、腹胀、腹泻,无恶心、呕吐,无尿频、尿急、尿痛,无明显消瘦,无肌肉酸痛及关节疼痛不适,无皮疹。10余年前在当地明确“风湿性心脏病”,病愈后症状消失,后无规则复诊。居住环境好,无蚊虫叮咬史,否认活禽接触史,否认草地接触史,无发热患者接触史,无毒物、放射物等接触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3℃,脉搏103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90/62 mmHg,营养状态好,无贫血貌,神清,对答切题。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双侧大鱼际肌、小鱼际可见少许散在暗红色皮疹,压之褪色,左腓肠肌处可见一小片瘀斑,约1.5 cm ×1.5 cm,左侧踝关节处可见陈旧性瘢痕,未见焦痂、出现点、焦痂,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咽无充血,右侧扁桃体Ⅱ°肿大,左侧扁桃体Ⅰ°肿大,未见脓点。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无肿大。双肺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外1 cm,无震颤,无抬举搏动,未及心包摩擦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03次/min,律齐,心前区可闻及收缩期Ⅲ级柔和吹风样杂音。腹检查正常。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良好,无压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门诊X线片:右股骨颈上缘小囊状透亮影;CT:双侧髋关节未见明显异常,左侧附件囊性占位。初步诊断:(1)发热查因: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败血症?结缔组织病?(2)右骶髂部疼痛查因;(3)左侧附件囊性病变。

  • 不典型急性肺栓塞1例

    作者:马芷琴

    患者,女,54岁,因突发眩晕4 h于2015年3月24日入院。患者24日18:00左右在沙发上休息时无明显诱因突发眩晕,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呕吐物为清水样物,不伴发热,无心悸、胸痛及胸闷,无腹痛,无四肢活动障碍,无吐词不清、饮水呛咳,为明确诊治,今来我院就诊,门诊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收入院治疗。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78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50/90 mmHg,神志清楚,正力型,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心率78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起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体力下降,体重无明显改变。既往否认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史;有青霉素、链霉素过敏史,否认食物过敏史。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对答切题,吐词清晰,双眼球活动自如,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双侧鼻唇沟等称,伸舌居中,口角无明显歪斜,颈软,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肌张力等称,双侧腱反射对称,双侧肢体痛觉检查等称,双侧病理征未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

  • 动脉再通后脑高灌注综合征1例

    作者:冯华海;王玉凯;李国德

    患者,女,64岁,因突发意识不清伴左侧肢体无力2 h余于2012年8月7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平素无规则治疗。入院时检查:神志呈浅昏迷状,双眼向右侧凝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 mm,对光反射灵敏,左侧鼻唇沟变浅,颈软无抵抗,痛刺激下右上肢可定位,右下肢可抬举,左侧上下肢仅可屈曲。左侧肢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左侧Babinski 征阳性,双侧Kernig征阴性。 NIHSS评分26分,GCS评分7分。入院头颅CT示右侧顶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诊断急性脑梗死明确,考虑右侧颈内动脉主干闭塞,到院时间距离发病仅3 h,立即行动脉内溶栓术。造影结果显示: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闭塞,右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未显影,后交通动脉前向开放代偿供应右侧大脑半球。然后将造影导管送至右颈内动脉靠近血栓处,50 min内经造影导管注入尿激酶50万u,溶栓后复查造影示虹吸段血管完全再通,但管腔中度狭窄,大脑前动脉部分分支闭塞。再注入尿激酶30万u,复查造影示大脑前动脉各分支显影正常。溶栓术后给予甘露醇125 mL每12 h 1次静脉滴注脱水,依达拉奉清除氧自由基,神经保护剂等治疗。患者术后一直呈昏迷状,血压波动在145~170/80~98 mmHg。溶栓术后约9 h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直径1.5 mm,右侧直径2.5 mm,对光反射迟钝。即复查头颅CT,提示右侧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致中线明显移位,颞叶钩回疝形成。立即转神经外科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经过积极的营养神经、康复等综合治疗,目前患者神志清,可部分理解他人言语,右侧肢体肌力4级,左侧肢体肌力仍为0级。相关图片见图1。

  • 以臂丛神经损伤为首发症状的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作者:张新春;王立新;蔡业峰

    患者,女,42岁,因左上肢麻木疼痛、乏力10个月于2011年11月3日入院.患者自诉10个月前炒菜时发现左手执铲无力,左手第一、二指麻木,时伴颈肩部酸累痛,当时未重视,病情逐渐加重,沿手掌、手背部、前臂、肩部顺序发展,麻木加重并时有上肢放电样疼痛,部位不固定,以夜间平躺时为甚,常有夜间痛醒.遂于当地多家医院诊治,曾行磁共振诊断为颈椎间盘变性、腔隙性脑梗死,并进行长期针灸、理疗等治疗,但效果欠理想.治疗期间曾出现胸锁关节软骨炎,表现为胸锁关节肿痛明显,呼吸均可诱发疼痛加重,反复治疗3个月后好转,但左上肢症状继续加重,需长期服止痛药方能缓解.

  • 高压氧治疗肺癌术后脑梗死1例

    作者:虞容豪;曾燕苗

    患者,男,67岁.因体检发现左上肺癌于2003年6月2日收入我院.2003年6月6日在全麻下行左上肺切除术.术后3 d患者突发失语、进食呛咳及右侧肢体全瘫,当时查意识清楚,完全性混合性失语,右侧肢体肌张力低、肌力0级,右侧巴彬斯基征阳性.急查头颅CT疑左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血纤维蛋白原高达5.72g/L.经神经内科会诊考虑左侧脑梗死,于3 h后予巴曲酶10 BU静脉滴注,但症状继续加重,意识呈嗜睡状态.经我科会诊排除高压氧治疗禁忌证后于发病8.5 h行首次高压氧治疗.治疗方案为:治疗压力0.2 MPa(2.0 ATA),吸纯氧时间40min/(次·d),连用2 d.经首次高压氧治疗吸氧40min时意识转为清醒,治疗结束时右侧肢体肌力增至2级.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作者:张小河

    患者,女,80岁.因皮肤瘀斑9 d,四肢乏力、失语5 d于2000年8月7日来我院急诊就医 .患者1周前开始四肢、颜面皮肤出现瘀点、瘀斑,曾来我院门诊就医,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服用强的松等药物,效果差.5 d前,出现头晕、纳差、四肢乏力笨拙.8月4 日查头颅CT提示"右侧额叶腔隙性脑梗死,约1.3 cm×0.6 cm×1.0 cm;双侧苍白球钙化”.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90 g/L,血小板76×109/L,白细胞9.7×109/L,红细胞2.6 8×1012/L.遂按"脑血栓形成”治疗,予以低分子右旋糖酐、维脑路通、复方丹参等静脉滴注,但效果差,并于8月8日出现左侧肢体轻瘫,大小便失禁.8月9日转内科病房住院.既往史无特殊.体查:体温36.5℃,脉搏90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17.3/9.0 kPa.重病容,嗜睡状态,失语,不能应答.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四肢皮肤多处瘀斑、瘀点 . 浅表淋巴结不肿大.甲状腺不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

  •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后影响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刘子红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将102例腔隙性脑梗死老年患者列为观察组,并选择84例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估,比较两组认知功能评分和认知功能障碍率.观察组患者在入院1年后再行评估,比较入院时和1年后的评分变化,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延迟回忆和认知功能总分分别为(3.25±0.83)、(4.45±0.71)、(2.26±0.61)、(2.58±1.31)、(22.64±2.9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认知功能认知障碍率为50.98%,显著高于对照组(x2=8.745,P<0.001).观察组1年后认知功能评分为(22.51±3.23),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5,P=0.396).其中26例患者在1年后MoCA评分显著下降(t=3.983,P=0.033).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糖尿病、高脂血症是导致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34、0.011).结论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存在一定的认知功能障碍.部分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认知功能障碍有加重的趋势.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吸烟史相比,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的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更容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

  • 早期护理干预在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康复的效果研究

    作者:黄紫霞;刘剑平;李辉;钟京梅;徐柳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康复的效果.方法 选择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腔隙性脑梗死住院患者,使用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进行认知功能障碍评分,将评分< 26分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认知康复护理,干预组予制定个体化认知功能康复护理以及手指操训练3个月,在15天、1月、2月、3月分别对两组进行认知功能康复测评.结果 实验组MoCA量表得分及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抽象等认知功能评分在分组、时间、时间和分组的交互作用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记忆、定向两项在时间、时间和分组的交互作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与康复时间存在交互效应,随着时间的推进,两组干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语言、命名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对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认知康复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抑郁评估

    作者:郑志平

    目的:评估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抑郁状态.方法: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入院2周内使用Zung量表(SDS)评定患者,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病人SDS总标准分为48.6±8.7,而对照组为30.8±9.2,有显著差异.结论: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病人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

  •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T869C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

    作者:彭忠兴;刁胜朋;黄叶青;程静;刘爱群;危智盛;余青云;苏全喜;洪铭范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T869C基因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43例LI患者(LI组)及138例正常人(对照组)TGF-β1基因T869C的多态性.结果:LI组CC基因型频率(36.3%,52/143)显著高于对照组(21.0%,29/138,OR=2.18,P=0.002),LI组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8.1% vs 46.7%,OR=1.57,P=0.004).结论:TGF-β1基因T869C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LI有关,C等位基因是LI的危险因素.

  • 腔隙性脑梗死与脉压和脉压指数的关系

    作者:胡方方;徐书雯;谢静芳;陈伟平;黄越冬;向绍通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腔隙性脑梗死与脉压和脉压指数的关系.方法:100例高血压患者按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50例)和无腔隙性脑梗死组(50例),对所有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与无腔隙性脑梗死组相比,其脉压(pulse pressure,PP)、脉压指数(pulsepressure index,PPI)、收缩压(systole blood pressure,SBP)明显升高(P<0.05).结论:脉压、脉压指数、和收缩压的升高均与腔隙性脑梗死有关,控制血压可减少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

  • 脑动脉硬化致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伴桥脑弥散性病灶1例

    作者:薛洪申

    患者女,72岁.以眩晕伴恶心、呕吐 3 d于 2004年 12月 26日入院. 3 d前无任何诱因出现眩晕伴恶心、呕吐 ,口眼歪斜,平卧后眩晕渐减轻 ,但坐起则眩晕加重.经当地医院治疗不见好转而入住我院. 患者高血压病史 5年余,平时波动于 160~ 200/90~ 110 mmHg之间,间断服药治疗.查体 :血压 140/90 mmHg,心、肺、腹部检查未见异常. 神经系统检查 :神清语利.

  • IQCODE在筛查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主观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

    作者:包绍智;颜志钦;陈光勇;易兴阳;张顺开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脑卒中患者的增多,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的防治日益受到重视.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类型,它所引起的VCI,由于早期损害程度较轻,容易被忽视.如何早期筛查出具有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及时给予早期干预,成为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2].而在应用Petersen[3]诊断标准来界定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时,需要将患者的主观认知功能损害(subjective memory impairment,SMI)作为一条诊断依据,其可靠性一直受到质疑,认为其与抑郁症状高度相关.知情者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问卷(informant questionnaire on cognitive decline in the elderly,IQCODE)[4]在痴呆患者的筛查中广泛应用,但在主观认知功能损害中应用较少,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们应用IQCODE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家属进行测评,探讨对这类患者的评定效能,为早期干预介入提供依据.1 资料与方法

  • 不典型登革热1例

    作者:许子彬

    患者女,83岁,乏力、纳差,肩背疼痛3 d,于2014年8月24日入院。患者3d前无明显诱因感乏力,起坐自如,行走需搀扶,卧床懒动,伴肩背隐疼痛。无发热、头痛,呕吐、腹泻。病后纳差,每餐进食约半碗稀饭。入院后予胰岛素、葡萄糖氯化钠、天晴甘美静脉滴注,肩背痛消失,乏力、纳差持续,但逐渐减轻。既往有糖尿病史。近期无发热患者接触史。体查:体温36.7℃,脉搏7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06/60 mmHg。神清,懒言。皮肤无潮红、皮疹、出血点,浅淋巴结未触及,球结膜充血,巩膜无黄染,口腔右侧颊部及下唇黏膜见白膜,不易拭去,咽红,颈软,心肺听诊阴性,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四肢肌力Ⅳ级,未引出病理征。血常规:白细胞11.83×109/L,红细胞6.07×1012/L,血小板29.00×109/L,中性粒细胞67.5%,淋巴细胞25.3%。肾功能:尿素18.2 mmol/L,肌酐87 umol/L。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48 U/L,谷草转氨酶282 U/L,心肌酶:乳酸脱氢酶454 U/L,肌酸激酶同功酶正常。空腹血糖19.1 mmol/L,血酮1.7 g/L。甲状腺功能正常。胸片:心肺未见异常。头颅CT: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

  • 脑梗死患者99mTc-ECD SPECT/CT感兴趣区成像局部脑血流的特征

    作者:罗章伟;李天资;李雪斌;黄俊芳;蒙兰青;李清锋;梁烨;李近都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SPECT/CT病灶率,局部脑血流(rCBF)变异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分析67例CI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脑部感兴趣区(ROI)rCBF变化特征。结果:67例患者观察ROI共804处,发现阳性251处,阳性率为31.2%。左侧阳性率高于右侧(38.1% vs.24.4%,χ2=17.522,P <0.01);正常组左侧rCBF 平均值与右侧比较,额叶、颞叶、枕叶、丘脑、基底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左侧顶叶 rCBF平均值较右侧低(P <0.01);异常组rCBF平均值较同侧正常组低(P <0.01);异常组rCBF指数平均值较同侧正常组高(P <0.01);正常组额叶、顶叶低,丘脑、基底节高(P <0.01),异常组额叶、颞叶、顶叶、枕叶、丘脑、基底节rCBF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CBF指数≥0.7是异常ROI的临床标志。结论:CI 患者有30%的 ROI 有病灶,左侧阳性率高于右侧,额叶、颞叶、顶叶、枕叶、丘脑和基底节在生理上的rCBF值有所差异,用rCBF指数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ROI 正常与否,rCBF指数≥0.7可成为临床定性异常ROI的标志。

  • 急性多发性与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差异的探讨

    作者:王世芳;徐立;肖卫民

    目的:探讨急性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acute multiple lacunar infarction, AMLI)与急性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acute single lacunar infarction,ASLI)危险因素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AMLI患者(AMLI组,62例)与ASLI患者(ASLI组,237例)的危险因素差异,并对有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MLI组中有心房颤动及重度颈内动脉狭窄2项危险因素的例数明显多于ASLI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2项危险因素与AMLI均呈正相关而与ASLI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重度颈内动脉狭窄和心房颤动与AMLI有关,提示这2项危险因素在AMLI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213例腔隙性脑梗死与糖尿病的关系分析

    作者:王慧珍;刘玉芳

    目的:研究糖尿病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13例腔隙性脑梗死作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非糖尿病组(A组)及糖尿病组(B组),其中糖尿病组按病程长短又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腔隙性脑梗死中糖尿病占55.9%,糖尿病组病死率、多发梗死率、平均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组,且病程愈长,上述指标愈高.结论:糖尿病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病程愈长,发病率愈高、预后愈差.

  •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38例临床表现与头颅CT分析

    作者:李京;濮孟久;左华

    1 引言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是指由小灶性脑出血所致的腔隙性综合征.本病未经 CT检查前,临床极易误诊为腔隙性脑梗死或其它疾病 [1]值得临床医师重视.近三年我们收治 38例出血性腔隙综合征,现分析报告如下.

1086 条记录 46/55 页 « 12...43444546474849...545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