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肿瘤相关性肾脏损害

    作者:张敏;顾勇

    1922年Galloway首次报道了肾外肿瘤与肾病综合征的关系,1966年Lee等作了类似的报道,他们在101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中发现有11例存在恶性肿瘤,占总数的10.9%,其中常见的肾脏损害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此后肾外肿瘤并发肾脏损害的报道日渐增多.目前已经发现肿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损害肾脏,而肿瘤相关的肾脏并发症已成为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肿瘤相关性肾脏损害作综述如下.

  • 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实验研究进展

    作者:朱立;赵玉庸;陈志强

    膜性肾病(MN)是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本病的发病率较高,国内报道其占成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8.8%,居第3位[1].

  • 被动型海曼肾炎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蔡小凡;邓跃毅

    海曼肾炎模型(heymann nephritis,HN)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研究人类膜性肾病的大鼠动物模型.HN又可分为主动型海曼肾炎(active heymann nephritis,AHN)与被动型海曼肾炎(passive heymann nephritis,PHN)两种.上世纪50年代Heymann等[1]发现,将大鼠肾皮质通过组织灌洗、匀浆、离心制成的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提取物作为抗原注射给大鼠后,可导致其出现大量蛋白尿,并在病理上与人类膜性肾病极其相似,此即AHN模型的发现.之后,人们又发现了PHN模型,即将上述抗原沉淀注射给兔子或羊,使之产生相应的抗血清,并将适量的抗血清注射给大鼠使其出现HN的表现.该类模型的出现也证实了HN的免疫复合物系肾小球原位沉积,靶抗原当属于肾小球中的特殊组分.上述两类模型的制备各有千秋.前者所需的时间较后者短[2],通常为1个月左右,后者则需要2~3个月[3].但后者所需要的抗原总量较前者少,且模型成功后大鼠的尿蛋白往往比前者更为明显.本文主要对PHN模型的制备及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 几种重要肾小球肾炎的免疫组化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其进展

    作者:余英豪

    肾活检病理诊断的特殊性在于它由光镜、免疫病理及超微病理三部分组成.三种手段相辅相成,有时缺一不可.免疫荧光或免疫组化技术对肾脏疾病的诊断及其分类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在肾活检病理诊断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许多肾病的诊断通常需要证实有无免疫球蛋白、轻链或补体成份的特征性沉积,如膜性肾病、IgA肾病、抗肾小球基膜肾炎、轻链肾病以及定义不明确或有争议的疾病如免疫触须样肾小球肾炎、IgM肾病和C1q肾病等.

  • 足细胞与膜性肾病

    作者:王太华;李清初;于克波

    膜性肾病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弥漫性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点,对本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动物实验,即对海曼肾炎动物模型这种类似人类膜性肾病的动物模型的研究。在这种模型中,免疫复合物在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形成,导致补体途径活化进而形成C5b-9膜攻击复合物,终导致补体介导的足细胞损伤。

  • 肿瘤相关性膜性肾病

    作者:田茂露;胡章学

    不同类型肾小球疾病可能与不同的恶性肿瘤相关,比如膜性肾病多与一些实体肿瘤如支气管肺癌、胃肠道肿瘤或前列腺癌/乳腺癌关系密切[1],肾微小病变多与霍奇金淋巴瘤相关[2],肾细胞癌患者伴IgA肾病较常见[3].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增生性肾炎、新月体肾炎以及淀粉样变肾病等合并肿瘤的病例也有报道.这里对肿瘤相关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特点、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肿瘤相关性膜性肾病是否属于一种副肿瘤性肾病进行初步探讨.

  • 成人乙肝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免疫抑制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

    作者:王淑君;姚翠微;李光民;陈锐鸿;梁东;刘伟敬;刘华锋

    目的:探讨成人乙肝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membranous nephritis,HBV-MN)患者能否参考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itis,IMN)给予免疫抑制治疗,以及联合抗病毒治疗在HBV-MN患者肝、肾保护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HBV-MN患者及IMN患者临床随访资料,对比两组患者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后肾脏病缓解和肝损伤发生情况,并进一步对比联合抗病毒治疗HBV-MN患者与未抗病毒治疗HBV-MN患者肾脏病缓解和肝损伤发生情况.结果:在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相当的情况下,48周时,HBV-MN组与IMN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60.7%及51.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BV-MN组肝损伤发生率高于IMN组(P <0.001),分别为42.9%及7.7%;接受抗病毒治疗HBV-MN患者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HBV-MN患者肾病完全缓解率分别为43.8%及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而两组肝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8.8%与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综合考虑肝、肾获益的基础上,对于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成人HBV-MN患者,可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参照IMN的方案进行免疫抑制治疗.

  • C1q的沉积对V型狼疮性肾炎和原发性膜性肾病的鉴别诊断意义

    作者:徐芳芳;卜宪敏;魏丽;崔文;郑智勇

    目的:研究C1q在V型狼疮性肾炎、原发性膜性肾病及病理组织学为不典型膜性肾病肾活检标本中的沉积,分析其不同及意义.方法:对V型狼疮性肾炎、原发性膜性肾病和不典型膜性肾病的患者的肾活检组织进行C1q免疫组化染色,并收集临床和血清学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型狼疮性肾炎会出现C1q的沉积,原发性膜性肾病不会出现C1q的沉积,一些病理组织学表现不典型的膜性肾病,会出现C1q的沉积,后者阳性率与狼疮性肾炎接近,与膜性肾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1q阳性且病理组织学为不典型膜性肾病的患者,极有可能是早期的V型LN.

  • 骨髓移植术后膜性肾病临床和病理表现

    作者:吕吟秋;许菲菲

    目的:探讨异基因骨髓移植后表现在肾脏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临床及病理表现.方法:通过1例ABO血型相合、HLA相合的异基因骨髓移植患者cGVHD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和病理形态学的多态性以及治疗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cGVHD的肾脏累及罕见,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肾病综合征,同时有皮肤、肝脏、口、眼等损害.病理形态学主要为膜性肾病: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增厚;免疫病理示IgG沿毛细血管袢颗粒状沉积;超微病理示肾小球上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结论: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的蛋白尿、肾病综合征可能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移植物对宿主产生的一种排斥反应.肾穿刺活检对该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免疫抑制剂治疗可减少其发生.

  • 86例膜性肾病回顾性分析及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初步研究

    作者:杨莉;田庚;卢雪红;赵艳霞;罗萍;苗里宁

    目的:回顾性总结、分析86例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活检病理的特点及相互联系,认识膜性肾病的发病和流行病学特点.通过对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数量的检测,了解Treg在IMN患者外周血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IMN发病中的作用.方法:2004年3月~2008年12月间病理确诊为膜性肾病患者86例,分析患者一般资料、病理类型和临床特征.选择2007年~2008年IMN患者10例,随机选取与IMN患者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0例,检测所有对象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结果:(1)86例膜性肾病患者,其中IMN 68例,占80%,4例患者随访后确诊为恶性肿瘤;继发性膜性肾病18例(其中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5例,狼疮性肾炎4例,移植肾肾小球肾炎1例),占20%.(2)IMN免疫荧光以IgG沉积为主,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C1q沉积较IMN多(P<0.05),并均存在HBsAg沉积,与IMN相比狼疮性肾炎C1q沉积明显增多,C4也多于IMN(P<0.05).(3)病理分期分布特点:Ⅱ期膜性肾病多见.(4)IMN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reg细胞占CD4+;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为(7.46±0.94)%,正常对照组为(6.54±1.0)%.结论:(1)根据病因分为IMN及继发性膜性肾病两种,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中老年多发,继发性膜性肾病的年龄及性别分布根据病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临床表现均以肾病综合征表现为主;IMN发病率明显大于继发性膜性肾病.(2)免疫荧光检查:IMN以IgG及G3沉积为主,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均存在乙肝表面抗原,狼疮性肾炎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C1q沉积较特发性膜性肾病明显增多(P<0.05).(3)IMN患者外周血Treg 细胞数量较正常人增多.

  • 膜性肾病患者HP感染情况及中医证候分析

    作者:王文龙;李云生;程勇军;柯颖杰;郝世军;戴再友;吴光华;王卫军;吴忠标

    目的:调查膜性肾病(MN)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发生率及中医证候特征.方法:选取我院MN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方法判断是否存在HP感染,并进行中医辨证分析,比较HP感染组和非HP感染组中医证候的差异.结果:(1)82例MN患者中61例存在HP感染,感染率为74.39%.(2)两组本虚证中的脾肾阳虚、肺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及阴阳两虚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HP感染组湿热证比例(52.46%)显著高于非HP感染组(2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组瘀血证比例(18.03%)显著低于非HP感染组(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N患者具有较高的HP感染率,无论是否伴有HP感染,MN的中医证候仍以本虚证为主,但伴有HP感染者的标实证以湿热证为主,不伴HP感染者标实证以瘀血证为主.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膜性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邵枫;魏日胞;白雪源;王远大;陈香美

    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肠外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其发生发展被认为与慢性感染有关.本文旨在探讨Hp感染与MN的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肾病科住院、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患者,分为MN组与对照组(IgA nephropathy,IgAN).记录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及尿红细胞计数;Hp感染检测、肿瘤标志物.结果:MN组Hp感染率较对照组高;MN患者中,Hp感染阳性患者尿蛋白定量较高;病理提示出现全球硬化、节段硬化、系膜细胞增殖和系膜基质增宽的比例均升高.有1例高泌乳素瘤患者随着肿瘤的好转MN减轻.结论:Hp感染阳性的MN患者尿蛋白及病理指标偏重;Hp感染可能在MN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应积极寻找潜在的继发因素,建议把13C呼气试验作为MN患者继发因素的筛查方法之一.

  • 高尿酸血症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中的作用

    作者:庄永泽;钟晓容;余英豪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中的作用.方法:对227 例HBV-GN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将其分为高尿酸血症组(A组)及血尿酸正常组(B组),比较两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血尿酸水平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高尿酸血症组高血压发生率为29.58%(21/71),明显高于尿酸正常组17.95%(28/156),P< 0.05.A组eGFR<60 ml/min者发生率达32.39%(23/71),明显高于B组 (9.61%,P<0.01).A组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1).A组的膜性肾病(MN)发生率低于B组(P< 0.05),而增生硬化性肾炎(SGN)明显高于B组 (P< 0.01).高尿酸血症组肾小球硬化≥50%、新月体形成、系膜中度增生和肾小管间质中度病变重比例明显高于尿酸正常组 (P< 0.05).MN与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两个亚组中高尿酸血症患者eGFR<60 ml/min者发生率明显高于其血尿酸正常者(P< 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会促进HBV-GN高血压的发生、加重肾小管间质损害,是影响HBV-GN进展的危险因素之一.

  • 小儿乙肝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

    作者:杨青;庄捷秋;林瑞霞;杨宇真;王哲雄

    目的:探讨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HBV-MN)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分析33例HBVMN的临床表现、肾脏病理检查结果及对治疗的反应和转归.结果:33例HBVMN中97.0%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不伴高血压和肾衰竭,男女之比为5.6:1.病理检查显示除了有基底膜增厚外,可见系膜增生,免疫复合物呈多部位、广泛沉积,HBV抗原阳性率为90.9%,2例电镜发现肾小球基膜内存在病毒样颗粒,4例原位杂交显示肾组织存在HBV-DNA.本组病例末次随访时肾病缓解率(包括缓解和部分缓解)达78.6%,干扰素治疗疗效与激素治疗组和对症治疗组无差别,无肾功能减退、肝功能损害加重和死亡发生.结论:儿童HBVMN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病理改变为不典型MN,缓解率高,预后良好.

  • 益气活血化湿方案为主治疗膜性肾病临床分析

    作者:王琳;陈以平;邓跃毅;张春崧;金亚明;沈玲妹;朱戎;钟逸斐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益气活血化湿方案为主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990年~2005年间以"益气活血化湿方案"为主治疗的膜性肾病170例,其中单纯采用益气活血化湿中药治疗的70例(列为中药组),益气活血化湿方案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的100例(列为中西医结合组),对两组进行分析比较,观察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肾功能的变化.结果:统计分析表明,治疗1年、2年及4年以上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20%、91.43%和92.86%,4年以上的完全缓解率为71.43%.进一步分析发现中药组能显著减少尿蛋白排泄量及升高血浆白蛋白水平(与治疗前相比P=0.000),其作用与中西医结合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170例膜性肾病中的128例肾病综合征进行分析,中药组(49例)总有效率为85.71%,中西医结合组(79例)为82.28%,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益气活血化湿方案具有疗效确切而巩固、复发率低等显著优势.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肾小球肾炎致病作用的比较分析

    作者:于艳;张静;王汉民;陈威;连耀国;刘宏宝;刘彦仿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肾小球肾炎(GN)的致病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9例血清HBV阳性和15例HBV阴性患者肾组织内HBV标志物(HBsAg、HBeAg、HBcAg)分布的状况,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化验检查和肾组织病理类型.结果:(1)两组在性别、年龄、24 h尿蛋白定量、合并血尿、肝功能受损、肾功能受损和血清免疫学指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2)HBV标志物阳性组肾组织内HBV标志物检出率与阴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两组所致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BV可能直接感染肾组织细胞导致肾炎的发生.

  • 叶任高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膜性肾病型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作者:杜义斌;沈世忠

    叶任高教授是我国著名肾脏病和中西医结合专家.现任中山医科大学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卫生部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幼承家学,业医四十余载,在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享有国际声誉.膜性肾病(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NS)的主要病理类型,发病高峰在36岁~40岁.大量蛋白尿是影响本型肾病预后的公认因素.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疗效不佳,甚至于治疗其他病理类型NS常用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和环磷酰胺(CTX)的使用也存在争议[1].

  • 参芪膜肾颗粒对膜性肾病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初探

    作者:蔡小凡;邓跃毅;钟逸斐;郑蓉;张志刚;赵仲华

    目的:观察参芪膜肾颗粒对膜性肾病大鼠的疗效,探讨其对足细胞保护方面的作用.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10只空白对照组和20只造模组,利用兔抗大鼠Fx1A抗血清建立被动型海曼肾炎(PHN)模型,造模成功后再将20只造模大鼠随机均分成模型组、参芪膜肾组.其中参芪膜肾组予每日一次性灌服参芪膜肾颗粒,共4周.于治疗前(0周后)、2周后、4周后留取24h尿,测定各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4周后处死大鼠取双肾,行光镜HE、PASM染色,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测,观察各组大鼠肾脏一般病理形态学及肾小球超微结构改变情况.RT-PCR检测肾组织Podocin、Podocalyxin和Nephrin的mRNA表达量.结果:治疗2周及4周后,参芪膜肾组24h尿蛋白定量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模型组大鼠肾小球基底膜(GBM)可见弥漫不规则增厚伴上皮侧电子致密物沉积,足细胞足突广泛融合、消失;参芪膜肾组上述病理损伤有一定程度减轻.经治后参芪膜肾组Podocin、Podocalyxin的mRNA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参芪膜肾颗粒可以通过上调Podocin、Podocalyxin等的mRNA表达量,从一定程度上缓解PHN大鼠足细胞足突融合、GBM增厚等病理损伤并降低患病大鼠的24 h尿蛋白,具有一定的足细胞保护作用.

  • 益肾通络方对膜性肾病大鼠肾组织Nephrin、Podocin 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靳晓华;任美芳;郭晓玲;康丽霞;司钰媚;杨凤文;袁国栋;崔领秀;檀金川

    目的:观察益肾通络方对膜性肾病大鼠肾组织Nephrin、Podocin mRNA表达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膜性肾病( MN)提供依据.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贝那普利组、中药组,各组按相应剂量灌胃,于第4 周末观察24 h尿蛋白定量( UTP)、血清总蛋白( TP)、血白蛋白( Alb)、三酰甘油( TG)、总胆固醇( TC)、尿素氮( BUN)、血肌酐( Scr) ,留取肾脏组织,用免疫荧光、光镜、电镜来观察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Real-time PCR法测Nephrin、Podocin mRNA在肾脏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其余三组TP、Alb均明显降低而TC、TG、UTP均明显升高,肾脏病理出现损害,肾组织中Neph-rin、Podocin mRNA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UTP、TC、TG均明显降低,TP、Alb均明显升高,肾脏病理损害较轻,肾组织Nephrin、Podocin mRNA表达有所升高(P<0. 05). 贝那普利组与中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益肾通络方可明显降低膜性肾病大鼠的尿蛋白、升高血白蛋白水平、改善血脂代谢,对膜性肾病大鼠肾小球基底膜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及基底膜的增厚有抑制作用,可减少肾脏病理损伤,能够上调膜性肾病大鼠肾组织Nephrin、Podocin mRNA的表达,延缓膜性肾病进一步发展.

  • 方格星虫提取物对膜性肾病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初探

    作者:冯振伟;陈圳炜;杨陈;陶静莉;唐德燊;陈孝文;刘华锋

    目的:初步探讨方格星虫粗提物(SNP)对膜性肾病(MN)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大鼠腹腔一次注入抗FxlA血清建立被动性Heymann 肾炎模型,模型建立1周后依24 h尿蛋白排泄量(24 h UPE)随机将Heymann 肾炎大鼠分为SNP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治疗组用SNP灌胃治疗.考马斯亮蓝法每周测定24 h UPE.治疗4周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双肾,光镜、电镜观察肾脏病理改变,RT-PCR法检测肾组织nephrin mRNA和podocin mRNA的表达量.结果:SNP治疗4周后大鼠24 h UPE较未治疗组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上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足细胞足突融合等病理改变,SNP治疗组大鼠上述病变较未治疗组减轻,经测定,足细胞足突融合率较未治疗组显著降低(P<0.01);SNP治疗组nephrin mRNA和podocin mRNA表达量较未治疗组升高(P<0.05).结论:SNP可通过上调膜性肾病大鼠足细胞nephrin和podocin基因表达水平,一定程度上减轻足细胞足突融合,进而减少尿蛋白滤过,可能对人类膜性肾病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563 条记录 9/29 页 « 12...6789101112...282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