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术中心血管外膜超声心动图引导Hybrid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作者:

  • 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外膜α-SMA、PCNA和OPN表达变化及意义

    作者:刘丹;石昆;张志坚;葛智平;李永东;陈晓春

    目的 探讨大鼠胸主动脉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骨桥蛋白(OPN)表达的变化与血管外膜增殖的关系.方法 6周龄健康、清洁纯系雄性SD (Sprague-Dawley)大鼠32只,体质量为(200±20)g;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用6F人冠状动脉快速交换球囊扩张及剥脱胸腹主动脉内膜,对照组大鼠行胸腹主动脉假手术处理,术后第2周取胸主动脉,进行α-SMA、PCNA及OPN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第6周取胸主动脉做组织形态学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照组胸主动脉见α-SMA外膜和内膜极少量表达及中膜均匀表达;PCNA外膜和内膜极微量表达及外膜OPN阳性表达.实验组胸主动脉外膜和新生内膜α-SMA、PCNA及OPN阳性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而中膜α-SMA表达明显减弱.实验组胸主动脉外膜厚度和细胞数量及细胞增殖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被激活、增殖,向肌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变,外膜OPN表达增多,外膜增厚,参与血管收缩性重塑.

  • 颈静脉球瘤

    作者:苏章杰;李莹;李牧;周祥宁

    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e tumor)是起源于颈静脉球及鼓室副神经节的肿瘤,包括颈静脉球体瘤(发生于颈静脉窝感受器小体)和鼓室体瘤(发生于鼓室内沿舌咽神经鼓室支或迷走神经耳支走行处的血管外膜小体),其胚胎来源为神经嵴组织的化学感受器细胞.1945年Rosenwasser首先描述并阐明这一肿瘤的性质,1951年Guild将其命名为"颈静脉球瘤"并沿用至今[1].

  • 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外膜与平滑肌细胞的迁移

    作者:王永利

    平滑肌细胞的迁移是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传统认为血管新生内膜来源于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的内向迁移,但近国外有学者提出新的学说:血管外膜细胞内膜迁移造成血管再狭窄。这一学说将可能对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的研究和临床治疗产生重大影响。

  • 关注"由内而外"的转变:重视血管外膜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

    作者:吴宗贵;梁春

    上百年来,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一直都未停歇,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有许多关键问题悬而未决,对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机制的认识仍需深入.近年Ross的"内皮损伤一修复"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慢性炎性反应学说"已由初的争议过渡到现在的广泛认同,此理论强调血管内皮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始动和关键作用,但对血管外膜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却较少提及,血管外膜只是充当内皮损伤始动动脉粥样硬化的"配角",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外膜的作用被忽视了,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外膜在动脉粥样硬化中作用的权重究竟如何?我们就此问题剖析如下.

  • 硅胶管包裹大鼠颈动脉对血管收缩功能的影响

    作者:谢莲娜;曾定尹;张海山;孙丹萌;庞雪峰;关启刚

    目的观察硅胶管包裹所致的血管外膜损伤对大鼠颈动脉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用硅胶管经血管外膜包裹大鼠颈动脉,分别于术后3d、1周、2周测量大鼠双侧颈动脉血流量,观察血管对局部应用5一羟色胺(5-HT)的反应,光镜下观察血管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对照侧比较,硅胶管包裹大鼠颈动脉的早期阶段,包管侧颈动脉呈血管慢性收缩的组织学改变,表现为血管腔缩小[包管3d缩小(12.15±2.29)%(P=0.003);包管1周缩小(45.17±3.84)%(P〈0.001)]。内弹力板弯曲、中膜增厚[包管3d增厚(23.04+5.96)%(P=0.009);包管1周增厚(61.65±10.32)%(P〈0.001)],伴颈动脉血流量降低及血管对5-HT的收缩反应增强。硅胶管包裹2周,包管侧颈动脉管壁重塑,表现为中膜增厚[增厚(31.52±4.56)%(P=0.012)]及弥漫性血管内膜增生[新生内膜面积平均(0.19±0.05)mm^2],伴血管腔面积缩小[减少(37.17±4.57)%(P〈0.001)]及颈动脉血流量降低,血管对5-HT的收缩反应恢复至对照侧水平。结论血管外膜损伤能引起血管收缩功能增强及新生内膜形成,血管收缩功能的改变出现在内膜增生性病变之前。

  • RhoA/ROCK信号系统对血管外膜炎症介导的大鼠颈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表型变化的影响

    作者:程木秋;霍海洋;张海山

    目的 探讨RhoA/ROCK信号系统在血管外膜炎症介导的大鼠颈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表型变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模型组(用硅胶管包裹大鼠颈动脉1周,造成血管外膜的慢性炎性损伤)和对照组,取材后HE染色,分别观察2组血管形态学变化,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血管组织中SM α-actin与ROCK2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颈动脉血管外膜增厚,炎性细胞浸润,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排列紊乱,VSMC中SM α-actin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增高,ROCK2 m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结论 RhoA/ROCK信号系统可能参与血管外膜炎症介导的大鼠颈动脉VSMC增殖和表型变化的调控.

  • 脂多糖介导的大鼠颈动脉收缩性增强模型的构建

    作者:张海山;曾定尹;谢莲娜;程木秋;庞雪峰;关启刚;孙英贤

    目的 观察脂多糖所致的血管外膜损伤对大鼠颈动脉收缩功能及心肌素等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脂多糖(LPS)刺激大鼠颈动脉外膜;采用不同浓度的5-羟色胺诱发血管痉挛;采用HE染色法观察颈动脉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检测颈动脉中心肌素的变化;实时定量PCR法检测颈动脉中miR-145及miR-1的表达.结果 LPS处理后大鼠颈动脉血管中膜明显增厚,平滑肌细胞数量增多、排列紊乱.应用0.2%的5-羟色胺时,模型组动脉血流量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模型组心肌素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iR-145和miR-1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本研究应用LPS刺激大鼠颈动脉血管外膜第5天动脉中膜平滑肌增生,并对5-羟色胺的收缩反应增强.模型组血管平滑肌中心肌素的蛋白表达上调,miR-145和miR-1的表达下调.

  • 颈动脉夹层与脑卒中

    作者:卢洁;李坤成

    血液经撕裂的动脉内膜进入血管壁间,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称动脉夹层,发生于颈动脉(通常为颈动脉颅外段)的夹层为颈动脉夹层(CAD).若血液进入血管外膜下层,则引起动脉瘤样扩张.CAD的确切发病率尚不清楚,据报道颈内动脉夹层(ICAD)导致脑卒中的发病率为2.6/100000,西方国家70岁以下首发脑卒中患者仅2.5%由ICAD所致,但是在较年轻脑卒中患者中,有近20%的病因是ICAD.

  •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王福华;周江;郭靖涛;代燕燕

    急诊PCI术是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首选的、安全有效的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治疗方法。但是PCI术后再狭窄一直是影响PCI术近期和远期疗效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结合相关文献研究报道情况,现将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 ISR 的病理基础:研究表明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半年内支架内再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内新生内膜增生及平滑肌细胞(VSMC)的增殖[1]。支架置入导致病变血管扩张,致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弹力层破坏,进而侵犯至血管外膜,血管损伤诱发VSMC向损伤部位迁移、增殖及血栓形成,是引起ISR重要病理基础。

  • 血管外膜局部血管紧张素II调控TLR4在高血压血管重构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作者:郭盛;王玉琼;谢启应;张洪德;尹学念;漆弘;杨天伦

    目的 探讨血管外膜在高血压血管重构中的作用以及局部血管紧张素II通过TLR4信号途径对高血压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去除大鼠颈动脉外膜,局部转染血管紧张素II(AngII)腺病毒质粒,观察血管结构的变化,分离SHR大鼠血管外膜单核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研究AngII分别经TLR4信号和MYD88依赖和Trif依赖性途径,对单核细胞P38MAPK,NF-KB活性以及MCP-1表达的影响,分析AngII调控TLR4信号的主传导途径.结果 去除血管外膜能使增生内膜形成,血管外膜局部注射转染AngII的腺病毒质粒,可观察到单核细胞浸润及炎症因子MCP-1的表达,AngII经TCR4信号途径,对单核细胞P38MAPK和NF-KB活性以及炎症因子表达产生明显的影响.结论 血管外膜在高血压血管重构中起重要作用,这与局部AngII通过调控天然免疫TLR4,通过MYD88依赖性信号传导途径影响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 实验型兔动脉损伤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的变化

    作者:辛国荣;姜广林;柯德志;金松

    外科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目的在于改善肢体缺血症状或者挽救肢体.血管形成术(PTA)后较高的再狭窄率严重影响其远期疗效,在血管再狭窄机制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集中在血管的内膜和中膜,目前国内外对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的研究较少,本文将对以上问题作以研究.

  • 血管壁外膜对张开角的影响

    作者:吴国强;林文洲

    张开角是指血管壁的圆环试样沿径向剪开时,圆环的周向张开角度.张开角被认为是血管壁残余应变的度量.血管壁应力分布取决于残余应力的大小.李晓阳提出,若沿径向将血管壁分为内外两层,则两层的零应力状态不同,表现为内外两层的张开角不同,内存张开角小于外层.本文实验测量犬主动脉的张开角,讨论血管外膜对张开角的影响和内外层血管张开角的差别.(图1和图2)

  • 单核/巨噬细胞在血管重塑中的作用

    作者:李晓东;高平进

    单核/巨噬细胞是血管重塑的重要参与者.在血管损伤时,激活的血管细胞产生炎症免疫反应招募炎症细胞,特别是单核/巨噬细胞到损伤部位进一步加速炎症的进程,这一过程在血管重塑中发挥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血管损伤部位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主要来自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血管外膜炎症反应为血管损伤过程的始发因素.

  • 腕管切开减压加血管外膜切除治疗手部雷诺氏病

    作者:李大村;李炳万;赵维彦;邱旭东;赵柄显;董春刚

    雷诺氏病(Raynaud disease)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小动脉阵发性痉挛性疾病[1],受累肢端部位出现苍白、发冷、青紫、疼痛、潮红后复原的典型症状.2000年以来,我们对7例手部雷诺氏病患者,进行了腕管切开,指动脉血管外膜环行切除术,术后疗效满意.

  • 血管成形术后外膜细胞表型转化和迁移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永利;贺能树;张家兴;司同国;范海伦;葛夕洪;徐锐

    目的观察和分析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和外膜细胞向血管内膜的迁移.方法改良导丝法损伤24只大鼠颈总动脉(CCA),制作血管再狭窄模型;采用5-溴,2尿苷嘧啶(BrDU)标记增殖和迁移的成纤维细胞,以免疫组化,BrDU单染结合α-肌动蛋白(α-actin)复染,光镜、扫描电镜和图像分析仪观察和分析损伤后3、7、14和28 d,血管外、中和内膜上与BrDU结合的成纤维细胞的动态分布.结果1.免疫组化染色:BrDU结合的外膜成纤维细胞在术后第3天外膜上分布较多,至第7天达到峰值并表达α-actin,成纤维细胞发生表型转化成为成肌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ECM)沉积;第14天,外膜上阳性细胞数下降,中膜和内膜上数量显著上升,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第28天,外膜、中膜和内膜阳性细胞数量回归到基线,但内膜ECM沉积较多,内膜仍增厚,管腔狭窄.不同时间点,血管三层结构内阳性细胞数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2.电镜观察:血管成形术后,成纤维细胞胞质饱满,粗面内质网发达,表面分泌颗粒丰富,合成大量微丝束,转化为成肌纤维细胞;第7和14天,成肌纤维细胞形成宽大的伪足,分别伸向血管外弹力板窗孔和内弹力板窗孔,细胞呈腔内方向迁移趋势.结论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发生表型转化,合成分泌α-actin;外膜成纤维细胞转化为成肌纤维细胞,向血管内膜迁移、增殖,成为新生内膜的细胞成分;外膜细胞和血管再狭窄有关.

  • RT-PCR检测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基因的表达

    作者:贡元;朱鼎良

    目的以Wistar大鼠(WKY)和SD大鼠为研究对象,从分子水平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c-met在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1)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经典PCR检测HGF及其受体--c-met基因在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2)测定c-met基因PCR产物的DNA序列.结果 (1)PCR产物电泳显示c-met基因在大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中有表达.(2)c-met基因PCR产物的序列经DNA测序进一步确认.(3)PCR产物电泳显示HGF基因在大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中也有表达.结论 HGF可能以旁分泌和自分泌的方式作用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在高血压等疾病的血管损伤中,可能参与外膜成纤维细胞迁移形成新生内膜以及成纤维细胞中胶原合成等血管重塑的过程.

  • 损伤血管内、外膜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信号转导机制的对比研究

    作者:王华;贺治青;刘星;陈玮;周卫健;梁春;吴宗贵

    目的 对比研究损伤血管内、外膜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信号转导的机制.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高脂喂养两周后,剔除血脂不高者,分别采用胶原酶消化颈动脉内膜和外膜的方法 建立相应的血管损伤模型.将造模后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未损伤对照组和内、外膜损伤组.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Western印迹法,观察颈动脉内、外膜损伤对内膜增生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以及P38、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核因子-кB(NF-кB)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 1周时,外膜损伤组内膜/中膜面积比(IMR)为0.38±0.02,显著高于内膜损伤组(0.17±0.01,P<0.05);8周后,内膜损伤组的IMR为0.75±0.05,反而显著高于外膜损伤组(0.64±0.03,P<0.05).血管损伤造膜8周后,内、外膜损伤组血管组织中P38、NF-кB的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未损伤对照组(P值均<0.05),仅内膜损伤组ERK1的表达显著高于未损伤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内、外膜损伤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除激活共同的P38以及NF-кB信号通路外,对ERK1/2表达的影响不同.

  • 通心络抑制兔血管外膜损伤致内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CD40表达

    作者:刘永;汤月霞;梁春;吴宗贵

    目的 观察通心络对兔血管外膜损伤致内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斑块CD40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去除16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左侧颈总动脉的外膜,术后予高脂饮食,并随机分为两组:通心络组以通心络(0.3 g·kg-1·d-1)混悬液灌胃,对照组以等量蒸馏水灌胃.12周后取血及双侧颈总动脉标本,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检测动脉粥样斑块,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40表达.结果 ①两组实验前的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12周后,通心络组的TC、LDL-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TG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光学显微镜下,右侧动脉内膜增厚及脂质斑块情况轻于左侧.通心络组内膜增生相对较轻,斑块较小.通心络组动脉内膜面积(I)/中膜面积(M)为0.47±0.0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6±0.09(P<0.01).③通心络组CD40信号强度为0.17±0.0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36±0.07(P<0.01).结论 去除外膜合并高脂饮食可成功复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通心络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血脂和下调CD40表达有关.

  • 抗血管新生与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尤蓓;尹桂芝;于金德;李彪

    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工作离不开动脉输送的氧气和营养.而动脉管壁本身的养分则由管腔直接扩散或由滋养血管提供.大多数动脉包括冠状动脉,滋养血管只出现在血管外膜.然而,当动脉管壁厚度超过0.5 mm时,滋养血管必须伸入中膜层,明显增厚时甚至可伸人内膜.有报道,高脂血症猪模型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前即有外膜新生滋养血管增多[1].尸体解剖结果也显示,动脉壁的粥样硬化范围与滋养血管发生有很强的相关性[2].

71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