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食管癌切除结肠代食管术的护理
食管癌是较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手术切除是佳手段.由于食管解剖特点,其要跨越颈、胸、腹3个部位,而食管切除后又不能将其对端吻合,需选择其它空腔脏器代替并重建其连续性,由于手术范围大,给治疗和护理工作增加许多困难,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颈部吻合口瘘的原因探讨及预防
1990年~2001年共完成食管切除颈部吻合204例,发生吻合口瘘32例,结合本组资料就颈部吻合口瘘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探讨如下:
-
系统化护理在喉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喉癌是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喉癌占头颈部肿瘤的第2位,约占全身肿瘤的2%[1]。治疗方法有单纯放疗、单纯手术、手术加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而手术治疗是喉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喉癌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容易被患者所忽视,延误佳治疗时机,到晚期发现时,只能全喉切除、下咽及部分食管切除,再者因此处淋巴管丰富,容易有颈部或远处转移,其5年存活率只有15%~30%[2]。临床发现,由于手术创伤大,术后患者发音功能将受影响,甚至完全丧失发音功能,患者往往有较严重的心理和生理负担,而这又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及术后康复[3]。因此,喉癌术后患者的护理措施和效果对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67例喉癌术后患者进行精心、全面、系统化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肠外营养在上消化道疾病围手术期的研究及护理
肠外营养(TPN)支持的重要性已被充分认识,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是指[1]对术前有较严重营养不良或术后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并影响病人进食而给予适当的营养补充,以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伤口愈合。我们前瞻性对40例胸外科上消化道手术病人进行研究,从而确定了肠外营养支持在上消化道手术病人的应用价值。证明了单纯应用TPN支持治疗与同时输血及大量白蛋白,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显著差异,从而减少了由于输血给病人造成的并发症,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1 研究对象 患者男性31例,女性9例。年龄42~79岁,平均(56.5±7.12)岁。食管癌19例,中段7例,下段12例,胃底贲门癌9例,食管下段憩室1例。食管良性溃疡症4例,贲门失弛缓症2例,胃体癌4例,胃底溃疡并穿孔1例,胸段食管切除颈部吻合2例,食管中下段切除弓上吻合17例,食管下段切除弓下吻合5例,贲门癌根治9例,近端胃大部切除1例,全胃切除2例,远端胃大部切除2例,Helle's手术2例。2 研究方法 将所有病人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18例,为常规TPN治疗同时使用大量白蛋白和血液(蛋白用量>50 g);对照组22例,为TPN支持治疗组(蛋白用量<20 g)。所有病人术后至少禁饮食7 d,应用TPN支持治疗,所有病人接受相同热卡、氧和输液量。
-
食管切除术后病人的护理
在美国,食管癌是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男性多于女性,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食管癌临床表现早期食管癌临床表现不明显,吞咽困难是常见的初始症状,但由于食管壁的柔韧性,病人到晚期才感觉到,从不能吞咽固体开始,进展到终不能吞咽液体.此外,病人还可有吞咽时疼痛、体重减轻、营养不良和虚弱等表现.晚期表现还包括胸骨后疼痛、呃逆、呼吸困难、胃烧灼感、口臭、声音嘶哑、咳嗽、流涎过多及夜间误吸等.
-
食管、贲门癌术后并发胃食管反流的观察与护理
胃食管反流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抗反流的解剖生理是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膈食管韧带、膈肌和胃底与食管间的锐角(His角)的调节作用[1].由于食管、贲门癌术后食管胃的解剖关系发生变化,手术将部分食管切除,胃被管状缝合后由腹腔上提至胸腔成为胸腔内胃、胸胃与残留食管之间成为共同腔.
-
结肠代食管治疗食管癌的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
食管癌患者胸段食管切除后,可供选择的替代器官有胃、空肠和结肠.胃代食管仅有一个吻合口,胃可上提至颈部,操作简便,为常用.空肠因其边缘血管弓和放射状动脉的排列及分布方式,很难保证切取的空肠段既有足够的长度,又具有良好的血供.结肠代食管术手术操作复杂,术后近期并发症和病死率高,不作为胸中、上段食管癌手术治疗的常规方法.但是,据调查统计,结肠代食管术手术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优于其他脏器代食管.以结肠代食管治疗食管癌的手术,不仅需要手术质量,同时也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护理人员需作好积极完善的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为手术成功争取每一次机会.现将这一手术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工作报道如下.
-
食管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诊治
目的:探讨食管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病因、预防、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6例吻合口漏的诊治方法.结果:6例吻合口漏经治疗均治愈.结论:根据吻合口漏的局部情况,采取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
-
术中125I粒子植入联合术后化学治疗中晚期食管鳞癌
目的 探讨术中125I粒子植入联合术后化学治疗治疗胸段中晚期食管鳞癌(ESCC)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入组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根据ESCC术前CT分期标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肿瘤外科和盐城市肿瘤医院胸外科298例Ⅱ~Ⅲ期胸段ESCC患者通过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为术中125I粒子植入联合术后化学治疗组(A组,98例)、术后放射化学治疗组(B组,100例)及单纯根治术组(C组,100例).三组均行食管癌根治术.再根据术后pTNM分期标准,终实际入组Ⅱb~Ⅲ期胸段ESCC患者233例,三组分别为78例、75例、80例.依据治疗计划系统(TPS)所确定的剂量,A组于术中直视下植入125I粒子.选用0.5 mCi的125I粒子10~22粒,总活度在5~11 mCi,肿瘤匹配周边剂量60~70 Gy,术后通过影像学手段(CT、X线片)行粒子验证和质量评估.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通过CT监测肿瘤影像学、局部复发情况,随访术后1、3、5、10年生存率.结果 A组术后粒子验证无移位、脱落,质量评估满意.A、B、C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1.5%、13.3%、38.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1年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3、5、10年总体及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4.8%,37.7%,25.1%;63.3%,36.9%,24.9%;43.6%,25.0%,12.6%)及63.5%,37.4%,15.1%;62.5%,36.6%,14.4%;42.5%,25.6%,6.2%;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125I粒子植入联合术后化疗与术后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鳞癌疗效相当,是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关键词: 食管鳞癌 放射性粒子 125I或碘-125 近距离放射疗法 食管切除 -
经皮内镜下十二指肠造瘘术的临床应用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G)自1980年由Gauderer等[1]介绍并应用于临床以来,因其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成为长期肠内营养首选的支持途径.但在一些特殊的患者中,如食管癌手术行食管切除,再将胃上提进行吻合,形成胸腔胃,此时,经腹部不能穿刺到胃腔,PEG往往不能进行.我们现报道4例经皮内镜下十二指肠造瘘术(PED),应用于食管癌术后胸腔胃和胃次全切除术后毕Ⅰ式吻合的患者,因不能进行PEG,而通过PED进行长期肠内营养支持.
-
食管癌手术径路的比较分析
目的:选择一种比较理想的食管癌手术径路.方法:1958年-1997年的40年间945例胸中段食管癌病例,分为5组.分别采用:(1)左胸后外侧切口食管癌切除,食管胃胸内弓上吻合.(2)右胸前外侧切口加上腹正中切口食管癌切除,胃经食管床胸顶吻合.(3)右胸前外侧切口加上腹正中切口,颈部切口食管癌切除,胃经食管床左颈或右颈吻合.(4)右胸后外侧切口加上腹正中切口,颈部切口食管癌切除,胃经食管床颈部吻合.(5)右胸后外侧切口经胸游离食管,食管癌切除,经膈肌食管裂孔游离胃,胸顶食管胃吻合.用SAS医用统计软件列联表方法分析切除率,并发症,死亡率,五年生存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右胸后外侧切口径路切除率较左胸后外侧切口和右胸前外侧切口径路高,生存率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5组切除率和五年生存率分别为84.19%和29.00%,81.69%和28.57%,83.65%和26.19%,90.74%和34.70%,93.67%和39.74%.结论:右胸后外侧切口径路可作为胸中段食管癌的常规手术径路.
-
食管癌手术径路的选择
目的 选择一种比较理想的食管癌手术径路和方法 。方法 1958~1997年间945例食管中段癌,五种不同手术径路进行手术。分别为左胸后外侧切口,右胸前外侧加颈部和上腹切口,右胸前外侧加上腹切口,右胸后外侧加颈部和上腹切口及右胸后外侧切口。用SAS医用统计软件列联表方法 分析切除率、并发症、死亡率、五年生存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五种不同径路手术切除率与五年生存率分别为84.19%与29.00%,81.69%与28.57%,83.65%与26.19%,90.74%与34.70%,及93.67%与39.74%,提示右胸后外侧切口切除率较左胸切口及右胸前外侧切口高,生存率之间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食管中段癌手术右胸后外侧切口可作为常规手术径路。
-
右经胸全食管切除术后胃出口梗阻的原因及对策
右经胸全食管切除胃代食管术后胃出口梗阻是一种较少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在1%~2%左右.自1990年至2001年,本组共行右经胸全食管切除胃代食管术1 183例,术后发生完全性胃出口梗阻13例(1.09%),现总结如下.
-
可降解防返流食管胃吻合支架的研制及体内实验研究
目的 研制用于食管切除后食管胃吻合的可降解防返流吻合支架,经初步体内实验研究,了解其降解特性及行食管胃吻合的可行性.方法 根据目前食管胃吻合支架研究存在的问题,采用3D打印技术将聚乳酸材料制作成1种可降解防返流食管胃吻合支架,在支架内采用牛心包缝制防返流瓣膜.经体外模拟胃酸环境降解实验了解支架体外降解特性,采用家猪6只,行经腹食管下段贲门切除及食管胃支架吻合术,经术中及术后观察食管胃支架吻合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结果 食管胃吻合支架体外胃酸环境降解实验显示支架16周内逐步降解,降解速度较慢.6只家猪均成功完成支架吻合,术后早期进食,无需胃管引流,观察4周吻合口愈合好,无吻合口瘘及狭窄,但1例术后出现幽门梗阻,4周后处死解剖该例发现吻合支架仍部分残留胃腔内,其余几例胃腔内均未见支架.结论 研制的可降解防返流吻合支架在食管胃吻合中使用具有操作快捷,吻合确实,具有术后早期进食,无需胃管引流等优点,但吻合支架仍降解过慢,存在幽门梗阻的风险,有待进一步改进.
-
无症状早期食管癌一例
患者女,65岁,进食后胃胀痛2年,加重半年.胃镜检查食管管腔通畅,蠕动良好,距门齿28~31 cm处见黏膜不规则片状充血、表面略粗糙,边界不清,范围约2.5 cm×1.5cm,充气扩张后病灶不明显(见图1).局部取活组织6块,质脆,易出血.贲门黏膜色泽正常,开闭功能良好.胃底、胃体黏膜色泽正常,蠕动良好,黏液湖含少许胆汁.胃角、胃窦黏膜尚光滑,蠕动良好,黏膜下血管网隐见.幽门口形态正常,收缩舒张良好.十二指肠球部及球后黏膜光滑、色泽正常.胃镜诊断:1.食管中段早期癌(Ⅱb)?;2.慢性萎缩性胃炎.活检病理:食管鳞状细胞癌.手术行部分食管切除,大体标本局部手触略有增厚感.术后病理诊断:食管黏膜内低分化鳞癌,未累及两切缘,淋巴结未见转移.
-
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中药4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食管癌切除消化道重建术后,早期应用中药对消化功能恢复和免疫功能改善的影响,以及对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情况.方法 78例食管癌患者术前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术后早期给予空肠内滴注中药和对照组36例术后早期空肠内滴注生理盐水进行比较.分别记录2组术后消化功能、并发症发生以及术后d 1和d 9免疫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消化功能恢复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术后d 9免疫功能比术后d 1明显改善(P<0.05~0.01),对照组术后d 1、d 9免疫功能无明显改善;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给予中药治疗,能够促进胃肠功能早期恢复,提高患者的免疫机能,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电化学治疗食管良性狭窄(附11例报告)
我院于1994年7月~1995年7月对11例食管切除术后吻合口狭窄病人行电化学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管状胃的制作及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管状胃在食管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及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36例食管癌、下咽癌和食管胃交界癌切除用管状胃重建上消化道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重点探讨管状胃的制作方法及该术式在防止并发症方面的优势.结果 本组36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胃出血1例,左胸腔积液2例,心律失常3例,吻合口狭窄2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无吻合口瘘、乳糜胸、喉返神经损伤及胸胃排空障碍发生.随访33例,随访时间10~24月,无胸胃综合征及明显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食管切除术后管状胃制作简单、安全;解剖上与生理食管更相似;有更长的替代长度;保证了更好的血运;大限度切除了胃的泌酸面积,改善了胃食管反流;降低了胃排空不良的发生;改善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管状吻合器在502例食管重建术中的应用体会
管状吻合器在食管切除后重建的应用已有近40年的历史[1].其根据钉书机的原理设计,主要由前端的抵钉座、中心杆、切刀和主机构成,食管胃(肠)吻合口由双排钉钉合完成吻合[2],随着设计日趋合理化和制作工艺的改进,管状吻合器的优越性得以体现.
-
经胃镜活检孔置鼻饲管治疗食管吻合口瘘1例护理体会
吻合口瘘是食管切除、食管重建术后常见、病死率较高的并发症,文献报道病死率高达53.6%,我科治愈76岁高龄食管胃吻合口瘘1例.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