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96岁长寿老人急诊十二指肠修补术后多种并发症救治成功1例

    作者:王蓉;周荣菊;刘秀云;李朝晖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96岁,主因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4h,于1999年11月28日急诊入院.既往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1998年1月曾行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下腹部轻压痛,肠鸣音弱.腹部平片示:右侧膈下游离气体.腹部超声:肝脾区之间有5.7×1.4cm积液,故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诊断明确.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及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术前查体:血压160/85mmHg,心率87次/min,律齐.于99年11月28日全麻下行急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术中持续心电、血压、血气监测,并予异舒吉持续静点控制血压.

  • 慢性呼吸功能衰竭的血气监测与临床氧疗

    作者:陈蕙瑜

    呼吸功能衰竭是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呼吸大气压空气时,由于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呼吸功能衰竭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慢性呼吸功能衰竭是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硅沉着病等.由于肺功能损害逐渐加重,引起肺容量、肺通气量、有效弥散面积减少,或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 阻断缝隙连接对膀胱经腧穴组织氧分压的影响

    作者:王琪;余炜昶;蒋红芝;陈胜利;张明敏;孔鄂生;黄光英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与经络现象之间的联系.方法:分别采用1-庚醇阻断山羊腧穴缝隙连接及小鼠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基因敲除方法,用新型组织氧分压传感针检测山羊及小鼠膀胱经经穴("肝俞""大肠俞"等)及旁开非经穴处的氧分压.结果:①山羊膀胱经经穴的组织氧分压高于其旁开对照点,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注射1-庚醇后,山羊膀胱经经穴的氧分压较未注射前及注射生理盐水均明显升高(均P<0.01);③缝隙连接蛋白Cx43野生型(WT)小鼠膀胱经经穴的组织氧分压明显高于其旁开非经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缝隙连接蛋白Cx43杂合型(HT)小鼠上述各穴位点的组织氧分压也高于其旁开对照点,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WT小鼠各穴位点的组织氧分压均明显高于HT小鼠(均P<0.05),而各非经穴点的氧分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缝隙连接在针刺信号转导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胸部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血气监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吴晓明;陈家令;徐宝川;梁庆正

    目的 分析胸部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血气监测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98例胸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1~4 d动脉血氧分压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肺部手术组与食管手术组围手术期PaO2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肺功能正常患者、PaO2>8 kPa患者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较低.结论 胸部肿瘤患者采取围手术期血气监测措施,有利于及时发现并尽早采取措施改善低氧血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血氧饱和度监测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预防桡动脉闭塞中的应用

    作者:杨春梅;陈丽芳;陈祎;杨晓冉;刘金学;任强;赖浚兴;张高星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下称冠脉)介入术后,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对于预防桡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 将2012年7~8月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的101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1).术毕,确认患者术侧手端未因桡动脉压迫止血过度而出现缺血症状或特殊不适后,压迫同侧尺动脉并监测该侧拇指的SpO2.观察组:若SpO2低于95%时,即刻给予桡动脉压迫止血器缓慢松解减压,直至SpO2上升到95%或以上,并确认穿刺点无出血.对照组仅记录拇指SpO2.两组在后续时间段按止血器说明书中的方法定时给予松解减压.术后24h观察两组桡动脉闭塞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通过调整桡动脉压迫止血器的压迫强度,均可使术侧拇指的SpO2达95%或以上,并能显著减少术后24h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x2=5.826,P=0.016).结论 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通过压迫术侧尺动脉监测拇指SpO2调节桡动脉止血器的压迫强度,可以显著降低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这种方法简便有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平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评估院内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质量和预后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斌;寿松涛;李晨

    目的 探讨平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评估院内心搏骤停(IH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和预后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2014年2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急诊医学科发生IHCA的患者76例,实施心肺复苏(CPR)并行PETCO2监测.按照ROSC、入住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24 h生存和死亡、存活出院和死亡分组,分别比较各组IHCA患者的平均PETCO2.结果 ROSC组PETCO2明显高于无ROS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63±13.20)mmHg vs.(18.48±10.11)mmHg,P<0.001],入住EICU 24 h存活组PETCO2明显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24±11.20)mmHg vs.(20.09±10.54)mmHg,P<0.001],存活出院组PETCO2明显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21±11.40)mmHg vs.(21.71±12.15)mmHg,P<0.001].平均PETCO2判断IHCA患者ROSC的佳临界值为22 mmHg.结论平均PETCO2可以作为评估IHCA患者CPR质量和预后的指标.

  • 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小板膜糖蛋白与PaO2和PaCO2的关系

    作者:邬伟明;张群英;赵慧彬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小板活化标记物膜糖蛋白GPⅡb/Ⅲa、CD62p的变化与PaO2、PaCO2的关系.方法 用三色全血流式细胞术测定42例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及42例缓解期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GPⅡb/Ⅲa、CD62p的表达水平,检测患者PaO2、PaCO2,并与30例老年健康对照者及30例非老年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 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组GPⅡb/Ⅲa、CD62p的表达率分别为(84.17±9.21)%、(50.21±7.68)%,均明显高于缓解期组、老年健康对照组及非老年健康对照组(均P<0.001).老年肺心病缓解期组GPⅡb/Ⅲa、CD62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40±7.43)%、(35.83±6.08)%,高于老年健康对照组(均P<0.05)及非老年健康对照组(均P<0.001),老年健康对照组GPⅡb/Ⅲa、CD62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80±6.37)%、(31.97±4.91)%,亦高于非老年健康对照组[(45.53±7.94)%、(27.87±4.82)%](均P<0.05).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组GPⅡb/Ⅲa、CD62p与PaO2呈负相关、与PaCO2呈正相关.结论 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小板明显活化,其活化程度与PaO2、PaCO2关系密切.

  • 经皮氧分压监测对体外膜氧合治疗的重症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作者:董亮;张秀红;梁锋鸣;杨挺;严洁;严正;李朗

    目的 明确经皮氧分压监测对体外膜氧合(ECMO)治疗的重症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49例因重症急性呼吸衰竭行静脉-静脉(V-V) ECMO治疗的患者.在ECMO治疗6h后行经皮氧分压监测和氧负荷试验,计算6h的10 min氧负荷值(OCT10)及氧负荷指数(OCI),并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血气分析、呼吸机参数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Murray肺损伤评分等.依据ECMO治疗60 d后患者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和病死组,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及临床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OCT10、OCI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运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的生存曲线,log-rank法分析患者生存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存活组和病死组分别纳入25例及24例患者,两组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存活组OCT10和OCI分别为(77±11)mmHg(1 mmHg =0.133 kPa)和0.77-±0.17,均高于病死组的(57±12) mmHg和0.55±0.13(均P<0.05);OCT10及OCI预测患者60 d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0.07(95% CI:0.69 ~0.96,P<0.05)及0.83 ±0.18(95% CI:0.64 ~0.94,P<0.05);分别以OCT10=72.00 mmHg及OCI=0.80为佳界值点,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表明OCT10≥72.00 mmHg及OCI≥0.80患者60 d生存率显著高于0CT10< 72.00 mmHg(分别为81.3%和15.4%,X2=7.04,P<0.01)及OCI<0.80患者(分别为77.8%和21.7%,X2=13.1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CT10(OR=0.88,95% CI:0.80 ~0.96,P<0.01)和OCI(OR =0.01,95% CI:0.001~0.086,P<0.01)均是患者6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经皮氧分压监测可作为评价ECMO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有效方法,OCT10及OCI是评估的可靠指标.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无创通气时吸氧方式对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

    作者:米崧;张黎明

    目的 评估无创正压通气(NPPV)时经面罩内鼻导管给氧及普通面罩给氧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北京朝阳医院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常规进行无创正压通气的9例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其中男4例,平均年龄(59±6)岁;女5例,平均年龄(64±8)岁,同期纳入本科室无慢性心肺疾病史的10名医务人员作为健康志愿者,其中男4名,年龄平均(26±4)岁;女6名,年龄平均(30±5)岁.分别给予NPPV,经面罩内鼻导管给氧及经面罩给氧(氧流量为3和5 L/min),测定经皮氧分压(PcO2)和经皮二氧化碳分压(PcCO2),评估无创通气时经面罩内鼻导管给氧及经面罩给氧对受试者PcO2、PcCO2的影响,从而间接反映经面罩内鼻导管给氧及经面罩给氧对吸入氧浓度的影响.结果 健康志愿者[(154±22) mmHg(1 mmHg=0.133 kPa)]和慢阻肺患者[(80±18) mmHg]NPPV时经面罩内鼻导管给氧PcO2均明显升高,与经面罩给氧[(123±19)、(73±17) 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面罩内鼻导管给氧可提高吸入氧浓度.采用两种给氧方式时健康志愿者和慢阻肺患者PcCO2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NPPV时采用经面罩内鼻导管给氧的方式可提高吸入氧浓度进而提高PcO2,且不增高PcCO2,能够节约氧气,适应家庭NPPV,为开发经面罩内鼻导管给氧的新型无创通气面罩提供了理论基础.

  • 回流压及血气监测在颈动脉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艳;李亦工;李芬;郑向前;李小龙;于洋;高明

    头颈肿瘤累及颈动脉至今仍是头颈外科治疗的难题,能否安全地将肿瘤与颈动脉一并切除,是头颈外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院自2004年12月至2007年6月在颈动脉切除术中用颈动脉回流压检测及血气分析来指导颈动脉切除10例,现报告如下.

  • 体外循环控制氧分压与紫绀型心脏病的心肌保护

    作者:陈萍;张镜芳;章晓华;庄建;陈欣欣;陈寄梅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控制动脉氧分压(PaO2)对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心肌保护的影响.方法 3岁以下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0.85、行根治术的法洛四联症病儿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试验组(G1)以接近病儿术前水平的低氧分压启动CPB并控制血流复温前的PaO2≤130 mm Hg(1 mm Hg=0.133 kPa),血流复温时使PaO2逐渐升至350~500 mm Hg;对照组(G2)始终保持CPB中PaO2在350~500 mm Hg.CPB前、主动脉开放(CCR)后取右心房组织测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CPB前、CPB 10 min、CCR后10 min、术后4 h、24 h抽取外周血检测心肌酶CK-MB、LDH活性及心肌钙蛋白(cTnI)浓度观察心肌组织自由基代谢和心肌生化改变;利用心脏B超测量术前及术后4~6 d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短轴缩短速率(SF)观察左室功能;术后观察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呼吸机辅助时间、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结果 (1)自由基代谢:CPB前两组心肌组织SOD活性、MD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R后,G1 SOD活性显著高于G2,MDA含量显著低于G2.(2)心肌生化改变:CPB前两组CK-MB、LDH及cTn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R后10 min、术后4 h CK-MB、LDH活性及cTnI的浓度G1显著低于G2,术后24 h cTnI的浓度G1也显著低于G2.(3)左室功能:两组间EF和SF术前、术后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2术后EF、SF显著低于术前,G1组内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多巴胺平均使用时间G1显著短于G2,ICU停留时间G1也显著短于G2.结论对于紫绀型先心病,CPB控制PaO2能得到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 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作者:王加利;高长青;李佳春;张涛;马兰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体外循环(ECC)建立方法与灌注管理策略.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使用达芬奇S(da Vinci S)机器人系统在ECC支持下完成心脏手术226例,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111例(包括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3例),室间隔缺损9例,二尖瓣成形51例,二尖瓣置换20例,左心房黏液瘤摘除27例,有心房黏液瘤摘除4例.1例二尖瓣成形手术采用股动脉、双腔股静脉插管,225例经股动脉、股静脉及颈内静脉插管建立ECC.ECC采用浅低温、中流量灌注,灌注中负压辅助静脉引流(VAVD),控制负压-60~-30 mm Hg(1 mm Hg=0.133 kPa),连续动脉血气监测(CDI-500)并适时超滤.45例手术采用心脏不停跳方法,10例于术使用康斯特保护液(HTK液)进行心肌保护.其余手术均采用4∶1含血冷停搏液(St.Thomas液)经升主动脉顺行、间断灌注.结果 226例患者ECC转流40~219(105.9±38.8)min,升主动脉阻断21~166(69.5±30.0)min,ECC转流中尿量100~2100(771.7±477.6)ml,超滤液量1000~4800(2495.4 ±811.6)ml.ECC液体量,13例为零平衡,172例为负平衡[150~2600(816.6±535.9)ml].1例术后凶感染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余均无并发症,出院.结论 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需经外周建立ECC.灌注中使用VAVD、连续血气监测和加强ECC灌注管理十分必要.

  • 2型糖尿病患者经皮氧分压与神经传导功能测定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董晓颖;邓武权;陆德宾;陈兵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经皮氧分压(TcPO2)与神经传导功能测定(NCS)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12年1-7月年龄匹配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381例,根据NCS是否异常以及有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症状分为4组:1组(有NCS异常,无DPN症状)129例、2组(无NCS异常,有DPN症状)50例、3组(有NCS异常,有DPN症状)122例、4组(无NCS异常,无DPN症状)80例,其中1、3组为DPN组,2组为疑似DPN组,4组为无DPN组.分析TcPO2立位、卧位、立卧位差值等33项指标的组间差异以及TcPO2与NCS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与无DPN组比较,DPN组、疑似DPN组TcPO2立位、卧位值降低,立卧位差值增高(P<0.05).TcPO2立位值与NCS的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远端潜伏期、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等26项参数均相关(P<0.05),TcPO2卧位值与除F波短潜伏期以外的25项参数相关,TcPO2立卧位差值则与其中11项参数相关(P<0.05).结论 TcPO2与NCS有很好的相关性,有望成为DPN的有效检测手段.

  • 应用近红外血氧测定研究咬合垫对咬肌疲劳疼痛的影响

    作者:姜婷;黄冬旭

    目的:应用近红外血氧检测方法,连续即时地测定患者戴用咬合垫前、后持续强力咬牙时咬肌内的血氧含量,并和咬肌疲劳和疼痛发生的主观感受时间进行比较,分析肌疼痛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检测的关联,进一步探讨咬合垫是否能延迟持续负荷时肌疲劳及疼痛的发生.方法:随机选取双侧咬肌肌电活动协调的健康青年男性25人,按戴用咬合垫的种类不同分成以下5组:(1)空白对照,(2)1.5 mm厚软质咬合垫,(3)2 mm厚硬质咬合垫,(4)4 mm厚硬质咬合垫,(5)假性咬合垫.在大咬合力的30%时持续强力咬牙并应用近红外血氧参数无损检测仪连续测定咬肌血氧变化,记录咬肌出现疲劳和疼痛的时间,并和血氧变化比较探讨其相关性.在咬合垫戴用即刻、戴用1周、戴用2周、摘下即刻、摘下1周、摘下5周重复以上检查.结果:测得的咬肌疲劳出现时间、咬肌疼痛出现时间、疼痛耐受时间的可重复性高,3次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氧含量变化曲线中存在曲率的突变点,又称"拐点",而这一点和咬肌疼痛出现的时间非常接近,时间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戴用前相比,所有咬合垫组戴用1周内疲劳和疼痛出现时点均提前,1.5 mm软质咬合垫组戴用2周后疲劳和疼痛出现时点分别延迟2.75 s和8.00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硬质咬合垫组没有显示对疲劳和疼痛的延迟作用.结论:近红外血氧测定可以连续无损地监测咬肌代谢情况,有望成为能反映咬肌疲劳疼痛出现时点的有效手段;软质咬合垫有助于延迟持续咬牙时咬肌的疲劳和疼痛出现时间.

  • 超声清创联合智能负压创伤疗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研究

    作者:颜晓东;徐国玲;钟玫;黄秀禄;谭小燕;农月稠

    目的 探讨超声清创联合智能负压创伤疗法在糖尿病足溃疡Wagner分级2~3级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80例糖尿病足溃疡Wagner 2 ~3级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超声清创联合智能负压创伤疗法组(负压组,53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27例).两组均辅以控制血糖及血压、抗凝、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负压组愈合29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34%(50/53);常规组愈合7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7.78%(21/2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压组超声清创过程中发生疼痛9例,血红蛋白下降1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清创后再对创面给予智能负压创伤疗法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Wagner 2~3级中显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动脉血气监测的临床应用

    作者:钱桂生

    国外于20世纪50年代末动脉血气分析应用于临床,我国于70年代开始逐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随着动脉血气分析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特别是由于酸碱失衡预计代偿公式、潜在HCO-2(potential bicarbonate)和阴离子隙(anion gap,AG)概念应用于酸碱领域,使临床上酸碱失衡的判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动态的动脉血气监测对于判断危重病人的呼吸功能和酸碱失衡类型、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均有重要的作用,在危重病人的救治中显示了重要作用.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甲状腺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波;钟杉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56例,根据动脉血氧分压分为轻度缺氧组(A组)25例,中度缺氧组(B组)19例,重度缺氧组(C组)12例.治疗后进入缓解期49例,死亡7例.对照组20例.应用电发光免疫法测定各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分析动脉血氧分压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关系.结果 A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P<0.05);B、C组TT3、总甲状腺素(TT4)、FT3、FT4均低于对照组(P<0.01);各组治疗后血清TT3、TT4、FT3、FT4除A组TT4外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促甲状腺素无显著变化.死亡的7例入院时动脉血氧分压、TT3、TT4、FT3、TT4水平明显低于存活者(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清TT3、TT4、FT3、FT4水平的变化与动脉血氧分压呈正相关.结论 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缺氧是导致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监测血清中甲状腺激素的浓度有助于判断COPD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和预测预后.

  • 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联合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指导休克患者复苏

    作者:杜微;刘大为;隆云;王小亭;柴文昭;周翔;芮曦

    目的 观察中心静脉血和动脉血血气的二氧化碳分压差(△PCO2)联合上腔静脉氧饱和度( ScvO2)能否更好的指导休克复苏治疗.方法 研究入选93例感染性休克、大手术后严重感染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合并隐匿性休克的患者.复苏根据脓毒症指南要求进行复苏,所有患者于6h复苏结束后同时抽取动脉和上腔静脉血气进行组织灌注指标的评价,评价△PCO2和反应组织灌注指标的相关性以及△PCO2和反应流量指标的相关性,并且根据6h结束时ScvO2和△PCO2分组,比较组间6h乳酸清除率,另外将患者分为感染性休克组和手术后组2个亚组,比较组间6h乳酸清除率.结果 △PCO2和反应组织灌注的指标没有相关性,△PCO2和反应流量的指标有部分相关性.组间6h乳酸清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将患者分为感染性休克组和手术后组2个亚组,分别根据6h后ScvO2和△PCO2分组,组间6h乳酸清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所有患者群、感染性休克组、手术后组患者ScvO2>70%组内,根据△PCO2达标与否分组,6h乳酸清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所有患者群、感染性休克组患者△PCO2<6 mm Hg组内,根据ScvO2达标与否分组,6h乳酸清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88,P=0.049).结论 △PCO2联合ScvO2可以共同作为休克复苏的目标,两者都达标组的乳酸清除率高.联合△PCO2和ScvO2指导休克复苏,可以避免ScvO2假性正常化而停止复苏的对于休克患者具有特殊的临床意义.

  • 经皮CO2分压监测在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亚男;董霄松;周薇;李静;安培;赵龙;高占成;韩芳

    目的 探讨经皮CO2分压(TcPCO2)监测在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入组2013年1-8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就诊并进行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的患者29例,其中男23例,女6例;平均年龄(49.5±12.9)岁;体质指数(BMI)(28.2±3.6)kg/m2.行夜间PSG监测的患者同时行整夜TcPCO2监测,TcPCO2信号整合到PSG系统,并与动脉血CO2分压(PaCO2)结果进行对比及Pearson相关分析;对比不同睡眠时相包括非快动眼(NREM)睡眠的N1、N2、N3+4期、快动眼(REM)睡眠期及无创呼吸机治疗前后TcPCO2的变化.结果 TcPCO2监测结果为(44.2±4.0)mmHg(1 mmHg=0.133 kPa)与对应的 PaCO2(43.2±4.7)mmHg行Pearson直线回归分析发现TcPCO2与PaCO2之间显著相关(r=0.896,P=0.000).清醒期TcPCO2为(45.8±5.4)mmHg,与各睡眠时相包括N1、N2、N3和REM期均有较好的相关性(r=0.658、0.871、0.898、0.775,P=0.009、0.000、0.003、0.000),且低于各睡眠时相的数值.REM期TcPCO2有升高趋势,但与N1、N2、N3各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无创呼吸机治疗后,患者NREM和REM 睡眠期的TcPCO2显著下降至与清醒时相同水平.结论 TcPCO2监测可以较准确评估PaCO2,且信号稳定,对分析各睡眠分期中CO2的动态变化及指导无创呼吸机的压力滴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早期监护

    作者:吕志勇

    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虽然不断改进,但由于窒息的程度不同,复苏后有部分新生儿仍有一段时间持续低氧血症和酸中毒,这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对防止缺氧性脑损伤极为重要.本文介绍窒息复苏后4小时内的新生儿,在血气监测下进行护理的体会.

73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