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刺运动点结合闪火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8例

    作者:李晓宁;张郁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中的常见病,是指原因不明的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肌麻痹[1].临床得出中西医结合配合针灸及物理疗法疗效确切,现此法已成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在面瘫急性期采用正确、及时的针灸方法,疗效好,后遗症少,治疗时间短,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和好评.

  • 运动点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影响

    作者:柯晓华;葛杜鹃;王文春;庞日朝;袁青;秦慧慧;李蓓;刘素贞;刘建成

    目的:探讨运动点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caspase-3)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A组:运动点电针组;B组:非运动点电针组;C组:模型组;D组:假手术组.采用改良的Allen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A、B组分别于术后立即开始下肢运动点和非运动点进行电针治疗;C、D组不做任何治疗.各组大鼠分别于1、4、7d行BBB评分,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观察各组caspase-3和CGRP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60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BBB评分结果显示:A组评分明显高于B、C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①caspase-3的表达:损伤后各组均可见阳性细胞表达,D组仅见少量的阳性细胞.其中A、B组阳性细胞表达明显低于C组(P<0.05);而A组的表达又明显低于B组(P< 0.05);②CGRP的表达:各组均可见阳性细胞表达,A、B组明显高于C组(P<0.05),而A组又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运动点电针可抑制caspase-3和促进CGRP的表达,可能有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 兔骨骼肌运动点与运动终板的形态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作者:毛雅君;励建安;李冰;刘守国;朱杰

    目的:探索运动点的本质是终末神经纤维密集区,还是运动终板密集区,给化学神经阻断技术的定位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新西兰兔9只,靶肌肉为双侧肱二头肌及双侧腘绳肌.每块肌肉选择2个研究点,共计72个点分为3组:小神经密集区(N组):通过小电刺激引起大收缩的部位;运动终板密集区(P组):肌电图显示终板电活动活跃的部位;非密集区对照组(C组):以强电流诱发弱靶肌肉收缩,且连接肌电图后未出现终板电活动的部位;在以上部位注入染料定位.分别记录三组的电刺激强度.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应用图文报告分析软件观察运动终板及神经纤维数量,将3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电刺激强度比较:C组大(0.73±0.05)mA,P组次之(0.39±0.04)mA,N组小(0.10±0.01)mA,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神经纤维数量比较:N组多,P组次之,C组少.N组与P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但N组与C组,P组与C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运动终板数量比较:P组多,N组次之,C组少,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终末神经纤维密集区和运动终板密集区十分接近,但是“运动点”概念不同.临床上可以使用电刺激技术作为肉毒毒素肌肉注射的定位技术.

  • 局部药物治疗中枢性肌痉挛的研究进展

    作者:谢晓云;魏源

    局部药物治疗肌痉挛,即使用破坏神经的药物作用于混合运动神经或运动点,使目标肌肉化学性失神经支配,缓解靶肌肉痉挛,能够避免口服药物的全身副作用,方法简单,使肌肉放松,适时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较容易获得良好效果,为研究痉挛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

  • 电针肌肉运动点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障碍的影响

    作者:高燕玲;陈立典;陶静

    手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功能障碍,由于手在皮质的投射区比较大,一旦受损,其功能的恢复非常困难,长期以来都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偏瘫手的典型表现是腕关节掌屈、尺偏,指关节屈曲、内收.本研究选择有伸腕、伸指功能的肌肉,以电针为干预手段,通过检测双上肢的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of evoked potentials,SEP),结合公认量表评定,探讨电针肌肉运动点对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影响.

  • 前臂伸肌运动点针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月秋;刘辉

    目的 探讨前臂伸肌运动点针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9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A组,n =47)和对照组(B组,n=47).B组予以常规康复疗法,A组采用常规康复联合前臂伸肌运动点针刺疗法.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自理能力指数(BI)评估结果,记录其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分级情况.结果 ①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及BI评估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其中A组增幅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Brunnstrom分级优良率为78.7%,显著高于B组的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联合前臂伸肌运动点针刺方案,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其上肢功能,利于促进生活自理能力提升,值得临床推广.

  • 半腱肌、半膜肌运动点和肌内神经末梢分布区域的解剖学

    作者:安小春;柴勇;韩胜皓;杨成

    目的:精确定位半腱肌、半膜肌的运动点和肌内神经末梢分布区域.方法:利用50侧韩国成人尸体下肢,以坐骨结节内侧缘后端至股骨内上髁的连线(X-轴)、坐骨结节内侧缘后端至股骨大转子外侧缘,并垂直于X-轴的连线(Y-轴)为参考线,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半腱肌和半膜肌,测定运动点、近侧和远侧肌内神经分支末端位置.结果:半腱肌上部运动点位于X-轴(70±22)mm,Y-轴(22±6)mm,下部运动点位于(203±29)mm,(24±11)mm;半膜肌运动点位于(211±33)mm,(21±9)mm.半腱肌上部近侧和远侧肌内神经分支末端分别位于X轴的(63±23)mm,(126±28)mm,下部为(193±27)mm,(269±25)mm,半膜肌为(190±29)mm,(303±22)mm.结论:本研究明确定位了半腱肌、半膜肌运动点解剖学位置和肌内神经末梢的分布规律,为临床应用运动点阻滞、肉毒素肌内注射去神经化治疗腘绳肌痉挛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 像鱼一样去生活

    作者:

    九月,在夏天的尾巴上,找一片海域,像一条鱼一样,自由自在去生活.给自己一点时间与空间,放下事业的荣辱,工作的烦扰,单纯的去看海,去潜水,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探索那片未曾看过的蓝色世界.国内推荐千岛湖:千岛湖位于浙江省淳安县,是世界上岛屿多的湖,拥有573平方公里的水域,草木碧翠、水天同色.千岛湖设立了两个潜水运动点,分别在梦菇塘半岛和温馨岛上.

  • NESS手控器恢复四瘫病人手功能10例临床经验

    作者:李健宁;黄庆森

    手控器(Handmaster)由一外部控制器与一肘关节以下的夹板相连。5个表面电极于夹板上与指浅屈肌、指总深肌和鱼际肌的运动点相连。刺激参数脉冲范围在0.01~0.5mS,有10档,由病人自己调节,频率18Hz功能模式和36Hz肌强力收缩模式,大输出电流60mA,由治疗师调节。三种练习模式和两种抓握模式由控制器选择。当选择按钮后,刺激器首先伸直手指,随后按预置的时间,屈肌受到刺激,开始抓握。刺激振幅由治疗师调节。

  • 四指丈量找穴易

    作者:蔡志一

    "四指",就是自己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这四指的宽度是人体同身寸的三寸.将近三十年和针灸、推拿理疗为伍的岁月里,我发现人体的穴位点大多在关节的上下四指幅或数倍于四指幅的横切线上,在那些地方有许多与十二经络、任督二脉"恰好相合"的重要穴位,如合谷、列缺、手三里、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外关、委中、大椎、关元等.从运动医学的角度看,人体的运动点和扳机点,也大都在关节上下四指幅的位置.就一般人而言,颈部为其1个四指幅宽,上臂为2个四指幅宽,前臂为3个四指幅宽,小腿为4个四指幅宽,大腿为5个四指幅宽,躯干为6个四指幅宽,每个人的身高约为其四指幅宽的22倍.

  • 物理综合疗法治疗面瘫

    作者:赵治明;王凭;徐风

    面瘫患者66例(观察组),男39例,女27例;年龄12-66岁;病情轻度28例,中度24例,重度14例.急性期患者(病程<7 d),口服强地松25 mg/日,晨起顿服,3 d后减至10 mg再连用3 d停药;病毒唑200 mg/日静脉滴注;口服Vit B1 20 mg/次,并肌注Vit B12 0.5 mg,2次/日;同时配合超短波,圆形电极8 cm×2并置于患侧茎乳孔区及太阳穴,微热量10 min后再并置于耳(以外耳道孔为中心)及口角与耳根之间的面颊区10 min;He-Ne激光分别照射医风(并牵正穴)、太阳、地仓,每穴8 min.恢复期(病程≥7 d),采用超短波,温热量15 min,然后采用北京产K8832-T型电脑多功能治疗仪,60号处方,载波频率4000 Hz,调制波频率1 Hz,通断比1∶1.选用3 cm电极双层滤纸浸湿后覆于电极表面,置耳前面神经干点,以1 cm电极依病情选择颏肌、上下口轮匝肌、上唇方肌、颧肌、上下眼轮匝肌及皱眉肌运动点,每点刺激5 min,15 d 1疗程,疗程间隔1周.另设对照组58例(2组间构成比相近).采用以上药物治疗.

  • 比较胫神经主干与腓肠肌运动分支乙醇阻滞术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垂足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李铁山;刘艳林;关蕾

    目的:比较胫神经主干和腓肠肌运动分支乙醇阻滞术对脑卒中患者痉挛性垂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2例患者完成实验,随机分为主干组和分支组各16例,均应用5000e型电诊断仪在体表探测定位,主干组用无水乙醇行胫神经主干神经阻滞术;分支组行腓肠肌运动分支神经阻滞术,每一点的大剂量<1 ml.结果:2组患者均注射1~2次后痉挛性垂足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好转(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随访6个月,主干组和分支组各有5例患者痉挛复发;并发症的发生率,主干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1.4%与12.5%,P<0.01).结论:胫神经主干和腓肠肌运动分支乙醇神经阻滞治疗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垂足均有疗效,经比较显示分支阻滞治疗安全性更高.

  • 电针刺激常规腧穴与拮抗肌运动点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对比分析

    作者:杨杏萍;黄旭明;拉贵;包小丽;蒲娟

    目的 观察不同方式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均出现肢体痉挛症状,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拮抗肌常规腧穴电针治疗,观察组给予拮抗肌运动点电针刺激治疗.比较两组的FMA评分、Barthel评分、上肢、下肢MAS评分与治疗效果.结果 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两组FMA评分、Barthel评分均显著提高,但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明显偏高(均P<0.05).不同的治疗后两组上肢、下肢MAS评分均显著下降,但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明显偏低(P<o.05).经临床治疗效果判定,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拮抗肌运动点电针刺激治疗疗效显著,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肢体运动功能.

  • 截瘫三联针法对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感觉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文春;王倩;庞日朝;赵娟妮;王彧;田恬;柏玲;张安仁

    目的:客观评价“截瘫三联针”法对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感觉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共48例符合研究标准的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截瘫三联针”法,对照组采用目前常用体针穴位针刺.两组每日治疗1次,1个月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1个月、2个月、3个月、随访时(全部疗程结束后1个月)分别进行ASIA感觉(针刺觉、轻触觉)评分、ASIA运动评分.统计分析中,以针刺觉评分、轻触觉评分、运动评分为因变量分别拟合优多水平模型,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针刺觉评分、轻触觉评分、运动评分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两组间针刺觉、轻触觉、运动评分在几个评定时间点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增长趋势看,在观察的4个月内,所有患者的针刺觉、轻触觉和运动评分有呈增长的趋势,但是趋势不为线性,而且增长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即抛物线形式增长;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的针刺觉、轻触觉和运动评分没有差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均变化趋势相同.其中,针刺觉的回归模型方程为y(估计值)=78.467+3.799time-0.640time2,轻触觉的回归模型方程为回归模型:y(估计值)=76.943+2.803time-0.487time2,运动评分的回归模型方程为y(估计值)=58.556+4.415time-0.659time2.即说明两组的治疗效果在针刺觉、轻触觉和运动评分方面没有任何差异.结论:“截瘫三联针”法和常用体针法均能改善外伤性胸腰段SCI患者的感觉功能、运动功能,但两种方法在改善感觉、运动功能方面没有疗效差异.

  • 针刺双下肢肌肉运动点治疗外伤性截瘫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王文春;卢家春;江玥;庞日朝;呼永河;董超;王彧;孙年怡;李蓓;崔银洁;秦慧慧;刘素贞;刘建成;柯晓华;张安仁

    目的 评价针刺截瘫患者双下肢肌肉运动点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将72例符合研究标准的截瘫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点针刺治疗组和非运动点的经络穴位针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训练.两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1个月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3个疗程.在治疗前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分别进行ASIA针刺觉、ASIA轻触觉评分、ASIA运动评分(MS)、改良Ba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 从增长趋势看,所有患者在观察的6个月内ASIA针刺觉、轻触觉和MS呈增长趋势,但趋势呈先快后慢的抛物线形式增长,两组的平均变化趋势差异无显著性.其中,ASIA针刺觉的回归模型方程为y(估计值)=77.891+4.063time-0.627time2,ASIA轻触觉的回归模型方程为y(估计值)=77.115+2.994time-0.525time2,MS的回归模型方程为y(估计值)=60.016+4.582time-0.667time2.就MBI值而言,其回归模型为y(MBI的估计值)=41.157+5.049 time+3.415time×treat,两组均呈线性增长趋势,但治疗组的增长幅度更大些.说明两组近期疗效无差别,但治疗组远期效果更好.结论 运动点针刺法能改善外伤性截瘫患者的感觉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从远期效果来看,对截瘫患者下肢肌肉运动点进行针刺能明显改善外伤性截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针刺"运动点"加电针法在中风后言语语言障碍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马越

    "运动点"是指神经末梢集中的地方,也是兴奋性高的部位.临床选用肌肉兴奋性佳的部位为"运动点",针刺此处加电针(断续波)可使患部肌肉有节律的收缩、运动,引起其功能性活动.

  • 针刺“运动点”加电针治疗中风后上肢不遂

    作者:马越

    "运动点"是指神经末梢集中的地方,也是兴奋性高的部位,针刺"运动点"加电针治疗,可使患侧肌肉有节律地收缩、运动、恢复正常活动,防止废用性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