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石向江;刘璐;刘鹏;贺琳;龙达;欧阳泽伟

    目的 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在高危无保护左主干(ULMCA)患者的安全性及近、中期疗效.方法 入选42例ULMCA病变患者,分为DES组和裸金属支架(BMS)组,入选标准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或Euro SCORE积分≥6分.22例植入了DES,20例植入了BMS,并进行随访,观察药物支架安全性.结果 随访至1年,BMS组1例晚期血栓形成,3例支架内再狭窄,再次进行血运重建,DES组无一例血运重建(20.O%孵.0,P=0.048).两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65.0%υs19.O%,P=O.004)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DES在ULMCA中安全可靠,在缺血改善的同时并没有增加早期及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

  •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75例报道

    作者:王伟;罗勇;袁武;陈剑;黎新建;曹安强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探讨影响冠心病合并COPD者冠状动脉搭桥术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共有75例冠心病合并中重度COPD的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包括微创冠状动脉搭桥),其中男63例,女12例,年龄55~83岁,平均年龄71.5岁。人均搭桥3.5支。同期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此类患者14例,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搭桥数目、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肺部并发症、死亡率等,分析影响手术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结果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组无手术相关死亡,术后6例患者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69例症状明显改善,顺利出院。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组死亡2例,1例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1例因心力衰竭死亡,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组出血多,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长。结论在冠心病合并中重度COPD患者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近期临床效果较好,并发症及死亡率较低,COPD是影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死亡率的危险因素。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外科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小切口治疗冠状动脉瘘

    作者:何亚峰;马小静;金晶;陶凉

    目的: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外科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小切口治疗冠状动脉瘘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08年3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行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外科小切口治疗冠状动脉瘘手术病例24例,均应用超声心动图、64排CT检查确诊先天性单纯冠状动脉瘘,排除合并其他心内畸形和冠状动脉瘤。本组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6个月至12岁,均无显著临床表现,因听诊发现心脏杂音行超声心动图确诊冠状动脉瘘后入院。瘘口直径3~12 mm,平均4.5 mm,入院后行64排CT检查,进一步明确冠状动脉瘘起源、走行、瘘口部位及毗邻情况,均采用微创小切口手术,即全麻、非体外循环下手术,切口长度小于4 cm。围手术期及随访均无死亡病例。结果24例均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成功行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瘘结扎或褥式带垫片缝扎。其中瘘口起源于右冠状动脉22例,左冠状动脉2例;瘘口入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左心室分别为5例,11例,2例和6例,TEE监测术后与术前对照显示原有冠状动脉瘘瘘入心腔处的异常分流信号消失,观察心肌各室壁无节段性运动异常,心功能无减低,二、三尖瓣原有反流减轻、甚至消失。手术无死亡,无转正中切口或中途改行体外循环病例。随访3个月至4年,复查超声及心电图均无心肌缺血、残余漏等并发症。结论 TEE 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手术中能明确冠状动脉瘘起源、走行及入口,保障手术安全且能即刻评价术后疗效,在外科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治疗冠状动脉瘘术中具有重要意义。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Enclose主动脉近端吻合器的750例临床分析

    作者:万里飞;张喆;赵鸿;崔仲奇;万峰

    目的:评价 Enclose 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住院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1 mg/kg肝素钠抗凝下,应用Enclose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实现吻合器内膜和动脉壁之间形成无血环境,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750例患者均未出现Enclose主动脉近端吻合器方面并发症,有2例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突发室颤,1例于术后恢复期突发脑梗栓塞,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经过对症治疗后预后较好,其余患者恢复均较好,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围手术期和术后无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发生。结论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Enclose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较好。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血管吻合期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机制探讨

    作者:史宏伟;陈鑫;葛亚力;魏海燕;鲍红光;陈宝林;罗中华

    目的 采用二尖瓣与肺静脉血流频谱研究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OPCABG)吻合远端血管期间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发生机制.方法 39 例ASA Ⅱ或Ⅲ级,行择期OPCABG 手术的患者,利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连续心排血量技术监测OPCABG 患者术前、吻合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后降支(PDA)、回旋支(Cx)和术后各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功能的变化.主要指标包括经二尖瓣血流频谱(TMF)的舒张早期充盈波(E 波)、舒张晚期充盈波(A 波)、E /A 比率、E 波减速时间;经肺静脉血流频谱(PVF)的收缩波(S 波)、舒张期波(D 波)、S /D 比率、肺静脉逆流波(AR 波)和舒张早期左心室内血流播散速度(Vp);面积减少分数(FAC)、HR 、MAP 、CVP 、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和心排血量指数(CI)等各项指标.结果 与术前比,在吻合目标血管期间,经二尖瓣口血流频谱(TMF)各时间点A 波流速明显加快(P <0.05 );E 波流速轻度增快,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显著加快(P <0.05);E /A 和DT 在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 >0.05 ).与术前比,在吻合目标血管期间,经肺静脉血流频谱(PVF)S 波和AR 波流速无明显变化,D 波流速明显减慢(P <0.05 或P <0.01 ),而术后S 波、D 波与AR 波流速明显加快(P <0.01 );但S /D 始终无明显变化(P >0.05 ).与术前比,各时间点血流播散速度(Vp)明显减慢(P <0.01),术后则明显增加(P <0.01 ).与术前比,吻合期间和术毕各时点的HR 、MAP 、PCWP 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吻合右冠状动脉后降支(PDA)和回旋支(Cx)时,CVP 明显上升(P <0.05 );在吻合目标血管期,CI 无明显变化(P >0.05 ),但术后显著提高(P <0.01 ),术后FAC 则明显增加(P <0.05 ).结论 冠心病患者术前普遍存在以左心室松弛功能减低为主的舒张功能不全,CABG 后早期左心室收缩功能迅速改善,依然存在舒张功能减退;在固定和暴露吻合目标血管期间,可加重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而收缩功能影响较小;目前常规的监测手段解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有限,TEE 监测可更好解释这种改变.

  • 慢病毒介导的人Bax基因和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中的共表达

    作者:李珂;常青;徐平;高洪波

    目的 构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Bax基因(hBax)和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hHGF)双基因共表达的重组慢病毒.证实已包装成功的慢病毒能感染正常细胞并表达目的 蛋白.方法 通过重叠PCR技术构建attB1-K-hBAX/T2A/eGFP/P2A/hHGF-attB2基因片段,利用gateway technology构建慢病毒载体质粒pLV.EX2d.null-EF1A>hBAX/T2A/eGFP/P2A/hHGF和阴性对照质粒pLV.EX2d.null-EF1A>eGFP并测序,上述两种质粒分别与辅助质粒共转染293FT细胞包装病毒,荧光显微镜检测病毒滴度.实验分为实验组(感染了共表达Bax和HGF的慢病毒)、阴性对照组(仅感染了表达绿色荧光的慢病毒)和空白组(未作任何处理的正常NIH3T3细胞)三组,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染毒后各组细胞Bax和HGF的表达.结果经鉴定慢病毒载体质粒构建正确,荧光显微镜检测hBax和hHGF共表达慢病毒滴度为7.8×107 TU/ml,仅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阴性病毒滴度为9×107 TU/ml.将包装成功的慢病毒感染NIH3T3细胞48 h后,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其他两组相比,Bax和HGF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 标记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hBax和hHGF双基因慢病毒构建成功并获得高滴度的病毒感染液.通过慢病毒感染途径成功将HGF和Bax基因导入NIH3T3细胞并表达蛋白,为进一步研究Bax和HGF双基因共表达的重组慢病毒对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 围术期应用胺碘酮预防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房颤的研究

    作者:肖巍;张健群;孔晴宇;迟立群;陈辛亮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应用胺碘酮在预防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房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科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A组为试验组,术前口服胺碘酮,600 mg/d(200mg tid),连续7d,之后改为200 mg/d至术前,术后当天开始静脉滴注胺碘酮,负荷量为5 mg/kg,之后给予维持量0.5 mg· kg-1 ·h-1,能进食后改为200 mg/d口服.B组为对照组,不给予胺碘酮治疗而仅用常规药物.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房颤发生率及心率变化,同时检测试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2天的胺碘酮血药浓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特征及手术情况相近.试验组100例患者中术后有10例(10.0%)发生房颤,对照组100例患者中有36例(36.0%)发生房颤(P=0.015).试验组房颤时大心室率为(126.0±20.8)次/min,房颤持续时间为1.0d,对照组房颤时大心室率为(150.0±25.6)次/min,房颤持续时间为(3.0±1.5)d(P<0.05).试验组术后心率慢于对照组,两组Q-T间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的住院时间为(10.6±2.8)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5.4±3.2)d(P <0.05).胺碘酮血药浓度平均值术前为(797±136)ng/ml,术后第2天为(763±94) ng/ml(P >0.05).结论 胺碘酮在预防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房颤中的作用显著,能安全有效地降低术后房颤的发生率,缩短房颤持续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评价移植静脉通畅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厉泉;张凯伦;许莉;王海燕;王雪梅;刘天起

    目的 探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评价搭桥术后移植静脉通畅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构建30例兔颈动脉旁路移植模型,术后不用抗凝药物.手术当天及术后30 d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检测移植静脉有无血栓及其通畅性.术后30 d,取出静脉,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该静脉有无血栓、是否通畅.记录两种方法所得的移植静脉血栓发生率和血管通畅率,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的不同,并计算多普勒评价血栓发生和血管通畅的准确率.结果 手术当天,血管多普勒证明所有30例模型移植静脉全部通畅无血栓.术后30 d,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移植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30,血管通畅率为15/30,而多普勒检测的血栓发生率为21/30(P>0.05),血管通畅率为15/30(P>0.05).多普勒检测血栓发生的准确率为84%,血管通畅的准确率为100%.结论 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评价移植静脉通畅性方面高效、准确.

  •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总结

    作者:吴智勇;王志维;毛志福;李罗成;任伟;王杰

    随着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发展,目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也从常规体外循环下搭桥向微创搭桥发展.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1)升主动脉存在广泛钙化斑块,完成血管桥近心端吻合后脑部并发症发生率升高的问题;(2)序贯蛇行吻合时出现血管桥扭曲,导致血管桥通.率下降的问题;(3)非体外搭桥中血液回收的问题;(4)手术后血管桥通.情况检查的问题.

  • hVEGF165对下肢股浅静脉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静脉术血管吻合口再狭窄的影响

    作者:谢爱民;胡建明;陈艰;孙黄涛;林庆;陈美芳;陈梅花

    目的:观察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hVEGF165)基因治疗狗冠状动脉-主动脉旁路移植术吻合口再狭窄的疗效。方法构建 pcDNA3/VEGF165重组质粒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 Kl 亚株(CHO-K1),检测其基因、蛋白表达并转导冠状动脉架桥静脉移植术吻合口局部血管平滑肌细胞,观察其对吻合口内膜厚度、面积、狭窄率、新生内膜心肌血管内皮细胞(MEC)增殖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影响。结果质粒构建及转染成功,pcDNA3/VEGF165能显著促进MEC增殖,并减少狗冠状动脉-主动脉旁路移植术吻合口再狭窄模型再狭窄血管的内膜厚度、面积、狭窄率。结论 VEGF165重组质粒可有效改善狗冠状动脉-主动脉旁路移植术吻合口再狭窄,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前期研究基础。

  •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治疗远期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王栋;王婧;乔勇;汤成春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药物涂层支架(DES)在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上的远期疗效。方法在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检索有关两种方法治疗ULMCA长期随访的研究文献,采用RevMan 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结果为死亡、心肌梗死、脑血管事件、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复合终点事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结果纳入12篇文献,共7824例。3年以上随访结果显示,DES组在死亡率(RR=0.86,95%CI 0.67~1.10,P=0.23)、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RR=0.86,95%CI 0.61~1.21,P=0.38)与CABG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DES组TVR风险(RR=3.67,95%CI 3.08~4.37,P<0.001)显著增高。亚组分析结果显示:5年随访DES组死亡风险(RR=0.74,95% CI 0.61~0.89,P=0.001)、复合终点事件风险(RR=0.64,95%CI 0.53~0.78,P<0.001)均比CABG组显著降低,但TVR风险(RR=4.20,95% CI 3.15~5.60,P<0.001)仍显著增高。结论 DES与CABG在治疗ULMCA上3年以上死亡率、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相当,但DES的TVR风险较高。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

    作者:晋群;庄颖珠

    目的 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的疗效,从而探讨ULMCA的佳血运重建方法.方法 通过检索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ULMCA行PCI与CABG术后随访期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MACCE)及靶血管血运重建率(TVR)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STATA 11.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 进行分析.研究人群为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ULMCA病变患者,干预措施为CABG术或PCI术,结局指标包括:随访期内MACCE和TVR,分别以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作为效应指标对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终纳入文献10篇,共20 417例患者,PCI组与CABG组的MACCE发生率OR为1.32(1.18~1.47,Z=4.89,P=0.000),按照随访时间分层后随访24个月内两种处理方法 的术后MACC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36个月时的MACCE发生率OR为1.55(1.14~2.11,Z=2.78,P=0.005),随访48个月组的MACCE发生率OR为1.69(1.35~2.12,Z=4.56,P=0.000);PCI组与CABG组的TVR发生率OR为3.944(3.789~4.105,Z=67.26,P=0.000),按照随访时间分层后再次分析,结论 较分层前未发生有意义的改变.结论 PCI与CABG在术后24个月内MACCE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36个月后PCI组的MACCE发生率增加,是CAGB组的1.55倍,48个月时达1.69倍;PCI组术后TVR的发生率高于CABG组,是CABG组的3.944倍,分层分析后结论 与分层前基本相同,即在各随访期内,PCI组的术后TVR发生率均显著高于CABG组.

  • 他汀治疗对预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效果的Meta分析

    作者:王锋;王玉玖;李伟;刘典晓

    目的:系统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前他汀治疗对围手术期心房颤动的预防作用。方法检索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BMdisc、CNKI中关于他汀治疗对CABG术后房颤作用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截止至2013年5月。根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位评价员独立的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对纳入的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后将提取的资料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检索和筛选,纳入7篇随机对照试验,96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围手术期,他汀治疗组房颤发生率14.5%(70/481),对照组房颤发生率31.4%(151/48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7,95%CI (0.27,0.51),P<0.00001]。并对所纳入研究中各试验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峰值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他汀组术后hs-CRP峰值比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28,95%CI (-3.91,-2.66),P<0.00001]。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无论血胆固醇高低,CABG术前常规他汀治疗,可有效降低围手术期心房颤动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他汀类药物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 心率变异性在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

    作者:舒爱华;占乐云;方海滨;吕恩;张明瑜;王强;余艳丽

    目的 研究心率变异性(HRV)在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时的应用价值.方法 65例择期行OP-CABG的患者分为靶控组(Ⅰ组,32例)和恒速组(Ⅱ组,33例).记录两组诱导前(T0)、诱导后(T1)、气管插管时(T2)、锯胸骨后2 min (T3)、暴露和固定前降支后(T4)、暴露和固定右冠及(或)回旋支后(T5)、手术结束时(T6)、气管拔管时(T7)、术后24 h时(T8)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浆肾上腺素、皮质醇、血糖、乳酸浓度;同时采用频域分析法测定HRV各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T7时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浆肾上腺素、皮质醇较T0时均明显增高(P均<0.05),血糖、乳酸水平均从T3开始增高,且T5、T6、T7时点Ⅱ组均高于Ⅰ组(P均<0.05).HRV各指标总功率、低频功率、高频功率、低频功率/高频功率从麻醉诱导起均开始降低,但在T5及T7时除高频功率外均升高(P均<0.05);且在T5时,Ⅱ组总功率、低频功率、低频功率/高频功率水平均高于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通过HRV监测,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能更好地抑制OP-CABG中应激反应,维持心脏自主神经平衡.

  •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作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前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阻塞所致的心肌缺血坏死.心肌血运重建治疗是指以冠状动脉介入或外科手术方法解除冠状动脉狭窄、重建血管,恢复心肌灌注,目前主要的方法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二者结合的杂交手术治疗.

  • B型利钠肽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赞鑫;陈彤云;李培军;刘建实;魏民新

    B型利钠肽(BNP)作为近年发现的心肌标志物,其机制作用以及临床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扩张性心肌病中,心室肌有较高的BNP表达.Goetze等[1]学者通过对心脏外科搭桥手术患者心肌活检,显示冠心病且不伴有左室充血性扩张的患者,心室中同样会有BNP mRNA的高水平表达,且与外周血中BNP浓度有显著相关性.

  •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D-二聚体测定

    作者:任静;李刚;门剑龙;张伯玮;马睿;王赞新

    目的 研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手术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特点,探讨其在术后心血管缺血事件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分析.随机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于2010年至2012年间收治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203例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男151例,女52例,平均年龄(66.9±8.4)岁.采用法国梅里埃VIDAS荧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ROC曲线评价D-二聚体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利用x2检验评估D-二聚体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对预后因素进行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恢复不良组术后第14天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组(U=75.09,P<0.01).患者组术后第14天的D-二聚体诊断术后第31 ~90天缺血事件的临界值为2 590 μg/L时,曲线下面积为0.867(95% CI:0.791 ~0.94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水平受性别、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主干病变、旁路移植血管数量、使用乳内动脉和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OR值分别为0.495(95%CI:0.327~0.694)、0.527(95%CI:0.370 ~0.812)、0.564(95% CI:0.419~0.638)、0.331(95% CI:0.278 ~0.426)、0.592(95% CI:0.440 ~0.785)、2.093(95%CI:1.533 ~ 2.856)、0.580(95%CI:0.451~0.709)(均P<0.01).Cox比例回归模型显示,第14天的血浆D-二聚体不是远期预后的独立评价指标.结论 OPCAB术后血浆D-二聚体受到多种病理因素影响,术后第14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OPCAB术后第31 ~90天内不良事件有效的评价指标.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的的护理体会

    作者:许巧丽;王俭

    叙述我科开展CABG32例,2例术后出现低心排综合征应用IABP辅助心脏功能,通过密切监测血气、血钾、中心静脉压、动脉血压、心率、心电图、肾功能、ACT;做好出血、引流、下肢缺血、反搏波形的观察及护理.患者治愈出院.

  • 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与心血管疾病指南

    作者:欧洲心脏病学会与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肖潇雨

    7.2血运重建7.2.2干预方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在糖尿病患者中,一系列旨在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PCI)治疗效果的随机临床试验都证实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显示出较高的重复血运重建率.一个基于10项随机对照试验(7,812例患者)的荟萃分析对这两种血运重建方式进行了比较,其数据分析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存在明显的生存优势(图7:1).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低氧血症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孙广龙;曹向戎;张健群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G)后,低氧血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并探讨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143例OPCABG患者,术后发生低氧血症40例,对低氧血症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术前心功能状态、不良习惯、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尿量、出血量、术中及术后输血量与非低氧血症患者之间,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低氧血症患者与非低氧血症患者之间,在体质量、术前是否吸烟、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及术后输血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所有低氧血症患者,在应用利尿、抗感染、呼吸末正压通气、延长机械通气时间治疗后好转,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OPCABG术后,低氧血症易发生在体质量大、术前抽烟、手术时间长及术中输液量多的患者,应用抗感染、利尿、加用呼吸末正压等治疗后可纠正低氧血症.

2772 条记录 7/139 页 « 12...45678910...13813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