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心律失常的分析及护理

    作者:田利静;秦晔;陈树环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中心律失常发生的特点及术中护理对策.方法 以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施行OPCAB的1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术中发生的心律失常原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术中心律失常发生为房性期前收缩21例次(15.9%),心房颤动15例次(11.4%),室性期前收缩63例次(47.7%),室性心动过速16例次(12.1%),心室扑动2例次(1.5%),心室颤动1例次(0.8%),房室传导阻滞8例次(6.1%),窦性心动过缓6例次(4.5%).结论 OPCAB术中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有术前心脏基础疾病,术中患者体温下降,出血较多,输注过多库存血制品,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术中移动心脏等,而术中采取有效的医疗护理措施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后左室重构及心功能变化

    作者:周红;周微微;王辉山;齐妙;谢丹;田芳;吴宁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等评价冠心病3支病变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后左室重构及心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 对照组(A组)20例、冠心病3支病变组(B组)30例及冠心病3支病变合并室壁瘤组(C组)10例,术前及术后应用RT-3DE测得左室整体及局部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射血分数(EF)、整体峰值快速充盈率(gPRFR)及峰值射血率(gPER).结果 术前B组和C组与A组比较心功能明显减低.术后1个月B、C两组心功能改善不明显.术后3个月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有所改善(P<0.05).术后6个月心功能明显改善(P<0.01),B组改善优于C组.术后1年与6个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6个月心功能接近正常水平,C组术后6个月整体及局部心功能均较B组和A组减低(P<0.05).结论 CABG术可有效逆转冠心病3支病变患者的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RT-3DE可定量评价CABG术前后左室整体及局部心功能的变化.

  • 桡动脉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桥血管的安全性评估

    作者:金丽娜;王浩

    目的比较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和Allen试验2种方法筛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移植血管的准确性.方法 51例患者CABG术前联合Allen试验与超声检查评价尺(UA)、桡动脉(RA)间侧支循环状况.结果 47例经超声检查证实UA、RA间存在完善的侧支循环的患者,无论Allen试验结果阴性或阳性,术后均未发生手部缺血.2例Allen试验阴性结果,但超声检查认为UA不能代偿供血的患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手部缺血表现.2例因不符合条件被排除.结论超声检查与Allen试验比较,对手掌部UA、RA间侧支循环评估的准确性更高,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前瞻性检查.

  • 3D-STI评价无室壁运动异常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心肌力学特性改变

    作者:刘菁菁;张平洋;董静;马小五;李林;李妙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I)研究无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RWMA)的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后左心室心肌改变特性,探讨该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CABG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拟行冠脉搭桥术无RWMA的冠心病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术后1、3周、1个月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3D-STI检测,获得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整体长轴应变值(GLS)、圆周应变值(GCS)、径向应变值(GRS)、面积应变值(GAS)以及三维应变(3D-Strain),比较分析各参数的变化;对36例健康人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3D-STI测检测,并与冠心病组比较.结果 CABG组患者手术前后各时间节点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的LVEF、LVEDd和S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ABG组术前的GLS、GRS、GAS、3D-strain的绝对值均明显减低(P<0.05),GCS略微减小,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除GCS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各项三维应变值均有所减低,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GAS明显增加(P<0.05),GLS、GRS、3D-Strain稍有增加,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除GCS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各项三维应变值均明显增加(P<0.05),但仍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3D-STE能快速直观地定量分析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特性,可应用于无RWMA冠心病患者CABG手术疗效的评价.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室间隔运动异常与体外循环的关系

    作者:高一鸣;李叶丹;万琳媛;郑哲;杨浣宜;李永青

    目的 使用M型超声心动图评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假性室间隔运动异常(PSM)的发生率,并探讨其与体外循环的关系.方法 57例行CABG患者入选此研究,体外循环下手术组26例,非体外循环下手术组31例.比较组间PSM发生率的差别,以及PSM的发生率与体外循环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57例入选者所有节段PSM发生率(37/171) 21.64%,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8).PSM的发生率与体外循环时间呈中度相关(r=0.483,P=0.015),与主动脉阻断时间未见相关性(r=-0.148,P=0.489),与并行循环时间显著相关(r=0.641,P=0.001).PSM患者术前及术后一年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结论 体外循环下行CABG较非体外循环下手术易发生PSM.PSM发生率与体外循环时间相关,并应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 围手术期乳内动脉超声早期评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功能

    作者:高俊雪;赵舟;田辉;朱家安;李建国

    目的 对比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例的术中及术后乳内动脉(IMA)超声血流参数,通过对其在围手术期的动态变化的探讨分析,早期评估移植功能.方法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75例,术中TTFM测量乳内动脉血流量、搏动指数、舒张分数.术后5~8 d观察乳内动脉起始段,测量血流量、搏动指数、收缩期和舒张期峰值流速,计算舒张期与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对不同时期血流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75例均于术中实施TTFM,术后5~8 d乳内动脉起始段的显示率96%.72例术中TTFM与术后超声血流参数比较,乳内动脉血流量、搏动指数均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术中TTFM结合术后乳内动脉超声检查可早期评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功能.

  • 左心室同步性指标预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左心室逆重构的价值

    作者:张连仲;边晓琳;权晓强;程兆云;马桂英;段少博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左心室同步性指标预测冠心病(CAD)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左心室逆重构价值.方法 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3支冠状动脉病变的31例CAD患者,应用RT-3DE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及16节段同步性等指标,依据CABG术后LVEDV减少≥15%为左心室逆重构标准将病例组分为有反应组(A组,LVEDV减少≥15%)和无反应组(B组,LVEDV减少<15%),并与20例冠状动脉正常的受检者对比分析,且对CAD患者LVEDV与左心室16节段达峰时间大差值(Tmsv16-Dif)及标准差(Tmsv16-SD)做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AD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室同步性指标均显著降低(P<0.01);与术前比较,A组左心室同步性有显著提高(P<0.01),B组则无明显提高改善(P>0.05).CAD患者LVEDV与左心室Tmsv16-Dif及Tmsv16-SD均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751,P<0.01;r=0.655,P<0.01).结论 CABG术后发生左心室逆重构的患者其同步性提高,且LVEDV与左心室同步性指标相关良好,此表明左心室同步性指标亦可作为一种新的预测心室逆重构的方法应用于临床.

  •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边红;胡大一;朱天刚;汤楚忠;梅运青;王国宏;时光俊

    目的:本研究应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DSE)检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肌存活性,预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心功能的恢复.方法:左室射血分数≤40%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于CABG术前一周内接受DSE检查,术后3个月随诊检查.结果:入选患者26例,经DSE无严重并发症,识别存活心肌敏感性73.9%,特异性81.5%,准确性78.2%,预测CABG术后室壁功能恢复的敏感性85.7%,特异性83%,准确性85%,5例患者28个节段出现双向反应.结论:对于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小剂量DSE可以安全、有效地检测存活心肌并预测CABG术后的效果.

  • 利声显心肌声学造影评价心肌梗塞再血管化后无再流与左室重构的关系

    作者:王禾;舒先红;潘翠珍;黄国倩;程蕾蕾;沈学东;陈灏珠

    目的:运用利声显静脉心肌声学造影的方法评价心肌梗塞患者经血管再通术后心肌微循环,探讨无再流(NR)与左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对27例心肌梗塞患者根据术后一周心肌声学造影(MCE)结果分成NR组与非NR组,并与其后一月内二维超声随访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非NR及NR组左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内径术后第1周与术后第5周的变化在二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NR组患者中有7例(88%)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而非NR组中只有2例(11%)(P=0.001).结论:术后NR的患者发生左室重构的可能性较非NR者大.

  • 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二尖瓣成形术1例

    作者:潘美;赵博文;姚向平;王永清

    患者男,50岁,反复胸痛6年,咳嗽、咳痰伴气急2个月入院.曾有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史,临床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功能Ⅲ级、Ⅱ型糖尿病.术前查体:血压102/69mmHg(13.57~9.18)kPa,颈静脉充盈,两肺呼吸音增粗,肺底闻及少许湿罗音,心率113次/分,律齐,心界向左侧扩大,心尖部可闻及Ⅲ~Ⅳ/Ⅵ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向左腋下传导.胸部X线:两肺呈毛玻璃样改变,考虑肺水肿,心影增大.ECG:窦性心律,心率100次/分,左房扩大,ST-T改变,提示陈旧性心梗.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呈右优势型,左、右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左前降支近端窄处85%狭窄,回旋支分叉前99%狭窄,血流TIMI Ⅰ级,右冠状动脉未见明显狭窄.

  • 心肌声学造影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赵静;张运;季晓平;张薇;张梅;王启新;李秀昌

    目的探讨利声显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IMCE)在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疗效评价及左室功能恢复的预测等方面中的应用.方法对16例冠心病患者于CABG前后分别行IMCE检查,测量平台期的心肌显像大强度A、曲线上升至A的平均斜率β及A与β之积在手术前后的变化.随访3个月,判定IMCE各项指标预测左室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手术后相关心肌节段的A、β及A*β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01).相关分析显示,室壁运动记分指数(wall molion score index,WMSI)与IMCE的三项测值A、β及A·β均有相关关系,其中以随访期WMSI与术后IMCE的A值之间相关性为佳(r=-0.72,P<0.001).以术后A=3分作为心肌再灌注的标准,对室壁运动的恢复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结论利声显IMCE提供了床旁无创评估CABG疗效的新手段,且对室壁运动的恢复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 床旁超声心动图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急性心包填塞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尤士杰;杨跃进;胡奉还;王燕武;乔树宾;秦学文;陈纪林;高润霖

    急性心包填塞是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PTCA)治疗极为少见和严重的并发症。而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在其及时诊断和治疗中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将现我院诊断和治疗3例报道如下。 例1 女,64岁。因20天前阵发性心前区疼痛,心电图(ECG)发现V1~V4导联ST段压低,于2000年6月26日以“冠心病,恶化劳力型心绞痛”入院。既往无冠心病、高血压史。入院查体:血压120/70mmHg,呼吸20次/分,心率64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双肺清,肝脾无肿大,双下肢无浮肿。血常规和生化检查均未见异常;ECG显示:V1~V6导联T波倒置0.2~0.4mV;X线胸片和UCG均未发现异常;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和第一对角支中段分别局限性狭窄95%和80%,故行左前降支和对角支PTCA+支架治疗,术中经过顺利。术后20分钟患者突感胸闷、恶心、出冷汗,血压86/40mmHg,心率60次/分,呼吸20次/分,ECG和动脉血气分析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虽经快速补液、多巴胺静脉注射(共20mg)和静脉滴注(由300μg/分逐渐增加至1500μg/分)等治疗,血压仍在48~77/26~40mmHg左右;血色素从11.8克/L降至9.4克/L;急诊床旁UCG发现位于左、右心室心尖部、右心室侧壁、左心室后侧壁心包内有15~20mm液性暗区,提示中至大量心包积液;故在床旁UCG指导下紧急实施心包穿刺和引流术,引流30ml血性积液后血压即升至110/80mmHg;引流1800ml后,心包内仍有10mm液性暗区。故于PTCA术后7小时后急诊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所见:第一对角中段至心尖部心外膜可见一约10cm×7cm×7cm大血肿,并可见其近心尖部一喷血口,故实施了对角支缝合术和左前降支和对角支旁路移植术,手术后10天康复出院。

  • 心血管病超声诊断进展

    作者:杨浣宜

    1.负荷超声心动图负荷超声心动图系评价心肌灌注及左室功能的有力工具.可以检测心脏病患者在运动、起搏、握力、药物等负荷状态下冠状动脉的储备功能,实时记录室壁运动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心脏病变程度及代偿功能作出定量评价.准确评价冠心病(CAD)患者受损心肌的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对病人的处理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负荷超声心动图应用于心肌存活性的研究对CAD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至关重要.

  • 应用多普勒负荷超声心动图预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

    作者:边红;胡大一;朱天刚;汤楚忠;梅运青;王国宏;时光俊

    目的:应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DSE)中主动脉血流频谱峰值加速度(ACC)增加幅度预测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室壁功能的恢复.方法:左室射血分数≤50%的患者44例,CABG术前1周内接受DSE检查,术后3个月随诊检查.计算DSE前、后ACC增加幅度.结果:ACC增加幅度≥80% 对于CABG术后室壁功能恢复的敏感性为83%,特异性75%.与二维超声心动图DSE的预测值相接近(87.5%,85.7%).结论:ACC增加幅度可能成为冠状动脉疾病患者预测室壁功能恢复的一项客观性强、简便有价值的参考指标之一.

  • Ⅰ期心肺康复护理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心肺功能的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吴岳;代琦;张艳明;杜柳;李庆印

    目的:分析 Ⅰ 期心肺康复护理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心功能、心肺功能的影响,评价其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CABG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和护理,康复组执行 Ⅰ 期心肺康复护理干预,包括进阶的运动康复治疗方案和呼吸锻炼,涵盖心脏康复内容的疾病教育.两组患者均于术前和出院前进行超声检查,出院前行6分钟步行实验(6MWT)测试.结果:Ⅰ 期心肺康复护理措施干预后,康复组患者LVED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VEF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前心肺功能比较:6分钟步行实验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5),VO2max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Ⅰ 期心肺康复护理能显著增加CABG术患者的VO2max,提高患者心肺功能和有氧运动耐力;本研究证实了CABG术患者 Ⅰ 期心肺康复护理的临床获益,为心脏康复纳入护理常规工作提供参考,在临床上的复制和推广具有可行性.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使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性别差异: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一家大型城市医院的经验

    作者:Linda Worrall-Carter;Andrew MacIsaac;Elizabeth Scruth;Muhammad Aziz Rahman

    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使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性别差异.方法:对墨尔本一家大型城市医院2009-2012年住院的2096例ACS患者数据库进行了回顾性分析.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4.3岁,其中624例(30%)为女性.一半病例被诊断为NSTEMI,23%的病例为STEMI,25%的病例为UA.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入院时年龄较大,诊断为STEMI的比例较低,吸烟率较低;在严重共存病或使用冠状动脉造影方面,未观察到性别差异.诊断为STEMI的病例中,女性患者接受血管成形术支架的比例比男性患者低39%(调整OR=0.61,95%可信区间为0.39~0.96);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比例比男性患者低66%(调整OR=0.34,95%可信区间为0.13~0.93).诊断为NSTEMI的病例中,女性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比例比男性患者低44%(调整OR=0.56,95%可信区间为0.37~0.83).35~49岁的年轻病例中,女性患者接受血管成形术支架的比例低于男性患者;50岁以上的年长病例中,女性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比例低于男性患者.结论:坚持以指南为基础的治疗,将有助于确保知识从指南到临床实践的转换.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调查临床表现,根据性别对AC S进行无创性检查和医学干预,也许可以更深入地解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性别差异.

  • 3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重返ICU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秦彦荣;胡晓鸿;杜桂芳;严婷婷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简称冠脉搭桥术,是治疗严重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三支或多支冠脉病变损伤左心室功能)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1]。手术可在心脏停搏下进行,须使用体外循环,也就是传统的冠脉搭桥术;也可在跳动的心脏上进行,即非体外循环下的冠脉搭桥术(Off-Pump CABG, OPCABG)。目前国内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例数超过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例数[2]。随着OPCABG手术例数的增加,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危重患者在病情稳定转出ICU后仍存在很大风险,甚至须重返ICU救治,导致患者住院天数延长、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大幅提高。现对我院心脏外科监护室近两年收治的31例OPCABG术后重返ICU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找出重返原因、探讨处理对策。

  • 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探讨

    作者:汤楚中;徐善慧;李寒;赵哲;迟海涛;解水本;贝亚军;张载高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的冠脉旁路移植术的适当术式.方法 22例冠心病患者,男16 例,女6 例,年龄(78.6 ± 2.2)(70~87)岁,加拿大心绞痛分级(CCS)2~3 级,NYHA 心功能分级为II~IV级,需性冠脉旁路移植术.根据病情,21例接受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OPCABG),1例因术前合并严重瓣膜关闭不全接受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 22 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共行远端吻合口52 个,平均每人(2.3 ± 0.5)个.早期院内死亡4例,占18%,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结论 除非有OPCAB禁忌证或同期需要进行瓣膜手术,对于高龄冠心病患者应尽量采用OPCAB.

  • CT脑灌注参数预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认知障碍

    作者:许保磊;毕齐;陈明盈;骆迪

    目的 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脑灌注参数变化对预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价值.方法 选择将要接受OPCAB的患者105例,术前进行CT脑灌注检查,手术前后神经系统查体并在术后确认有无POCD的发生.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OCD分为POCD组和非POCD组,组间进行脑灌注参数单因素分析,根据ROC曲线计算CT脑灌注参数变化率对预测术后POCD发生的佳截点.结果 术后发生POCD发病率为15.24% (16/105).POCD组与非POCD组的颞叶和额叶局部达峰时间变化率、颞叶局部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变化率、颞叶延迟相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叶rTTP变化率23%为本研究人群术后发生POCD的佳截点,可预测术后POCD发生.结论 OPCAB术前接受320排CT脑灌注检查有助于发现术后POCD患者.

  •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血管新生疗法

    作者:顾劲扬

    近年来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逐年增高,冠状动脉内支架、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跨心肌激光血运重建等技术虽然有效地降低了急性冠心病患者死亡率,但存在术后再狭窄等问题.新近发现血管生长因子具有促进侧支循环生成的作用,为今后缺血性疾病的临床和康复治疗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本文综述主要促血管生长因子的生物学作用以及缺血性心脏病治疗性血管新生(therapeutic angiogenesis)的研究进展.

2772 条记录 4/139 页 « 12345678...13813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