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怀孕三月后应做胎儿心电图
胎儿在母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首先发育的是心血管系统,而心脏机械活动(收缩与舒张)之前,先有胎儿心脏的生物电活动(生物电信号).应用胎儿心电图机将传导到母体体表的胎儿心电信号记录下来就是胎儿心电图.胎儿心电图是目前了解胎儿心脏电学情况且对胎儿无任何损害、早、收费低廉、可重复的、绿色的、全新的(目前已有母胎混合的四通道胎儿心电图记录仪)心脏检查方法.
-
用三道记录仪对离体大鼠膈肌标本的观察
MS-302是配置在微型计算机中的三道生理信号测量分析系统,可以同时从生物体内或离体器官中获取3种电活动或压力、张力、位移等变量的模拟信号、经过信号调节、采样保持、模拟转换、离散成数字值后由计算机处理.它代替了传统的放大器、示波器、记录器、刺激器、照相机等多种仪器,是新一代智能化的生理信号测量仪器.
-
ND-82B脑电图机产生伪差的原因分析
脑电图中的干扰又称伪差,干扰是来自脑外电活动在脑电图中的反映.干扰主要来源于受试者,空气传来的和脑电图机及其附件,除了来自脑电图机及其附件,操作使用人员、病人检查前先洗头、净化空气等应尽力排除.脑电图机及其附件故障带来的伪差有下列几种: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早产新生儿的听力评估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potential,BAEP)反映听觉通路周围神经与中枢神经传导的部分电活动,是检测脑干和周围神经功能及听力学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1,2].本文对早产新生儿进行BAEP测试,以评估早产儿的听力.
-
陈明龙造福心律失常患者
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内科陈明龙教授很喜欢用汽车发动机的原理来解释心脏疾病,“人的心脏也一样,也有点火装置与电路系统,点火装置就是心脏自发的电活动。与心脏不同的是,汽车发动只要一次点火就行了,而心脏每次运动都需要点一次‘火’,我们查心电图主要看的就是心脏的点火装置与电路系统好不好。正常情况下,这种电活动很有规律;如果电活动没有规律,心脏的跳动就没规律,医学上就叫心律失常,人就会感到不舒服,如心悸、气促等,严重的可危及生命。”
-
八肽胆囊收缩素对抗电针对大鼠尾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和甩尾痛阈的同时影响
许多资料表明,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能对抗阿片物质的镇痛作用.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30只,用20%氨基甲酸乙酯(1.0 g/kg体重)麻醉下实施常规手术.以辐射热照射大鼠尾部作为伤害性刺激,用玻璃微电极引导尾核中痛反应神经元放电.本实验以大鼠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PEN)和痛抑制神经元(PIN)的电变化及甩尾反射潜伏期(TFL)三者为指标,研究了脑室注射15 ng CCK-8对抗电针对尾核痛反应神经元放电和甩尾痛阈的同时作用.
-
腧穴组方对急性胃粘膜损伤大鼠胃粘膜跨膜电位的影响
生物电是生物具有生命力的典型特征,应用生物电检测技术经放大后追踪某一脏器或器官的电活动已成为现代医学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部分.检测胃电早有研究,本实验拟从胃粘膜跨膜电位(PD)人手,观察针刺对急性胃粘膜损伤的影响,以探讨治疗胃病的佳穴组.同时,可对针刺治疗胃病机理提供生物电方面的依据.
-
2.57胃微电活动和恶心程度对水负荷试验(WLT)在慢性原因不明恶心者中的反应
目的对慢性原因不明的恶心的病理生理机制至今仍欠了解.我们以前的研究显示在某些病人中胃的扩张及其对水的负荷以及其胃动节律的与恶心程度有一定的关系.本试验的目的是比较二组各伴有轻度或严重恶心程度的病人对胃微电活动和水负荷试验的结果.
-
肾上腺素能受体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进展
在CPR过程中,肾上腺素对增强心肌生物电活动、提高心肌兴奋性和传导性、从而迅速恢复心搏和血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对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
心肺复苏病人的溶栓治疗
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病人的溶栓治疗已成为确定的减少梗死面积和降低死亡率的方法.但对于实施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病人溶栓治疗一直未得到肯定和重视,甚至被列为溶栓治疗的禁忌症[1,2].然而,对于经历CPR的病人不进行溶栓治疗的结论并不是基于实验研究的结果,而是出于对CPR过程引起的损伤可能导致溶栓出血等并发症增加的推测.但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未发现CPR后溶栓导致出血等并发症增多.AMI及肺栓塞(pulmorary embolism,PE)中相当一部分病人经历心跳骤停及CPR过程,且研究发现无脉性电活动的心跳骤停和其它一些原因未明的心跳骤停多与血栓形成有关[3,4],因而近年心肺复苏的溶栓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关注,认为不应把可能溶栓的部分病人排除在溶栓之外.对CPR病人溶栓问题的研究无论对溶栓治疗的进展和提高CPR的成功率都有重要意义.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五)心脏骤停的处理
1 导言在新的2005年ECC国际指南中,心脏骤停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新指南指出四种心律失常会产生无脉搏心脏骤停:室颤(VF),快速室速(VT),无脉搏电活动(PEA)和无收缩.患者若想在发生这些心脏骤停的心律后存活下来,既需得到有效的基础生命支持(BLS),也需得到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的基础是要有优良的BLS,从高质量的现场目击者CPR开始,对于室颤和无脉搏室速,要在几分钟内给予电除颤.对于有目击的室颤,目击者CPR和早期除颤能明显增加患者的出院生存率.
-
肌电生物反馈的临床研究及应用进展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therapy,EMGBFT)是一种应用肌电生物反馈仪将人们正常意识不到的肌肉组织生物电活动放大,转换为可以被人们感觉到的视、听等讯号,并把这些讯号通过眼、耳等器官回输给大脑(即反馈),以便人体能依据这些讯号自主地训练,控制肌肉组织生物电活动,达到训练的目的.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临床上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随着肌电生物反馈较快发展,其主要用于治疗盆底肌肉功能障碍所导致的大、小便失禁、紧张性头痛、心身疾病、老年性高血压、脑卒中后所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吞咽功能障碍等多种疾病,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
乙酰胆碱及其M受体在吗啡成瘾大鼠蓝斑核痛觉调制的作用
目的:研究蓝斑核(LC)在吗啡成瘾大鼠痛觉调制中的作用及其与乙酰胆碱(ACh)受体的关系.方法:采用侧脑室(icv)注射给药的方法,以电脉冲刺激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痛刺激.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方式观察LC中痛反应神经元的电活动,并观察ACh、阿托品或毛果芸香碱对吗啡成瘾大鼠LC中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1)icv注入ACh能使吗啡成瘾大鼠LC中痛兴奋神经元(PEN)痛诱发放电频率增加、潜伏期缩短,痛抑制神经元(PIN)痛诱发放电频率减少、完全抑制时程延长;(2)icv注入ACh的M受体拮抗剂阿托品能够阻断ACh的上述效应;(3)icv注入ACh的M受体激动剂毛果芸香碱可使PEN和PIN产生与ACh作用相似的效应.结论:(1)外源性ACh或毛果芸香碱可使吗啡成瘾大鼠LC中痛反应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增强,表现为致痛效应;(2)阿托品能使吗啡成瘾大鼠LC中痛反应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减弱,表现为镇痛效应.上述结果提示,LC在吗啡成瘾大鼠痛觉调制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通过M受体介导而实现的.
-
两种特殊类型脑电图在癫痫的研究进展
脑电图是从颅外头皮或颅内记录到的局部神经元电活动的总和,是一种随时间变化的随机信号.在癫痫等发作性疾病中,脑电图的阵发性异常和临床发作多为随机事件,短时间的常规脑电图记录很少捕捉到阵发性脑电位发放,即使记录1~2h,也可能不能捕捉到癫痫样放电,从而增加癫痫诊断的难度.据统计,多次常规脑电图仅可使癫痫波检出率提高至60%,而监测到临床发作的比率仅占3%左右[1].
-
心室同步化运动的超声心动图评价
一、心脏不同步运动正常心脏有节律地同步收缩和舒张是实现其泵血功能的必要条件.当心肌存在一些病变时会出现电活动和/或机械活动不同步,使心脏泵血功能减低.电活动不同步,如心房纤颤、房室不同步、宽QRS波导致的心室电活动不同步,主要通过心电图检查检出.机械活动不同步可单独存在,也可与电活动不同步同时存在.
-
胃肠道Cajal细胞的功能及其相关疾病
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fial cells of cajal,ICc)是分布在消化道自主神经末梢与平滑肌细胞之间一类特殊细胞.目前认为Icc是胃肠道运动的起博细胞,他不仅能产生节律性慢波电活动,ICC细胞膜上还存在多种神经递质受体,这些受体使ICC能调节神经递质传递,并作为神经输出与平滑肌之间的中介.近来还发现许多胃肠道运动疾病与ICC的异常密切相关.本文收集国内外近期文献,对ICC的位置、形态和功能以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合复习.
-
离子通道、基因和胰岛素释放:从基础到临床
葡萄糖和去极化反应偶联在众多的促胰岛素分泌物质中,葡萄糖占主导地位。它对β细胞的功能有多方面的作用,胰岛素第一相和第二相分泌高峰和控制这些过程的亚细胞机制目前已逐渐清楚。60年代末Dean和Matthews首次报告了β细胞膜电位的测量结果,在他们的实验中,微电极插入胰岛β细胞,在葡萄糖的刺激下,产生规则的电活动,包括去极化,有动作电位的平台期以及随后膜的复极。从这些早期的研究中认识到要获得这些反应,葡萄糖必须在β细胞内进行代谢,胰岛素释放的触发关键依赖于Ca2+的内流。以后随着膜片钳(patch-clamp)技术在离子通道研究中的应用,β细胞电生理的量子活动才得以阐明。
-
(4)对M细胞的认识现状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心肌细胞特别是心室肌细胞在电生理特性上是均匀一致的,常作为合体细胞来看待.但新近研究表明心室肌中层细胞(midmyocardium cell,M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有别于心内膜下(Endo)、心外膜下(Epi)心肌细胞,使心肌各层的电活动呈非均一性,而复极的不均匀更为突出,特别是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呈现显著差异[1,2].M细胞的发现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从而为理解某些心律失常特别是与复极有关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高级生命支持和复苏技术的新观点
院外心脏骤停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美国每年发生约18.4~45万人次,年发生率0.6‰,能到达医院且存活出院者不到5%[1].新近文献报道心室颤动(室颤)所致院外心脏骤停若能及时电除颤40%能够存活出院[2].尽管由室颤所致院外心脏骤停逐渐减少,无脉搏性电活动和心室停搏所致者逐渐增加,室颤仍是院外心脏骤停后3~5 min的主要节律[3].近的随机临床试验取得了很大进展,提示心肺脑复苏高级心脏生命支持指南有必要进行修订[4].
-
肺静脉口外环状消融并电学隔离左上腔静脉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一例
许多电生理研究表明,心脏大静脉内的异常电活动是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的主要触发灶或驱动灶[1-3],左心房后壁的特殊组织学结构和电学特性是心房颤动(AF)的重要维持基础[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