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动眼神经鞘瘤1例报道
1 病案报道患者,女性,24岁.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头痛40 d,无恶心、呕吐,伴左眼视物不清、复视20 d,左眼睁眼不能7 d.行CT及MRI检查发现"脚间池左前方占位" (图1),遂收住入院.入院查体:左侧上睑下垂;左侧瞳孔直径5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消失,眼球活动受限.无其他阳性体征.经准备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左侧颈内动脉后外侧囊性占位,壁薄,穿刺囊壁,抽出3 mL暗红色血性液体.分离囊壁后发现其起源于左侧动眼神经且沿动眼神经长轴生长,故在切除囊壁时未能解剖保留动眼神经.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遗留左侧动眼神经麻痹症状.术后病理示动眼神经鞘瘤.
-
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CT表现与预后
目的 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早期颅脑CT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收集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16 ~ 60岁DAI患者资料110例,根据颅脑CT表现将患者分为:脚间池出血组、中线区出血组、脚间池+中线出血组,以及对照组.分析各组患者格拉斯哥评分(GCS)、原发性昏迷时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与颅脑CT特殊征象之间的关系.结果 脚间池出血组、中线出血组、脚间池+中线出血组及对照组GCS分别为(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6(5 ~7)分、7(6 ~8)分、5(4 ~6)分、9(9~10)分;昏迷时间分别为:(l0.2±3.2)d、(5.9±2.0)d、(13.4±4.2)d、(1.8±1.1)d;脑干受损率分别为:84.2%、9.5%、90.5%、0%;远期预后不良率分别为:84.2%、61.9%、95.2%、23.3%.脚间池出血同查体脑干受损的诊断性试验研究显示:Kappa值0.8(95% CI:0.6,1),P<0.0001,脚间池出血作为脑干受损的标志,灵敏度96.2%,特异度86.0%.结论 DAI患者早期颅脑CT存在累及中线区域脑实质出血、脚间池出血是预后不好的标志;脚间池出血强烈提示存在脑干损伤.
-
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伴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一例
患者 女,69岁.因突发头痛伴恶心10d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4年,糖尿病病史10年,一直口服药物治疗,效果满意.查体:Hunt - Hess分级Ⅲ级,Kernig征阳性,项强3横指,余无其他阳性体征.CT示桥前池及脚间池内索条样高密度影,向环池右侧延伸,并进入侧脑室后角.入院后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糖尿病及高血压病.CTA示基底动脉顶端丘状突起,直径约3.2 mm,双侧颈内动脉动脉管段未显影,双侧后交通动脉发达并向前循环供血.
-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脑积水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可以通过脑室-腹腔 (V- P)分流术,神经内窥镜下第三脑室脚间池造瘘术及侧脑室穿刺持续外引流方法解除脑积水,据文献报道, V- P分流术再手术率高达 28%~ 58% [1],我科自 1996年 6月至 2001年 10月共收治行脑室-腹腔分流术(以下简称 V- P)的脑积水病人 13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 20例,现将行 V- P分流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应用神经内镜行三脑室底脚间池造漏术与V-P术治疗脑积水的比较
我科自1991年1月至2002年12月共收治脑积水患者105例,其中93例采用V-P手术,12例应用神经内镜行三脑室底脚间池造漏术,现将疗效比较报告如下.
-
小儿颅咽管瘤1例术后护理体会
近来,我们收治1例颅咽管瘤患儿,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病历资料患儿男,1.3岁.因左侧视力减退近1个月来我院就诊,入院后检查:神志清楚,反应灵活,但精神倦怠.因患儿不配合,视野无法检测.颅脑MRI示:鞍上及蝶内见一范围约2.5cm×2.9cm×3.0cm不规则影,MRI提示鞍区肿瘤波及三脑室、下丘脑、鞍内、脚间池.头颅CT示:鞍区内肿瘤伴钙化.根据以上各项检查并结合患儿病史,入院后确诊为颅咽管瘤并有明确的手术指征,建议手术切除.
-
右侧后交通动脉缺如1例
作者在解剖1例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后交通动脉缺如(图1),现报道如下:右侧后交通动脉缺如.左侧后交通动脉在视交叉外侧由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下内侧壁发出(距左侧颈内动脉分叉处0.69 mm,距左侧颈内动脉穿出硬脑膜的距离为8.53 mm),之后沿乳共体外侧穿过脚间池,在后床突上方向后行,与椎基底动脉的左侧大脑后动脉吻合.左侧后交通动脉长1.18 cm,管径1.58mm,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无明显变异(国人左侧后交通动脉长度在0.70~2.60 cm,管径在0.40~3.24 mm之间[1]).左侧后交通动脉发出有3支穿支动脉,较粗大的一支为乳头体前动脉,管径为0.33 mm.
-
脚间池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脚间池及其周围病变的显微外科手术提供线索.方法在手术显微镜(10×)下对脚间池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脚间池蛛网膜和小梁丰富,池壁由Liliequist膜中脑叶、间脑叶和中间叶、中脑脑桥内侧蛛网膜、中脑脑桥外侧蛛网膜构成,池内有基底动脉分驻蛛网膜、后穿蛛网膜.结论①脚间池是颅内蛛网膜和小梁结构丰富的区域之一;②术中对到达脚间池途中的蛛网膜和小梁均应进行锐性分离;③开放脚间池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脑积水.
-
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胆脂瘤的治疗体会
本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24~62岁,平均38.8岁.其中19例年龄小于45岁.病程短15 d,长20年.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者21例.三叉神经痛分布区浅感觉不同程度减退9例,听力下降9例,咽反射减退2例.4例院外误诊为"牙痛".CT示13例有桥小脑角部低密度占位性病变,1例阴性者术中证实为胆脂瘤,1例可疑桥小脑角部病变,MR证实为胆脂瘤.MR检查19例,呈长L1T2改变.肿瘤呈局限性10例,向环池、四叠体区扩展2例,向环池、幕孔区扩展4例,向脚间池、延髓腹侧扩展2例,向中颅窝扩展1例,广泛扩展3例.
-
脑内镜治疗松果体区肿瘤5例
2001年7月至2003年1月我们应用内窥镜经侧脑室入路行Ⅲ脑室底脚间池造瘘及肿瘤活检术5例,术后放疗、化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神经内镜下治疗阻塞性脑积水
目的总结神经内镜下行第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经验,探讨该手术方式的优越性.方法对30例梗阻性脑积水采用经额入路行第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手术全过程在神经内镜下进行.结果复查MRI,脑室恢复至正常大小11例,明显缩小19例.结论神经内镜下行第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术治疗阻塞性脑积水,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好.
-
第三脑室底造瘘治疗梗阻性脑积水
脑积水是神经系统的常见多发病,其手术治疗方法甚多,包括目前应用广的脑室一腹腔分流术.但由于并发症高,其疗效不尽人意[1].为探索更理想的治疗方法,我科于2001年3月至2002年3月应用德国Storz公司生产的神经内窥镜行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12例,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体会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78例,男64例,女14例,年龄16~68岁.受伤至入院时间0.5~12h,平均4.0h.交通事故伤60例,坠落伤8例,打伤4例,其他6例.入院时全部病例GCS≤8分,6~8分者50例,3~5分者28例.单侧瞳孔散大62例,双侧瞳孔散大16例,伴呼吸不规则18例,血压升高55例,血压正常者¨例,血压下降者12例.入院时所有病例均行头颅CT检查,单侧单纯硬膜下血肿20例,单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伤脑内血肿52例,单侧广泛脑挫伤脑内血肿6例,其中多发性血肿10例,迟发血肿7例,本组不包含单纯硬膜外血肿.全部患者脑室明显受压变形,脑中线偏移0.5~1cm者48例,≥1cm者30例.脑干周围池均发生明显变化,脚间池消失22例,环池消失28例,环池左右不对称14例,四叠体池消失26例,伴有脑干周围池出血者10例.
-
三脑室-脚间池造瘘治疗先天性脑积水
一、病例简介:患者,男性,1岁.出生后即发现头颅较大,并且进行性增大,智力发育障碍,于2005年1月11日入院检查.营养发育差,头围53 cm,头皮静脉怒张,前囱扩大5×6 cm,囱门张力增高、隆起、双眼呈"落日征".头颅MRI检查:左右侧脑室,三脑室对称性扩大,脑实质变薄,导水管上端扩张,下端狭窄,第四脑室较小.胼胀体变薄,其膝,体部信号减低,中线结构无偏移,诊断:先天性脑积水,导水管下端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