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日本血吸虫感染保护性细胞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人们在血吸虫感染的获得性免疫应答机制,以及寻找血吸虫保护性抗原分子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体液免疫机制[1~4].研究结果证明,体液免疫机制在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某些血吸虫抗原分子虽能诱导较强的体液免疫,但并不能诱导产生很好的保护性.例如,抗可溶性虫卵抗原抗体滴度在血吸虫感染宿主血清抗体成分中虽然很高,但对宿主再感染并不都具有保护性作用,其中的封闭抗体已被证明对再次入侵的童虫反而起保护作用[5].因此,细胞免疫机制在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中可能占有更重要的地位[6],深入研究血吸虫感染诱导的细胞免疫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
银屑病生物治疗研究进展
当前医学界一致认为,银屑病是一种T细胞引发并维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机体免疫系统紊乱,健康细胞受到攻击,造成临床上典型的皮肤鳞屑性炎症病变[1].这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包括T细胞浸润、真皮血管的改变、表皮角质细胞过度增生和异常分化.其中参与银屑病发病的T细胞大致经历3个阶段的变化:T细胞(CD45RO+)的初始活化:T细胞迁移至病变皮肤;活化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发挥促增殖功能.真皮内的CD4+T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是银屑病发病的中心环节,角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只是继发于细胞免疫机制异常的一种改变[2].
-
功能性TCR Vβ分布的简便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研究T细胞受体基因库(TCR)的分布及其可能抗肿瘤、抗病毒的细胞免疫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临床运用价值.为简便、快速地检测机体TCR基因库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的三标记(PE-,FITC-,PECy5-)直接检测技术,利用不同标记的21种特异性Vβ单抗,科学地分为7组,建立了简便、快速检测人功能性TCR库的试剂盒,该试剂盒可以覆盖60% TCRαβ基因库.tube 1- tube 7在CD3-PECy5窗口下较好地检测了Vβ的分布. 该分组在同一标本中反复检测10次,其检测Vβ值的变异系数CV<0.02.同时,用单抗阻断实验证实了其检测的特异性,即在各组中分别加入(20-50)μg/ml纯化Vβ单抗, 可以分别阻断相应的标记Vβ单抗.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在体外诱导的CD+4CD+25Treg明显高于健康人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的洪俊博士等在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细胞免疫机制的研究中发现慢性乙肝患者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能够比乙肝恢复者和健康正常人的PDCs诱导出更多的CD+4CD+25Treg细胞.
-
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介绍了人体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在急性和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发病机制及其发展规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并阐述了它们在乙肝慢性化机制中的作用.
-
肿瘤病人自体CIK和ECTL细胞治疗的护理
CIK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是一种新型、高效,具有广谱杀瘤活性的免疫效应细胞,ECTL为肿瘤抗原特异性杀伤T淋巴细胞,是通过树突状细胞(DC) 摄取、加工肿瘤抗原为抗原多肽提呈给 T细胞,使 T细胞被充分激活、增殖为 CTL,启动细胞免疫机制,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CIK和ECTL治疗均为免疫细胞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综合方法之一,并在临床上显示了一定的应用前景[1].
-
胃肠道肿瘤的免疫治疗
20世纪初,Ehrlich提出免疫系统具有抗肿瘤作用.1971年Burnet正式提出免疫监视概念,认为机体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通过细胞免疫机制破坏肿瘤细胞.据估计正常人每天有1014以上的细胞在复制,细胞突变率约10-7~10-5,这样推算每天每人有107~109细胞发生突变,如果机体没有识别和清除这些细胞的能力,则肿瘤的发生不堪设想.多种资料证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相互因果,这为应用免疫调节剂进行生物学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1983年Oldham提出生物反应调节治疗(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BRM),把肿瘤治疗提到调节病人机体功能以治疗肿瘤的高度.
-
肿瘤免疫与肿瘤免疫逃逸机制
1 概述传统的免疫监视(immunosurveillance)理论认为,机体免疫系统可通过细胞免疫机制杀灭新生的肿瘤细胞,特别是在"突变克隆"形成肿瘤之前将其识别和破坏.
-
玻璃苣水提物对荷瘤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H22荷瘤小鼠模型,探讨玻璃苣水提物(Borago officinalis Aqueous Extracts)对H 22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及其对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方法:以H 22荷瘤小鼠为实验研究对象,检测玻璃苣水提物对移植瘤生长的抑制率,采用荧光免疫法对荷瘤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小鼠NK细胞活性测定及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进行测定,观察玻璃苣水提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玻璃苣水提物具有显著的抑瘤作用,且与剂量呈正相关.玻璃苣水提物能明显提高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的作用,玻璃苣水提物各剂量组均能明显提高小鼠NK细胞活性和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结论:玻璃苣水提物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免疫增强作用;玻璃苣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免疫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
树突细胞和肿瘤免疫的临床实验研究
1971年Burnet提出了免疫监视的概念,认为机体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通过细胞免疫机制破坏肿瘤细胞.大量支持肿瘤免疫监视的证据说明了免疫疗法或疫苗可以有效地治疗肿瘤.用杀死的肿瘤细胞、肿瘤细胞裂解物或肿瘤抗原蛋白、肽或DNA并辅以细胞因子或佐剂制备的疫苗可以产生免疫应答或临床反应.但是这种免疫反应通常比较弱,并且很少能产生彻底和持久的临床反应[1].
-
麻疹脑炎患儿CD4+、CD8+淋巴细胞测定的临床评价
脑炎是麻疹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病死率约占20%.麻疹脑炎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1].为探讨麻疹合并脑炎发生的细胞免疫机制,我们于2000年1月~2001年6月对30例临床确诊为麻疹脑炎的住院患儿作了CD4+、CD8+淋巴细胞测定,现报告如下.
-
RNA干扰技术在器官移植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人们早就发现随着细胞内转入基因拷贝数目的增加,其表达水平随之降低,同时内源性同源基因也被转入的基因所抑制.目前已阐明这种抑制的主要机制就是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现在认为RNAi是一种原始的细胞免疫机制和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对于维持生物体基因组稳定性非常重要.
-
2型糖尿病与流式细胞CD系列关系探讨
2型糖尿病除与遗传、环境因素等有关外,近年研究表明,其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机制也受到明显的损害[1,2].本文通过对41例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B细胞系列(CD19、CD23)的检测对比,探讨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与糖尿病发病机理之间的关系.
-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测定及意义
目的 探讨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患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法测定270例RAU患者(RAU组)和44例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 RAU组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水平及CD+4/CD+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CD+8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01.结论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紊乱在RAU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
T细胞免疫在胸腺瘤与重症肌无力发病中的研究进展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AchR)致神经肌肉突触传递障碍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1\].T细胞免疫在重症肌无力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胸腺系中枢免疫器官,是T细胞发育、成熟的主要场所,也是免疫系统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以及自身免疫耐受的主要器官.重症肌无力的发病又与胸腺组织异常,特别是胸腺瘤有密切的关系.现将与重症肌无力发病有关的T细胞免疫机制及与胸腺瘤相关因素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Fas/FasL系统与肿瘤免疫逃逸
本世纪50~60年代,Burnet和Thomas提出免疫监视(immunosurvellance)学说,认为机体免疫系统可以通过细胞免疫机制杀灭肿瘤细胞.此后,许多资料支持并丰富了这一学说.目前认为,T细胞、B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肿瘤杀伤过程.机体有一系列的免疫监视机制,但肿瘤仍能发生和持续发展,原因是肿瘤细胞存在多种免疫逃逸机制.近年研究显示,与凋亡有关的Fas/FasL系统在免疫逃逸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就此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支气管哮喘是目前世界上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免疫机制密切相关,目前认为,哮喘的发生是在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影响到Th1和Th2的分化,调控比例失衡的结果[1],而Th1和Th2是CD+4 T细胞的两种辅助性T细胞亚群.对儿童支气管哮喘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旨在揭示儿童支气管哮喘与细胞免疫机制之间的关系.
-
HLA-G与肿瘤免疫逃逸的研究进展
1967年Burnet等正式提出免疫监视的概念,该学说认为在肿瘤细胞出现早期,机体免疫系统能识别这些细胞,并通过细胞免疫机制加以消灭、清除体外,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随后却发现某些肿瘤细胞可以逃避机体的这种免疫监视作用,使自身在体内迅速分裂增殖,形成肿瘤,即肿瘤的免疫逃逸现象.HLA-G (human leucocyte antigen-G,HLA-G)即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G是一种多功能的分子,不仅与生殖、感染、器官移植[1]等关系密切,近年来研究发现该分子还参与肿瘤的免疫逃逸作用.本文仅对HLA-G结构、功能、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等方面做一简要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