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哌拉西林/舒巴坦致变态反应1例

    作者:马林;万元胜;陈东生

    1 病例介绍患者,男,55岁.因鼾声大、憋气3~4 a,于2007年7月30日来我院就诊,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慢性扁桃体炎,收入院治疗.入院体检:体温36.9℃;脉搏90次·min-1;呼吸率20次·min-1;血压125/70 mmHg(1 mmHg=0.133 kPa),精神、饮食可,扁桃体Ⅱ度肿大,既往慢性扁桃体炎病史,无药物致变态反应史.患者于7月31日16:00经做青霉素皮试阴性后,给予哌拉西林舒巴坦(商品名:派纾,上海新先锋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60504)3.75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约30 min患者出现寒战,立即停药.

  • 哌拉西林钠配舒巴坦钠致过敏性休克1例

    作者:张大勇

    患者,男,43岁,入院后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青霉素皮试阴性,给予哌拉西林钠配舒巴坦钠3g(中国药科大学新药开发中心湘北威尔曼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0801)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500mL静脉滴注。约3min患者出现气喘、胸闷、呼吸困难,逐渐出现全身青紫,呼吸每分钟1或2次,血压为0,脉搏扪不清。考虑为哌拉西林钠配舒巴坦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立即停用,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5mg,同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mg,接着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0mg,洛贝林3mg,吸氧,心外按摩,心电监测,发现心率150次min-1,西地兰0.2mg,iv,满肺干性音,静脉注射氨茶碱0.25g。用药20min后血压83/38mmHg,呼吸28次min-1,心率110次min-1,继续用酚妥拉明10mg,多巴胺100mg及间羟胺静脉注射,2h后,病情缓解,4h后病情明显好转,改用阿米卡星治疗,1周后,患者体征恢复正常出院。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续五)

    作者:

    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1青霉素类抗生素该类药物可分为:①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细菌的药物,如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苯氧甲基青霉素);②耐青霉素酶青霉素,如甲氧西林(目前仅用于药敏试验)、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等;③广谱青霉素,抗菌谱除革兰阳性菌外,还包括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有抗菌活性者,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以及对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抗菌活性者,如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等.

  • 哌拉西林与不同配比他唑巴坦、舒巴坦对产ESBLs菌株的体外抗菌作用

    作者:刘广军;翁春梅

    目的:考察不同配比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2∶1、4∶1、8∶1)对临床分离的产ESBLs菌株的体外抗菌作用,以比较其抗菌活性及组方的合理性.方法:采用标准的平皿稀释法对我院临床分离的2种共35株致病菌(均为产ESBLs菌)进行药物敏感测定.结果: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复方制剂(2∶1,4∶1,8∶1)对多数产ESBLs菌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2∶1的配比抗菌效果强于4∶1和8∶1,同配比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菌活性强于哌拉西林/舒巴坦.结论:产ESBLs致病菌在2∶1配比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优于哌拉西林/舒巴坦,为较好的配方组合.

  • 间断和连续给药方式对哌拉西林在组织和血浆分布的动力学研究

    作者:王松芝;王晓梅;刘恒戈;张倩;毛元飞

    目的:通过间断和连续输注2种给药模式使用哌拉西林,观察哌拉西林血浆和皮下组织浓度的药动学模型,并对2种方式的药效学治疗结果进行评估.方法:对14例确诊的或疑似败血症重症患者进行了研究,将患者随机分成接受哌拉西林间断给药组(7例)和连续输注组(7例).在治疗开始后的第1天和第2天测定血浆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并建立独立的药动学模型.结果:哌拉西林用量连续输注组比间断给药组少25%,在第1天间断给药组的血浆浓度较高(8.7 mg·L-1对5.2 mg·L-1;P=0.08).但在第2天时连续输注组的中位血浆浓度显著较高(17.9 mg·L-1对5.1 mg· L-1;P<0.005).2组的中位组织浓度在第1天(连续输注组3.1mg·L-1对间断组2.6 mg·L-1;P=0.37)无明显差别,在第2天(输注组6.4 mg·L-1对间断组1.2 mg·L-1;P=0.02)有显著差异性.双室药动学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得到的数据.利用连续输注给药较成功地获得了组织药效学指标.结论:与标准的间断给药相比,连续输注使用的哌拉西林的量可减少25%,但能够维持较高的波谷浓度.在输入后的第2天输注组组织浓度和血浆浓度明显高于间断治疗组.这说明连续输注治疗比间断给药治疗时哌拉西林的组织渗透性更好,更有利于严重败血症的治疗.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的含量

    作者:闫小燕;胡欣;曹国颖;何笑荣;殷琦

    目的:建立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的含量及有关物质测定方法.方法:采用C18柱,流动相为:甲醇-0.2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10%四丁基氢氧化铵溶液-水(510∶50∶8∶432),pH4.1,检测波长为230 nm,流速0.8 mL*min-1.结果:线性范围为舒巴坦5.1~606.3 mg*L-1,哌拉西林13.2~1583.1 mg*L-1,回收率哌拉西林为(99.6±0.5)%,舒巴坦(100.2±0.8)%,低检测限为2.22 ng和0.94 ng.结论:本法简便、专属、重现性好,可同时测定哌拉西林和舒巴坦含量,亦可用于有关物质检查.

  • 依替米星与哌拉西林合用在健康人体的药动学

    作者:王海学;马统勋

    目的:为探讨依替米星(etimicin,EMT)与哌拉西林(piperacilin,PIP)健康人体合用药动学的相互作用. 方法:采用自身交叉试验.以微生物法检测血、尿中EMT浓度,检测菌为短小芽胞杆菌. 结果:单用组和合用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T1/2β、AUC(s)分别为(1.92± 0.09)和(1.96±0.12) h;(37.6±1.3)和(37.9±1.8) mg*L-1*h ;12 h尿药回收率分别为(55.7±4.0)%和(56.1±3. 0)%.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结论:两药合用时PIP对EMT健康人体内药动学无明显影响,证明两药合用时有一定的安全性.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肾内科患者中的群体药动学和蒙特卡罗模拟

    作者:孙梦茹;陈荣;钱卿;王明丽;邹素兰

    目的:建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肾内科患者中的群体药动学模型,应用蒙特卡罗模拟优化其给药方案,以促进个体化给药.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50名肾内科患者静脉滴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血清浓度310例次并收集相关临床指标,运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程序建立群体药动学模型.采用蒙特卡罗模拟(Monte Carlo simulation,MCS)比较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不同给药方案对不同MIC群体的药效学目标到达.结果: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药动学符合一室模型,群体典型值及个体间差异(Between Subject Variability,BSV)分别为:哌拉西林CL/F=13.74 L·h-1,BSV=11.1%;V/F=21.69 L,BSV=8.0%,他唑巴坦CL/F=9.32 L·h-1,BSV=9.11%;V/F=16.0L,BSV=5.28%;固定效应参数中,肌酐清除率对参数有影响.对于MIC值较大的细菌,延长输注的给药方案获得了更高的目标的累积反应分数(CFR).结论:群体药动学模型和蒙特卡罗模拟,可为调整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分析手段.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粉针剂与不同溶媒配伍的稳定性

    作者:张建新;张国斌;王强;陈妍妍

    目的:考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粉针剂与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在不同放置时间、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将不同厂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粉针剂用以上4种溶媒分别配成溶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配伍液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含量,同时观察各配伍液外观、pH值变化情况.结果:20℃时,在6 h内4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粉针剂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稳定,在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和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溶解后测定含量较标示量下降,并随放置时间延长而加重.温度对含量变化有显著影响.pH值在4.5~5.5之间对含量变化无显著影响.配伍液外观澄明,无色泽改变.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粉针剂在20℃时于0.9%氯化钠注射液中稳定.

  • 老年男性 Sweet 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罗丽芳;王霞;张武;熊春萍

    1病例介绍
      1.1临床资料
      患者男,63岁。发热、咳嗽30多天,全身皮疹伴疼痛5 d。患者于2011年11月底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咳痰,高体温达39℃(腋温),伴寒战、头痛、四肢乏力,皮肤黏膜未见明显皮损。在当地医院查血白细胞数为27×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72.3%,给予“哌拉西林舒巴坦钠”治疗2周后,咳嗽、咳痰症状消失,但发热缓解不明显。2011年12月底患者双手背、颈、躯干、四肢逐渐出现数个小米大红色皮疹,有轻度压痛,后来皮疹增大并明显隆起,部分损害表面呈水疱样,双手背皮疹触痛明显。患者平素体健,既往无类似病史,无传染病及药物过敏史,家族成员中亦无同样病史。

  • 利奈唑胺治疗血液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19例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汪玉芳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治疗血液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9例血液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10例,对照组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利奈唑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6.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用药时间为(7.5±1.5)天,短于对照组的(11.5±2.5)天,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利奈唑胺治疗血液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耐药及其多重耐药评估

    作者:谢景超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尤其常见于重症监护病房(ICU)、烧伤病房及老年病房的医院感染患者.近年来,抗假单胞菌药物增强了抗菌活性,但其耐药率也在逐步增加,甚或局部暴发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流行,使临床治疗十分困难,带来严重后果[1].近来,国外有学者提出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的敏感性可作为多重耐药的标志[2,3],值得关注.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重症患者的肺组织渗透性

    作者:黄琳惠;黄奕江;敬攀;冀延春

    目的 研究重症患者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的肺通透性,并分析影响药物渗透性的相关因素.方法对重症患者使用标准剂量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后血浆和肺组织内的药代动力学(PK)进行研究.建立群体药动学模型分析血浆和肺内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浓度,主要分析哌拉西林达到药效学评估指标的比例,以及肺通透性对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肺组织渗透性的影响.结果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的平均肺组织渗透率分别为49.3%和121.2%.肺内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的浓度不足,与肺通透性呈负相关.结论目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用于治疗敏感菌感染的重症患者时可能疗效不足.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两步点滴法治疗老年重症肺炎

    作者:张凌尉

    目的:观察分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IP/TAZ)优化两步点滴法治疗老年患者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惠州市惠城区水口人民医院呼吸及危重症病区入住的60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PIP/TAZ延长输注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PIP/TAZ优化两步点滴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28 d生存率、影像学吸收率、细菌学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临床治愈率43.33%(13/30)低于观察组的70.00%(21/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8 d生存率、影像学吸收率均略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细菌学清除率63.33%(19/30)低于观察组的86.67%(2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患者重症肺炎患者采用PIP/TAZ优化两步点滴法治疗效果显著,能提高临床治愈率与细菌清除率.

  • 小剂量环孢素A联合激素治疗Graves病并发IgA肾病二例

    作者:王健英;王臻

    例1,女,20岁,体质量65 kg,因反复咽痛、血尿1个月于2008年10月入院.在当地医院查尿常规蛋白3+,潜血3+,24h尿蛋白量2.92 g,肾功能正常,经哌拉西林、泼尼松( 60 mg/d)、缬沙坦(160 mg/d)治疗4周,咽痛,肉眼血尿消失,但尿蛋白无减少.有Graves病史1年,目前应用他巴唑10 mg/d.入院查体:BP 120/85 mm Hg,双眼突出,上眼睑水肿,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甲状腺Ⅰ度大.心肺腹无异常,双下肢无水肿.

  •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转移性感染一例

    作者:孙海棚;叶朝阳

    导管相关转移性感染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感染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和脏器细菌性栓塞等[1].现将我院收治的以骨髓炎为主要表现的1例报告如下.男,56岁,维持性血透5年,其中依靠长期导管血透4年.2011年5月初患者自觉"腰痛",不能久站.入我院后查体胸9、10椎体处压痛.辅助检查:WBC 11×109/L,N0.795,导管血和外周血培养均示路邓葡萄球菌,MRI示椎体边缘唇状骨质增生,胸9、10椎体信号异常,椎间盘受累,椎体软组织肿胀.予更换导管,哌拉西林(4.5 g静滴bid)治疗1周,疼痛消失后出院,嘱其院外继续静滴哌拉西林6周.

  • 双黄连注射液与哌拉西林、头孢噻肟配伍的稳定性考察

    作者:章小敏;叶爱菊

    目的:为了解双黄连注射液与哌拉西林、头孢噻肟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将双黄连注射液与哌拉西林、头孢噻肟按临床常用药物浓度比例进行配伍,在37℃非直射自然光下,4h内观察混合物的外观性状、pH值、紫外光谱吸收曲线及吸收度、硅胶GF254TLC斑点变化.结果:配伍液在观察时间内外观性状、pH值、紫外光谱吸收曲线及吸收度、TLC斑点无改变.结论:双黄连注射液可与哌拉西林、头孢噻肟配伍静滴.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老年下呼吸道感染应用的效果评析

    作者:周国祥;谢霞萍

    目的 探究老年下呼吸道感染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80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1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50%,与对照组75.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下呼吸道感染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的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方制剂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韩成林

    人体受到不同致病物质侵袭可引起免疫应答及组织损伤,感染是其中诸多病变及临床表现的总体含义,而感染按照进展速度可分为急性及慢性感染,目前多采用抗菌药物治疗,比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方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方制剂使用范围相对单一用药更为广泛,二者联用可产生一定的协同作用.本文从哌拉西林概述、他唑巴坦概述,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方制剂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方面入手,阐述该复方制剂临床应用进展.

  • 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急性呼吸道细菌性感染临床研究

    作者:王慧玲;霍丽;顾俊明;薛欣;田名扬;修清玉;方正

    哌拉西林(Piperacillin,PIP)属酰脲类广谱青霉素,对临床常见的致病菌有很高的敏感率,但对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不稳定.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细菌产酶率及耐药性逐年升高,其疗效随之下降.他唑巴坦(Tazobactam,TAZ)是不可逆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酶作用强、抑酶谱广.哌拉西林与他唑巴坦联合复方制剂(Piperacillin/Tazobactam)有较好的协同作用,能明显增强对产酶菌的抗菌作用,抗菌谱增宽[1,4].其治疗下呼吸道、泌尿道、腹腔、软组织和血液系统细菌感染,具有显著疗效,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本项临床试验目的是通过随机试验评价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有效性、安全性.

283 条记录 11/15 页 « 12...78910111213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