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赛莱乐治疗中枢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红年;张玲

    赛莱乐(盐酸丁咯地尔)是一种具有多重药理作用的血管活性药物,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慢性脑血管供血不足引起的症状,我们应用赛莱乐(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中枢性眩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血管活性药物治疗顽固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作者:银联松

    目的 观察血管活性药物治疗顽固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例顽固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50例,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其中A组患者给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硝酸甘油;B组患者给予山莨菪碱注射液;C组患者给予阿托品注射液;D组患者给予酚妥拉明注射液.观察4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心静脉压(CVP)和血乳酸水平.结果 A、B、C、D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0.0%、36.0%、40.0%、80.0%,4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疗效好.4组患者治疗后CVP均明显升高,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以D组改善明显(P<0.05).4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酚妥拉明注射液对顽固性休克患者微循环的改善效果显著,且对CVP、乳酸水平改善明显,同时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运用.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的治疗进展

    作者:刘莹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是新生儿窒息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28%~44%,甚至高达65.5%[1],以心律不整,心音低钝,心力衰竭、青紫、呼吸急促和房室瓣返流性杂音为主要临床表现,传统的治疗包括强心、利尿、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近年来在治疗方面有了进一步的研究.

  • 血管活性药物在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作者:李培远

    肺炎是小儿常见多发病,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的第一位死因,其中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是引起小儿肺炎死亡的主要原因[1,2].国外亦有资料认为心衰是婴幼儿重症肺炎常见并发症[3].因此,降低肺炎的死亡率,重点在降低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死亡率.

  • 婴幼儿重症肺炎血管活性药应用的观察护理

    作者:黄秀丽;黄小芳

    婴幼儿重症肺炎是危害小儿健康,威胁小儿生命的常见病,通常由病毒、细菌、衣原体等感染引起,表现为呼吸困难、面色紫绀、肺部细小罗音多、缺血缺氧性心肌损害,甚至肾功能损害[1].我科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38例婴幼儿重症肺炎患儿,除采取常规治疗外,还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本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过程中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阴茎海绵体彩色双功能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血管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张羽;湛永健;湛炜璋;关永祥

    目的 评价阴茎海绵体内注射血管活性药物前列腺素E并进行彩色双功能多普勒超声(color duplex doppler ultrasound,CDDU)检查在血管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患者均在检查前于阴茎海绵体内注射前列腺素E诱导勃起,阴茎充分勃起后,使用彩色双功能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记录阴茎海绵体动脉的动脉收缩期大血流率(penis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血流率(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阻力指数(resistant index,RI=(PSV-EDV)/PSV),评估其在血管性E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本组50例,诊断为非血管性24例,动脉性14例,静脉性12例.非血管性ED组,阴茎海绵体动脉PSV均超过25 cm/s,EDV=0或接近0,RI >0.9;动脉性ED组,海绵体动脉PSV均低于25 cm/s;静脉性ED组,PSA升高,EDV>5 cm/s,RI均低于0.85,2例行阴茎海绵体造影提示存在阴茎静脉漏.三组患者疲软状态PSV(flaccid penis systolic velocity,FPSV)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勃起时,动脉性ED组及静脉性ED组PSV、EDV均显著低于非血管性ED组(P<0.05).结论 通过阴茎海绵体内注射血管活性药物前列腺素E诱导阴茎勃起联合彩色双功能多普勒超声诊断,可排除阴茎疲软状态下固有可变因素,定量反馈阴茎血流动力学状态,为血管性ED的筛查提供了可靠依据,尤其针对动脉性ED,优于动脉造影,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胶体液预扩容联合预注血管活性药对产妇腰硬联合麻醉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谭道臣

    目的:分析产妇在腰硬联合麻醉(CSEA)后,采取预先注射血管活性药物与胶体液预扩容等处理对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63例在CSEA基础上采取剖宫产产妇分为3组,分别是胶体液联合麻黄碱组(Ⅰ组)、胶体联合去氧肾上腺素组(Ⅱ组)、胶体组(Ⅲ组),术后对比3组药物对产妇的影响.结果:Ⅰ组、Ⅱ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比Ⅲ组低(P<0.05),3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在采取腰硬联合麻醉后,采取预先注射血管活性药物与胶体液预扩容等处理,可有效预防低血压的发生.

  • 依帕司他联合盐酸丁咯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

    作者:黄文森

    目的:观察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联合血管活性药物盐酸丁咯地尔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的方法,将80例DPN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n=40,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联合盐酸丁咯地尔治疗),对照组(n=40,盐酸丁咯地尔治疗),疗程4周,观察分析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对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82.50%,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60.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联合盐酸丁咯地尔对DPN的疗效优于单用盐酸丁咯地尔.

  •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心血管功能变化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浩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各时段心血管功能变化情况,旨在根据心血管反应规律,提供恰当的处理方法,力求心肺功能稳定.方法应用以芬太尼为主复合安定或米唑安定、依托咪脂、潘库嗅铵、吸入安氟醚或异氟醚的麻醉方法;精确的手术操作,以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正性肌力药、快速洋地黄类药或β受体阻滞药、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维护心功能,调控好血压及心率;做好心肌保护及水、电解质平衡措施及呼吸管理.结果在入室时、气管插管时、锯胸骨时、插心内导管时、刚转流时、心脏刚复跳后时段,心血管反应强烈.术中大部分心血管功能维护稳定,部分术前心功能差者、主动脉阻断时间过长者及心内畸形矫正较差者出现较大波动.结论根据术中心血管功能变化规律,提供恰当的处理方法,能够把握心功能影响降到低程度.

  • 毒鼠药中毒致癫痫、中毒性肝炎、胸腔积液一例报告

    作者:邓国星;王龙清;云辉;黄伟平

    患者女性,23岁,农民,自服毒鼠药(闻到死)2袋后出现四肢抽搐、昏迷入院.门诊测脉搏细速、呼吸停止,血压测不到,紫绀明显,呈昏迷状态,无流诞,无大小便失禁,无角弓反张,立即予心肺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及呼吸兴奋剂治疗,患者复苏后,紫绀改善,充分洗胃后收入科.查体:T 38.5℃,P 140次/分,R 19次/分,BP 15.5/7.7KPa昏迷状态,皮肤干燥,巩膜无黄染,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 联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毛细支气管炎26例

    作者:李莹洁;董丽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以冬春季多见.本病可以是原发病,也可以由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向下蔓延所致,或继发十麻疹、百日咳等呼吸道传染病.近年来,笔者在积极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加用痰热清注射液及血管活性药物以改善肺部微循环、低肺循环阻力、促进炎症吸收消散,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 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及复苏后的影响

    作者:马海鹰;武巧元;王一

    目的 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时及复苏后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将感染性休克患者30例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5例.在初6h内,两组完成目标导向性治疗(EGDT),均给以0.9%氯化钠注射液和/或白蛋白液体复苏,实验组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500~750 mL液体复苏;液体复苏成功后,实验组给以参芪扶正注射液250 mL/d至激素和血管活性药物停用,余治疗同对照组.结果 达EGDT目标时,实验组复苏液体量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苏时问基本相同,所需的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液体复苏成功后,实验组平均使用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激素均较对照组短(P<0.05).实验组ARD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均有5例患者始终不能撤离升压药,28 d内死亡,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1例过敏或过敏性休克.结论 参芪扶正注射液能减少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总量,缩短血管活性药物及激素使用时间,更早地帮助患者脱离休克状态,是脓毒性休克患者较理想的复苏液体.

  • 参附注射液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董桂英;申彪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9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参附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参附组将参附注射液10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滴,每日1次,对照组加用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临床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和28 d病死率的情况.结果 治疗6h后,参附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在改善HR、MAP、SpO2、Lac、CI和CVP的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仅在改善MAP和Lac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在改善Lac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h后,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在改善HR、MAP、SpO2、Lac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参附组在CI、CVP和SVV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在改善MAP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参附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在早期集束化治疗过程中有贡献,可以帮助提升血压,改善外周血管阻力和组织氧代谢障碍.

  • 超声造影观察肝移植术后罕见血管并发症2例

    作者:宋洁;肖春华;周凯;肖鹏;何陶

    患者1,男,44岁,肝移植术后1 d超声监测移植肝门静脉、肝动脉、下腔静脉未见明显异常;肝功能恢复中。肝移植术后12 d,超声检查肝门区未探及肝动脉;转氨酶升高,肾功能异常,凝血时间延长。经中心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声诺维2.4 ml后,7 s肝门区见肝动脉显影,内径纤细,9 s门静脉显影,充盈良好(图1A);肝实质增强较弱;肝门区探及肝动脉频谱,大速度72 cm/s,阻力指数0.55(图1B)。超声造影提示:肝门区肝动脉纤细,通畅;肝实质灌注不良。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肝动脉、脾动脉主干及分支全程纤细,肝动脉直径约1 mm,可见造影剂进入肝内分支血管(图2A);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二级分支血管纤细(图2B、C),超声造影与DSA结果符合,患者全腹腔动脉二级分支纤细临床考虑为出血、感染、排异、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等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所致。

  • 肾上腺素与多巴胺治疗儿童脓毒性休克疗效比较

    作者:朱金兰;马伟科

    目的:比较肾上腺素与多巴胺治疗儿童脓毒性休克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入住我院PICU的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儿60例,随机分为多巴胺组和肾上腺素组各30例并应用相应药物进行治疗.多巴胺起始剂量7.0 μg/(kg·min),如未达到治疗目标,每20 min增加2.5 μg/(kg·min),大剂量20.0 μg/(kg·min);肾上腺素起始剂量0.1μg/(kg·min),每20 min增加0.1μg/(kg·min),大剂量0.3μg/(kg·min).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液动力学指标、氧代谢指标和病死率.结果:肾上腺素组平均动脉压(MAP)、射血分数(EF)、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每小时尿量(UV)在用药后6h、24 h均高于多巴胺组(P均<0.05).两组患儿的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肾上腺素组血清乳酸在用药后6h高于多巴胺组(P<0.05);在用药后24h时,与多巴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上腺素组病死率(16.67%)低于多巴胺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多巴胺相比,肾上腺素能更有效纠正脓毒性休克患儿的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异常,早期应用能改善预后.

  • 临床药师对先天性膈疝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围术期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镇痛镇静药物的药学监护分析

    作者:周佳;谢伟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小儿外科重症监护病房1例先天性膈疝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前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治疗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通过对该患儿治疗过程的分析,从血管活性药物和镇痛镇静药物的选用等角度讨论此类患儿围手术期药学监护的思路及专业要点.结果:药师通过对患儿前期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当前病情为后续药物治疗方案提供药学查房建议,协助临床梳理了血管活性药物及镇痛镇静药物在该病种中的选用思路,提高了药物治疗水平.结论:临床药师是小儿重症治疗团队中的重要成员之一,通过积极参与重症患儿药物治疗过程,可以协助提高临床危重症药物选用水平.

  • 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肝硬化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循证药物经济学评价

    作者:龚金红;杜沈蓥荧;刘广军;杜贯涛;翁春梅

    目的:评价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肝硬化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的临床效果及经济性.方法:采用循证医学方法,检索国内正式发表的有关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肝硬化致EGVB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文献,筛选文献并进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不同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肝硬化致EGVB的临床效果,并运用药物经济学分析方法评价不同药物方案的经济性.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共10篇.其中,4项研究的止血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奥曲肽组(130例)与生长抑素组(135例)的止血有效率相似[RR=0.89,95%CI(0.80,1.00),P=0.06],但平均止血时间较生长抑素组略长[SMD=0.32,95%CI(0.06,0.58),P=0.01],花费的平均成本较生长抑素组低(3 889元vs.4 814元);5项研究的止血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奥曲肽组(146例)的止血效果优于垂体后叶素组(125例)[RR=1.42,95% CI(1.05,1.91),P=0.02],两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23.66、3.13;3项研究的止血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生长抑素组(94例)的止血效果与垂体后叶素组(94例)相似[RR=1.06,95%CI(0.87,1.28),P=0.57],但后者花费的成本较前者低(744元vs.2 761元).结论:奥曲肽、生长抑素和垂体后叶素用于肝硬化致EGVB在止血有效率方面比较,除奥曲肽优于垂体后叶素外,其余差异不明显;从经济学角度比较,垂体后叶素组方案经济,奥曲肽低于生长抑素.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经济情况和药品不良反应选择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婴儿血管活性药物评分与其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熊小雨;任洁;刘成军;许峰;李静;符跃强;白科;王文磊;杨鸣;陈应富;周昉;汤磊;党红星;霍俊明;卢思为

    目的:对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围术期婴儿所用的血管活性药物进行评分,探讨其对患者预后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53例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6月龄以下婴儿的临床资料,并对术后第1个24 h、第2个24h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asoactive-inotropic score,VIS)进行统计均值(mean,MEA)和大值(maximum,MAX) [VIS (24MAX)、VIS(24MEA)、VIS(48MAX)、VIS (48MEA)],采用ROC曲线、t检验及卡方检验对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和预后结局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53例患儿中新生儿6例(6/53,11.32%);除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之外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1例(11/53,20.75%),包括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CAVC)1例、右室双出口(double outlet of right ventricle,DORV)1例、大动脉转位(translocation of great arteries,TGA)6例、肺动脉瓣闭锁(pulmonary valve atresia,PVA)1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2例;死亡3例(3/53,5.66%);3种严重病情结局中缺氧缺血性脑损伤5例(5/53,9.43%),心肺复苏5例(5/53,9.43%),血液净化4例(4/53,7.56%);ROC曲线统计显示VIS(24MAX)分别对本组患儿严重病情结局和死亡的预后判断更准确(AUROC=0.938,P=0.000;AUROC=0.943,P=0.010),并计算出VIS (24MAX)对严重病情结局和死亡预测的佳临界值均为19.5分(J=0.798,J=0.82);同时VIS(24MAXh)组[VIS(24MAX)≥19.5分]患儿的死亡率、严重病情结局比率及乳酸值均明显高于VIS (24MAXl)组[VIS(24MAX)<19.5分]患儿(25%&0%,x2=6.688,P=0.01;66.67%&2.44%,x2=22.799,P=0.000;5.68&1.67,t=3.329,P=0.006)且非死亡患儿中VIS(24MAXh)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均显著高于VIS(24MAXl)组患儿(133.89&38.56,t=4.207,P=-0.002;7.67&3.27,t=4.247,P=0.002).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小婴儿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尤其是术后第1个24 h内大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对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较好的预判作用;其值越大,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死亡率越高.

  • 系统血管阻力指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指导价值

    作者:叶宁;骆雪萍;施善阳

    目的: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中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系统血管阻力指数(SVRI)对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4月入住该院重症医学科的感染性休克患者21例,应用PiC-CO技术监测其心脏指数(C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I)、系统血管阻力指数(SVRI)及平均动脉压(MAP),每6~8小时监测一次。以ITBI>850 mL/m2作为容量正常的标准,收集所有符合标准的患者数据共202例。以MAP是否大于65 mm Hg作为分组标准(MAP<65 mm Hg组,MAP≥65 mm Hg组),比较两组数据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性,在MAP≥65 mm Hg组中根据SVRI的不同分为3组(1、2、3组),比较不同SVRI组时血压、心功能及容量的特点。结果 MAP<65 mm Hg组和MAP≥65 mm Hg组的ITBI均高于正常值,MAP≥65 mm Hg组的CI、SVRI值均高于MAP<65 mm Hg组(P<0.05),而ITBI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P≥65 mm Hg组根据SVRI的不同分为的3组,所有例数中ITBI都高于正常上限,且3组比较时,仅1、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47)。SVRI低下时,CI高于正常值,随着SVRI的增加,MAP逐步增高,CI逐步下降,当SVRI过高时,MAP无明显增加,而CI值低于下限。结论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SVRI监测,有助于指导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其低下时提示血管反应性下降,过高时提示心功能低下,且过度收缩血管并不能进一步提升血压。

  • 心脏外科患者微量注射泵应用的技巧和护理

    作者:谢贵华;易一乐;万嘉豫

    微量注射泵(简称微泵)是一种用少量液体将药物精确、微量、均匀持续地泵人体内的新型泵力仪器[1].心外科术前心功能差的患者为了调整心功能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为手术作好准备,心脏手术后的患者由于病情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输入一种或多种血管活性药物及其他药物治疗.微泵因其用量精确,是本院常用的一种仪器.使用过程中需认真的观察和护理,本院从2007年1~12月收治586例患者,其中应用微量注射泵542例,占92.5%,现将护理经验和技巧报道如下.

440 条记录 19/22 页 « 12...14151617181920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